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89
寄生虫检验技术知识点
寄生虫检验技术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点:寄生虫分为内部寄生虫和外部寄生虫,其中内部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外部寄生虫包括节肢动物、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
2.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化学性、营养性和免疫损伤等。
3. 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直接涂片法、厚涂片法、集卵法、培养法、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等。
4. 常见人体寄生虫的检查方法:对于常见的寄生虫,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检查方法,如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直接涂片法、透明胶纸法等。
5.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积极治疗患者和带虫者等。
以上是寄生虫检验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猪外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作者:刘长河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8期刘长河(黑龙江省北安市二龙山农场畜牧科 164131)摘要:虱和跳蚤是寄生于猪体表的常见外寄生虫。
典型临床症状是猪瘙痒、不安、抓挠,导致不能很好睡眠,食欲下降,进而消瘦,此两类寄生虫对仔猪表现尤为明显。
现主要从猪虱和跳蚤的种类、危害、诊断、治疗和控制进行阐述,为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虱;跳蚤;诊断;治疗;防控1 虱(虱病)猪虱几乎呈世界性分布,寄生于猪的虱只有猪虱。
猪虱属于吸虱亚目,虫体呈灰褐色,体表有黑色花纹。
雌虫长约6mm,雄虫稍小。
头长且窄,含有吸食血液的刺吸式口器。
猪虱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感染猪群的过程牛中不需要中间宿主(野生鸟、啮齿类动物或其他昆虫),宿主只有猪。
猪虱在猪体内完成整个生活周期。
雌虫每天可产卵3~4个,一个产卵期(约25天)可产卵90个左右。
卵长1~2mm,常通过一种黏性物质牢固地黏附在毛发上。
卵在12~13天孵化成若虫,再经5~6天蜕皮一次,经过两次蜕皮变为成虫。
整个若虫期以吸食猪体的血液为食,若虫通过猪体皮肤较薄处来吸食血液。
猪虱为永久性寄生虫,终生寄生于宿主,离开宿主后只能存活2~3天。
猪血虱寄生于猪体的所有部位,但主要寄生在腋部、股内侧、下颌、颈下部和体躯下侧面皮肤有皱褶处,耳廓后方也较多。
猪虱病应与瘙痒症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检测成虫或幼虫来诊断此病。
幼虫常黏附在毛干较低区域,这有助于与更易传播的绿头蝇的虫卵区分开。
猪虱的所有发育阶段均在猪体完成,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猪虱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喷洒剂、浇泼剂和粉剂均可用于猪虱的治疗。
通过在垫料中放人杀虫颗粒进行有效控制。
浇泼剂和粉剂的优势是在寒冷的季节仍可使用,而喷洒剂却不适用。
如果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有能有效杀死虫卵,可在用药后10天重复给药。
2 跳蚤蚤类宿主特异性较低,可在任何哺乳类或鸟类动物上寄生。
跳蚤可在多宿主间转移,所以其对疾病的传播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猪外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刘长河(黑龙江省北安市二龙山农场畜牧科 164131)摘要:虱和跳蚤是寄生于猪体表的常见外寄生虫。
典型临床症状是猪瘙痒、不安、抓挠,导致不能很好睡眠,食欲下降,进而消瘦,此两类寄生虫对仔猪表现尤为明显。
现主要从猪虱和跳蚤的种类、危害、诊断、治疗和控制进行阐述,为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虱;跳蚤;诊断;治疗;防控1 虱(虱病)猪虱几乎呈世界性分布,寄生于猪的虱只有猪虱。
猪虱属于吸虱亚目,虫体呈灰褐色,体表有黑色花纹。
雌虫长约6mm,雄虫稍小。
头长且窄,含有吸食血液的刺吸式口器。
猪虱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感染猪群的过程牛中不需要中间宿主(野生鸟、啮齿类动物或其他昆虫),宿主只有猪。
猪虱在猪体内完成整个生活周期。
雌虫每天可产卵34个,一个产卵期(约25天)可产卵90个左右。
卵长1⁃2mm,常通过一种黏性物质牢固地黏附在毛发上。
卵在1213天孵化成若虫,再经56天蜕皮一次,经过两次蜕皮变为成虫[1]。
整个若虫期以吸食猪体的血液为食,若虫通过猪体皮肤较薄处来吸食血液。
猪虱为永久性寄生虫,终生寄生于宿主,离开宿主后只能存活23天。
猪血虱寄生于猪体的所有部位,但主要寄生在腋部、股内侧、下颌、颈下部和体躯下侧面皮肤有皱褶处,耳廓后方也较多[2]。
猪虱病应与瘙痒症进行鉴别诊断,可通过检测成虫或幼虫来诊断此病。
幼虫常黏附在毛干较低区域,这有助于与更易传播的绿头蝇的虫卵区分开。
猪虱的所有发育阶段均在猪体完成,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猪虱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喷洒剂、浇泼剂和粉剂均可用于猪虱的治疗。
通过在垫料中放入杀虫颗粒进行有效控制。
浇泼剂和粉剂的优势是在寒冷的季节仍可使用,而喷洒剂却不适用。
如果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有能有效杀死虫卵,可在用药后10天重复给药。
2 跳蚤蚤类宿主特异性较低,可在任何哺乳类或鸟类动物上寄生。
跳蚤可在多宿主间转移,所以其对疾病的传播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跳蚤可能寄生于系统发育学上与之相关的物种或寄生于与之有共同生存环境的物种。
疾病防控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家禽常见体外寄生虫的诊断和防控袁力(望奎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100)中图分类号:S858.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0084(2019)12-0056-01]臭虫温带臭虫是温带和亚热带常见的一种吸血寄生虫,可侵袭家禽、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哺乳动物。
虽然在现代化产蛋禽舍中极为罕见,但在种鸡舍和鸽棚可能会出现严重孽生。
臭虫可以在2~6周或更长时间内完成生活史,因为其幼虫耐受饥饿的时间可长达约70d,成虫可长达12个月。
臭虫通常在夜间吸血。
臭虫可在10min内完成吸血,然后藏匿在缝隙中。
家禽如受到大量的臭虫侵袭,可表现烦躁和贫血。
由于在咬伤之后臭虫通过伤口注入唾液,因此家禽往往还表现有肿胀和瘙痒。
臭虫侵扰的迹象包括在鸡蛋表面和产蛋箱内发现有臭虫粪便,胸部和腿部皮肤损伤,产蛋量下降和饲料消耗增加。
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彻底清洁禽舍,减少臭虫藏匿的地方,用有机磷酸酯类药物熏蒸禽舍,这种药物可长期滞留在宿主接触的表面。
2跳蚤在家禽中,跳蚤是较为特别的,成年蚤是一种固着寄生虫,通常黏附在头部或肛门皮肤可达数天或数周。
成年雌虫在产卵时用力将卵喷射至周围垫料。
在含沙的、排入性良好的垫料中,尾坳发育最好。
成年跳蚤的宿主有鸡、火鸡、鸽、野鸡、鹤鹑、人类和许多其他哺乳动物。
造成刺激、烦躁不安,并导致失血性贫血和死亡,尤其是对幼禽。
咬伤眼睛周围会引起溃疡,导致失明。
