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9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知
识点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轻松愉快地总结功课~。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苏联在二战后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领域:1.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2.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2)政治领域: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观点,平反冤假错案。
3、改革的效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军事实力有所提高,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上台)背景:苏联经济发民面临停滞局面。
改革过程:(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
(结果: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2)接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表现: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结果: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解体命运,不到三天,政变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地位,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后来格鲁吉亚加,增加到12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