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民间文学1司马光砸缸2西游记3聊斋4马兰花5白蛇传6女娲盘古开天辟地(二则) 7三国8扶桑浴日(三则)9女娲(三则)10夸父逐日(二则)11羿射十日12精卫填海13鲧禹治水(二则)14巨灵擘山15黄帝与蚩尤之战(二则) 16西王母(二则)17伏羲(二则)18神农19牛郎织女20天牛郎配夫妻21田章22杞良妻23孟姜女的传说24梁山伯与祝英台25祝英台和粱山伯与鸳鸯鸟1自蛇的传说故事(二则)2烛龙3桃园三结义4诸葛亮的故事5华佗虚心求学6刘三妹的传说(三则)7包公的传说(二则)8唐伯虎的传说9徐文长难倒窦太师10蒲松龄和驼背老大爷11铸剑12杜康造酒醉刘伶13鲁班的传说(二则)14龙凤瓷床15金边牡丹16老把头的故事17望夫石18飞来峰19秃尾巴老李20粽子和龙船21关于生肖的传说22白水素女23旁瓴兄弟25十兄弟26虎姐27狼外婆1菜瓜蛇的故事2猪哥精3枣核儿4羽毛衣5巧媳妇6呆女婿的故事(三则) 7三女婿上寿8窦娥冤9古代寓言(六则)10老雕借粮11兔子判官12古代笑话(十三则) 13金钱和正义14格萨尔王传(节选) 15阿诗玛(节选)16娥并与桑洛(节选) 17嘎达梅林(节选)18汉宫秋19赵氏孤儿21精忠旗22娇红记23清忠谱24长生殿25牛郎织女26宝莲灯27梁山伯与祝英台28救风尘1墙头马上2西厢记3李逵负荆4看钱奴5拜月记6玉簪记7中山狼8风筝误9绿牡丹10拗相公饮恨半山堂11陈可常端阳仙化12崔待诏生死冤家13李谪仙醉草吓蛮书14钱舍人题诗燕子楼15苏知县罗衫再合16范鳅儿双镜重圆17三现身包龙图断冤18一窟鬼癞道人除怪21金令史美婢酬秀童22小夫人金钱赠年少23钝秀才一朝交泰24老门生三世报恩25崔衙内白鹞招妖26计甲番金(鱼曼)产祸27赵太祖千里送京娘28宋小官团圆破毡笠1乐小舍拼生觅偶2玉堂春落难逢夫3桂员外途穷忏悔4唐解元一笑姻缘5假神仙大闹华光庙6白娘子永镇雷峰塔7宿香亭张浩遇莺莺8金明池吴清逢爱爱9赵春儿重旺曹家庄10杜十娘怒沉百宝11乔彦杰一妾破家12王娇鸾百年长恨13况太守断死孩儿14皂角林大王假形15万秀娘仇报山亭儿16蒋淑真刎颈鸳鸯会17福禄寿三星度世18旌阳宫铁树镇妖。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46.第18题民间寓言答案: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民间文学答案: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生活故事答案: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时政歌答案: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民间叙事长诗答案: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母题"答案: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
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52.第49题机智人物故事答案: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答案:"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和书面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同于官方文学,更侧重于表达普通群众的生活经验、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对于了解民俗、民情、民风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1. 民谣民谣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它通常以歌唱形式存在,用简洁明了、押韵和易于记忆的语言表达民间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民谣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流传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包括表达民众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歌曲。
民谣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谜语谜语是一种具有谜底的智力游戏,在民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谜语通常通过诗歌、韵文或故事的形式呈现,挑战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
谜语的谜底常常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更具有启发和娱乐的作用。
谜语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尤为流行,在孩子们的游戏、集会和节日活动中经常出现。
3. 传说传说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记,常常以口头形式传承。
传说在讲述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时,常常夹杂了些许虚构的成分。
传说中的故事往往具有寓意,并通过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传递着民间智慧和哲理。
传说是人们探索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凝聚社会共识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4. 故事会故事会是集体聚会时讲述和传承故事的一种形式,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故事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和分享各种传统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警世故事等等,以此来传递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准则。
故事会既是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团结、相互理解和共同记忆的手段。
总结民间文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们的智慧、情感和历史记忆。
民谣、谜语、传说和故事会都是民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
通过对民间文学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第一章绪论1.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文类:民歌、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3)说唱类:曲艺、小戏2.民间文艺学的性质(1)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民间文艺学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学科。
从学科性质上来看,它是一门既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
交叉性:A.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科;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民间文艺学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
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了解特定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史、生活状况,许多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就难以理解。
C.民间文学与民族学也有很大的关系。
处于前文字社会阶段的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头代代相传。
因此,民间文学也是民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D.民间文艺学也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不了解语言的规律,就不能完全解释民间文学独特的语言艺术。
E.民间文艺学还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独立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标和研究方法。
