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6
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花卉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花卉业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既是美丽公益事业,又是新兴朝阳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
我国植物种质资源丰富,花卉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底蕴深厚,花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为指导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形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花卉生产国、重要花卉贸易国和花卉消费国。
我国花卉业正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新时代我国花卉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第一节主要成就2020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147万多公顷,花卉销售额超过2020亿元,花卉进出口贸易额6.22亿美元。
花卉产品供应能力、生产布局优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花文化弘扬、国际合作等跃上新的台阶,花卉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产品供应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以来,我国花卉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花卉产品不断丰富,市场销售量与销售额稳步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增值明显。
百合、康乃馨、月季、菊花等主要鲜切花居世界前列,观赏苗木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花卉产品供应能力明显提升。
二、生产布局不断优化经过近10年调整,我国花卉生产格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以云南、广东、福建、江苏、海南、辽宁等省为主的鲜切花产区;以广东、云南、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为主的盆栽植物产区;以浙江、江苏、河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为主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等省为主的盆景产区;以广东、湖南、广西、上海等省(区、市)为主的花卉种苗产区;以甘肃、内蒙古、湖南等省(区)为主的花卉种子产区;以云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等省为主的食药用花卉产区;以云南、四川、黑龙江等省为主的工业用花卉产区。
南平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闽政〔2017〕31号),构建现代花卉苗木产业体系,实现我市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呈现较快发展趋势,花卉苗木品种日趋增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花卉苗木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5万亩,设施栽培面积达446万平方米;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骨干苗圃17个,特色花卉苗木培育基地10个,重点花卉产区2个,花木之乡3个,地理标志商标2个,登记注册花卉苗木企业288家。
2016年全市花卉苗木产业产值达30亿元。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花农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立足各地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优势主导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坚持科技兴花,可持续发展原则。
着力整合科技力量,建立运作良好的科技支撑体系,推广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贡献率,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坚持文化促进,协调发展原则。
把花文化建设与休闲观光、森林人家、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花文化建设带动花卉消费增长,服务生态市建设。
三、发展目标建设现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提高花卉苗木技术管理水平,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到2020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含山上种植),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33.9亿元,二产产值6.7亿元,三产产值9.4亿元。
四、重点任务(一)优化一产。
通过调整花卉种植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鲜切花、时尚盆栽植物、新优苗木和食用药用花卉,积极打造“一县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福建花卉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适宜花卉生长。
近年来,福建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福建花卉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目前产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福建花卉产业概况福建花卉产业具有以下特点:2.1 主要品种福建目前栽培的花卉主要有马蹄莲、郁金香、玫瑰、康乃馨等。
其中,马蹄莲是当地的特色花卉品种,以其色泽鲜艳、花朵丰满而闻名。
2.2 种植规模福建花卉产业的种植规模较大,各地农民积极投身于花卉种植,土地利用率较高。
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是福建花卉产业的重要集中地,拥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户。
2.3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花卉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福建作为旅游省份,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中很多人对购买鲜花有一定的需求。
3. 福建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福建花卉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3.1 市场波动福建花卉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受季节、气候、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有时候市场需求超过供应,价格飞涨;有时候供应过剩,价格下跌,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
3.2 品种单一福建主要种植的花卉品种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
多数种植户种植马蹄莲和玫瑰等传统品种,忽视了市场对新品种的需求,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3.3 缺乏品牌建设福建花卉缺乏知名的品牌,缺乏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 发展福建花卉产业的思路和建议为解决福建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并推动行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4.1 多元化种植推动福建花卉产业的多元化种植,引入新品种,满足市场对各种花卉的需求。
鼓励农民种植多种花卉,扩大产业的覆盖面和市场份额。
4.2 加强科技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优质育种技术和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花卉的品质和产量。
鼓励种植户参与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不断改进种植技术。
2020年中国花卉行业市场现状分析,福建省、云南省各有千秋「图」一、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布局我国拥有广阔的疆土、丰富的地貌、复杂多样的气候,叠加土壤、光照、降水等自然资源形成了众多无与伦比的小生态类型,孕育了大量独特的植物资源。
