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 格式:ppt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61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第二章鲁迅的小说研究一、名词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3.吕韦甫: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人物,有着鲁迅的自我的影子。
吕纬甫早年激进,维新,曾到庙里拔掉了神像上的胡子,但中年以后渐趋颓唐,教学生“子曰诗云”,但他仍然不屈于自己的命运,依然为寻找自己的梦为挣扎着。
4. 《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现代小说。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叙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过程,暴露了礼教社会的弊害和罪恶。
指出了传统中国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可谓是鲁迅整个创作的总纲。
二、简答1.《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鲁迅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在小说上。
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者,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
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呐喊》和《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一)最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二)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单一的第三人称自由地组织结构,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叙事的同时,心理刻画与外部描写有机结合。
(三)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本文关键词:鲁迅,为例,呐喊,彷徨,点评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本文简介:在小说艺术的国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物,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促使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朽的小说作品都以典型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被后世称道。
然而与鲜明性格形象相较,性格单薄的无性格人物,近年来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艺术的发展动力是永无止尽的离经叛道而非一如既往,这也是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点评——以《呐喊》《彷徨》为例本文内容:在小说艺术的国度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人物, 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促使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朽的小说作品都以典型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 被后世称道。
然而与鲜明性格形象相较, 性格单薄的无性格人物, 近年来也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艺术的发展动力是永无止尽的离经叛道而非一如既往, 这也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进入20世纪对于小说除了人物能不能写些其他东西?写人物能不能写些无性格人物?答案是肯定的, 我国现代小说奠基者鲁迅就是一位杰出的创新者、反叛者, 他的《呐喊》、《彷徨》中的无性格人物描写对传统人物塑造构成了重大的突破。
鲁迅小说强大的生命, 得力于他卓越的典型创造!小说艺术的真实, 是以生机勃勃真实的艺术典型为基柱的。
[1]作为艺术巨匠鲁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典型论:人物形象是"拼凑起来的角色", 这正是鲁迅创造艺术典型的经验之谈。
出色的艺术典型无疑是一种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的巨大发现, 而鲁迅出色的艺术典型正在于高度概括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鲁迅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经过长期沉观默察, 杂取种种人的形象烂熟于心, 然后"拼凑"而成的具有高度独创性和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这种艺术的"拼凑"正是鲁迅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和充沛的艺术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正是由于鲁迅"杂取种种人"的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小说人物, 所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单纯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所能概括的。
论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中的“笑”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的感情基调总是灰暗、抑郁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取材于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更与鲁迅先生细腻的细节描写密不可分。
鲁迅先生几乎在《呐喊》、《彷徨》的每一篇中都描写过各色各样的人的“笑”,正是这些对“笑”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暖善恶,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
其笔下的“笑”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既有麻木、冷漠、凶残、卑怯、狡猾、丑陋,又有善良、质朴、正直、觉醒,这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风貌,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鲁迅先生对“笑”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饱满、立体。
在《孔乙己》开篇就写到:“虽然没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这一笔带过的“笑”看似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实则反映了“我”的无聊,也为下文酒店里众人讥笑孔乙己埋下了伏笔。
反正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没有同情心,只会嘲笑他脸上的新伤疤。
他们也喜欢取笑孔乙己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说什么之乎者也之类的,这些酒客虽不懂他说的是什么,还是会哄笑起来。
然而“我”也是莫名其妙地附和着笑,“我”已经被那些酒客给同化了,习惯了取笑孔乙己。
一向板着脸的掌柜看到孔乙己的穷困潦倒的模样,笑着会询问他:“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这并不是对孔乙己的慰问或是关心,而是幸灾乐祸的笑。
