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2
编写: 姜太平 审核: 高三地理组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涡阳二中2016届文科一轮复习导学案 科目:地理 编号: 6 使用时间: 2015 年 8 月 日课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学习目标:1. 理解海陆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说出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名称。
2.理解并掌握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的高低起伏,气压带和风带并非都呈带状分布。
其中南半球因陆地面积较小,地球表面性质较均一,气压带、风带的带状特征保持较完好;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常被切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 是 高压,其切断了 气压带。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 是 ,其切断了 气压带。
总结探究二: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列关于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的说法,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B.7月、西北风C.1月、东南风D.7月、东南风3.该地区最可能是( )。
A.东北地区B.江淮地区C.华南地区D.华北地区4.甲高气压最可能是( )。
你成功的脚步要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王春花。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 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4.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难点: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以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为例,讲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分享讨论成果。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 分析现代气象学在预测气压变化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记录气压数据。
2.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观测到的气压数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 强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气象变化。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学习计划。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在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的定义及其单位。
2. 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3. 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章节二: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冬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冬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冷空气的扩散、暴风雨的形成等。
章节三: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如暖湿气流的推移、高温天气的形成等。
章节四: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等。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
教案:
目标:了解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分布特点。
一、导入(5分钟)
简要复习气压的概念和测量单位,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和定义。
2. 冬季气压中心:
a. 冬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寒潮和高压系统对冬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3. 夏季气压中心:
a. 夏季气压中心的大致位置。
b. 热带气旋和低压系统对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图资料,分析北半球某个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情况。
1. 找出冬季和夏季气压中心的位置。
2. 分析影响气压中心位置的因素。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冬季和夏季的气压中心位置不同?
2. 气压中心的位置对天气情况有什么影响?
五、总结(5分钟)
请学生归纳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并简要总结气压中心对天气的影响。
六、拓展活动(10分钟)
为了加深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理解,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的实例和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就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我们的整个教案就完成了。
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提醒他们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知识讲解:2. 介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形成原因。
3. 解释气压中心的特点,如冬季北半球的高压中心和夏季的低压中心。
案例分析:4. 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a. 冬季高压中心:寒冷干燥的天气、稳定的气压系统、少雨少云。
b. 夏季低压中心:炎热潮湿的天气、不稳定的气压系统、多云多雨。
实际应用:5.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北半球不同地区冬夏季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冬季高压中心对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夏季低压中心对旅游、能源等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进行小测验或让学生完成一份简单的作业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幻灯片或黑板- 气压测量仪器(示范使用)- 相关地理或气象图表- 案例分析材料-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小测验或作业题目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影响,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情况。
3. 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模式,了解气压中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评估:- 学生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有清晰的理解。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季节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释。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中心的形成的影响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位置3、分析东亚季风的成因、源地、风向与性质【重点】分析东亚季风的成因、源地、风向与性质【难点】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中心的形成的影响【自主学习】阅读《三维设计》P34右下角的“诠释疑难”,完成填空: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差异。
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____,所以海洋增温与降温的速度都比陆地____。
2、北半球冬季:海洋降温____,陆地降温____→海洋气温较____,陆地气温较____→海洋气流_______,陆地气流______→海洋形成_______中心,陆地形成______中心。
3、北半球夏季:海洋增温____,陆地增温____→海洋气温较____,陆地气温较____→海洋气流_______,陆地气流______→海洋形成_______中心,陆地形成______中心。
【合作探究】1、课本P37的图2.13与图2.14分别表示的是北半球什么季节?然后在两幅图中找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及其名称。
2、季风是指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东亚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冬夏季节盛行风变化明显。
在图2.13与图2.14中,画出东亚的风向。
3、在完成第1、2题的基础上,填写下表:东亚季风冬季风向源地性质成因夏季提示:“性质”从冷热与干湿两方面思考。
来自大陆的风较干燥,不易降水;来自海洋的风较湿润,容易降水。
【当堂训练】【课后作业】南亚季风冬季夏季风向源地性质成因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导学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信其对气候的影响。
