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解与分析摘要: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中央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综观理论界的研究,多停留在什么是均等化、如何制定均等化的公共政策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等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公共服务与公共品和公共品供给现状,进而从均等化角度厘清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
关键词: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真正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的区别,首先应理解公共服务。
而对公共服务的理解,是与公共品分不开的。
一、公共服务与公共品公共服务是由社会公众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直接需求,由以政府为主体的非营利组织部门借助公共权力、公共资源来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以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过程。
公共服务与公共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公共服务等同于公共品,但也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
公共品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应归属于物品范畴。
而公共服务是一个政治学术语,应归属于服务范畴。
公共品的研究着重考察谁来提供、提供什么、提供多少的问题,侧重于公共品供给的效率、技术和理性价值。
而公共服务的研究着重考察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资源的配置或决定社会价值、利益在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人中的分配问题,侧重于资源配置的公平、质量和利益维护。
在我国,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但在环境复杂、社会差异性需求增多以及政府精力和能力有限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下,政府会将物品生产责任以委托、出售、特许经营等方式交托给私人或第三部门。
即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生产主体可能不一致。
而公共物品生产的主体资格在法律和专业技术允许的范围内,一般依据效率原则或通过市场化竞争获得,多是从物品的特征和效率角度进行考虑。
二、中国公共服务的缺失与均等化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滞后,加之社会历史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的积淀与延续,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城乡、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严重不对称,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质量等差异显著。
公共物品或服务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指供公众使用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务,其目的是方便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
在现代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建设和提供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共物品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园、垃圾处理设施等等。
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核心,它们包括道路、桥梁、交通网络、电力、水源等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城市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
公共交通是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提供便捷、安全和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公园和垃圾处理设施则是提供休闲和环保的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公共服务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保等等。
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共教育的提供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能享受公平的学习机会。
医疗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公共医疗体系的建设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基本的治疗和康复。
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为人们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
环保是保护地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公共环保服务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等,为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和设施支持。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建设和提供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负责规划、投资和管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建设,确保其高效、可靠、安全。
社会力量则可以通过投资、参与和监督,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促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发展和提高。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建设和提供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合作,确保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
然而,公共物品和服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建设和提供需要巨大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贫穷的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公共服务的概念研究及相关概念辨析杨颖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近年来,随着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出现了⼀些与之相似的概念,其中最接近的是“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
这三个术语在各种学术⽂献和政府⽂本中被⼴泛应⽤,交叉和混淆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
本⽂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各种观点进⾏了梳理,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如下结论:(1)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社会事业是三个有密切联系但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2)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定义的⾓度不同,且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更为宽泛;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的不断深化,⼆者的内涵和外延已极为接近甚⾄重合。
(3)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均⽐公共物品的范围要⼤,它们既包括公共物品,也包括⾮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更多地是⼀个经济学概念,⽽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还含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概念。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社会事业;概念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Public Service and theRelated ConceptsYANG Ying(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esearch on pubic service becom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rs and the society, there come out some similar concepts, of which the closest ar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These three term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eties of academic literatures 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often overlapping and confusing, which seriously impair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the various points of the concept of "pubic serv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nd concludes as follows: (1) "Public service",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work" are three closely linked but not exactly the some concepts. (2)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d" are defined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nd "social work" is broader than "public service". But with China's further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wo terms have been very close or even coincident. (3) Both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re broader than "public goods", as they include both public goods and non-public goods. "Public goods" is an economic concept, while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ork" also conta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air and justice. In future studies, we should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and contents.1杨颖(1983-),⼥,河南⼈,博⼠研究⽣,研究⽅向为公共服务,科技政策。
公共物品的名词解释公共物品的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指供公众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消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
一般不能或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有效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而言的共享物质产品和服务,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位。
公共物品的名词解释 2方法一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
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公共物品的分类以及准公共物品“拥挤性”的特点为我们探讨公共服务产品的多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二(1)纯公共产品:完全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国防、灯塔等,通常免费提供。