掌柜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拿孔乙己开心罢了。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邻舍的小孩,小孩子固然天真,但大人对孔乙己的态度也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吃茴香豆,最后孔乙己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小孩子们便在笑声里走散了,或许那些小孩子们最终也会像“我”一样被那些麻木愚蠢的酒客给同化了。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较短的小说中,“笑”这个字眼出现了十一次,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1917--1949年的中国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国民处于水生火热中。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国民带来希望,封建因子仍然主宰着一切。
浙江绍兴人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弃医从文,用笔作斗争,他要通过文字的力量,以唤醒国民,拯救国家。
1923年8月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集,两本集子合起来共有25篇小说,细细品读,会发现篇篇都是精彩的白话文小说。
概括来讲,鲁迅小说的人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和反抗者。
一、持强凌弱的施暴者持强凌弱的施暴者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暂且不谈所谓的最大施暴者--封建制度,就谈谈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说《药》中华小栓的死是因为他的痨病,那么夏瑜就是让施暴者活活整死的。
刽子手康大叔和管牢的阿义等人对他进行搜刮和拷打,店里的人议论、笑话、诅咒他。
当时革命者的困境显而易见,施暴者的残忍也让我们不寒而栗。
康大叔、阿义等人肯定不是最高层的施暴者,可恶的是低层的施暴者却越来越猖狂。
四铭是个虚伪的知识分子,也是无形的施暴者。
被人骂作"恶毒妇"的他因为"咯吱咯吱"这一句流氓话也买了一块肥皂,倒是四铭太太揭穿了他的不良居心。
他和流氓无异,只是道德的约束让他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淫念,有千千万万这样道貌岸然的施暴者生存着,杀伤力更严重。
一向严肃的鲁迅在《肥皂》中用了黑色幽默,"咯吱咯吱",不禁让人发笑。
《长明灯》的施暴者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稍微进步一点的人便会给他们无情地"除去",就像想要灭掉长明灯的"疯子"。
鲁迅对于施暴者是带着憎恨的感情,这种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面,为所欲为,根本不本会想着拯救中国,甚至只记挂着别人对自己的臣服。
他们就像毒瘤,留着贻害无穷,救中国必须把他们剜去。
二、恨铁不成钢的受害者对于施暴者,永远是憎恨的;对于受害者,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知识分子形象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一、封建传统吃人的总主题:《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为封建传统蒙蔽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人吃人的普遍性。
而封建礼教又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
小说中“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遵奉的礼教观念决定了他要遵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医生”这个意向则集中体现了在传统封建社会里,那些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实际上起着帮助统治者吃人的作用。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
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指肉体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
封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鲁迅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这场人肉筵宴的象征性的总体描绘,其余各篇则是它的各个细部的真实、具体的描绘。
二、《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1、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阔人”,与传统伦理道理在本质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正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又总是为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所笼罩着,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就是其自私、狭隘、冷酷的本性。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2、卫道士的形象:《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文章摘要: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孤独者》、孔乙己、高老夫子、魏连殳、近代知识分子、命运在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
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也有批评。
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生活的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渊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则是鲁迅先生笔下动荡年代中的三名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也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呐喊》中的孔乙己《呐喊》成书于1923年9月,以《狂人日记》始、以《社戏》终,共收录小说15篇(后抽出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改名《铸剑》收于《故事新编》)。
应该说《呐喊》成集之时,先生所抱的是一颗为先驱呐喊助威、为世人呐喊觉醒之心,而其中志在唤醒激励知识分子的,当数《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一文透过在鲁镇咸亨酒店里当伙计的“我”的眼睛,观察了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
本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写则实为全文最发人深省之处。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淡淡地点出孔乙己也是有一些学识的,实是下了些工夫,耗费了许多时光的,然而由于他“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这里一方面指明了孔乙己现在的处境,为其以后的悲惨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点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一部分读书人的毒害是由内至外、根深蒂固的。
而孔乙己至死也不愿放弃的读书人尊严,则是这制度带给他仅有的荣耀。
接下来介绍了孔乙己在酒馆中的几件小事,描写了孔乙己对自己命运的无力与无奈,他不仅无力甚至无心向当权者要求改善自己的状况,而且无力向身边的人抗争和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