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科专业11个病种
- 格式:doc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60
耳鼻咽喉科执业范围耳鼻咽喉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专科,它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朵、鼻子、喉咙、喉头以及相关结构有关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耳鼻咽喉科医生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考核,能够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将从耳、鼻、咽喉四个方面介绍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
一、耳部疾病耳部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医生主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耳部疾病包括感染、耳聋、耳鸣、耳痛、耳廓畸形等多种情况。
耳鼻咽喉科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耳朵,可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感染性耳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抑制病菌的繁殖,同时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耳痛。
二、鼻部疾病鼻部疾病是耳鼻咽喉科医生另一个重要的治疗范围。
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塞、鼻出血、鼻息肉等。
通过检查鼻腔和鼻窦,医生可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鼻窦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和鼻腔冲洗来清除病菌,缓解炎症,同时给予鼻用药物缓解鼻塞。
三、咽喉疾病咽喉疾病也是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治疗范围之一。
咽喉疾病包括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喉咙疼痛等。
通过检查咽喉,医生可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扁桃体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控制感染,同时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咽喉疼痛。
四、耳鼻咽喉手术在某些情况下,耳鼻咽喉科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范围包括鼻窦手术、喉镜检查、耳蜗植入术等。
这些手术需要精确的操作和高超的技术,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耳鼻咽喉科医生在手术前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涉及到耳、鼻、咽喉等多个器官,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异常情况。
耳鼻咽喉科医生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如果您遇到耳鼻咽喉相关的问题,不妨寻求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医生的帮助,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耳鼻喉科单病种概括备注:具体检查和治疗依据本院推广的项目开展鼻部疾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肥厚性鼻炎,鼻息肉,萎缩性鼻炎,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咽喉部疾病:咽喉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打鼾耳部疾病:中耳炎,外耳道炎,耳前瘘管,耳鸣,耳聋,中耳乳突炎,耳膜穿孔1、鼻炎: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
表现为充血或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症状: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并发症: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痛、胸闷、精神萎靡等,甚至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哮喘检查:鼻内窥镜,CT治疗,药物,物理治疗,微创治疗2、急性鼻炎:由病毒感染导致的鼻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症状:鼻内干痒,喷嚏多,鼻塞,鼻涕多,嗅觉下降,闭塞性鼻音检查:鼻内窥镜治疗:药物,物理慢性鼻炎:病因:局部: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鼻腔、鼻窦慢性疾病邻近病灶鼻用药不当或过久全身因素:慢性病,烟酒嗜好等3、鼻息肉:鼻腔及鼻窦黏膜极度水肿肥厚而形成的肿物病因:慢性咽炎,变态反应临床表现:持续性鼻塞,嗅觉下降,闭塞性鼻音,打鼾,“蛙鼻”,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如荔枝肉样肿物、质软、可移动检查:鼻内窥镜,CT治疗:低温等离子,手术4、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症状:清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耳痒、眼痒(对花粉、尘螨、冷空气等过敏)并发症:过敏性哮喘、变应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过敏性咽喉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失眠检查:鼻内窥镜治疗:美国低温等离子治疗5、鼻窦炎: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粘膜发炎统称为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
症状:鼻塞、浓鼻涕、头痛、鼻涕倒流、嗅觉减退或消失、咳嗽、低头、弯腰、用力时头痛加重并发症:引起头疼,头晕脑胀,失眠健忘,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1. 鼻窦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鼻部检查和鼻窦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鼻窦冲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2. 中耳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中耳压测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疼痛缓解药物和中耳穿刺排脓。
3. 咽喉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咳药物和漱口液漱口。
4. 鼾症(打鼾):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和睡眠监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减肥和使用口托或鼻腔扩张器。
5. 喉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6. 鼻咽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咽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7. 鼻窦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窦X光检查、MRI和鼻窦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8. 中耳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MRI。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