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
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公共物品的名词解释 31.公共产品在消费上没有竞争力,也就是说,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的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是向全社会提供的。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一)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二)公共需要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2、特征:(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1、含义: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2、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原因: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含义:1)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2)非直接偿还性: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三、财政的职能1、含义: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第三章公共产品和服务第一节纯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一、公共产品的定义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
“所谓纯粹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一种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
”(萨缪尔森,1954)用数学式给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定义:(1)私人产品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Xi的总和。
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私人产品的特性举例:电视机竞争性(rivalry) :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排他性(excludability) :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2)公共产品 X=Xi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为了消费而实际可支配的公共产品的数量Xi就是该公共产品的总量X。
这意味着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进行分割的。
纯公共产品的特性举例:路灯非竞争性:即 MC=0非排他性:即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混合产品(mixed goods)非竞争性排他性;如:桥梁公共资源(public resources)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海中的鱼二、公共产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
2.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人消费某种商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
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办法排他,生产者无法对消费行为收费,因而私人不愿意生产。
产品的不同类型三、全面理解公共产品概念1.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
举例:国防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要高。
2.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商业信用分配公平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3.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部门也提供私人产品:如医疗服务、住房私人部门也提供公共产品:1、私人捐资兴建的希望小学2、对灾民的救济3、私人赞助的基础研究4、私人兴建的免费公园等4.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如垃圾回收一般由公共部门提供,但可以雇佣私人部门来做这项工作。
公共物品的经济学解释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和服务,其特性使其与私人物品存在显著区别。
这种商品的使用不排斥他人使用,且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定价和分配。
本文将就公共物品的定义、特征、分类、面临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那些一旦提供,就不可限制任何人使用或消费的商品与服务。
其具体表现为“一人消费不会减少另一人消费的可能性”(非竞争性),同时其使用者无法被有效排斥在外(非排他性)。
最典型的例子包括国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如公园)、环境保护等。
这种特性导致了市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不足,从而需要政府或其他组织进行干预。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私人企业通常缺乏相应的激励来提供这些服务。
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非竞争性:在一个公共物品被消费后,其他人仍然可以继续消费而不产生任何影响。
例如,一个国家的国防服务,不论多少人享用,其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并不会减少。
非排他性:消费者无法被有效地排除在产品使用之外。
一旦某项公共物品被提供,所有人都能够共享这项资源,例如清新的空气或街道照明,无法只让某些人享用而排除其他人。
外部性:由于公共物品带来的社会效益,常常会造成外部性问题。
比如,一个城市内投资建立公园,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邻里房产价值,但这些利益并未直接反映在公园建设者的回报中。
公共物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公共物品划分为多个类别:纯粹公共物品: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
例如国防、安全和警察服务。
合成公共物品:一般是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商品。
例如,一个城市中的公园在某些时段可能会因过度拥挤而变得竞争性,但整体而言还是被视为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具有部分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商品。
比如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有些图书可能需要借用排队,这就体现了竞争性,但仍有向公众开放的特征。
公共物品面临的问题尽管公共物品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其提供也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搭便车问题:由于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的,人们往往选择不为生产或维护这些商品付费。
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服务。
有些是我们个人通过购买就能独自享用的,比如衣服、食品;而有些则是大家可以共同使用,并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简单来说,就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
非排他性意味着很难或者不可能阻止其他人享受这种物品或服务带来的好处;非竞争性则是指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使用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比如说,国防就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
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护着境内的所有居民,无法将某个人排除在国防的保护范围之外,这就是国防的非排他性。
同时,当一个人享受国防带来的安全保障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所能获得的安全程度,这体现了国防的非竞争性。
再比如,路灯也是公共物品。
无论谁走在有路灯的道路上,都可以享受到照明带来的便利,很难将某些人排除在外不让其使用路灯的照明,这是非排他性的体现。
而且,一个人利用路灯照明并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路灯照明的使用,这就是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基本的服务和保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就像国防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使得人们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公共卫生服务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民众的健康。
其次,公共物品有助于促进公平。
因为公共物品可以被所有人平等地使用,无论个人的收入、地位如何,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服务和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然而,公共物品的提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往往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因为个人或企业很难从提供公共物品中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所以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比如说,假设一个企业投资建设了一个路灯系统,但是由于无法向每个使用路灯的人收取费用,或者收取费用的成本过高,那么这个企业可能会面临亏损,从而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
聊聊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在《经济生活》中有三处涉及到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问题。
第一处是在第七课第二框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二处是在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难以完全解决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间题。
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第三处是在第十课第一框题“第一个阶段,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本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是相对于私人物品、私人服务而言的。
私人物品顾名思义,它属于某个人所有,在使用时谁用谁需要付费,而且是全额付费。
而公共物品公共服务顾名思义它不属于某一个人所有,而是属于大家共同占有,使用时人们不需要付费或者不需要全额付费。
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前者意味着它不是遵循市场规律,不是价高者得,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体现公益事业公用事业的普惠性;后者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并不影响妨碍别人的使用,体现了公益事业公用事业的包容性。
公共物品、公共服务根据是否需要个人付费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前一种是完全由政府投资个人不需要直接负担任何费用,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完全是有国家财政支出;后者主要由政府投资,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个人在使用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
如医院、学校、自来水、公共汽车等。
例如:漫画《贵宾》给我们的警示是A.市场调节比计划调节更有效B.市场调节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C.市场调节会败坏社会风气D市场难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漫画中的人就是没有弄清医院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是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就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她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她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就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就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
