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80
一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例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侵入心脏内膜并引起心内膜及附属结构的炎症反应,临床上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发热、心脏杂音、皮肤出血点及梗死等症状。
下面将针对一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患者是一位65岁的男性,既往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史。
患者主诉发热、乏力和气短已有两周,并伴有胸闷、咳嗽和关节痛。
体格检查发现他有心脏杂音,心率快速且不规则,全身可见散在的紫癜和脾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CRP和血沉升高,血糖升高,尿液改变,胆固醇升高。
心电图显示心律不齐。
血培养和心脏超声检查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我们可以初步怀疑该病例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进一步检查结果印证了我们的怀疑。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此外,患者出现了伴随的皮肤出血点和脾大,这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如感染性动脉炎或脾梗死。
治疗方面,本例患者应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抗生素治疗。
由于患者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抗生素的选择应考虑到药物耐药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此种情况,常规用药方案可包括高效静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制剂,辅以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等。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一般为至少6周,需要个体化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抗凝治疗也是需要考虑的。
针对高危患者,如具有大块栓子、心肌梗死患者,应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足够的抗凝或者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或减轻血栓并发症。
但对于低危患者,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手术干预对于一些情况下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是必要的,如存在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心瓣膜破裂、心尖-主动脉瓣环周围脓肿、大块栓子或不易处理的感染灶等。
手术干预的目的是清除感染灶和修复心脏结构。
在手术前,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包括心脏超声检查、影像学评估以及围手术期抗生素治疗等。
有奖病例讨论诊断:1、感染性心内膜炎2、脾栓塞3、肾血管栓塞4、多发性脑栓塞脑膜脑炎可能5、左下肺炎6、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原因待查原发型肺癌?7、DIC8、I型呼吸衰竭诊断依据:1、患者有肺部感染史,发热1个月,伴畏冷、寒战、全身酸痛,贫血、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性感染的表现,有脾栓塞、脑栓塞等全身性栓塞的表现,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UCG示:左室增大,二尖瓣前叶左房面见一大小为1.7cm×3.4cm赘生物;中度二尖瓣返流,因未明确患者是否有心脏器质型基础疾病,而且血培养阴性,故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性大。
根据血管彩超提示及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明显增多,故脾栓塞肾、血管栓塞可诊断。
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言语欠清,有持续性头痛伴视物模糊,四肢麻木,右巴氏征阳性,结合头颅CT,可诊断脑栓塞,定位于左侧颞枕叶、右侧枕叶,因颅脑CT示:病灶为低密度影、显示欠清,故定性为脑栓塞。
因患者表现右侧周围性面瘫,不排除面神经及脑干核团受损,一过性双侧听力下降,考虑可能相应血管一过性栓塞。
患者有颈抵抗,结合病史,有发热、意识障碍,考虑脑膜脑炎可能2、患者发热1个月,伴畏冷、寒战、全身酸痛,经“抗炎”治疗后体温有所下降,2天前再度出现高热。
血常规WBC14.3×10^9/L,N80.2%。
外院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小斑片影。
故左下肺炎可诊断。
3、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原因待查,原发性肺癌?:患者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因肺癌筛查示TPA、NSE、cyfra均升高,LDH明显升高,故不可排除肺癌可能,可以行胸部CT检查、心包、胸腔诊断性穿刺,积液检查培养,以协助诊断明确。
4、患者有感染的诱因,DIC全套示:3P试验阳性,FDP>40ug/ml,PT18s,APTT36.5s,D-二聚体3.15mg/L。
血凝全套:蛋白C活性降低,蛋白S活性增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故DIC可诊断。
5、患者未吸氧血气分析示:PO2:59mmHg,PCO2:30mmHg,故I型呼吸衰竭可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
方法回顾本院1996~2007年确诊的21例IE的临床资料。
结果①3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5例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最常见,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4例。
②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贫血(12例,57.1%)和栓塞(7例,33.3%)。
③8例病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致病菌为链球菌。
④10例47.6%经单纯抗感染痊愈,2例经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痊愈,死亡例,6例自动退院。
结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和风湿性心脏病。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和并贫血、栓塞的患者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诊断。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的临床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2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6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IE住院患者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75(40.1±16.5)岁。
本组病例均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Duke诊断标准[1]。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研究IE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心脏基础病、临床表现、致病菌、治疗及其转归等。
2 结果2.1 心脏基础病变21例IE中3例(14.3)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85.7)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
18例NVE中,3例(16.7%)发生于正常心脏,15例(83.3%)患有各种心脏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特发性二尖瓣脱垂2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2例、三尖瓣脱垂1例。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为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分析郭淑丽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并形成赘生物的一种炎症。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按病程分急性和亚急性;按微生物侵入途径可分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本章重点讲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 38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 21 例,女性患者 17 例,年龄 23 岁~ 46 岁。
症状:主要是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体温37.5 ~39℃,呈弛张性低热,午后和晚上高;寒战、乏力、盗汗、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疼痛常见;急性者出现高热、寒战,伴头、胸、背和四肢肌肉和关节疼痛等暴发性败血症表现,常突发心力衰竭。
心脏体征:原有心脏病杂音和心瓣膜感染后新出现的杂音;急性比亚急性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变异,产生乐音或新杂音。
全身体征:主要是微血管炎、微血栓及出血。
淤血及出血点:任何部位都可发生,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和眼结合膜常见;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Roth 斑:亚急性感染时视网膜中心呈发白的卵圆形出血斑;Osler 结:亚急性者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 损害:手掌和足底处直径 1 ~ 4 mm 的出血红斑,急性者多见;脾肿大;贫血:多为轻、中度贫血,晚期呈重度贫血。
杵状指:见于病程大于 6 个月以上者。
1.2结果38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率高,37 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满意出院,1 例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继续留院接受观察治疗。
2、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原则为:早期用药,在连续3 ~5 次血培养后即开始治疗;选用杀菌性抗生素,大剂量、长疗程,需 4~ 6 周以上;静脉用药为主,保持高而稳定的血药浓度;根据血培养、致病菌药敏试验选择药物;联合用药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