9. 外耳道感染: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外耳道检查和外耳道分泌物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外耳道冲洗。
10. 梅尼埃病: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眼震测试、听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平衡康复训练。
11. 鼻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过敏药物、鼻腔清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12. 喉咙疼痛: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药物、抗生素治疗和漱口液漱口。
13. 鼻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鼻窦冲洗。
14. 咽喉异物: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部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取出异物和局部止痛药物。
15. 鼻出血: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鼻腔填塞和局部止血药物。
16. 声带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声带镜检查。
医院进修报告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医院进修报告: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引言:耳鼻喉科门诊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诊治耳鼻咽喉相关疾病的重要任务。
本篇报告旨在介绍耳鼻喉科门诊中常见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从而提供给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参考。
一、鼻部疾病1. 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受感染引起的一组炎症疾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药物治疗、鼻腔冲洗、局部鼻腔用药等。
2. 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良性肿瘤,常导致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外科手术切除鼻息肉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后需给予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治疗。
3. 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
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鼻塞止血带的使用、局部止血药物等。
二、耳部疾病1. 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黏膜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下降等。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抗生素药物治疗、中耳穿刺引流、局部耳膜滴药等。
2. 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指中耳鼓膜发生孔洞破裂的情况,可以导致听力受损、耳部感染等症状。
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如局部耳膜保护剂和消炎药物,或通过手术修复鼓膜。
3. 耳聋:耳聋是指耳部听觉功能的减退或完全丧失。
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包括药物治疗、辅助听觉设备的使用、耳蜗植入手术等。
三、喉部疾病1. 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是指喉部黏膜的良性肿瘤,常导致嗓音嘶哑、发音困难等。
外科手术切除声带息肉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要注意声音保护和术后护理。
2. 声带炎症:声带炎症是喉部黏膜受损引起的炎症,常见症状为嗓音嘶哑、喉咙疼痛等。
治疗方法包括语音康复、局部抗炎药物等。
3. 喉癌:喉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声带功能障碍和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需根据癌症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决定治疗方案。
结论:耳鼻喉科门诊是医院中不可或缺的专科之一,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耳鼻喉科的基本知识耳鼻喉科是医学的一个专科,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耳鼻喉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的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
一、耳部疾病耳部疾病指的是与耳朵相关的疾病,包括耳聋、中耳炎、耳鸣等。
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常见的原因包括耳朵感染、噪音暴露和遗传因素。
中耳炎是一种中耳感染,常见于儿童,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和发烧。
耳鸣是一种听觉感知,表现为持续性的嗡嗡声或呼啸声,常见于年长者。
二、鼻部疾病鼻部疾病包括鼻窦炎、鼻息肉和鼻出血等。
鼻窦炎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窦发炎,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和面部疼痛。
鼻息肉是一种鼻腔肿瘤,常见于慢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症状是鼻塞和失去嗅觉。
鼻出血是鼻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可能由鼻腔干燥、损伤或鼻部肿瘤引起。
三、喉部疾病喉部疾病指的是与喉咙相关的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和喉癌等。
喉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炎,主要症状是嗓子疼痛、声音嘶哑和干咳。
声带息肉是一种声带上的小肿物,常见于长时间声音过度使用者,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和咳嗽。
喉癌是喉部恶性肿瘤,主要症状是喉咙疼痛、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
四、诊断方法耳鼻喉科的常见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病史采集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症状和过去病史来了解疾病情况。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耳鼻喉部位外观、使用特定工具检查耳鼻喉内部结构等。
辅助检查包括听力测试、鼻窦CT扫描和声带镜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确定诊断。
五、治疗方式耳鼻喉科的治疗方式因疾病而异。
