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4
欢迎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曹冲称象》教案精选文档感谢下载使用双击可编辑删除11。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智:智慧若:相比欲:想要意:意识及:达到致:送到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访:询问群下:手下群臣理:办法;道理校:通“较”,比较物:物品悦:高兴,开心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尝:曾经。
咸:全,都置:安放。
焉:于,对它启示“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是,在那个年代(公元200年),虽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经发现了500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小曹冲不可能知道这个原理,更不用说浮沉条件了。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
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这里再讲一个爱迪生的小故事。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某、立体某,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
曹冲称象寓言故事曹冲称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最早记载于南朝宋代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
这个故事通常是用来比喻一个年纪尚小但才智出众的人。
曹冲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个小孩,他聪明伶俐,品学兼优。
有一次,曹冲的父亲曹操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许多朋友和官员参加。
曹冲在宴会上被称为“小曹冲”,众人对他的聪明才智十分赞赏。
于是,曹冲的父亲曹操要测试一下曹冲的智商和才能。
曹操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考验,他要求曹冲在宴会上给大家解答一个难题。
曹冲屈指一算,立即拿起笔写下了一个令众人惊叹的答案。
大家都惊讶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曹冲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说,他用了一种象征的方法解决问题。
曹冲说,他以象征的方式来表现数字和关系。
他给每个人画了一个“象”的图案,象的身体上有一段空白的地方。
他让众人来猜测这段空白部分的长度,并把每个人的答案记录下来。
最后,曹冲把每个人猜测的长度相加,然后除以人数,得出了整个联合估计的答案。
这个答案非常接近实际长度,大家纷纷称赞曹冲的聪明才智。
这个寓言故事中,象征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他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方式解决了难题,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创造力。
整个故事通过曹冲称象这个寓言来告诉人们,年纪虽小但才智出众的人,同样可以在重要场合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还可以引申出一些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智慧和才能的唯一标准。
不论是年幼还是成年,只要有足够的才智和创意,就可以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其次,这个故事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
曹冲通过象征的方法解决难题,展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是培养智力和发展个人能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发挥才华的机会。
最后,这个故事还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希望和鼓励。
曹冲以他的才智和智慧赢得了大家的赞赏,表明了年轻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年轻人拥有新鲜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他们的创造力和才华可以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而言之,曹冲称象是一个寓言故事,以象征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年幼但才智出众的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曹冲称象》
注释:岐嶷:峻茂之状,形容幼年聪慧。
意:意识。
及:至,达到。
致:送到。
下:下属官员。
咸:都。
置:放置。
校:比较。
大悦:十分高兴。
译文:邓哀王曹冲字仓舒,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汗不敢出》
注释:敕见:皇帝下诏书接见
惶:恐惧
誉:美名、荣誉
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语:对······说卿:你
何以:为什么
复:再,又
译文:钟毓和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
曹冲称象原文课文翻译曹冲称象原文课文翻译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出自三国志,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曹冲称象原文课文翻译,欢迎阅读!曹冲称象原文课文翻译版本1: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版本2: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悦,即施行焉。
版本一: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版本二: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
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1.智:智慧2.若:相比3.欲:想要4.意:意识5.咸:都6.致:送5.及:达到6.致:送到7.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8.访:询问9.群下:手下群臣10.理:办法;道理11.校:通“较”,比较12.物:物品13.悦:高兴,开心14.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15.尝:曾经。
16.咸:全,都17.置:安放。
18.焉:于,对它19.生:长到20.少:年少。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注释:若:相比;及:达到;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校:通“较”,比较;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咸:全,都。
)
译文: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赶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曹冲称象》翻译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出处
取自《三国志》: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识
及:达到
致:送来
太祖:曹操,极曹冲之父
访: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办法
校:比较
物:物品
悦:开心
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尝:曾经。
咸:全都
焉:代词,指办法。
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版本5篇)曹冲称象的故事(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明白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明白它有多重。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样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样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先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并且大象这么重,他怎样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但是不要看不起孩子。
这个小曹冲很有办法。
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但即使是成年人也做不到。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
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样称大象,就一齐跟着来到河边。
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
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
”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
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样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
曹冲称象的起因经过结果
曹冲称象是我们小时候学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曹操得到了一头大象,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去称,年幼的曹冲想到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做出介绍。
曹冲称象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孙权献了一头大象,然后曹操不知道这个重量,大臣们众说纷纷。
经过: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
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结果: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故事介绍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了曹冲非常聪明睿智,能够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并善于解决矛盾,他用大石头,化整为零地解决了远古时期没有地磅的疑难问题,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明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曹冲称象的寓言故事1、故事原文: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
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
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
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
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
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
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