从我国花卉产业布局来看,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地整体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较好。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布局情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花卉行业市场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花卉行业已经逐渐从一种高端消费转变成为大众消费,近两年来我国花卉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花卉市场成交额达到750.84亿元,同比增长16.86%。
2010-2019年中国花卉市场成交额及增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据统计,2019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花卉专业市场数量为19个,与2018年持平。
2010-2019年中国花卉市场数量统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据统计,2019年中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花卉专业市场摊位数量为19932个,同比2018年增长247个,营业面积为179.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4%。
2010-2019年中国花卉市场摊位数量及营业面积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进口方面,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花卉行业进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下降8.4%。
2017-2019年中国花卉进口额统计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进口花卉品种来看,2019年进口额占比最高的产品是种球,占比42.49%,其次是鲜切花,进口额占比23%,盆栽植物进口额占比22.27%,种苗、鲜切枝叶、苔藓地衣、干切花进口额分别占比为8.86%、2.21%、0.26与0.9%。
2019年中国各类花卉产品进口额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进口来源国来看,2019年荷兰与日本是我国花卉主要进口来源国,进口额分别占比52.04%与20.81%,厄瓜多尔、泰国、智利进口额分别占比7.15%、6.63%与2.91%,其他地区进口额占比10.46%。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福建省在自然条件、花卉资源、栽培历史各方面均有优势,是花卉产业发展较早的省份之一,从1997年起,花卉产业就被列为福建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具备了发展花卉产业的良好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花卉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花卉经济在福建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但与茶叶、水果等其他农业主导产业相比,花卉业仍处于劣势;与浙、沪、粤、滇等花卉产业发达的省(市)相比,福建省花卉产业的规模还较小,产业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了促进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更好地发挥花卉业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现对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SWOT分析,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1 花卉产业发展SWOT分析1.1 优势(Strengths)1.1.1 花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效益进一步显现进入二十一世纪,福建省花卉业以发展特色花卉为主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据统计,2005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55万公顷,销售额25.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1.7%和165.5%,销售额增长大于种植面积增长,增长方式呈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详见表1),亩均销售额超万元,是全国花卉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花卉业已成为福建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表1 福建省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情况表1.1.2 花卉品种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福建兼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类气候型,地势起伏,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是许多花卉最适宜的发展区域。
据世界名花和野生花卉的引育结合研究,福建现有花卉的种质资源达7650个种、变种和变型,较三年前增加1.44倍。
在2005年的花卉与观赏苗木的种植面积中,盆栽植物类占29.85%,观赏苗木及草坪占49.97%,工业、食用、药用花卉占9.76%,鲜切花类占4.48%,球根花卉占3.76%,种用花卉类占2.18%。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报告福建省花卉协会*[摘要] 从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4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 花卉 产业发展 对策花卉作为全球公认的一个朝阳行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之中。
2007年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3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6~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花卉生产由原来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6]。
这对发展中的福建花卉产业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资源充沛,地形地貌多样,多种生态类型并存,花卉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且有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花卉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走过了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构建产业阶段(1985~2000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产区,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花卉业已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之一,成为福建省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7-9]。
1 发展现状1.1 花卉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福建省花卉及观赏苗木种植面积1.82万公顷(见表1),较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4.64%。
花卉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产品已由草花、盆景和工业用花卉发展到切花切叶、盆花与观叶植物、盆景、球根花卉、观赏苗木、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草坪等7大类,其中销售额位居前3位的是盆花与观叶植物、观赏苗木和盆景,其销售额分别占当年花卉销售总额的46.35%、22.03%和16.90%。
主要特色产品有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蝴蝶兰、杜鹃花、建兰、墨兰、寒兰、沙生植物和耐寒棕榈等。
