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理解《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
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
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
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
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
间的“看/被看”。
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呐喊与彷徨的共同点的参考文献篇一:呐喊彷徨包括小说有什么《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第二部小说集为《彷徨》。
《呐喊》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来自:WWw. : 呐喊与彷徨的共同点的参考文献 )社戏《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兄弟离婚篇二: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呐喊》和《彷徨》是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下所产生的作品,有人从字面上作品相之谈,以为《彷徨》显示了作者的更浓重一些的"悲观思想",或者另外有人从《彷徨》的卷头所引《离骚》的句子,认为这表示了作者思想"转变"的起点,故“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我看来,这两个见解,都成问题,我以为《呐喊》和《彷徨》里所表见的作者宇宙观并无一致,但是作者观察现实时所取的角度却显然有殊。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
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1917--1949年的中国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国民处于水生火热中。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国民带来希望,封建因子仍然主宰着一切。
浙江绍兴人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弃医从文,用笔作斗争,他要通过文字的力量,以唤醒国民,拯救国家。
1923年8月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集,两本集子合起来共有25篇小说,细细品读,会发现篇篇都是精彩的白话文小说。
概括来讲,鲁迅小说的人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和反抗者。
一、持强凌弱的施暴者持强凌弱的施暴者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暂且不谈所谓的最大施暴者--封建制度,就谈谈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说《药》中华小栓的死是因为他的痨病,那么夏瑜就是让施暴者活活整死的。
刽子手康大叔和管牢的阿义等人对他进行搜刮和拷打,店里的人议论、笑话、诅咒他。
当时革命者的困境显而易见,施暴者的残忍也让我们不寒而栗。
康大叔、阿义等人肯定不是最高层的施暴者,可恶的是低层的施暴者却越来越猖狂。
四铭是个虚伪的知识分子,也是无形的施暴者。
被人骂作"恶毒妇"的他因为"咯吱咯吱"这一句流氓话也买了一块肥皂,倒是四铭太太揭穿了他的不良居心。
他和流氓无异,只是道德的约束让他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淫念,有千千万万这样道貌岸然的施暴者生存着,杀伤力更严重。
一向严肃的鲁迅在《肥皂》中用了黑色幽默,"咯吱咯吱",不禁让人发笑。
《长明灯》的施暴者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稍微进步一点的人便会给他们无情地"除去",就像想要灭掉长明灯的"疯子"。
鲁迅对于施暴者是带着憎恨的感情,这种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面,为所欲为,根本不本会想着拯救中国,甚至只记挂着别人对自己的臣服。
他们就像毒瘤,留着贻害无穷,救中国必须把他们剜去。
二、恨铁不成钢的受害者对于施暴者,永远是憎恨的;对于受害者,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简答1.《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2.《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答:(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达到共性而个性统一,能从他们的性格中看出某种负责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着的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出来。
(二)鲁迅的小说把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和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3.阿Q的形象:1)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3)阿Q的基本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严重缺失。
4)“精神胜利法”则是他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
4.叶圣陶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1)由于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写的最多的也最成功的还是学校里的教员学生,以及教育界的种种弊端。
2)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权色生活著称的,他笔下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习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和尖锐的抨击讽刺。
3)反应农村劳苦大众的贫苦生活和他们无力反抗压迫的现实的苦难命运。
4)1925年五卅运动后,叶圣陶开始有意识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些觉醒了的投入现实革命斗争的人物形象。
浅析鲁迅《呐喊》与《彷徨》作者:马文婧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4期摘要:《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其《呐喊》与《彷徨》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我国文学小说发展迎来一个新时代。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叙事模式一、犀利笔锋下审视悲剧命运从农民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充分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的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
在《祝福》里深刻的描写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没有引起旁观者的真正的理解与同情。
这种深刻性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势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在《故乡》里,闰土一声声“老爷”震动人心,更好的映衬出他受封建礼教毒之深,显示他心灵的麻木。