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就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与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与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就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她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她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她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她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她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与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她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与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她性与竞争性的物品就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则就是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就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就是不能分割的。
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就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瞧就是不可能的;二就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与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公共经济学区分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目的在于说明: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供给与获得满足;而公共物品领域不能依赖市场供给获得满足,只能通过公共部门特别就是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她性,对它的消费并不取决于人们就是否付费。
为此,在公共物品的消费领域,人们一般会倾向于“免费搭乘”或“搭便车”。
如果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成为“免费搭乘者”,最后的结果只能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无法享受到公共物品的好处。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必须免费供给,市场主体缺乏生产的基本动力。
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表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就是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普遍的、不可忽缺的需求导致了政府的产生。
反过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
二、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服务的概念
就目前的中文语境来瞧,所谓公共服务,大体有两重意思:一就是指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固有性质,强调政府职能的基本指向就是服务于大众与公共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所有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的社会过程均属于公共服务。
二就是指政府与其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即市场无法提供而必须由政府与其她公共部门向大众提供的人们可以共同消费的物品与服务。
如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
这一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强调的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重心。
它就是在传统意义上政府职能、特别就是社会福利职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界对于公共服务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主要有二个角度。
(1)根据物品的特性来界定公共服务。
以物品特性来解释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经济学的一贯逻辑。
从认定“公共服务就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到认定“公共服务不仅仅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定义虽然有所变化,但始终没有摆脱用物品的规定性解释公共服务的逻辑。
如:“公共服务,就就是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与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与创造条件。
”
在这一角度上,公共服务与提供公共物品就是大体等量的概念。
(2)根据服务的特性来界定公共服务。
认为公共服务就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概念。
它就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即:第一、公共服务就是大众化的服务。
公共服
务不就是只为特定少数人提供的服务。
第二,公共服务就是基本服务。
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水、电、气、安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否则,人们就不能正常地生活。
公共服务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需求的服务。
第三,公共服务就是内容广泛的服务,公共服务既要提供物质物品(水、电、气、路、通讯、交通工具)等,又要提供非物质物品(法律、安全、医疗、教育、娱乐)等。
并且,公共服务就是一种低价位的服务,以保证人们能够持续性地消费。
在这一角度上,公共服务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大体相等。
2.公共服务的特征
(1)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就是基于公共需求而产生的,提供公共服务不仅就是服务型政府的固有职能,也就是其职责所在。
因此,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必须就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与导向的。
如政府提供国防,就是基于民众对公共安全的共同需要,就是公共利益的体现。
(2)对象的非特定性。
公共服务一定就是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而不就是服务于某个具有私益目的的特殊对象。
公共服务的对象具有非特定性,其可能就是某个团体或很多个团体,或一定范围内所有的民众。
如城市消防的服务对象就就是所有的市民。
(3)主体就是公共部门、主要就是政府。
由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就成为政府责任。
政府必须利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向大众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如在大多数国家,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都就是由政府来提供的。
(4)服务内容的基本性、广泛性与多样性。
公共服务满足的就是大众的最基本需求,而对象的非特定性也决定了公共需求必然就是广泛与多样化的,因此公共服务的内容具有基本性与广泛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三、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1.关于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关系的观点
关于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就是同义的不同表达,没有本质差异,公共服务就就是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为公众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实质就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就是相对应的、各有其内涵与外延的两个不同概念。
根据产出的不同形式,政府可提供两种类型的产出,一种就是公共物品,即政府产出的物品形式;另一种就是公共服务,即政府产出的服务形式。
而在经济学中,产出可以分为物品与服务两种形式。
它们的区别在于:物品就是有形的产出,而服务就是无形的产出;物品的生产与消费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则就是时空一体的,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消费者接受这种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产出同民间的产出就是一样的。
政府的有些产出就
是有形的,如所供应的水、电、气等;有些产出则就是无形的,如教育、医疗、保健等。
按照上述逻辑推理,有形的公共产出似应就是公共物品,而无形的公共产出则应就是公共服务。
其实,公共经济学中所创造与使用的公共物品这一名词,就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并不就是以政府产出的物品物质形式去定义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物品的范围比公共服务的范围广,前者涵盖了后者,公共服务只就是包含在公共物品之中的以无形的服务方式提供的公共物品。
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概念比公共物品广泛,包含了公共物品。
公共服务不仅包含规范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且还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物品与服务。
因为公共服务具有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隐含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判断,这意味着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物品与服务,政府应进行干预以使其效用最大化。
如医疗服务消费具有竞争性的特点,但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上来说,政府应当提供或部分提供医疗公共服务。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涵盖了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
2.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就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
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描述的对象在主体上就是相同的,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就就是公共服务。
而两者的区别则在于:在特定情况下,它们描述的对象就是交叉的。
一方面,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如国防、垃圾处理等。
它既可以由政府来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如城市垃圾处理之类的准公共物品就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
也就就是说,由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不就是公共服务,而只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才就是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范围在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以外,还包括私人物品。
如北欧有些国家的政府向民众提供针对每个人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医疗保障,从物品的性质上来说其属于私人物品,却也被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而又如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等就是一种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的社会过程,属于公共服务,却不能被视为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