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编辑本段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
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
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
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
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
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
海陆变迁的实例介绍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系统。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断变迁,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列举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以探讨它们的影响和原因。
一、海陆变迁的定义海陆变迁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边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包括海洋退却、海平面上升、陆地抬升等现象,也可以包括河流演变、河口迁移、湿地退化等其他相关变化。
1.1 海洋退却海洋退却是指海岸线向海陆交界的方向移动的现象。
它可能是由于沉积物的堆积导致海冲势减弱,或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洋底部相对下降。
1.2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指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从而使海水面上升的现象。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1.3 陆地抬升陆地抬升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地球表面的部分区域抬升的现象。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地震或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引起的。
二、海陆变迁的实例2.1 黄河下游的河口迁移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它的下游河口位置在中国的山东省。
由于沉积物的堆积和海洋退却的影响,黄河的河口位置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迁移。
例如,到唐代时,黄河的河口位置在今天的江苏省,而到了宋代,河口位置则迁移到今天的山东省。
2.2 森林与珊瑚礁的关系森林与珊瑚礁是海陆相接的两个生态系统。
森林的退化和砍伐导致了大量的土壤和沉积物进入海洋,使得珊瑚礁遭受到了威胁。
而珊瑚礁的破坏和海洋污染也对附近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2.3 北极冰盖的融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盖正在不断融化。
这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
此外,冰盖的融化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2.4 위치타이겟 : 온난화로인한해수면상승지구온난화로인한해수면상승은해양과육지의경계가바뀌는한예입니다. 기후변화로인해극지방의빙하가녹아해수면이상승하고, 이에따라해안지역의생태계와인류주거지에영향을미칩니다.2.5 阿拉斯加的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阿拉斯加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
阐述海陆变迁的演变过程
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方面,涉及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变化和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地质、气候、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地球时期:在地球形成初期,表面温度极高,无法存在液态水,大部分物质处于熔化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并凝固,形成了最初的地壳。
2、前寒武纪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逐渐冷却,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形成了最早的海洋。
陆地主要由火山活动和地壳构造形成,但相对较小且分布零散。
3、寒武纪到白垩纪:在这段时间里,海洋逐渐扩张,大陆则逐渐聚集成大陆块。
寒武纪时期开始,多个大陆块开始形成,但它们的位置与今天相比大不相同。
这一时期还见证了生物多样性的迅速演化,形成了早期的生态系统。
4、白垩纪到第三纪:在白垩纪时期,大陆块继续漂移,开始向今天的位置靠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的形态和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
5、第三纪到第四纪:在这段时间里,地球进入了现代构造和气候体系。
大陆的漂移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导致海平面周期性上升和下降,影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活动对海陆变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城市建设、污染物排放以及气候变化加速了许多地区的土壤侵蚀、沙漠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
海陆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案导语: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两个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迁对于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陆变迁的科学原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1. 地质构造变化:地球的地质构造不断演变,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海陆的不断变迁。
例如,板块碰撞会形成山脉,而海洋的扩张则会导致陆地的消失。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了一部分陆地。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降水分布和风力,进而改变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
3. 生物作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也会对海陆变迁产生影响。
例如,珊瑚礁的生长会形成新的海岛,而植物的扎根和生长则会改变河流的流向。
二、海陆变迁的影响1. 生态系统:海陆变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新形成的陆地或海洋将提供新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为许多生物种类提供了迁移和繁衍的机会。
然而,对于已有的生态系统来说,海陆变迁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2. 气候和气象:海陆变迁会改变气候和气象系统。
例如,海洋的扩张会增加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同时,陆地的消失也会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导致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
3. 人类生活: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提供了人类的居住地和资源,而海陆变迁可能导致海岸线的改变、土地的消失以及资源的减少。
此外,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也会影响渔业、农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保护海陆环境的重要性1. 生态平衡:海陆环境的保护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海陆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海陆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为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风中当立发表于 2007-10-7 21:35:0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
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
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
(池水溅起,木板漂移。
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