表1 2000-2007年福建省花卉生产基本情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全国福建* 第一执笔人:陈璋,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消费量75元/人,分别较2000年增长4.19倍、3.96倍。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02-21前言花卉产业是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指出,发展花卉产业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1997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花卉产业列入我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定科学合理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省建设目标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编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由省林业厅牵头编制,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保障措施,体现花卉业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规划期内政府引导和推进福建现代花卉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成就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围绕生态文明和“森林福建”建设,福建省花卉产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提升栽培技术,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拓展、花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花卉销售额年均增长13.27%。
据不完全调查,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64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253.79万平方米),总产值153.86亿元,实现销售额92.27亿元(其中:圃地销售额48.17亿元),出口创汇5443万美元,圃地销售额1.483万元/亩(全国平均值为0.575万元/亩),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情况福建省作为华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民风淳朴,花卉资源丰富,得天独厚,逐渐成为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本文将探究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
1、花卉产业发展状况福建省的花卉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品种丰富、质量优良的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销售市场。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目前拥有种植面积2000万亩,花卉品种多达3000多种,年产值已达1200亿元以上。
其中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城市是花卉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地区。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其花卉产业发展处于全省的领先位置。
福州市目前已建成规模较大的花卉产业集群,其中以福州市闽江花卉产业园为代表,拥有花卉生产、销售、展览、科研等多种功能,是福州市花卉产业的发展中心。
泉州市也是福建省内花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南安市为代表,被誉为“中国花卉名城”。
南安市目前已建成规模较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红掌为主导的花卉生产与销售体系。
厦门市是福建省的沿海城市,其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厦门市内目前已建成规模较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其主要生产以草花、盆栽为主的花卉,同时以阿里山杜鹃为代表,拥有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
漳州市是福建省的花卉产业中心之一,其龙海市被誉为“华南花卉之乡”,是福建省规模较大、品种较多的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总体来看,福建省的花卉产业发展状况较为稳健,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品质逐渐提高,不断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2、花卉市场需求情况福建省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较为稳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饰品,更成为了展示品位与生活情趣的重要标志之一。
福建省的花卉市场需求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办公场所、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的绿化装饰需求,二是人们个人饰品和礼品购买需求。
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现代朝阳产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丰富,花卉产业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前景。
根据经济发展总体要求,为把花卉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特编制本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是描绘花卉产业发展的蓝图,是明确发展目标、定位、重点和布局的纲领,是对花卉产业实行宏观指导和战略决策的依据,是引导和促进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南。
本规划立足于花卉业的发展形势,在分析产业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旨在成为促进花卉产业升级并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概要1.1 建设目标全省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万公顷,总产值达3.626亿元,其中新增面积5450公顷,新增产值19.76亿元。
其中鲜切花新增600公顷,新增产值2亿元;盆花新增560公顷,新增产值达8亿元;花坛花卉960公顷,产值达2亿元;园林绿化苗木3330公顷,产值达15亿元;建立花卉苗木繁育基地5456公顷;大型多功能综合花卉市场增加到14个,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花卉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分别达到100家;鲜花零售店达到1000家,建立花卉研发中心4个;培训科技骨干1000人、花农1万人。
1.2 品种布局鲜切花以香石竹、月季、非洲菊、百合、唐昌蒲、切花菊等品种为主;盆花以蝴蝶兰、仙客来、凤梨、红掌等品种为主;花坛花卉以矮牵牛、万寿菊、彩叶草、串红等品种为主;绿化苗木以常绿树、花灌木、彩叶树、地被等为主。
1.3 建设内容1.3.1基地建设新建基地5450公顷,其中:鲜切花基地600公顷、盆花基地560公顷、花坛花卉基地1520公顷、园林绿化苗木基地3330公顷。
1.3.2 育苗基地建设建设鲜切花育苗基地10公顷。
其中香石竹6公顷、月季2公顷、切花菊2公顷。
福建省漳州市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摘要: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与出口基地。
基于此,通过分析漳州市花卉产业现状,探究漳州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花卉产业; 现状; 发展战略福建省漳州市花卉产业已经成为漳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阻碍花卉产业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进行改正与完善。
因此,现对漳州市当前花卉产业现状进行分析,为漳州市以后的花卉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1.1 漳州市花卉产业规模作为漳州市当前的朝阳产业,花卉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优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加之当地政府的重视,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角色。