《明天》里四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寡妇失子,更大痛苦是她的孤独与空虚。
这些小说无不透视着底层农民命运的悲剧,也是一种时代悲剧的体现。
从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
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占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圈,又回来停在原点,在颓废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冯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扰幸福的结合,婚后他们失去前进的目标。
子君很快成了家庭主妇,冯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
冯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
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之中。
对人的精神的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处。
鲁迅独特的眼光,把悲剧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从不同的群体展开描写,透视时代悲剧的本质。
论《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作者:宋梅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充分运用。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现实主义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呐喊》与《彷徨》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到1925—1927年之前这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而从“五四”开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的人民还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呐喊》与《彷徨》正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
鲁迅在《自序》里着重提到了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就是弃医从文。
他原本抱着救治苍生的思想来到日本学习医学,准备回国以后能够救治无数像他父亲一样不幸患病的中国人,而就是在日本的医学课堂上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他改变了初衷,起因是一次从图片上他看到久违了的中国人:一个是给俄国作侦探被日本人绑了要砍头,周围是“显出麻木神情”的一群中国人,充当着看客,就从那一时刻他便强烈地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知识文库 第19期140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宋佳程前言:鲁迅作为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一直是现代学者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中心。
在鲁迅的两个代表作《呐喊》和《彷徨》中对作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感悟,通过比对二者的差异性来对两个作品的本身进行思考,为作者在其中所经历的心灵历险进行合理的阐述,从而实现对作者更加深刻的研究。
1 《呐喊》到《彷徨》的心理发展历程 1923年,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其内容描述的时间段从辛亥革命开始,五四运动结束,在融入作者心理感悟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剖析,通过小说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鲁迅内心的渴望。
结合鲁迅那些年梦想的变化轨迹,无论是学医还是从文,最后的重点都落在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上。
少却了年轻时的一腔热血,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沧桑,《呐喊》反映出来的心理是复杂的,借由时代的种种因素,并不能完全展现作者真实的自己,对于一些社会弊端的暴露还处于压抑的阶段,怀疑、失望和寂寞成为了心灵上的主旋律。
几年后,《彷徨》的出版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心理有所变化,结合当时作者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变故,可以看出《彷徨》时期的鲁迅从激烈的呐喊中退了出来,更加注重自我的展现。
在无所适从中陷入了彷徨的情绪中,对生命意义的感触更加深刻,从启蒙的寂寞转变为对启蒙本身的怀疑和绝望,表明了作者的心理发展历程。
2 《呐喊》和《彷徨》差异性的思考 2.1 封面设计的差异《呐喊》与《彷徨》封面设计的差异性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折射,也是属于两本小说集的不同,通过对封面设计的思考和探究,来对二者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了解。
《呐喊》的封面大范围的使用了红色,这种红色是热烈的红,代表了一种振奋的心态,对隶书书写的呐喊二字起到衬托的作用,烘托了紧张、饱满和激昂的气氛,也与《呐喊》所想表现的激烈情绪相互照应。
黑色代表着黑暗,在封面的设计中使用少量的黑色可以显示出那个时代的压抑,充分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文章摘要: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有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还有觉醒了的女性知识分子,表现了他对这些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孤独者》、孔乙己、高老夫子、魏连殳、近代知识分子、命运在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
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也有批评。
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生活的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渊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则是鲁迅先生笔下动荡年代中的三名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命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也对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的研究和讨论。
一、《呐喊》中的孔乙己《呐喊》成书于1923年9月,以《狂人日记》始、以《社戏》终,共收录小说15篇(后抽出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改名《铸剑》收于《故事新编》)。
应该说《呐喊》成集之时,先生所抱的是一颗为先驱呐喊助威、为世人呐喊觉醒之心,而其中志在唤醒激励知识分子的,当数《孔乙己》一文。
《孔乙己》一文透过在鲁镇咸亨酒店里当伙计的“我”的眼睛,观察了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
