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物候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8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纵观古今,伟大的诗人无不具有独特的经历,正是丰富独特的经历给予他们别样的灵感。
唐宋诗人上千篇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答案。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你是怎么理解呢?那么关于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材料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练习题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悟考验感悟B.领略考验感觉C.领悟考证感悟D.领略考证感觉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答案11.A12.绿色.13.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涉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天气变化,从中可以体现不同季节的文化表达。
一、春季1、春花开放:春季是花朵开放的季节,桃花、梅花、荷花等,令人感受春的喜悦。
2、桃李熠熠:桃树繁花是春季的特征,李树的叶子也在春季里发芽华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3、蝴蝶戏花:春天是蝴蝶起舞,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季节,极富传奇色彩。
4、水芙蓉出淤泥:水芙蓉是春季特有的花,在水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使人感受到春的活力。
二、夏季1、竹叶出新蕊:夏季是竹叶开放的季节,新芽出现,带来一抹绿色的清新佳景。
2、莲势千重绿:夏季中,莲花绽放千重绿,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繁荣与壮丽。
3、燕子舞空翼:夏季里,燕子们在空中婉转飞翔,此时此景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美景。
4、柳绵凝烟霏:夏季时,柳树一簇簇,绵延着烟波,蕴藉着清新的气息,给人以宁静的景致。
三、秋季1、金鸾出沧江:金鸾是秋季的特有动物,在沧江上彩霞飞舞,可以体现出秋季的浪漫童趣。
2、枫叶染火红:枫叶在秋季里变得火红,艳丽而又惬意,使人爱不释手。
3、菊花香催霜:菊花虽然开在秋季,但是它有着落叶般的青翠,黄色的花瓣,清甜的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4、梧桐落细雨:秋季的天气逐渐凉爽,细雨飘洒。
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仿佛在洗涤着一切。
四、冬季1、梅花催雪霁:冬季梅花是最具特色的花朵,耐寒、芳香,催引着寒冷季节的雪霁,也让冬季不那么孤寂。
2、乌鸢凌空傲:冬季乌鸢凌空时,它们洒洒白色的羽毛,傲立空中,是冬季的一道异像。
3、蓑衣拂青山:冬季,山间白茫茫一片雪空,蓑衣行人拂青山,令人思绪万千。
4、雁阵唳孤风:雁阵是冬季的最美景象,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象,它们在空中鸣叫,唳洒着孤寂的冬风。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在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物候成为了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的物候变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唐代,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物候。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描述的是春天的雨水,反映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性。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描绘的是草原上的草在四季中的生长荣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到了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的作品中更是充满了对物候的描绘。
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里用桃花初放、蒌蒿满地、芦芽抽长的物候特征,揭示了春天的到来,并借助“鸭先知”、“河豚欲上”等物候现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生命勃发的春意。
那么,唐宋大诗人是如何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的呢?首先,他们运用物候来表达季节和时令。
通过对四季物候的描绘,如春天的花开、鸟鸣,夏天的蝉鸣、荷开,秋天的叶落、霜降,冬天的雪飘、冰冻等,大诗人将季节和时令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和更迭。
其次,他们运用物候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离别诗中,诗人常常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等物候现象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在边塞诗中,诗人则常常以冬天的雪飘、夏天的酷热等物候现象来描绘边地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再次,他们运用物候来象征和隐喻。
例如,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中的“雨”可以象征及时雨、好时机,“润物细无声”则可以隐喻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给予帮助或关怀。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可以象征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综上所述,唐宋大诗人巧妙地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既描绘了四季的景色和时令,又表达了情感和象征意义。
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玩耍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10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1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季节,水鸟相依,1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消失的3种物象,表明白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1“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1个世界:“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照旧积雪掩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4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发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劳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1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1幅远山高林、野鸟飞行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劳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3)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逐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年月::体裁:类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年月::体裁:类别: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唐乐诗人诗中的物候属于什么说朋文摘要: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二、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表现形式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四、总结正文: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在这一时期涌现。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物候的描绘。
物候,指的是一年四季中自然界的气候、景色、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变化。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而且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表现形式在唐宋大诗人的诗歌中,物候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列数字:诗人通过列举数字,精确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城春草木深”这一数字,展示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
2.作比较: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物候的变化。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通过“一岁一枯荣”的对比,表现了草原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
3.举例子:诗人通过具体的例子,形象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通过“青杏小”和“燕子飞”等具体例子,展示了春天的景象。
4.打比方:诗人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通过“花千树”和“星如雨”的比喻,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5.分类别:诗人通过对物候进行分类,系统地描绘了四季的景象。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纷纷小雨漉纱窗,黄昏细碎伴离觞。
高卧南楼疑梦觉,故园草树竟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细雨、黄昏、南楼等景象,表现了秋天的特色。
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诗歌内容和意境:通过对物候的描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
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二)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关于物候的知识素材以及一些诗人描写物候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
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
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原文
一、课文
我国古代的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到唐宋时代,便形成了一种风气。
其中具有物候知识的更是不乏其例。
二、字词注释
1.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 荣枯:草木茂盛与枯萎。
3.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这里泛指水中的洲渚。
4. 紫殿红楼:泛指华丽的宫殿楼阁。
5. 区域:地区范围。
6. 候鸟: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
7. 杜鹃:鸟名,又名子规。
8.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9. 白鹭:鸟名。
10. 历日:历书。
三、思考与练习
1. 唐、宋诗人在诗中体现了哪些物候知识?
- 从白居易的诗中可知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且随气候转移;从李白、王安石的诗中可知花木抽青是春天到来的重要指标且物候有区域性;从杜甫的诗中可知黄鹂和白鹭是春夏之交的候鸟;从陆游的诗中可知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啼,鸟啼可作为判断季节的依据等。
2. 以课文中的诗句为例,说明物候与诗人情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阅读理解附答案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领悟考验感悟B.领略考验感觉C.领悟考证感悟D.领略考证感觉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11.A12.绿色.13.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