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8.24 MB
- 文档页数:41
土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土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容忽视的自然资源,对于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首先需要对土壤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土的粒度成分、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力学性质以及土的开挖难易程度。
1. 按照土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分类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母质等。
根据不同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可将土壤分为残积土、沉积土、火山灰和冰积土等。
残积土是由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壳或堆积物,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垂直层次和粒度变化。
沉积土是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土壤,包括各种沉积岩石、沉积物和沉积矿产等。
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屑和火山玻璃等物质组成,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冰积土则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土壤,其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冰川磨光面和漂石。
2. 按照土的粒度成分分类土壤的粒度成分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组合。
根据土壤中不同粒径的比例,可将土壤分为粘土、砂土、砾石土和泥炭土等。
粘土是由高岭石等粘性矿物组成的细小颗粒,具有高粘结性和吸附性。
砂土是由石英等矿物组成的较粗颗粒,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砾石土是由较大粒径的砾石、卵石和碎石等组成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泥炭土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持水能力和肥力。
3. 按照土的工程性质分类土壤的工程性质是指土壤在工程应用中的特点,主要包括颗粒级配、含水率、密度、压缩性、抗剪强度等。
根据这些工程性质,可将土壤分为粉质土、淤泥土、粘性土和砂土等。
粉质土是一种颗粒细小、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淤泥土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质、较为软弱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较低的强度。
粘性土是一种具有高粘结性和高度均匀性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砂土则是一种颗粒粗大、结构较为松散的土壤,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但承载能力较低。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土壤四分法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它承载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的特性和功能,人们发展了许多分类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土壤四分法。
土壤四分法将土壤按照其成分和特性进行了归类,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土壤的工具和框架。
一、土壤四分法的基本概念土壤四分法是将土壤按照其组成成分和特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它将土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土壤的性质和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各种矿物质颗粒组成。
这些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等方面产生影响。
矿物质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对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相对较不稳定的部分,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组成。
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有机质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可以吸附和保持水分,供给植物的需求。
水分对土壤的渗透性、保水性和导热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管理土壤中的水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土壤的呼吸和有机物质分解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氧气,促进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合理管理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气性,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
二、土壤四分法的作用和意义土壤四分法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综合的分类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了解土壤四分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四分法还可以为土壤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三、对于土壤四分法的理解和观点土壤四分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壤分类方法,对于土壤研究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土壤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土壤发生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因素、发育过程和特征来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相关内容。
一、根据土壤形成因素进行分类1.气候型土壤: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型土壤是根据气候条件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气候型土壤又可分为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等不同类型。
2.植被型土壤:植被是土壤形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植被类型会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产生影响。
植被型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壤、草地土壤、荒漠土壤等不同类型。
3.地形型土壤:地形是土壤形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型土壤是根据地形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地形型土壤可以分为山地土壤、平原土壤、河岸土壤等不同类型。
二、根据土壤发育过程进行分类1.原生土壤:指在原始状态下没有受到过明显干扰和改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次生土壤: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演化的土壤,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现象。
三、根据土壤特征进行分类1.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可以根据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有机质富集土壤和有机质贫瘠土壤等类型。
2.颗粒组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颗粒组成的不同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
3.PH值:土壤的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PH值的不同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类型。
土壤发生学分类是研究土壤形成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增进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相关标准和方法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指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性质特征和功能,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土壤研究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土壤系统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科学的发展和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等方面。
1. 土壤形成过程分类土壤形成过程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时期的差异来进行分类的。
主要包括准稳定土壤、发育土壤和黄漠区土壤。
准稳定土壤主要指具有初步发育特征的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发育土壤主要指经过了一定发育时期,形态和结构发育较完善的土壤;黄漠区土壤主要指特殊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如沙地和沙丘地区的土壤。
2. 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土壤性质和功能分类是根据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的功能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性、养分含量、保水性和保肥性等方面。
例如,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类为有机质贫瘠土壤、有机质中等土壤和有机质丰富土壤;根据土壤酸碱性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等。
3. 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土壤类群是土壤系统分类的最小单位,是根据土壤性质和功能特点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土壤类群有红壤、黄壤、土壤、黄褐土、砂土、粘土、沙壤土、黏壤土等。
中国的土壤类群划分和命名主要是根据土壤形态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功能进行的分类,以保证土壤类群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为了准确划分土壤类群,中国土壤学会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方法,包括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土壤化学性质测试和土壤生物性质测试等。
例如,对于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质地、密度、孔隙度等指标来确定土壤的类群;对于土壤化学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划分土壤的类群;对于土壤生物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指标来确定土壤的类群。
土壤分类土壤分类不仅是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和区分土壤的线索,也是进行土壤调查、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交流有关土壤科学和农业生产实践研究成果及转移地方性土壤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一、土壤类型与土壤分类单元单个土体: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调查工作者首先提出来的,指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一般统计的平面面积为1〜Witf不等,即在这个范围内, 其土壤剖面的发牛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
土壤个体它是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在统计意我上相似性的单个土体,也称为聚合土体,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等。
土壤景观「上壤景观即景观中的土壤部分,因在土壤的地理分布中,从土壤个体一到土类都与一定的自然景观相联系,我们突出土壤部分来表示景观,如所谓砖红壤景观。
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和当大的差异。
人们就选择上壤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根据这些性质上的异同,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
一个十•壤分类单元(taxon)就是在所选择的作为区分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以区别其它土壤个体。
二分类等级为了在相同分类水平上认识土壤,人们按照土壤个体的和似程度对土壤群体进行逐级区分,形成分类等级(category) O各分类等级构成纵向的归属关系,同一分类等级上的各分类单元构成横向的对比关系。
在高级分类等级上的土壤分类单元包括了较多的土壤个体,个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大;而在低层次分类等级上的分类单元则包括了较少的土壤个体, 并且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高。
三、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上壤分类单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目的,根据对客观存在的土壤实体的性质的认识,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在这些性质上的异同而人为划分的。
对于同一土壤实体,如杲采取不同的分类目的和标准对它进行分类,则会产生不同的分类单元。
土壤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但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对它进行分类,则会产生在名称和定义上都不同的分类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