本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写则实为全文最发人深省之处。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淡淡地点出孔乙己也是有一些学识的,实是下了些工夫,耗费了许多时光的,然而由于他“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这里一方面指明了孔乙己现在的处境,为其以后的悲惨埋下伏笔;另一方面点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一部分读书人的毒害是由内至外、根深蒂固的。
而孔乙己至死也不愿放弃的读书人尊严,则是这制度带给他仅有的荣耀。
接下来介绍了孔乙己在酒馆中的几件小事,描写了孔乙己对自己命运的无力与无奈,他不仅无力甚至无心向当权者要求改善自己的状况,而且无力向身边的人抗争和倾诉。
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反封建思想 艺术特色 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一、《呐喊》与《彷徨》中的反封建思想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当狂人洞察一切后,就开始规劝、警告吃人者们 不得继续“吃人”,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孔乙己》是鲁迅又一篇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它写的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吃的悲剧。 《孔乙己》讲述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惨道路,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的孔乙己,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行为,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孔乙己是一个被吃者,是被一套制度,被一套游戏规则给吃掉了,具体地说是被走到穷途末路的科举制度给吃掉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造就了他的愚蠢、可怜、可悲,所以说孔乙己的生与死是科举制度决定的,那么这个制度的本质已经深入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孔乙己在潜移默化中成了旧时代的殉葬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毒害。孔乙己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却连秀才都未曾考上,浪费了自己一生的宝贝光阴;而愚昧的人民大众因孔乙己是读书人却碍于贫困只能和他们一样站着喝酒而不断地嘲笑他、讽刺他,毫不同情地践踏他那已所剩无几的自尊。 鲁迅的其他小说皆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对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深刻批判,反封建思想极其浓厚。 二、《呐喊》与《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创作所受的外来影响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鲁迅以“拿来主义”态度融合了这些外来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 首先,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作品多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汲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的长处。 例如,《狂人日记》里,作者以高远立意和精妙构思,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有机融合,使狂人这个既有高度真实性品格又具强烈象征性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为一个奇特的文学典型。一方面,作者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刻画了一个真实的狂人形象——他以病态的敏感所感知的人们要从肉体上吃他,以及由此而生的联想、幻觉与荒唐言行,都符合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象征主义方法及双关、隐喻、暗示等手法,从整体上赋予狂人病态感知、联想、幻觉及疯言疯语以鲜明的象征意义——狂人所感知的“吃人” 幻象,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从肉体上摧残人,更从精神上奴役人,使人异化成“非人”的象征。而作者关于封建主义的“仁义道德”就是“吃人”的结论,对“吃人”现象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怀疑与质问,对没有“吃人”的社会的憧憬和“救救孩子”的呼声等等思想、情感与愿望,都是通过狂人之口呼喊出来的,这显然又表明着小说的浪漫主义因素。 《狂人日记》的这种冲破传统手法,大胆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缺少前者,所谓礼教“吃人”的思想会变得非常抽象,而缺少后者,则小说至多只能提出“吃人肉”的问题,小说也就失去了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 其次,在美学风格上:悲剧,兼容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风格。 例如,《阿Q正传》就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阿Q的衙门受审等等。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我们在笑阿Q精神胜利法时,又不能不为中国国民由失败主义引起的变态心理而感到悲痛;我们在阿Q可笑地厉行“男女大防”和“排斥异端”的行径中看到的是封建思想对人民思想的扭曲;在阿Q滑稽的求爱场面里感到作者对30多岁孤苦伶仃的阿Q的同情;在阿Q与王胡比虱子而大逞武功中,看到了阿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和极度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悲剧;我们更在阿Q可笑的革命中,看到了中国辛亥革命被“咸与维新”,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在塑造人物方面,借鉴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追求;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例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阿Q正传》中,写了阿Q的“革命狂想曲”,借人物由幻象形成的幻觉,直接揭示了阿Q的病态心理和偏狭的“革命”目的。同时还注重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所谓箭垛,好些人的事情都有堆积在他身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最后,创造了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张力的新文学语言,形成了“洗炼、峭拔、含蓄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 度个性化。 三、《呐喊》与《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现象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人生呈灰暗色,缺乏鼓舞人心的光彩。这不是什么“世纪病”,而是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划“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