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详细过程范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
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2010年4月17日,法国在一战中两次马恩河战役的发生地、巴黎东北部的莫城隆重举办第一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奠基仪式。
这座博物馆以现代技术手段再现一战场景、展示一战实物,以铭记这段历史,教育年轻一代,避免重蹈战争覆辙。
博物馆设计图请思考:你认为在一战博物馆中会展出哪些实物?当看到这些实物时,你会想到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式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是什么?提示:这些实物包括大部分参战国的军服,枪炮弹药等武器装备,战车、炊事车、医疗车、轮椅等战争设备,前后方日常生活物品,当时的报纸、照片、宣传画、明信片等资料,反映一战的雕塑、绘画作品以及大量关于一战的文献资料等。
凡尔登战役。
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一、大战初期的状况1.主要战场(1)欧洲战场:形成三条战线:①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对德作战。
②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主要是________对德奥作战。
③南线:巴尔干战场,主要是________对________作战。
(2)亚洲战场:①南高加索,________军队交战。
②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________军队交战。
2.主要战况(1)西线:________战役中德军失利,双方转入相持阶段,德军妄图速战速决的________破产.(2)东线:①东普鲁士战场,俄军一度突入________,但随后被迫撤退。
②________战场,俄军击败奥军。
1914年底,整个东线也转入________.(3)南线:奥军________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塞境。
(4)其他战场:远东、西亚和非洲战场:①1914年,日本夺取德属太平洋诸群岛,侵入中国________,占领________。
②俄军攻入________,占领阿塞拜疆.③英国占领波斯湾、巴格达、________、叙利亚、阿拉伯、________。
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目标导航]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重点)。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难点)。
一、大战初期的状况(第一阶段1914年)1.战线(1)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英、法对德作战。
(2)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军队作战。
(3)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
(4)其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
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战况(1)西线:德军于1914年侵入比利时,并于9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展开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俄军展开了对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的进攻。
在东普鲁士,俄军的突入迫使德军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在加里西亚,俄军击败奥军。
年底,东线战事转入了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塞军连续击退奥军攻势,把奥军赶出塞境。
(4)其他战线:日本攻占了太平洋上的原属德国的一些岛屿,并侵入中国山东,占领青岛;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进而占领伊朗的阿塞拜疆;英军攻占波斯湾,占领了中东的一些国家,又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埃及。
[思维点拨]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英法的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
2.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
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3.正确认识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挽救了巴黎,稳定了西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二、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1.1915年:德国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俄国,妄图迫使俄国单独媾和,在东线攻势中,虽然攻占了大片土地,但其目的并没有达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右图为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普林西普桥。
在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写:“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自由的向往。
”这块纪念碑纪念的是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几天之内,俄、法、德、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本节课我们学习《惨烈的四年战事》。
●教法案例1.“萨拉热窝事件”一目,在教学中要抓住五点:(1)塞尔维亚的独立;(2)奥匈帝国与俄国插手巴尔干半岛;(3)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大战火药桶;(4)萨拉热窝事件;(5)大战全面爆发。
讲述时教师可结合《巴尔干形势图》分析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局势,利用教材中插图,形象还原斐迪南大公被刺现场。
同时,教师需点明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只是德奥等国宣战的借口,同时应肯定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行为的爱国性质。
2.“从马恩河到凡尔登”一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应讲清战争进程的知识线索:(1)两个战场,三条战线;(2)欧洲战场为主战场,西线为主要战线;(3)战争重心转移:西线—东线—西线;(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讲述时利用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略讲战争过程。
3.“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一目是本课难点,关于美国参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点:(1)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借口;(2)美国参战的影响。
讲述时,教师应联系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政策变化,点明美国参战实质是夺取世界霸权。
关于苏俄退出战争,教师应从苏维埃政府满足人民和平愿望角度进行分析。
4.“德奥集团的战败” 一目,教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设疑释疑“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来处理教材,在教法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补充史料,逐层设问解疑,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主要参战国和战争的大致进程。
掌握一些重要战役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看影片和图片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主要经过。
重要战役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2、教学难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分析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和国际关系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使学生对战争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片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或影片片段,如战场的硝烟、士兵的伤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画面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吗?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过。
2、讲授新课(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但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它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日益激烈。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并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后来加入协约国),协约国包括英国、法国、俄国。
萨拉热窝事件: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第二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
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
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重点难点】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和重大事件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
【课前预习】
1、一战的主要战场战线及交战双方
2、战争的主要阶段及重要战役
【知识梳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1、主要战场、战线及交战双方
(1)欧洲战场(三条战线)
①西线(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南线(巴尔干战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战场:
①在亚洲南高加索地区,有_____________军队交战
②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_____________军队交战。
3、一战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1)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年11月,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战败原因:(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①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②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③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
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④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3)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
【综合探究】
关于美国参战问题:
(1)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
(2)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
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州”,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
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
第三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识记、合作探究、习题演练等方式完成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战的危害,为和平事业而努力。
【重点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课前预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战争引起革命
1、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取得成功,为欧洲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方向。
表现: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等。
结果:都遭到失败。
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2、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①原因:一战期间,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控制,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
②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二、摧毁四大帝国
1、1918年战况
(1)1918年3月至7月,____________发动五次攻势,结果损失惨重,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____________手中。
(2)1918年8月,协约国联军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
(3)1918年9月,保加利亚士兵发动起义,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投降。
(4)1918年10月,____________宣布投降,退出战争。
(5)1918年,____________土崩瓦解,11月3日正式投降。
2、一战结束
(1)1918年11月,德国爆发____________革命,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府。
(2)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集团签订________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3、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诞生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
三、大战的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3、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4、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5、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制造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新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播下了火种。
【综合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15、当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些极为重大的变化就是从此开始的,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了一些重大意义的深远影响。
试从以下几点加以简要说明;
(1)西欧相对衰落:
(2)美国、苏联的崛起:
(3)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1)“中立”政策。
“在地理上的超然的位置”
(2)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材料二显示美国明显偏于协约国。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结果:在战争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双方都精疲力竭的情况下,美国于1917年迫不及待地参加对德作战。
当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些极为重大的变化就是从此开始的,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带来了一些重大意义的深远影响。
试从以下几点加以简要说明;
(1)西欧相对衰落:
经济衰退,工业倒退,生产力水平降低,海外投资锐减,债务加重欧洲在世界的工场和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向大西洋彼岸转移。
政治危机,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工人运动高涨。
在精神领域,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2)美国、苏联的崛起:
美国和苏联崛起: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倍增,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转向纽约,其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参与国际事条并发挥重大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一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许多国家和民族有了新的斗争方向。
(3)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动摇:
一战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列强的殖民统治,从而开始了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