蚤在产蛋箱和垫料中繁殖,在禽体上采食。
除了鸡,还侵扰其他许多禽类以及人和宠物。
大量跳蚤侵扰可引起宿主消瘦和产蛋量下降。
最重要的控制措施是清除被污染的垫料,使用西维因、蝇毒磷或马拉硫磷喷洒垫料表面,杀死幼蚤。
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烯虫酯也有效。
可局部使用除虫菊酯控制吸血蚤。
3蟻与射库螺吸食动物血液,并将血液寄生虫传播给禽,是鸭、鹅以及火鸡变形血原虫的传播媒介,也是东南亚和日本鸡住白细胞原虫的传播媒介。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羊脑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该病的确诊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有效防治该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兽医卫生、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一、诊断技术1. 动物实验法该法是通过将疑似感染包虫病的羊只进行人工感染,然后观察动物的症状来确定是否感染。
该方法需要注意动物的饲养及护理工作,具备较高的技术操作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具备动物实验执照,确保实验过程规范无误。
2. 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方法是通过对疑似感染包虫病的羊只进行剖检,取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从而确定是否感染包虫病。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而且还可以对感染的具体组织器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研究病因、治疗、预防该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防治技术1. 药物治疗目前对于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应根据羊只体重和药物使用规范,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治疗,严禁过量滥用。
同时要遵循药物使用期限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种类,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不良反应。
2. 兽医卫生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兽医卫生管理,对于有症状或者疑似感染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而对于已经死亡的羊只要进行特殊的处理,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扩散。
3. 饲养管理在日常饲养和管理中,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定期清理饲养场内的排泄物、杂草和橡皮等。
此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只的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增强免疫力、抵抗力和体质素质,从而增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4. 环境卫生应避免羊只饮用污染的水源,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对于饮水设施、饲料和场地要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对于疑似感染包虫病的场地和器械要特殊处理,以免传染病毒。
5. 宣传教育为增强养殖者的科学防治疾病能力,应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
寄生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策略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感染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寄生虫的传播途径、环境条件、宿主行为等。
因此,进行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的关键。
首先,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应包括疫情的确定和监测。
通过对疫情的调查,可以了解寄生虫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感染源以及传播途径等信息。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
监测疫情的周期和范围应该根据不同寄生虫的特点来确定,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次,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应该研究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寄生虫感染的关键环节,通过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播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例如,对于通过食物传播的寄生虫,需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提倡健康饮食习惯;对于通过水源传播的寄生虫,需要加强水源管理和消毒处理。
通过了解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此外,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还应研究环境条件对寄生虫传播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于寄生虫的存活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环境条件可以了解寄生虫适应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通过媒介昆虫传播的寄生虫,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媒介昆虫的滋生地来降低寄生虫的传播风险。
此外,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还应该重点关注宿主行为。
宿主行为是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宿主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寄生虫的传播和疫情的发展。
通过调查宿主行为,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减少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例如,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个人和家庭卫生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一方面,应加强官方监管和管理,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水源、环境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另一方面,应加强公众教育,普及寄生虫感染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高级护理12-1班:李岩松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史 ,例如日本血吸虫病只有在长江流域或其以南流行区居住 ,并与疫水有接触者才有可能罹患; (2)临床表现 ,各种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常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但患者大多有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增多 ,尤其是急性期更为明显; (3)寄生虫学检查 ,在患者体液或排泄物中找到虫体、虫卵或包囊; (4)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体或抗原; (5)影像学检查。
