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词五首》教学实录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23、词五首教材分析:诗词教学重在朗读体会和背诵。
本课所选的词有婉约派的,也有豪放派的,意境优美,应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反复朗读与背诵。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朗读与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涌,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与背诵。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摘抄诗句。
教师准备: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江南》、《武陵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在我围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_)出示学习目标。
(i)检查预习。
与这两首诗有关的字词及学生朗读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一)学习《望江南》1、解题“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2、作者及背景温庭筠(wenyu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存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问派”。
l、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炯补充指正)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闰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汀楼一希望过尽千帆斜晖、水一失望肠断一绝望三、精读文章,深入探究1、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读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
按照“朗读——品味——背诵”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课时: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教学环节及方法(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三)作品欣赏第一步:朗读1、播放或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与节奏。
2、学生自荐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3、教师指导朗读:(1)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3)读出重音4、学生练读:5、全班齐读第二步:品味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2、教师指导学生品诗,体会诗情,品评名句。
3、问题探究:(1)作品表达了的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品中的名句应如何理解?要点提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同时表现了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作者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坚信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是美好的。
由于其意象深远,妙合哲理,后人赋予其新意:即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赤壁》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怀古咏史诗,借用周瑜、曹操之事,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抒情言志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利用想像、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感悟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歌诗合为事而作”,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可通过教师简要介绍、学生自读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让其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去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难点吟咏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突破方法:以动情美读带动细致品味,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想像画面、揣摩心理、描摹形象等方式寻找恰当的情感和语调去诵读词作,达到感受意境、品味内涵的目的。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介绍文体,明确流派,导入新课当王菲用轻灵的声音唱起《但愿人长久》,当周杰伦动情地演绎《东风破》的离情别绪,当岳飞《满江红》的豪壮之词被雄浑豪迈的声音唱响,我们顿时感到,唐诗宋词千年的美丽如影随形,至今犹存耳畔。
今天,让我们步入词作的精美殿堂,领略它“诗苑奇葩”的独特魅力。
二、描绘画面,花间寻美,品读《望江南》说到婉约派,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以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为创作主题的“花间派”,而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被清代评论家王国维评价是“惊艳绝人”,这倒不是说他本人如何美艳,而是评他绮丽的闺情词作,评他笔下一个个娇美含情的佳人倩女。
把镜头定格在《望江南》,看看这首小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精美的画面。
1.多媒体出示《望江南》,教师配乐诵读两遍,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见的画面。
2.优美的词作还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像着刚才所述的画面,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小词。
3.温庭筠明明一字未写这位女子的容貌,何以见得卿本佳人呢?①妆容美——“梳洗罢”,不正面写女子容貌而言其梳洗装扮停当,既写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女性心理,又留给读者想像其美貌的空间,美得有余地。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X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X禹锡的《陋室铭》,(师生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
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新授(一)解题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
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学生讨论后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课题词五首课时安排: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2、培养朗读能力,读出感情,背诵并默写五首词。
(二)能力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赏析词中的名句。
(三)情感目标五首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词,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关键词,并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初三的学生对“词”并不陌生,在授课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风格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诗词要旨。
注重积累,搜集有关诗词鉴赏的术语,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难重点做适时、适度的点拨,进行当堂训练、反馈、讲评实现教学目标的当堂达标。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导入课题,并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能自由地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兴于晚唐五代,极盛于宋代。
我们将要学习五首风格各异的词。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前两首,《望江南》、《渔家傲秋思》。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教师出示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三、讲授新课1、听五首词的录音,扫清朗读障碍。
(1)教师放录音,学生认真做好注音,标好停顿。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系统认知。
生字:脉脉白频千嶂舴艋麾下炙2、学习《望江南》。
(1)了解作者:让学生从课下注释中标画出重点,并找学生读出。
(2)朗读课文:先齐读,然后自由读。
