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帽在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头痛中的应用第一期
- 格式:pdf
- 大小:157.20 KB
- 文档页数:2
综述脑出血高热的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1.1冰帽将碎冰和冰水装入冰帽内,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1.2冰袋或冰枕用橡胶冰袋装碎冰再加冰水,使冰块的棱角变得圆滑,以免磨损皮肤,也可用橡胶手套或塑料袋装冰块放置在患者体表的大动脉走行处。
1.3温水擦浴用低于患者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左右的温水进行擦浴身体的任何部位。
1.4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注意胸前、后颈、腹部、足底等部位不要擦浴,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冷刺激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30 min后测量体温。
1.5多饮温开水每日饮水量至少3000 ml,必要时予以记录,但要注意是否限制饮食。
1.6温水浸足降温足部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的反应是很迅速、灵敏的,这是因为足的皮肤上有许多末梢神经感受器,它们在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调节。
由于足部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同时足近地面,怕冷不怕热,一般足部表皮温度在30℃左右感觉比较舒服,高热患者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可使足部血管扩张,血运加快,改善微循环,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
引血下行,导热下趋,同时温水浸足还可以刺激足部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进入脊髓和大脑,引起一系列的神经体液调整,调动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发挥人体自然治愈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双重佳效,使患者在感觉舒适、乐于接受的情况下达到降温、缓解病情的目的。
1.7冷湿敷法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腹股沟、颈部腋下、额头等部位。
1.8中医降温措施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位也可降温。
2药物降温2.1根据病情可选用不同的药物对有明细脑水肿,循环衰竭及对物理降温耐受力较差者,可短时用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足够有效的抗生素,但应注意激素类药物易加重循环衰竭或导致消化道出血。
冰帽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3-07-19T22:03:37.7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杨敏[导读]冰帽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探讨杨敏(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山东淄博255213)摘要:目的:研究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冰帽起到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这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冰帽,通过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来了解不同护理方式起到的效果。
结果:应用冰帽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冰帽方式能够实现患者疾病的有效改善,使用中不但操作简便,具有的负面影响也较少,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冰帽;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应用研究前言:颅脑损伤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治疗时间长的特点。
当患者患有颅脑损伤疾病之后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方式治疗,在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变化也较快,即使进行了有效治疗,但在后续护理中出现多种并发症的概率也较高。
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生活治疗,就应该做好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工作。
以往使用的常规护理方式具有单一性和标准性,无法保障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所以存在一定的不足。
冰帽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实现患者头部有效降温,应用中不但能够避免水肿症状出现,也能从患者脑组织代谢减缓中降低耗氧量。
正是由于这种护理方式能够提升护理效率和保障护理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8.4±2.3)岁。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头痛的护理报告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伴头痛的护理要点,遵医嘱使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保护胃粘膜、降血压,严密观察病情,通过心理护理,疾病指导等措施,患者住院28 d后康复出院。
标签: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护理也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是多种因素导致颅底或脑部、脊髓表面血管發生破裂,血液直接流入到蛛网膜下腔中的一种脑出血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一般在30~60岁发病率较高,因该阶段人群动脉瘤破裂风险加大。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且病情可反复,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症状为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体征为脑膜刺激征。
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治愈,但也有大部分在治愈后复发。
脑动脉瘤破裂、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血压增高、有神经系统体征者预后较差[1]。
主要治疗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2015年2月18日我科收治1例SAH患者,经过神经内科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后康复出院,先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此次因3 d前跌倒后意识丧失30min后神志转清伴头痛,恶心,来我院急诊,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拟“SAH”收入我科,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查体未见脑膜刺激征。
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测,经止血、脱水降颅内压、降血压、预防脑血管痉挛和保护胃粘膜,绝对卧床,心理护理等治疗,3 w后病情稳定,血压控制稳定,头痛好转予停心电监测。
28 d康复出院。
2 护理2.1头痛的护理2.1.1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清新该患者卧床时间应在4 w左右,尽量减少搬动,减少人员探视,避免精神刺激,亲属探望过多,会引起情绪激动,身体劳累诱发再出血。
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意识障碍患者因误吸呕吐物而发生窒息;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以促进自然止血,快速充分修复破损血管,减少再出血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的护理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临床上常见而危重的腦血管病,以剧烈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头痛剧烈且持续,如治疗护理不当,患者可因剧烈头痛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而死亡。
加强对患者的头痛的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环境、卧床休息)、病情的观察、药物的护理、消除诱发和加重头痛的因素、辅助止痛疗法,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护理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10%~15%。
此病发病突然,病情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变化,死亡率高。
而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常见而又最突出的症状,可引发再次出血,甚至死亡。
解决疼痛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鉴此,将SAH患者头痛护理干预做一综述。
1 关于SAH1.1 SAH头痛的原因1.1.1颅内压增高大量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颅内压升高,血肿和脑水肿挤压周围脑组织,使周围正常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头痛。
1.1.2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后释放出的5-羟色胺和游离激肽及血红蛋白等痛性物质引起脑血管周围的炎性反应。
动脉壁内炎性细胞的浸润,可刺激颅底动脉、神经根、硬膜或大脑镰引起疼痛。
1.1.3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增高时引起血压骤然增高,反射性引起颅内小动脉痉挛或扩张,血管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引起头痛发作。
1.1.4环境因素因住院后环境改变,患者多缺乏安全感,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机体的疼痛阈降低。
1.1.5心理因素患者获知SAH后,极度惶恐,其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1.2 SAH头痛的特点及部位特点:持续性,急剧呈爆炸样头痛[1],常表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不能低头,经常伴有恶心、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部位:颈部放射至额部和眼部。
1.3 SAH头痛的危害患者头痛不适难以忍受.心理负担加重,治病信心不足,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出现易怒、擅自下床、频频翻身、大声呼叫等用力动作而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出血加重,引起再出血至脑疝而危及生命。
新型冰帽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采用新型冰帽的临床优势和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等量电脑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参照组给予常规冰帽机治疗,观察组给予新型冰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且冻疮、压疮、失眠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少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给急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新型冰帽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切实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临床应用推广优势良好。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新型冰帽;应用效果临床中往往采用冰帽机来治疗急性脑卒中,使其患者脑耗氧量下降,对脑细胞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冻伤,护理人员需要将毛巾覆盖在冰帽和头部之间,但是在使用毛巾的时候会出现诸多问题[1]。
对此,临床中研究出了一种以物理降温为原理的新型冰帽,从而改善常规冰帽机使用期间存在的问题。
所以,本次实验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使用常规冰帽机和新型冰帽的临床效果,以期给相关研究和新型冰帽的推广运用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和实验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等量电脑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都知情实验内容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入组标准:(1)均与临床上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相符;(2)患者和家属知晓全部实验内容,并自愿加入本实验。
排除标准:(1)合并原发恶性肿瘤者;(2)伴有泌尿系统、心血管等重大疾病者;(3)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类疾病者;(4)合并原发凝血功能障碍者。
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8-60岁,平均(59.82±0.56)岁;病程1-1.5年,平均(1.08±0.23)年;参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8-62岁,平均(60.36±0.11)岁;病程1-2年,平均(1.75±0.21)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