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么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着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
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
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于被称出来了。
2、故事寓意: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了曹冲非常聪明睿智,能够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并善于解决矛盾,他用大石头,化整为零地解决了远古时期没有地磅的疑难问题,短文意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
说明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曹冲称象文言文《曹冲称象》在古代,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名叫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曹操的喜爱。
话说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这头大象身形巨大,曹操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庞大的动物,心中充满了好奇。
他很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于是便召集了手下的大臣们,一同商量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
大臣们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人说:“应该造一个巨大的秤,才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可是,要造一个能称得起大象的秤,谈何容易!而且去哪里找那么大的材料和能制造这样大秤的工匠呢?这个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又有人提议:“把大象杀了,切成一块一块的,分别称重,再把重量加起来。
”曹操听了,连连摇头,说:“大象如此珍贵,杀了太可惜了。
”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正当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曹冲站了出来,说:“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和大臣们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心想:这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好办法?曹冲不慌不忙地说道:“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与水接触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把大象赶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
此时,船上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最后,称一下船上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曹操听了,顿时眼前一亮,连忙吩咐手下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
果然,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大臣们都对曹冲的聪明才智佩服不已,曹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对曹冲赞不绝口。
曹冲称象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千古佳话。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要敢于创新,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曹冲没有像大臣们那样,局限于制造巨大的秤或者杀死大象这种常规的思路,而是想出了用船和石头来称重的巧妙方法。
其次,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曹冲能够想到用船来称象,正是因为他对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我们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曹冲称象小古文的意思“曹冲称象”的意思是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
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
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启示寓意:曹冲称象说的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就聪颖善于思考,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和浮力定律只用船和石头称量出一头大象的重量的故事。
故事说明了人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善于思考、思维灵活、运用多角度考虑问题。
遇到困难化整为零,逐一解决。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应该善于思考,勇于变通,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难题。
人的智慧是和年龄大小无关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关键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大脑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只要有这种觉悟,即便是小孩也是拥有大智慧的。
在“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机智聪慧的曹冲采用了“等量替换法”,利用石头来代替大象,使得石头与大象产生等量的效果,这种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也体现出三国神童中曹冲惊人的天赋与才智。
扩展资料:历史典故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曹冲称象寓言故事
曹冲称象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遇到问题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故事中,曹冲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赶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曹冲称象古文译文
《曹冲称象》的古文译文如下: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
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的古文原文是: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二年级一班刘秋萍
教学目标:
1 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生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掌握首先……其次……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掌握首先……其次……再……然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2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一、导入:
1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曹冲称象》。
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板书】:为什么?怎么样?结果?
3请同学们带着3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4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会认字,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有没有和这些字词成为好朋友:
官员柱子称象议论秤杆画线砍树船舷重量摇头(生字由小老师领读,词语分组开小火车读)
二、导学:
1我们已经和这些字词成为了好朋友,下面请同学们看到课本,自己读一下课文的1、2自然段,找一找他们为什么要称象?(5张PPT)(1)指名说用文中的话说这头象有多大?齐读
(2)引读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PPT 比喻句又……又……)(3)想象大象的身子和腿,看课件中的图片再读出大象的高大。
2 正是因为象太大了,所以官员们有什么疑问?
(1)指名读句子。
(2)带着疑问的语气自己试着读读。
(3)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4)到底什么意思?谁能换个词?【板书】:到底说词语的在文中的意思
3 这么大的象,怎样才能称出它的重量呢?指名读第三自让段,其他同学找一找官员们想出了什么方法?议论:大家对事情发表看法
(1)指名说办法
(3)你们觉得这种办法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4)曹操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他听后有什么反应?
①指名说,你认为哪个字应该重读?再试着读读。
直摇头,你给大家做做这个动作。
②谁看明白了?直摇头什么意思?
③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5)分角色读三段。
(3人)
4 就在这时,谁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同学们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一看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
(1)谁来读一读曹冲称象的办法?
(2)同学们自己再把这个办法好好读一读,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3)谁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几个词?【板书】:再……然后……(4)做课后排序题,我们可以看出称象分为四步,引导说曹冲称象的步骤,看课件一起在书中勾画,再加顺序词“首先……其次……”,再看动画,加深对称象步骤的印象——填空——造句。
5 听了曹冲的办法,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看来他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6 结果怎样?用文中的话说?
(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板书】:果然
7 看了刚才的动画,你想说什么?
曹冲的办法好,好在哪里?总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问
题。
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
当时的曹冲只有7岁,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如果让你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商量一下。
(师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也容易多了。
四、导练: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是?如果在我们说话写话时用上这些词就会显得很有条理。
五、作业:
1 在家庭本上用“首先……其次……再……然后……”写一句话。
2 给爸爸妈妈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4 曹冲称象
为什么到底
怎样称首先……其次……再……然后……
结果果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