尽管它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英国学者汤姆斯与1846年首先提出了民俗这一学科名词。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了“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柳田国男也提出了“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为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寻找依据。
3.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主体上还是下层人民的作品。
(4)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创作与传承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歌曲、民间戏剧等。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
民间文学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丰富历史,对于研究社会人文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故事或传说,描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历史事件、神仙鬼怪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民间传说常常是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探索,它们既包含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集体记忆的积淀。
例如,中国的《白蛇传》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它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善恶对抗和爱情的力量。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以故事的方式,以幽默、夸张、警示或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冲突和经历。
民间故事承载了人们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塑造各色人物、描绘情节和设置事件,传达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寓言故事《聪明的一石二鸟》告诉我们不应心存贪婪,而应该懂得知足常乐。
三、民间诗歌和歌曲民间诗歌和歌曲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民间诗歌通常是口头传唱的形式,融合了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特色。
它们常常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希冀、忧伤和对生活的感悟。
民间歌曲则是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间诗歌和歌曲在各地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共同的文化符号和认同。
四、民间戏剧民间戏剧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它常常以口头传说和传统剧目的方式表现,是人们集体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活动。
民间戏剧常常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词和表演等元素,通过生动的演出方式,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和情感。
中国的京剧、豫剧、评剧等就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台词,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搜集整理大兴安岭民间文学,对于继承和利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
然而,近年来发现我区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主要是搜集整理者和编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实际操作上存在某些误区,其突出表现是:混淆了神话、故事、传说的概念,三者常常纠缠在一起,搜集整理时把握不准各自的特征,编成书稿时也出现内容的混杂和目录上的交叉;把搜集整理过程当成了再创作的过程,情节的随意演绎和语言的文人倾向成为一种硬伤;在搜集整理谚语时忽视了谚语的地域性,误把中国南方或中原地区甚至更加广为扩传的谚语当作我区少数民族的谚语;不同的传说、故事中出现人物和情节的雷同;在整理故事、传说的篇尾附上整理者个人的感慨、抒情类语言甚至附上一段所谓的诗,成为不折不扣的蛇足;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评价不科学、不严肃,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违史实;对涉及到国际关系的某些事件的文字处理上缺少慎重的态度,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理论上的模糊和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因此,亟需理论上的澄清和实践上的探究。
神话、故事、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三大家族”,它们姓氏不同,成员各异,但如何界定和区分?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
全世界的民间口头文学研究者们曾经给神话下过的定义多达一百几十种。
但是,这些定义往往不是建立在科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因而各有缺陷。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把两个人关于神话的定义确立在指导地位,这两个人,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高尔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高尔基则对神话的概念进一步作出简括的解释和说明:“神话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高尔基:《苏联的文学》)由此,我们可以归纳神话的特点并借以同传说和故事加以区别:其一,神话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原始公社以前,因此,神话的内容是古老的。
如果我们搜集整理了一篇黑龙江流域人民同沙俄侵略者抗争的民间口头艺术作品,尽管其中有某些幻想的色彩,但也并非神话。
其二,神话的内容、情节富于幻想性,但是,透过这种幻想成分却能很明显地窥察古代的现实生活情景,如女娲造人的神话让我们联想到古人制陶的生活。
什么是传说呢?我国当代权威的民间文学专家乌丙安教授指出: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
”如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的传说、李金镛的传说、北极光的传说。
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前苏联口头文学专家开也夫有比较稳妥的论述:“广义地说来,有着假想的内容、散文的形式的口头艺术作品就叫做民间故事。
狭义地说来,仅只是幻想的故事叫做民间故事。
”(开也夫著:《俄罗斯的文学》)据此,乌丙安教授进一步指出:“民间故事中的假想内容时有一些原始观念的痕迹,但整个内容并不像神话那样全部概括着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观念。
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
”(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
这两个论述为我们认识民间故事的特征提供了一把便捷的钥匙。
总之,区别神话、传说、故事,最简要的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了解、运用各自概念的基础上来辨别其特征,如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究竟是谁,就要看其身高、体态和相貌等特征一样。
但又不能仅见身高相似就认为都是“老王”,仅因其体态类同就认定都是“老李”,而要进行多方面、综合性观察和辨识。
认清了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就可以避免混淆和交叉。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必须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这里有两点应引起特别注意,一是在整理时切不可过分地将语言文人化,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语言始终是简朴明快的,而不是委婉朦胧的,更不能有诗化的倾向。
