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信息提取与概括-全面
- 格式:ppt
- 大小:129.54 KB
- 文档页数:16
中考复习专题:信息提取与概括和图文转换(一)中考复习专题:信息提取与概括和图文转换在中考语文考试中,信息提取、概括和图文转换是比较重要的考查内容。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一、信息提取信息提取是指从复杂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种思维、语言和阅读交互作用的能力,也是理解文章、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考中,考生要通过阅读完篇文章,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回答问题,需要准确、迅速地从大量的文字中获得重要信息。
为了提高信息提取能力,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训练:1.提高语言素材和语感。
语言素材、语感的积累是信息提取的基础,需要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去积累。
2.注重文章的整体把握。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先阅读全文,了解其大意和主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各个部分。
3.注重字句的理解。
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需要把握文章的重点细节,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结构,提取出文章的关键信息。
二、概括概括是通过对文章主旨、内涵和信息的总结表达出来的简明扼要的表达形式。
在中考中,概括往往是以一到两句话表达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和中心思想。
概括需要考生具备强大的语言表达和信息提取能力。
为了提高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总结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3.注意语言的简练、准确,精炼出有力的概括语句。
三、图文转换图文转换是指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或者表格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文章的意思和观点。
在中考中,图文转换通常会要求学生把课文的某些内容转化为表格或图表的形式,以展现出更为直观、图像化的信息。
为了提高图文转换能力,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1.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把其转化为表格或图表的形式。
2.注意表格和图表的设计,清晰明了,要求准确、规范、好看。
3.进行多练,多看,多思考,提高概念抽象和图形思维的能力。
总之,信息提取、概括和图文转换是中考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考生认真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专项八信息提取与概括知识梳理◆【考试题型】1、阅读全文,用简洁语言概括写了一件什么事?2、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段——第××段的内容。
(或写了几件事)3、内容理解。
如:2023年湖北武汉中考:读第三段,说说“原始的生命状态”指的是什么?◆【答题模式】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解题方法』:在文章中圈画出的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圈画过程中注意将具体人物细节转化为概括事件。
温馨提示:将在文章中圈画出的要素进行组合,注意在组合的过程中注意逻辑性、简洁性。
尽量不带有具体人物细节,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
『答题模式』:①“(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②“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的多件事『解题方法』①确定答题范围(是全文还是某几段)②理清文章层次(讲了几件事)③简洁作答(谁+干什么)3、给范例进行概括该类题型是题型2的变式,解决的关键是仿照范例进行概括。
『解题方法』分析范例有什么特点,然后仿照例子进行概括结构+内容。
例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儿子得知真相很愧疚。
分析:时间+人物+事件+心理模仿:步入社会,儿子找到工作很高兴。
4、内容理解『解题方法』(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哪个人物,哪件事或哪个时间段)(2)信息定位:通读文章,浏览大致内容,圈出重点,找出答题区域。
(3)抓关键词:紧抓题干关键词,分析题意和文意。
(4)总结概括:解答原因类题时,信息要点要回答全面,语言要流畅,要条理清晰,因果有序。
针对训练一、阅读《花香中的外婆》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花香中的外婆①还未踏进小院,就嗅到了温暖空气里淡淡的花香。
循着花香走进院子,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外婆。
②清晨柔和的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稀稀疏疏地落在外婆身上,只见她那一头银白色的发丝泛着粼粼的光,被暖风撩起又落下。
这位眼角溢满笑意的老人,正幸福地侍弄着她那些宝贝花。
见我走来,她才缓慢地放下手中的浇水壶,笑着对我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
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答题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它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章,提取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要仔细阅读文章。
在面对这种题型时,考生要认真阅读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只有充分理解文章,才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
关注文章的标题和首尾段。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提供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往往包含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关注标题和首尾段,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题。
接着,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时,要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文章的关键信息。
考生可以在做题时将关键词标注出来,这样有助于快速提取信息。
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一篇文章往往会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内容,比如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等。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取关键信息。
要练习做相关题型的练习题。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
可以通过做真题或模拟题的方式来练习信息提取概括题,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篇示例: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通常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考察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信息提取概括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理清文章结构,抓住主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文章往往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了解文章的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快地提取出重要信息。