【自学指导】一、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海陆的差异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1.夏季,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2.冬季,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三、高.低气压中心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成因:海陆的差异,导致海陆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2.影响我国冬、夏季天气的主要高低压中心⑴.冬季:高压⑵.夏季:高气压【课堂探究】:问题一、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同样体积的海水,热容量比空气大3000多倍,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冬季,陆地快速冷却,气温比海上低,形成高压区;夏季,大陆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形成高压区,从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和形成图解3.完成P36的“活动”。
问题二、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1.根据课本,找出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压和低压活动中心的原因。
2.P37的图2.13“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4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的判读。
⑴.1月份,北半球陆地气温比海洋的,亚欧大陆形成了冷高压,其中心在北纬60º附近蒙古——西伯利亚境内。
陆地冷高压的形成,对北纬30º附近的气压带起到加强作用,但使北纬60º附近的气压带却不能再在陆地上形成。
海洋气温相对比陆地的高,形成了低气压,使得气压带仍然可以在海洋上存在,形成了西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和西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
也就是说:冬季北半球陆地气温比海洋的低,形成冷高压,高压切断了低压,即是切断了气压带,使气压带只能保存在上海洋上。
⑵.7月份,北半球陆地气温比海洋的,亚欧大陆形成了热低压,其中心在北纬30º附近的印度境内。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2.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
3. 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规律及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压中心的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北半球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压与气候的关系。
3. 学生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程度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以便后续教学改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有必要,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压观测和预报的过程。
2. 开展校园气象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象观测和记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气象科研和预报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科的兴趣。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学案
探究案: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结合教材37页图2.13及图2.14完成:
1月份
7月份
1.在上图中标出亚欧大陆、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
1、 北半球气压带呈______状,南半球气压带呈______状。
2、 冬季,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为_________。
夏季为_____。
二、季风环流读教材38页活动,完成:
2、全球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成因:
3、描述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
课堂巩固:
【随堂练习1】读下列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此图为1月还是7月气压分布状况?为什么?
2)A气压中心的名称叫什么?是如何形成的?被其切断的气压带是哪一个?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D处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
4)夏季D处盛行什么方向的季风?其性质如何?成因是什么?
【随堂练习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此时是北半球的季节。
【随堂练习3】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随堂练习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断,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B.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
C.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D.南半球向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1.2.2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导学案3一、学习目标1、掌握形成气候的各个自然因素(自然: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2、掌握各个热量带的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
二、知识梳理1、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气候图2、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3、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判断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所在的温度带。
(以温定带)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4、影响气候的因素5、几个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非地带性气候:受下垫面影响)(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阻挡,降水增多;沿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但地处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西风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docx题目: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边几节的基础上继续的深化,应在学生理解前边一节的基础上引入本节内容,层层深入。
本节也是进一步学习大气知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难快速接受,因此要有耐心,结合练习题使学生深化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随季节的移动规律,然而真实的地表并不是均匀的,不仅有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区别,还有地形地貌的差异,所以事实上的气压带风带在地表的分布是比较复杂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36页活动题,这是简化了的世界地图,冬夏季在欧亚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请同学们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把陆地上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画出来,并在地表标出高压或者低压。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了解其分布规律。
2。
运用图示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重点难点】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学法指导】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预习·导引·梳理】1.大气环流(1)概念:①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④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⑦________、b⑧________、c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⑩____________、B⑪________________、C⑫________________、D⑬____________。
风带错误!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探究材料教材P33图2。
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探究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探究材料教材P35图2。