(3)深层探究诗词,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思考题: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教师点拨: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千帆过尽”仍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词五首》教学实录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生: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名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生: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名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还有晏殊的《浣溪沙》,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师:看来大家对词的了解还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位作家不同风格的词,来与这些作家作一次心灵的对话,请大家先自己诵读这五首词,注意停顿与节奏。
然后请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师:好了,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节奏与读音还比较准确,但其中有一些地方应注意:《望江南》中第二句的停顿应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渔家傲》最后一句应读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里“千骑”中的骑应读成“jì”(第四声)。
《破阵子》中第二句应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基本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预习谈谈对五首的理解生:《望江南》读后总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之意。
师:说得很对,大家能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来吗?生:一个“独”字,点出主人公很孤独。
生:文中“皆不是”有一种失望的心情。
生:“肠断”就是忧愁最好的表现。
师:大家说得不错,从这道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种无言的忧愁。
其它几首呢?生:《渔家傲》是通过对塞风景的描写来表现将士对自己家乡的思念的词。
生:《江城子》是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生:《武陵春》也是一首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着浓郁的忧愁。
生:《破阵子》是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对青年后生的深切希望。
《词五首》教学实录《词五首》教学实录【教学设想】本文选取了五首词,在学习时,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目标设计】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先去了解词作的有关背景;【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1、简介诗词常识;2、投影展示本课教学目标;二、初读全文,扫清障碍(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师:首先大家看课文,请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读一下,五首词分别请五位同学来朗读,大家注意字音。
(学生范读。
)师:大家先看一下投影上的生字,找同学起来读一下。
(一学生朗读)师:很好,同学们再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听听录音朗读。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师:很好。
接下来大家结合注释通读一下这五首诗,把握这五首诗歌的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我们先来齐读一下这五首诗歌。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
读的时候把握住了诗歌的节奏。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面两首词──《望江南》、《武陵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望江南》的文学常识。
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大家知道什么是花间派吗?生:不知道。
师: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在读的基础上,大家先讨论一下诗歌大意。
(学生前后位四人讨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一部分学生举手。
)生1:打扮好了,我(生笑)倚在楼上,看到了很多船,却都不是我等的那一个,天晚了,江水悠悠,我很伤心。
《词五首》教学实录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生: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名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生: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名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还有晏殊的《浣溪沙》,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师:看来大家对词的了解还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位作家不同风格的词,来与这些作家作一次心灵的对话,请大家先自己诵读这五首词,注意停顿与节奏。
然后请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师:好了,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节奏与读音还比较准确,但其中有一些地方应注意:《望江南》中第二句的停顿应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渔家傲》最后一句应读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里“千骑”中的骑应读成“jì”(第四声)。
《破阵子》中第二句应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基本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预习谈谈对五首的理解生:《望江南》读后总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之意。
师:说得很对,大家能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来吗?生:一个“独”字,点出主人公很孤独。
生:文中“皆不是”有一种失望的心情。
生:“肠断”就是忧愁最好的表现。
师:大家说得不错,从这道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种无言的忧愁。
其它几首呢?生:《渔家傲》是通过对塞风景的描写来表现将士对自己家乡的思念的词。
生:《江城子》是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生:《武陵春》也是一首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着浓郁的忧愁。
生:《破阵子》是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对青年后生的深切希望。
师:看来,在上课之前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解了许多内容,对理解五首词有很好的益处。
不过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与好语,在品味中体会词的精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品析这五首词中精彩的语句。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写得好。
师:好在哪?生:好在能将人的忧愁以形象化的景物来展现,用夕阳的余晖,用水流的悠长,来寄托忧愁的影子。
师:用“忧愁的影子”来评价,形象又贴切,看来你是花了不少功夫来欣赏这首词的。
生:我觉得词中的“肠断白蘋洲”一句用得也很好,将对别人的那种思念比喻成“肠断”更有一种独特的效果。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上的独特之处。
生:《渔家傲》这首词写得有意思,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怀。
师:上半部分写景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生:我想是一个“异”字,写边关的景色重在写与内地景色的不同之处,大雁南飞,边关号角此起彼伏,长烟、落日下的孤城等都寓示着边关的与众不同。
师:分析得好,那下半抒怀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生:就用文中的“泪”来概括吧,主要写将士们的思念之泪,通过“浊酒”“归无计”“霜满地”“人不寐”“白发”等情与景的描写,将边关将士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就要善于从归纳与概括中找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生:我觉得《江城子》是带有自传性的叙事词。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词一开始作者就以“老夫”自称,接着就详述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并在文中不断展示作者那种为精忠报国的豪迈之情。
下半部分,则更是借古喻今,对比自己,那种胸中豪气在文中自然流露。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说的内容?生:“聊发少年狂”是一种老当益壮的心态。
而“亲射虎”“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都是体现作者的一种豪迈的英雄形象。