我们有的经过整理的民间传说,如叙述到李鸿章同慈禧的对话,使用上了半文半白的语言,这就显然有违于民间口头文学的风格。
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忠实记录”也包括对语言的忠实记录。
二是“慎重整理”并不等于不整理,比如在语言的精练上,在情节的真与伪、粗与精上都必须进行整理,但这种整理又必须是尊重基本原型基础上的整理。
谚语也是有地域特色的,就像劳动号子一样。
我们林区谚语的突出特色,就是同林木和少数民族生活相联系的,所以搜集整理大兴安岭地区民间谚语也要突出大兴安岭(包括少数民族)的特点,这样才有价值。
相反,如果把“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之类的谚语也当做本地谚语来搜集,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近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我区少数民族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记录和反映了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婚、嫁和生产以及民间交往的习俗和文化,这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并为现实所用是很有意义的。
在传说中叙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以史实和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依据,如果在整理时发现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有误,那么就该予以纠正,而不能以讹传讹。
比如有的《嘎仙洞传说》,开篇就称“大兴安岭的鲜卑民族远在春秋战国时就逐鹿中原”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
中国历史年表明确记载鲜卑人问鼎黄河流域,在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初称代国)是在公元386年。
如果说从鲜卑人走出山林到取得建立王朝的条件,这期间有一个比较漫长过程的话,那也不至于前移到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再比如在有的《胭脂沟的传说》里,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这是否妥当,是否科学,是否公允,也有待研究。
晚清时期慈禧王朝的割地赔款问题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根本责任和罪名?李鸿章虽为总理大臣,但在慈禧的淫威下他是否有实际上的决策权?这些复杂的问题我国史学界尚且存疑,所以我们暂时也先不给李氏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为宜。
还有,关于李金镛填江借船的那一段传说,讲李金镛急需粮草而无船可运,便施一计:让百姓把江流堵截,使俄船无法航行,然后李金镛再以此为条件迫使俄人借船运送粮草。
这段传说既塑造了李金镛的机智,又揭示了其不择手段,得失兼在,依笔者愚见,还是先不传为好。
再说,偌大一个黑龙江,岂是当时随便一些百姓手抬肩扛石料沙土便能填截的?既如此,那截后的江水奔如猛兽如何控制?所以,这传说的可信性也十分可疑。
最后,我想就当代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谈一点看法。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至今未曾中断,而且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永远是贴近现实的。
我们如果忽视了对当代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就会像上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情况那样,导致此项工作的流失和断代,而后则需要一个较大规模的补救过程。
当代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笑话(手机短信当属此例)、歌谣等。
如在大兴安岭流传的抗联支队的传说,开发会战时期的女子架桥连的传说,以及一些先进典型人物的传说,还有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讽刺笑话等,都应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注意。
我们今天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明天,它们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财富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部民族,主要分部在湘、鄂、黔、渝四个省市邻接地段。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它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除了能征善战外,他们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据宋玉《对楚王问》所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下里》大概是楚歌,《巴人》无疑是巴歌。
唐代兴起的《竹枝词》,实为巴人俗文化与汉人雅文化交融的结晶。
土家族历来被称为“歌舞之乡”,其中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一直保留在民间,尤其作为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的土家族哭嫁歌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便是一个独具风格,积淀丰厚的文化景观,它不仅体现了土家文化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家社会的变化发展。
这里将主要从土家族哭嫁歌的内容,形式,艺术和其成因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我国流行范围很广的一种风俗,随之而产生的哭嫁歌也成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写照。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十分丰富的口头文学方式,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有其独特的风格,以下将略论其形式,种类,腔调,内容和艺术等。
土家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
新娘在出嫁前3天或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手执花帕盖住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
从形式上来看,土家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
句式自由、长短不一、语言含蓄明快、明俗性很强。
不像汉族哭嫁歌则句工工整、起承转合分明、文学性较浓。
土家族哭嫁歌按不同的形式可分为:连续哭唱、间断哭唱、抱着哭唱、跪着哭唱,新娘领唱、众人一起哭唱等等。
土家族哭嫁歌都是由新娘、亲属和陪嫁女自愿、自发地进行。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女、娘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又哭又唱,互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呜呜咽咽,气氛悲切、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的、昂扬的,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从内容上看,土家族哭嫁歌通常唱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是土家族妇女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
它可分为四部分:一是反对包办婚姻的怨愤如:哭父母: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
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如:骂媒人: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二是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如:哭家人: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三是对未知生活的隐忧,惶惑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