1.寄生虫学检查(1)虫体、虫卵或包囊检查方法①末梢血涂片检查。
目前如疟疾等疾病仍以患者血涂片找到疟原虫为诊断的依据 ,并可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确定其种类为恶性疟或间日疟;感染较轻的患者则可以厚血片检查以提高其检出率。
其他如巴贝虫病、丝虫病患者也可通过检查血涂片 ,找到巴贝虫或微丝蚴而确诊。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在晚间出现在末梢血里 ,所以必需在深夜进行检查。
②粪便检查。
患者的粪便作涂片后镜检 ,可以查到肠道寄生虫的虫卵、虫体或包囊。
如在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中可以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 ,在带囊者的粪便中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包囊。
肠道线虫感染如肠蛔虫症、钩虫症、鞭虫症患者的粪便标本中找到各自的虫卵而确诊。
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改良加藤法 ,不仅可提高其检出率 ,而且可以定量。
因蛲虫晚间在患者肛门附近排卵 ,粪便中不易查到虫卵 ,必须采用肛门粘纸涂抹法检查较易找到其虫卵。
牛、猪带绦虫病患者粪便中常可找到乳白色的绦虫节片 ,不易找到其虫卵。
③其他体液或排泄物检查。
肺吸虫病患者的痰中常可找到虫卵 ,但幼儿患者因易将痰液咽下 ,所以可在其粪便中找到虫卵;也有学者在肺吸虫病患者的胸水中找到虫卵。
寄生虫病的免疫学和免疫诊断是研究机体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以及利用免疫学方法进行寄生虫病诊断的重要领域。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寄生虫病的免疫学
1. 宿主免疫应答:宿主感染寄生虫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寄生虫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这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
2. 免疫调节: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失衡,包括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等。
3. 免疫逃避:一些寄生虫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表面分子结构等方式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使得宿主的免疫系统难以清除寄生虫。
免疫诊断
1. 血清学检测:利用血清中特定抗体的检测来判断宿主是否感染了某种寄生虫。
ELISA、免疫印迹等方法常常被用于检测抗体水平。
2. 皮肤试验:如结核菌素试验等,用于检测某些寄生虫感染的过敏
反应。
3. 分子诊断: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检测寄生虫的核酸,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结果。
4. 其他方法:包括血液检查、组织活检等方法也可以用于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
综上所述,寄生虫病的免疫学研究和免疫诊断在寄生虫病防治和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揭示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研发新的诊断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病防治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目的为了确保医院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有效进行,提高员工和患者的健康水平,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寄生虫病的防备、防控、检测和治疗工作。
第三条定义1.寄生虫病:指由寄生虫引起的各类人畜物共患疾病,包含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2.医院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组:由医院领导组织的负责订立、推行和监督本制度的工作小组。
第二章防备工作第四条健康教育医院应定期开展寄生虫病防备和健康教育,通过宣传资料、讲座、体检等形式,提高员工和患者对寄生虫病的认得和防范意识。
第五条环境卫生管理1.医院应每周对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紧要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对公共区域和设施应加强消毒工作。
2.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应采取专业的灭虫措施,保持环境的乾净和清新。
第六条饮食卫生管理1.医院食堂必需符合卫生标准,食品采购、储存和加工过程应严格依照食品安全规范进行,杜绝食品污染。
2.医院应规范饮食禁忌,特别是对肉类和水产品的采购和烹制,要求新鲜、干净、煮熟。
第七条垃圾处理1.医院应建立合理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制度,确保尽早清除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寄生虫传播源。
2.垃圾处理过程应依照卫生标准进行,不应产生二次污染。
第三章检测和监控第八条员工体检医院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寄生虫病相关项目的体检,确保员工的健康状态和寄生虫感染情况。
第九条患者排查对入院患者进行寄生虫病的排查工作,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应的传染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早期症状。
第十条环境监测医院应委派专业人员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包含空气质量、水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检测工作。
第四章治疗工作第十一条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1.医院应配备相关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确保寄生虫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2.医院应及时供应相关的抗寄生虫药物和治疗方案,引导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流程。
第十二条患者隔离和掌控对于已确诊的寄生虫病患者,医院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开寄生虫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