在解答信息提取概括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主题句,并对主题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只有弄清楚文章的主题,才能更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做到信息概括。
信息提炼与概括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整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概括说明的中心内容或主要内容)
(2)说说某段(或几段)的内容(或中心句)。
(3)阅读全文,在下面空格内填出相应的说明内容。
(4)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合的是哪一项(或选择不正确项,或选择正确项)。
2、答题思路
(1)简答题
①摘抄缩写法。
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②合并段意法。
将不同段落的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③提取中心法。
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④提炼重组法。
将较为零散的没有明显信息提示的文字,按一定的要求概括出大意。
(2)选择题
这类题所设选项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对文本原句的转述,一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
一找。
在原文中找与选项相对应的段落、句子,确定答题区域。
二比。
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严格一致,看二者的说法是否有差异。
看选项是否存在以下陷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混淆已知和未知。
三判断。
注意文中和题干中一些关键的词,这些是判断的关键。
如:①表肯定或否定的词:不会、不如等。
②表程度:非常、几乎、相当、很等。
③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等。
④表范围:绝大部分、基本上、仅等。
⑤表数量:多、有余、不足、极少等。
概括、提炼知识讲解1、新闻类提取信息题主要类型为拟写一句话新闻2、解答新闻类提取信息题策略(1)了解新闻知识,筛选新闻信息新闻从狭义上讲就是消息。
一句话新闻就是狭义的新闻。
一句话新闻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写作时可省去某些要素,但“何时”“何人(何单位)”和“何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筛选新闻信息也可主要抓住这些信息,另外新闻还要求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所以要拟写一句话新闻,了解这些新闻常识,学会筛选新闻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2)把握材料中心,概括新闻信息一句话新闻材料有的提供导语和主体。
导语部分中已讲了主要的新闻事实。
这种题,导语就可当作一句话新闻,只不过受字数的限制以及语言简洁等需要,答题时要对其概括加工,对这种类型的新闻材料,重点要阅读其导语部分,在写作时千万不要受原材料中背景及主体部分中次要信息的影响。
(3)理解新闻内容,注意句式特点有的新闻类考题考句子的仿写,这类考题既考查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答题时,既需理解新闻内容,又要注意句式特点。
一句话新闻常常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
我们要筛选出这些要素,采用“人物(或事物)+何时何地做什么(或怎样)”的形式。
(4)领会新闻内涵,注意概括分寸把数百字的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当然需要概括,但不是说越概括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在概括时要尽量标出新闻要素,尽量用足字数,体现具体性以及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这正是一句话新闻与概括一般段意的主要区别,所以概括事实不能过于笼统,要领会新闻的真正内涵,注意概括分寸。
我们筛选出来的信息组合成句后,字数常常超出限制,这时还必须结合字数要求对信息再次筛选,可以删去一些次要信息,然后组合成句。
练习题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武汉硚口区街头唱了十几年《生日快乐》的洒水车,开始改唱起《歌唱祖国》等红歌;河南师范大学把红歌请进了食堂,学生们在食堂里一边听红歌,一边进餐;井冈山兴建丁一座“红歌广场”,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湖州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唱响经典红歇”话动;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
初中中考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信息提取与概括课标目标: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能力目标:能阅读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文字材料或图表、漫画等材料中捕捉信息,读懂信息,得出结论。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语文》)过程和方法:1、对于文字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中心句、结构等,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所持的态度、观点或揭示的主要问题。
2、对于图画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客观地说明其构图要素,或准确描述漫画、图标等画面的内容,指出这类文本的含义,要特别关注徽标的变形,领会其寓意,要找准漫画讽刺颂扬的对象。
3、对于表格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数据,抓住变化规律,比较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指导学生谈看法和建议。
4、对于图示类的文本,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示意图说明方位和路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热点新闻的意识,使之对热点新闻能持有自己的评价态度。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用材料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复习重点: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过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信息提取与概括一、解答思路1、细致审题标示关键词语,切忌遗漏要点2、确定区间找准信息区间,锁定信息来源3、筛选整合直接摘录语句,提取关键词语,利用全文结构(总分结构:抓中心句;并列关系:关键信息会分散在各个层次中,要整合归纳;递进关系:重要信息主要在最后的层次中),重视归纳整合二、归纳概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取中心句法。
注意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关键句。
2、整体归纳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注意抓关键词句及反复出现的词句。
3、组合要素法。
用最简洁的文字采用近乎一个词加一个词再加一个词的形式来表示。
4、分层归并法。
理清层次,提取要点,概括层意。
同时注意:1、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