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中山大学 儿科学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7
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授课教师王琳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授课容新生儿黄疸选用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参考教材《儿科护理学》〔双语教材〕,人民卫生《儿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人民卫生《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84-187儿科护理学教案目的与要求掌握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掌握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熟悉3、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要点了解4、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新进展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PBL、抛锚式〔建构式〕教学。
2、课堂讲授、自学与互动式讨论。
3、临床病例教学视频联系临床和进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和视频资料相结合,以图、文、声等多角度介绍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本次容教学时间约40分钟。
具体容时间分配如下1.引入新课展示教学图片提出问题请2个学生回忆胆红素代相关知识,进入本次课,介绍本次课教学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 2分钟2.详细讲解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概述、分类与治疗护理要点,共计40分钟,其中:●教学展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3分钟●教师讲授+图片展示+启发讨论疾病概要20分钟●师生共同讨论病案中病史要点、质疑释疑、共同建构 5分钟3.小结复述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 5分钟重点、难点与临床应用重点1.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2.黄疸患儿的护理措施难点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临床应用光疗方法的临床护理应用。
主要外语词汇neonatal jaundice 新生儿黄疸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肝循环physiological jaundice 生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病理性黄疸phototherapy 光照疗法复习与总结1.新生儿胆红素代特点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与护理要点课后思考题见临床病例分析。
备注1.突出重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2.突破难点容的教学方法,讲稿中采用“△〞标示。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儿科学指导:小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如下几点: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医|学教育网整理。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儿童黄疸属于什么科
一、儿童黄疸属于什么科二、治疗儿童黄疸的中药方三、如何预防儿童黄疸
儿童黄疸属于什么科1、儿童黄疸属于什么科
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可以挂新生儿科。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可以挂儿科内科。
2、儿童黄疸的病因
任何于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都是不正常的,病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所造成的溶血,例如母亲为O型血,婴儿为A或B型、红血球结构或酵素的异常、感染疾病等。
若黄疸于出生后(7至10天内)持续不退,医生更需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胆道闭锁、先天性代谢疾病(如半乳糖血症)等。
哺乳也有可能产生新生儿黄疸的,不过多数并不会导致胆红素的过多积聚,对婴儿亦不会产生问题。
母乳黄疸通常会于第4天后逐渐出现,约持续1至2周,不过医生在作出此诊断前,必需先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3、儿童黄疸吃什么好
患黄疸者小便发黄,宜多吃西瓜,或每日2-3次,每次饮西瓜汁1碗。
西瓜能清热解毒,利小便。
梨子能清热、解毒、消痰。
它含有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
狝猴桃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
山楂可以治疗儿。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1],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们50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4、5]。
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素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随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重要性。
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2)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Tc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容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04年指南中制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
教案系(部):学科:儿科学授课题目:新生儿黄疸(PBL课程)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授课时间: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止授课教师:三、课前准备PBL课前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准备、病例准备、课上纸质材料准备、组建PBL课程微信群。
1、理论准备:教师在课前复习新生儿黄疸相关理论知识,做好知识储备。
正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在新生儿期,多数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
红细胞经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后所产生的血红素约占75%,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胆绿素,后者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胆红素。
1g血红蛋白可产生35mg(600umol)未结合胆红素。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多数与白蛋白结合,以复合物形式转运至肝脏。
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后一般是“无毒的”,即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状态的未结合胆红素呈脂溶性,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
某些情况,如低血白蛋白血症、窒息、酸中毒、感染、早产和低血糖等,可显著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率;游离脂肪酸、静脉用脂肪乳剂和某些药物,如磺胺、头孢类抗生素、利尿剂等也可竞争性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胆红素进入肝脏后被肝细胞的受体蛋白(Y和Z蛋白,一种细胞内的转运蛋白)结合后转运至光面内质网,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每一分子胆红素结合二分子的葡萄糖醛酸,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胆汁排泄至肠道。
3、课堂纸质材料准备将病例打印成纸质版,供大家传阅,可配上对比彩图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4、组建PBL课程微信群可于第一次课前组建微信群,向学生讲解PBL课程的模式及要求,课前的准备。
四、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1、自我介绍(包括老师和学生) 5-10min2、如果人多可以分成两组,保证一组在10人以内,可安排组长 5min3、解释PBL课程模式和要求 5min4、介绍病例1 (第一幕) 5min5、病情分析及讨论、问题汇总 20min6、介绍病例2 (第二幕) 5min7、病情分析及讨论、问题汇总 20min8、总结及反馈,安排下一次课的课前准备内容 20min9、负面反馈可与课后通过微信进行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教学难点:①新生儿黄疸发生机制,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黄疸1. 儿科的定义儿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儿科医生是专门接受儿科培训的医生,负责儿童的整体健康管理,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2.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
它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积累过多导致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产生的一种黄色化合物,正常情况下会通过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有效排除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累。
3.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向下扩展至全身。
其他可能的症状包括婴儿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尿液颜色深黄或橙色,以及大便颜色变浅。
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胎儿红细胞寿命短,导致大量胆红素生成;•胎儿肝脏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胎儿肝脏酶系统不成熟,无法有效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形式;•母婴血型不相容,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加;•母体糖尿病,影响胎儿胆红素代谢。
5.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黄疸部位,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后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生后黄疸: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出现的黄疸,是最常见的类型。
大多数生后黄疸是生理性的,通常在1-2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或黄疸严重,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先天性黄疸:出生时就有黄疸的情况。
先天性黄疸可能是由先天性肝胆道异常、遗传性疾病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类型的黄疸通常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6.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基于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婴儿的黄疸程度、黄疸范围和其他可能的症状。
还会询问母亲的孕期和分娩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黄疸或肝病的历史。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婴儿的血液中胆红素水平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和原因。
常用的检查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