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训练·巩固·提升】一、选择题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干燥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夜短B.太阳直射南半球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D.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3.受①、②之间的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A.东非高原B.巴西高原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下图为某“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导学案)【教学目标】1. 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2. 理解季风环流成因,知道东亚和南亚是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并识记其冬、夏季风向。
【复习预新】1.热力环流:城市风(在图中,标明温度、气压以及环流方向)2在图中,标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假设条件,并注意其所在纬度。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观察图片思考:炎炎夏日的午后,你更愿意做哪种选择?并说明原因 【学生探究活动一】:类比思考:海陆之间在冬夏季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析) 读课本P36页“大陆空气柱”,完成下表:观察:此时的气压与原本的气压带是否一致?如果以这两个气压柱位中心绘制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成带状分布吗?说明了什么对气压带的分布有影响?【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P37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以北半球为例,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别找出海洋和陆地的高低压中心并观察其所处气压带)完成下表:想:是什么原因使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气压带有没有被切断?为什么?气压中心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特点及成因:根本原因: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大,海陆 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 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 【学生活动三】季风环流:读图1、想—形成原因 2、比—风向有何不同3、论—根据源地,比较冷暖干湿(完成表格)性质风向源地性质风向源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南亚季风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 东亚季风分布地区夏季风 冬季风 成因项目【课堂训练】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A (1)填出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2)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我国可能处于__________季。
(3)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2.当亚洲高压强盛时()A.正值我国的夏季B.太平洋北部受低气压的控制C.澳大利亚昼短夜长D.印度一带盛行西南季风3.下列地区中,温带季风最为典型的是()A.亚洲东部B.印度一带C.亚洲西部D.我国西南地区4.7月份,北半球被切断成块状的气压带是()A.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D.所有的气压带【课后思考】课本P38活动题第二题。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案教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教学目标:1.掌握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气压分布特点;2.理解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解释气压分布的变化。
教学重点: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2.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3.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作用;2.掌握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例如:气压计、磁力线圈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引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的世界天气图,引发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分布会有所不同?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Step 2: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特点(20分钟)1.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季和夏季的地图,讲解气压分布的特点:冬季气压低于副热带高压,夏季气压高于副热带高压。
2.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气流受到科氏力的影响,形成了气压中心。
Step 3:实验演示(30分钟)1.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磁力线圈与气压计的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自转在北半球形成气压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Step 4: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20分钟)1.讲解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山地会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区;沿海地区受到海洋的影响,形成高气压区。
2.通过展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分布图,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呈现这样的分布特点?地球自转和地形因素对气压分布有哪些影响?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课后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机制;2.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海洋与气候模型,进一步观察分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3.学生可通过收集北半球各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究气候变化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并理解其成因;
2. 理解季风环流成因,知道东亚和南亚是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并识记其冬、夏季风向。
【复习预新】
1.热力环流:城市风(在图中,标明温度、气压以及环流方向)
2在图中,标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及假设条件,并注意其所在纬度。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
观察图片思考:炎炎夏日的午后,你更愿意做哪种选择?并说明原因 【学生探究活动一】:
类比思考:海陆之间在冬夏季会出现什么现象?(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析) 读课本P36页“大陆空气柱”,完成下表:
观察:此时的气压与原本的气压带是否一致?如果以这两个气压柱位中心绘制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成带状分布吗?说明了什么对气压带的分布有影响?
【学生活动二】
阅读教材P37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以北半球为例,从气温和气压角度分别找出海洋和陆地的高低压中心并观察其所处气压带)完成下表:
想:是什么原因使北半球冬、夏季气压带被切断,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南半球的气压带有没有被切断?为什么?气压中心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特点及成因:
根本原因:
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大,海陆 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 南半球——呈 分布 原因 面积占优势,海陆热力差异 【学生活动三】
季风环流:读图1、想—形成原因 2、比—风向有何不同
3、论—根据源地,比较冷暖干湿(完成表格)
性质
风向
源地
性质
风向
源地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南亚季风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 东亚季风
分布地区
夏季风 冬季风 成因
项目
【课堂训练】
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A (1)填出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
(2)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我国可能处于__________季。
(3)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
是。
2.当亚洲高压强盛时()
A.正值我国的夏季
B.太平洋北部受低气压的控制
C.澳大利亚昼短夜长
D.印度一带盛行西南季风
3.下列地区中,温带季风最为典型的是()
A.亚洲东部
B.印度一带
C.亚洲西部
D.我国西南地区
4.7月份,北半球被切断成块状的气压带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所有的气压带
【课后思考】
课本P38活动题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