漳州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0.5万hm2,花卉品种多达2000多种,其中10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出口创汇将近2 000万美元,已10亿元的年产销售额稳居全省首位,漳州市也因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卉生产与集散中心之一。
1.2 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漳州市已有花卉企业300多家,台资、外资花卉企业100多家。
这些花卉企业主要集中在种植面积广阔的沿国道423线的花卉走廊上,现有12 漳州市花卉产业发展策略2.1 完善生产与经营策略,扩大产品市场漳州市花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立具备当地特色的产品机构。
许多农户只看到眼前利益,盲目跟进,各成一体,市场供应与消费需要的不平衡现象,直接造成了农户在销售过程中互相压价而降低利润。
对于这种不良现象,笔者有以下两点想法:第一,当地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花卉产品种植与销售,并帮助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实施有效的管理[2];第二,优化经营策略,逐步控制小打小闹、各自为营的现象,可以通过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来进行花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漳州市花卉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农户负责种植、公司负责销售的合作模式,加之科学的市场预测,共同把握市场规律,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产销现象[3]。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27•【字号】闽政[2012]37号•【施行日期】2012.06.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闽政〔2012〕3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落实《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建设一批花卉苗木重点县(市、区),扶持一批国有场圃、龙头企业、生产专业村、示范合作社和花卉苗木交易物流市场,推动花卉苗木专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到2015年,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75万亩,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额达300亿元以上,全省绿化用苗用花实现75%以上自给,设区市实现65%以上自给;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以上,产值15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以上,基本满足全省绿化用苗用花的需要,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持续实施省级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市、区)建设,每年净增5个项目县(市、区),2015年达到30个项目县(市、区)。
从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先期安排3年预算,每年1000万元,专项用于花卉苗木品种引进和研发创新。
当地政府应鼓励支持开展花卉苗木品种研发创新和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对花卉苗木生产机械和设备设施,列入国家或省级农业机械支持推广目录的,列入农机购置补贴各类范围,优先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其中对部分农业机械实行省级累加补贴。
二、优化金融信贷服务。
金融机构加大花卉苗木产业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花卉苗木企业贷款期限,合理浮动利率。
积极开展花卉苗木种植小额信贷,探索将生长期较长的苗木纳入抵押林权范围,试点开展盆栽花卉动产抵押贷款业务。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报告作者:福建省花卉协会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1期[摘要] 从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4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福建省花卉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 花卉产业发展对策花卉作为全球公认的一个朝阳行业,正在不断快速发展之中。
2007年全球花卉产业总产值达13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6~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花卉生产由原来主要集中于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6]。
这对发展中的福建花卉产业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资源充沛,地形地貌多样,多种生态类型并存,花卉种类繁多,野生资源丰富,且有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花卉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走过了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构建产业阶段(1985~2000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产区,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花卉业已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之一,成为福建省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7-9]。
1 发展现状1.1 花卉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底,福建省花卉及观赏苗木种植面积1.82万公顷(见表1),较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4.64%。
花卉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产品已由草花、盆景和工业用花卉发展到切花切叶、盆花与观叶植物、盆景、球根花卉、观赏苗木、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草坪等7大类,其中销售额位居前3位的是盆花与观叶植物、观赏苗木和盆景,其销售额分别占当年花卉销售总额的46.35%、22.03%和16.90%。
主要特色产品有水仙花、盆栽榕树(人参榕)、蝴蝶兰、杜鹃花、建兰、墨兰、寒兰、沙生植物和耐寒棕榈等。
1.2 花卉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逐步改变,消费水平也稳步提高,花卉产品的消费已成为时尚。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情况
态环境多样,垂直变化显著,拥有野生花卉资源450多个种。
1300多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历来频繁的海外交流,培育引进不少名花异卉,如今已建立水仙、建兰、榕树盆景、仙人掌与多肉植物、棕榈科植物、苏铁、西洋杜鹃以及鲜切花、荫生观叶植物、新潮盆花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繁育的商品花卉达370个种左右,福建的根艺、金鱼驰名中外,产品远销海内外,被列为中国花卉综合实力的十强省(市)的第四位。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0年至2005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从13万公顷猛增到67.86万公顷,五年增长了4.22倍,2005年全国花卉销售额突破500亿元。
福建省花卉业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推进科技创新,促进规模经营,改善市场流通,总体上呈现了稳健、持续发展的趋势。
2000年到2006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从0.67万公顷扩展到1.7万公顷,年均增长25.62%;年销售额从9.53亿元增加到30亿元,年均增长35.8%;年亩均销售额从9482元上升到11690元,居全国之首;受益农户从1.18万户增至3.56万户,从业人员从3.22万人增至11.44万人;尤其可喜的是年出口额从248万美元激增至2227万美元,位列全国第三。
二、主要特色的拳头产品
一是驰名中外的漳州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具有耐寒迎春的品格,被人们视为纯结、吉祥、美好的象征,素有“凌波仙子”美称,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福建省的省花,漳州水仙,常见的有“金盏银台”、“玉玲珑”两个品种,经雕刻的“迎春花蓝”、“金鸡报晓”等等造型,堪称中国一绝的艺术珍品。