耳部疾病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和助听器辅助听力。
鼻部疾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如鼻腔冲洗、鼻喷剂和口服抗生素。
喉部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和放射治疗。
治疗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总结:耳鼻喉科是一个重要的医学专科,负责诊断和治疗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了解耳鼻喉科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健康。
如果您有任何耳鼻喉方面的问题,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附件1.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优势病种1、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 (3)2、耳鸣耳聋(耳鸣、耳聋) (9)3、乳蛾(急慢性扁桃体炎) (14)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渊”字形象的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如王冰所言:“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多发疾病。
根据《内经》对鼻渊的病机病位症状特点的论述,本病乂有“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病名。
本病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多与肺、肝胆关系密切,感受风热或风寒入里化热、肝胆火热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鼻渊与肺热有关,“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素问•气厥论》中则认为与胆腑郁热有关:“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相当于西医上的急性鼻-鼻窦炎;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常与肺、脾胃虚弱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谓:“肺气主气而通于鼻,其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
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博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
”认为本病与肺气虚寒有关,《医学摘粹•杂症要诀》中曰“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
”则认为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有关,相当于慢性鼻-鼻窦炎。
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历代医家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多以虚实来论之。
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胆、肺肾、脾胃,病程短者以实证居多,多以湿热为主,病久者多虚实夹杂,病久必瘀,久病者多兼以瘀血之证。
实证多是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遂或饮食失节等原因,造成肺、脾胃及胆之病变,湿热内生,循经上犯鼻窍而发病。
因此鼻渊的急性发作多与与湿热关系密切,《张氏医通•卷八》中曰:“鼻出浊涕,即令之脑漏是也……皆阳明伏火所致。
” 《辨证录•卷之三》指出了其与肺经郁火关系密切:“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宣。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需要对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耳鼻喉科(ENT)是专门处理耳朵、鼻子和喉咙方面的疾病的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耳鼻喉科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并探讨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耳炎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朵感染。
它通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导致中耳内液体积聚并感染。
常见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丧失和耳部流脓。
诊断中耳炎的主要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听力测定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和止痛药的使用,复杂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以排除液体积聚。
二、鼻窦炎鼻窦炎是鼻腔和面部骨骼周围鼻窦的感染和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和面部压力感。
鼻窦炎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或CT扫描。
治疗包括休息、鼻腔冲洗和药物治疗。
严重的鼻窦炎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三、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扁桃体感染和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喉咙痛、发热、咳嗽和吞咽困难。
医生通常通过检查喉咙并进行病史询问来诊断扁桃体炎。
治疗主要包括休息、液体摄入和抗生素的使用。
在反复发作或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四、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是声带上的小或大的肿块。
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声音沙哑和呼吸困难。
医生通常通过喉镜检查来诊断声带息肉,并可能进行声带生物检查。
治疗通常包括声乐治疗和手术切除。
保持良好的声音卫生和避免过度用声对于预防声带息肉的发生很重要。
五、鼾症鼾症是指睡眠时发出的刺耳噪音,通常由于呼吸道阻塞引起。
鼾症可能导致不良睡眠质量和日间疲劳。
医生通常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诊断鼾症,并可能进行呼吸睡眠监测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使用呼吸机器或手术干预以解除阻塞。
六、嗓音和发音问题嗓音和发音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声带损伤、肌肉疾病或神经问题。
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困难发音和吞咽困难。
医生通常通过声音评估、听力测试和喉镜检查来诊断这些问题。
治疗可能包括语言和声乐治疗,以及手术修复声带或喉咙问题。
耳鼻喉科业务范围
耳鼻喉科,也被称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其业务范围广泛且专业。
这个科室主要涉及的解剖范围包括颅底、气管、食道等部位,但不包括颈椎、颅脑、口内牙齿和眼球。
