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14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一、知识讲解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答案A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南亚季风气候形成1、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是:1、东亚季风: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2、南亚季风: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
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1)南亚季风气候形成扩展资料:东亚季风异常对中国旱涝和冷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1982年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了有关科学家成立中国季风研究协作组,在国家气象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
并与美国在中美政府间大气科学合作协定下进行东亚季风研究。
发现了亚洲季风中存在一个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确定了该系统的各个成员,提出该系统和印度季风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东亚旱涝和冷害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变化的影响,这个观点纠正了过去认为中国季风单纯是印度季风向东延续的概念,为东亚季风的研究建立一个新的科学基础。
2、南亚季风气候大陆性强的原因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夏季北移.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则是海洋气温3、东亚的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是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是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夏季北移.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则是海洋气温高于大陆,大陆形成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南亚季风的成因之一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还有一点是:夏季的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也北移,但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力改为向右偏,变成了西南风,加强了南亚季风的势力.东亚季风的气候特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南亚季风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将雨集中,分雨,旱2季.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气温高,受低压控制;海洋气温低,受高压控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整理大气运动对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掌握。
1.形成:●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冷高压,热低压)●气压中心(北半球):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
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高原气候(青藏高原)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及东亚、南亚季风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3.应用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判读。
【重点难点】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判读。
难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判读。
【导学流程】一、自主预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________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比较内容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差异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蒙古西伯利亚、蒙古风向风风性质寒冷干燥低温干燥夏季风源地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风风性质温暖湿润温暖湿润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4.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压切断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切断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5.7月份亚洲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A.亚洲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6.下列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7.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强盛时期,上海地区的盛行风向是()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8.(“寒露”(10月8日前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