师:除表现作者豪迈与报国之志外,词还有没有别的表现意义?生:有,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生: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来,作者希望能有当年冯唐一样的人来让他重新报效国家。
师:对,壮志难酬是许多词人笔下的抒写的内容之一。
生:《武陵春》中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好在哪里?生:第一句能用“物是人非”来暗示人生境地变化,而“欲语泪先流”更是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忧伤之情,自然流露。
生:第二句是用一个比拟的手法,将人的忧愁形象化,如果用船来盛载,还不能装下,那是多大的忧愁的?可见,“载不动”包含了多少忧伤与痛苦。
师:赏析令人耳目一新。
生:《破阵子》表现的内容好像与《江城子》有点相近。
我觉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等句子写得好。
师:你能说好在哪儿吗?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醉字,一个梦字,把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而“沙场秋点兵”则将杀敌报国的战场写得极富气势。
“可怜白发生”是一句总结性的话,所有壮志与报国胸怀都只可能无法实现了,白发就是遗憾的见证,作者怎不能感慨万千。
师:评价有水平,从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深意。
其实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明确了,读词就要品味词的语言,玩味词的写法,体验作者真情实感。
这是读词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然读词还要善于除所读词之外有所联想,通过联想来生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针对这五首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体验。
生:《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使我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
”二者表现手法几乎一致。
师:从词想到曲,思路很好。
生:《望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所表现的失望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充满希望刚好相反。
师:嗯,反相取意,能举一反三。
生:《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所表现的景象与名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我觉得《江城子》与《破阵子》两首词有许多相似之处。
师:能比较阅读,精神可嘉,你能具体说说哪些相似之处吗?生:写作时的境遇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想报国却无门的遭遇;写作表现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是在豪迈之中带着深深的遗憾;描写场景的风格都是一样的。
师:比较实际上就是在更大范围中再次阅读。
生:《武陵春》中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非常相近,而且用语都十分贴切生动。
师:说得很好,对名句理解与联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家在不断积累诗词素养,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
当然读诗的联想不仅仅在于名句间的联想,还可以是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时代间的生活经验的联想。
大家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想想。
生:读完五首诗,我觉得这些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感伤的,二是壮志未酬的。
前者是《望江南》《武陵春》,后者是《江城子》《破阵子》。
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主题目内容基本相似。
师:那你有什么感想呢?生: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两类人的照:一类人整天围在自己个人狭小的圈子里,为自己而活着。
一类人时刻忧国忧民,不忘别人的苦与乐。
就社会来讲我们希望后者的人多一些,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师:很好,有感悟,也有希望。
生: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发言,难道个人不重要吗?如果个人的情感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与表达,对个人对社会来讲都可能是悲剧。
师:对,有不同意见,又有言之有据,希望大家像他们一样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如果文学都去关注,词的内容都去表现,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见证吗?师:观点中肯,观点越来越全面了。
生:我们读词并不是来评价词作者的生活与表现态度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词去了解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作者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阅读就成功了。
师:发言精彩,思路严密,想象丰富,确实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想法。
师:读完这五首词,我们想必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释,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对这五首词的理解进行反思,通过小组成员间共同讨论,力求有更大的收获。
……生:我觉得古词中的典故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因为一个典故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曾经的生存习惯。
师:很好,你的建议我希望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因为典故背后的语言文化现象,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
生: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而有的却仅只有词牌名?生:写词不像写诗,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格式,写词有许多词牌名,所以有时不必取名。
师: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弄清这事,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己找找资料,彻底解决问题。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读词的基本步骤,请大家说说看。
生:是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
师:对,基本过程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基本程序,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新的诗词。
今天的作业就是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去学习两首课外的古诗词。
要求必须符合各个部分的要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关联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铺垫。
说名句,实际上是在让学生在重温如何读诗。
诵读是读词的第一步,也是欣赏词的开始,所以以此为学习的中国,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需求。
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词的主题及意境的作用。
解词的基本意义及情感,是读词的第二步,也是读词中对内容的具体的理解部分。
《望江南》紧扣“忧愁”来理解,有的放矢地理解全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渔家傲》则紧扣写景抒情来展开。
《江城子》从场景表现来展示主题。
《武陵春》则从个人体验上作了详尽表现。
《破阵子》则是将现实与梦想结合来表现个人的壮志。
品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读词中最富欣赏意义的内容,也最能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
名句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在品味中有不同的体现。
联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最富想象力的学习环节,在联想中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横贯往来,经纬古今的形式,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读词的联想首先是名句间意思的联想,这是学生最易做到也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
读词的联想其次是将词的内容与主题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让学生关注的切入点,通过切入点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读词的最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解上的反思活动,进一步来深入探讨五首词的内容。
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反复强调阅读的基本方法,教会学习拓展的阅读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
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