其核心领域涵盖听力学、平衡学、嗅觉、发音与言语、呼吸和吞咽,涉及这些器官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具体来说,耳鼻喉科处理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耳部疾病(如中耳炎、耳聋、耳鸣)、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咽喉疾病(如扁桃体炎、咽喉炎、喉癌),以及头颈部的一些外科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听力、言语、呼吸和吞咽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随着医学的发展,耳鼻喉科的业务范围还在不断扩展。
例如,鼻科已经涉及到前颅底和眶内的疾病;耳科也拓展到侧颅底的疾病;咽科则进一步关注到睡眠与呼吸障碍等问题。
这些新的领域使得耳鼻喉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总的来说,耳鼻喉科是一个综合性强、业务范围广泛的科室。
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耳鼻咽喉科执业范围一、耳鼻咽喉科简介耳鼻咽喉科(otolaryngology),简称耳鼻喉科,是医学的一个专科,主要研究和治疗头颈部的耳、鼻、咽、喉、颈等疾病。
耳鼻咽喉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专业的检查技术和手术技能。
耳鼻咽喉科的执业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种疾病和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二、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1.耳科疾病•中耳炎:中耳感染引起的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常见原因包括耳垢、中耳炎、噪音暴露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因不同而不同,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听力康复等方法。
•唇腭裂:出生时上唇或腭部的裂缝。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和言语康复等。
•耳鸣:听到不真实的声响,可能是听力问题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治疗方法因病因不同而异。
2.鼻科疾病•鼻窦炎:鼻窦感染引起的鼻塞、鼻涕、头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鼻咽癌:鼻咽部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血、疼痛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引起的鼻黏膜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喷嚏、流涕等。
治疗方法包括避免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3.咽喉科疾病•喉咽炎:咽喉部感染引起的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喉部护理。
•喉癌:喉部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扁桃体炎:扁桃体感染引起的咽痛、咽部红肿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
三、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执业范围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执业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诊断耳鼻咽喉科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对耳鼻咽喉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他们需要掌握各种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解读方法,以便准确判断病因和病情。
2.常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常见的耳鼻咽喉疾病,耳鼻咽喉科医生可以进行常规治疗,如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推荐适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等,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耳鼻喉科看什么病
关于《耳鼻喉科看什么病》,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耳鼻喉科是医院门诊的普遍的一个部门,它关键用以确诊和医治耳朵,鼻子,咽喉部位的一些病症,归属于外科课程的一个普遍的部门。
可以看的病症是比较多的,原先的姓名称为五官科,包含耳鼻喉科的一些病症,较为普遍的有鼻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多种多样病症。
耳鼻喉科看什么病
耳鼻喉科本名“五官科”,后亲身经历国家卫生部改革创新以后宣布取名为“耳鼻喉科”耳鼻喉科病症的归类关键从耳朵里面、
鼻部、咽喉这好多个位置常产生的一些病症来分。
普遍的耳鼻喉科病症关键有:耳朵病症:中耳炎、耳鸣、外耳炎、耳聋、鼓膜穿孔、鼓膜修补、听力障碍;
鼻子病症: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过敏鼻炎、隆鼻整形;
咽喉疾病:喉炎、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鼾症(打呼噜)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急性咽炎以上为耳鼻喉科疾病分类中较为普遍的症状,除这种以外,耳鼻喉科也有慢性中耳炎、鼻中隔偏曲这些,以上归类参照耳鼻喉科网。
发展趋势伴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迅速痊愈各种耳鼻喉慢性疾病变成耳鼻喉科的新发展趋势。
英国低温等离子体、法国STORZ鼻内镜、CZT 8F音响共震耳聋理疗仪、日本国奥林巴斯微单纤维喉镜、德国蔡司体视显微镜等顶尖机器设备,可治鼻炎、鼻息肉、扁桃体炎、扁桃体炎、鼾症、耳鸣、中耳炎等基本上全部耳鼻喉科病症,乃至可取代九成以上的耳鼻喉科对外开放手术治疗。
鼻出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出血(10:R04.0)。
行鼻止血术(93:2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可经后鼻孔流至咽部。
严重者可合并休克表现。
2.体征:鼻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已行前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
3.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
4.必要时或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可行鼻腔出血点烧灼或前鼻孔填塞;来源于鼻腔后部出血可行后鼻孔填塞。
2.内镜下止血术。
3.必要时责任血管结扎或栓塞。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R04.0鼻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输血相关检查;(2)凝血因子等检查;(3)鼻窦扫描;(4)颈动脉介入检查或血管造影。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输血:血色素低于6克应予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1)血常规;(2)凝血功能;(3)鼻窦扫描。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酌情给予止血药物。
(十)出院标准。
1.鼻腔出血停止。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止血后反复出血者,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并继续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治疗。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