现有水仙花种植面积667公顷,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产品出口美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
厦门花卉产业园运营方案第一章绪论1.1 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厦门市花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该市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推动厦门花卉产业的发展,提高花卉产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方案拟建立厦门花卉产业园,通过集聚优势资源,规范生产流程,推动创新发展,提升品质和品牌,实现花卉企业的整合和协同。
1.2 目标和任务本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厦门花卉产业园,通过整合资源,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主要任务包括:(1)打造一流花卉生产基地,提供优质的种苗、种植材料和技术指导;(2)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生产设备、仓储物流、信息平台等;(3)提供市场营销服务,推动花卉品牌建设,促进销售与对接;(4)加强创新研发,推动技术进步和品种创新。
第二章建设方案2.1 选址和规划本方案拟在厦门市郊区选址建设花卉产业园,目前正在筹备中。
规划面积约为500亩,土地利用高效,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园区主要分为生产区、配套设施区、研发区和行政办公区等,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2.2 基础设施建设为满足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需求,本方案将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包括:(1)温室大棚:建设高效节能的温室大棚,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2)设备设施: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3)仓储物流:建设现代化的仓储和物流设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4)信息平台:建立互联网+花卉产业信息平台,方便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3 品种规划和培育本方案将重点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精品花卉品种,通过引进外来品种和技术,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2.4 技术支持和培训为提高园区内花卉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本方案将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定期组织花卉生产技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前言花卉产业是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指出,发展花卉产业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1997年,省委、省政府就将花卉产业列入我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制定科学合理的《福建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省建设目标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编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由省林业厅牵头编制,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保障措施,体现花卉业在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规划期内政府引导和推进福建现代花卉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第一节“十一五”花卉产业发展成就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围绕生态文明和“森林福建”建设,我省花卉产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创新提升栽培技术,巩固拓展销售市场,在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拓展、花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一)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花卉销售额年均增长13.27%。
据不完全调查,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64万公顷(其中:设施栽培面积5253.79万平方米),总产值153.86亿元,实现销售额92.27亿元(其中:圃地销售额48.17亿元),出口创汇5443万美元,圃地销售额1.483万元/亩(全国平均值为0.575万元/亩),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漳平永福、龙海九湖、漳浦沙西、漳浦官浔、清流嵩溪、连城朋口等花卉主产区的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来自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二)区域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漳州九湖、漳浦马口、漳浦沙西、漳平永福、福州南屿、南靖丰田、南安霞美等多个花卉产业群雏形,它们各自集结了数十家花卉生产经营及相关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特色花卉生产区。
截至2010年底,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万亩或年花卉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县(市、区)已达15个;全省获得国家级“花木之乡”称号的县(市、区)、乡(镇)已达10个。
龙海的水仙花和多肉多浆植物、漳浦的蝴蝶兰和人参榕盆景、南靖的墨兰与金线莲(花叶开唇兰)、连城的建兰与寒兰、漳平的西洋杜鹃与君子兰、武平的富贵籽、延平的百合花、浦城的丹桂、闽侯的异叶南洋杉盆景和花灌木、清流的鲜切花和观赏苗木等一批特色花卉产品在国内外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在盆栽花卉快速发展的同时,观赏苗木蓬勃兴起。
2010年全省观赏苗木产值已达到48.58亿元,销售总额达36.09亿元,产业规模已接近盆栽花卉,超过盆景、鲜切花、食用药用与工业用花卉等,跃居第二位。
而依托观赏苗木兴起的园林绿化产业发展更为迅速,2010年全省园林绿化工程产值达110.6亿元,其中,工程用花产值达26.6亿元。
专栏1 名词解释花卉泛指通过人工引种繁殖,栽培于室内外,具有观花、观叶、观果、观茎等观赏价值的植物。
花卉产业即指将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切花切叶、食用与药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草坪、种子用花卉、种苗用花卉、种球用花卉等作为商品进行研究、培育、种植、贮运、加工、销售以及以花卉为主体的城乡绿化、休闲旅游与花卉生产设施设备、花卉园艺资材的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广义的花卉产业通常还包括观赏用的鱼、鸟、虫以及赏石、根艺等相关产业。
花卉产业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林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益于绿化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新兴产业。
(三)“科技兴花”成效日显,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形成“科教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引进和选育出了蝴蝶兰“天宝红”、“空港枫叶”、切花赫蕉“火红鸟”、向日葵“闽日1号”、“闽葵3号”等一批新优品种(品系),推广了组培快繁、花期调控、专用基质、专用肥料、采后处理、冷链运输等一批新技术,制定和实施了《观赏棕榈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等级》5项行业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名贵国兰品种的快繁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等14项花卉科研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