二、鼻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出血(10:R04.0)行鼻止血术(93:2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实际操作时需明确写出具体的术式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10:C30.031)。
行鼻侧切开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93:21.31/22.6/76.39 /76.4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鼻塞、涕中带血以及头痛等肿瘤累及相邻结构引起的症状。
2.体征:鼻腔鼻窦部有新生物。
3.辅助检查:内镜和增强或提示占位病变。
4.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鼻侧切开术适应症:原发于鼻腔、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鼻侧切开术。
2.上颌骨切除术适应症:原发于上颌窦或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上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
3.眶内容物切除术:根据肿瘤侵犯眶内情况而定。
4.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据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而定。
5.酌情一期缺损修复术。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C30.03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X线胸片、心电图;(5)内镜;(6)增强或;(7)病理学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输血准备;(2)其他相关检查;(3)如行上颌骨切除术可应用腭护板式牙托(赝复体)。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3.手术内固定物:可选择。
4.术中用药:止血药、抗菌药物。
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6.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非一期修复者)。
一期修复者术后10-12天出院。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伤口换药。
3.根据患者情况确定需要的后续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切口无感染。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咽瘘等),需要特殊诊断治疗措施,延长住院时间。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采取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延长住院时间。
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10:C30.031)行鼻侧切开手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93:21.31/22.6/76.39/76.4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天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中隔偏曲(10:J34.2)。
行鼻中隔矫正术(93:21.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鼻塞/鼻出血/头痛。
2.体征:鼻中隔偏曲。
3.辅助检查:内镜或检查。
有明显症状和鼻中隔偏曲体征者可予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有明显症状并有典型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J34.2鼻中隔偏曲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鼻腔鼻窦。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鼻功能测试。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酌情使用黏液促排剂。
2.检查和清理术腔。
(十)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较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二、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中隔偏曲(10:J34.2)行鼻中隔矫正术(93:21.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实际操作时需明确写出具体的术式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10:H65.3)。
行鼓膜置管术(93: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家庭医生学会和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1.症状:听力下降,耳内闭塞感,部分有耳痛、耳鸣。
2.检查:(1)耳部:鼓膜色泽异常,呈淡黄、橙红、琥珀色、灰蓝或乳白色。
鼓膜内陷,鼓室积液多时外凸,粘连明显时为不张态,光锥弥散或消失,鼓室内可见液平、气泡。
鼓气耳镜检查见鼓膜活动受限。
(2)鼻咽部:可有腺样体肥大或新生物。
3.纯音听阈测试:传导性听力损失,高频气骨导听力亦可下降,少数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4.纯音听阈测试(6岁以下小儿可采用小儿行为测听):骨气导阈值升高。
5.声导抗测试: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声反射引不出。
6.内镜检查:成人排除鼻咽癌,儿童可了解腺样体对咽鼓管咽口阻塞情况。
7.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影像学检查:颞骨,鼻咽部或鼻咽侧位x线摄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 : 》(美国儿科学会、家庭医生学会和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
鼓膜置管术:适用于中耳乳突积液3–6月未愈。
(四)标准住院日≤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10:H65.3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编码,并有下列情况之一:有较高危险发生言语发育障碍(原有感音神经性聋、颅面部发育异常及神经和认识障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和腭裂);已有言语发育延迟;复发性急性中耳炎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有严重的内陷袋形成伴或不伴粘连;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个月以上。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纯音听阈测试或小儿行为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声导抗测试。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内镜检查;(2)颞骨、鼻咽侧位X光摄片。
(七)选择用药。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应当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其余用药参照相关疾病及其术后用药。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