围绕主推品种、关键技术培训了1万多人次从业人员,全省花卉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主要产品的商品率较“十五”期末提高10%~30%。
专栏2 福建省重点花卉产区(四)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规模企业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花卉品牌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先后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称号,花卉驰名商标数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花卉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增长,全省共有8200家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和350多家城乡园林绿化企业,其中大中型花卉生产经营企业276家,一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28家,二级园林绿化施工企业126家,花卉专业户30200户,涌现了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世景园艺有限公司、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兆翔花卉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市宏盛贸易有限公司、龙海日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漳州百花村花卉市场、厦门厦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福州绿榕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花卉企业。
许多企业开始全国性产销布局,向“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迈出关键步伐,并在全国范围确立竞争优势。
(五)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闽台合作不断深入“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启动了龙海、武平、清流、漳平、南靖、漳浦和延平7个县(市、区)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共投入资金8068.1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950万元,建设了34473平方米标准温室及1030.4亩标准钢架大棚,大大地提升了项目县花卉设施栽培水平,培育壮大了一批花卉企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花卉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100多家台资花卉企业先后落户福建,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闽台花卉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台商在闽创办的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景堂花卉有限公司、厦门菩提花卉有限公司、清流森源兰花有限公司、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多芬园艺有限公司等已成为福建花卉业的重要力量,为推进福建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六)花卉产业链不断延伸,花事活动持续高涨“十一五”期间,不仅花卉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而且产业链不断完善与延伸,传统的种子种苗生产、花卉种植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等环节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协作更加流畅,而与此相关的一批花卉加工、花卉进出口贸易与园艺资材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晋江明发工艺有限公司、福建省荆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爱垦园艺有限公司、福州声春现代园艺有限公司、厦门江平生物基质科技有限公司、漳州富森园艺制品有限公司、漳浦仂元工业有限公司等闻名全国,新型棚室、设施、机具、器材、专用肥药、农膜、基质等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花卉生产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三届中国福建花王评选暨花卉精品展和五届台湾?漳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并组织参加了两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五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销会和三届荷兰国际花卉园艺展等国内外重大花事活动,通过举办和参加花卉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了对外交流合作,宣传了福建花卉与福建花卉企业形象,进一步提高了“闽花”市场占有率。
专栏4 “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花卉科技成果名录二、存在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花卉充分利用了自然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花卉产业链和相对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表现为种植业发达,但市场流通、配套资材发展落后,特别是缺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交易与高效物流体系,花卉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花卉交易方式落后;盆栽花卉和绿化观赏苗木多,鲜切花少;同质化产品多,特色产品少。
二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省花卉产业存在低、小、散等现象;机械化、设施化程度低;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小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和经营依靠单兵作战,生产方式落后,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产品市场产量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花卉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尽管省级财政和一些地方财政加大了对花卉科技的投入,但与迅速发展的花卉产业还不相匹配。
特别是我省现有的7100多种花卉与观赏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主要商业化栽培品种依赖进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定通过的花卉新品种共有244个,而我省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卉业恢复发展以来,花卉业的发展一直受困于生产用地没规划保证,无法享受粮食、蔬菜等其它种植业在用水、用电、贷款、保险、能源补助等方面的政府优惠政策,花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花卉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产业联盟或专业合作社。
行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而生产者对市场需求不了解,信息通道不通畅,盲目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挑战一是国内外竞争不断加剧。
花卉业相对于其它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将花卉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推动花卉业的发展,周边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西等由于政府的重视,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花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导致我省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二是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花卉生产的土地、人工、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攀升,而产品价格得不到同步上升甚至还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