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3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主要结构;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2、探究骨的主要成分,阐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二、能力目标1、观察长骨,对照模式图辨认骨各部分结构;2、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2、在小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3、从科学和道德素养的双重角度,认同公共场所照顾老年人的行为;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教学重点】骨的结构、骨的坚韧特性和骨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骨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课时安排】:3课时,其中实验课1课时【教材分析】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教材第二节内容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在该节内容中,教材首先概述:运动的形成是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参与下,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然后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二是躯体运动的形成,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本节课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中“骨”的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一、骨的结构教学:骨的结构为事实性知识,虽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词较多。
故教师通过提供直观性的长骨实物,并利用教材图文并貌可读性好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对照实物辨认、记忆各部分结构及名称。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线索,使学生知道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骨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自学研讨、教师质疑,试图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骨特性与骨化学成分的关系教学过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动。
初二生物知识点整理: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二、骨1、种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2、长骨(1)形态:呈管状,分为中间稍细的骨干和两端膨大的骨骺。
、(2)结构:1骨膜:覆盖在长骨的表面,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2骨质:分为致密的骨密质和蜂窝状的骨松质。
3骨髓:填充在长骨骨干中央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幼年时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内红骨髓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3)骨的'生长:幼年时骨能长长和长粗,长长与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生长有关,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3、骨的成分及特点:(1)成分: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2)骨在不同年龄段各种成分的含量及特性年龄有机物无机物特性特点幼年多于1/3少于2/3弹性大,硬度小容易变形成年约占1/3约占2/3弹性大,硬度大不易变形,不易骨折老年少于1/3多于2/3弹性小,硬度大容易骨折二、骨骼肌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三、躯体运动的形成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例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初二生物知识点整理:动物运动的形成】。
大气的运动概念大气的运动是指大气中的气流、气体的扩散和沉降等运动过程。
大气运动的形成是由于气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密度、湿度等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的。
大气运动的研究对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运动可以分成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主要包括风和风系统的形成,而垂直运动包括对流、气团上升和下沉等。
以下将分别对这些大气运动进行详细介绍。
风是大气中最常见的一种水平运动形式。
它是由于大气中不同地区压力的差异引起的。
根据从高压区到低压区的气流方向不同,可以将风分为西风和东风。
在赤道附近,由于热带地区的热量辐射较多,造成高温和低气压,形成了季风。
而在靠近极地的地区,由于冷空气的下沉和北极冷锋的影响,形成了极地东风。
风系统是大气中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持续的大尺度风的集合体。
风系统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是指大气中呈低压中心的特殊风系统,其周围的气流呈逆时针旋转;反气旋则是指呈高压中心的风系统,其周围的气流呈顺时针旋转。
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地形条件密切相关。
对流是一种主要的垂直运动形式。
由于地表气温的差异,空气会因密度差异而产生上升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对流。
对流通常伴随着云的形成,如积云、浓积云、雷暴云等。
对流对于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气团的上升和下沉是大气中的另一种垂直运动形式。
气团是指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等物理特性的气体集合体。
当气团与周围环境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时,会发生上升或下沉的运动。
气团上升时,由于气体膨胀,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
气团下沉时,由于气体压缩,温度上升,水汽蒸发,云消散。
气团的上升和下沉对大气能量的传递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大气的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风和风系统的形成,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对流、气团上升和下沉。
这些大气运动的形成与气体的物理性质不均匀分布有关,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动物运动的形成动物运动是生物的一种基本能力,用于获取食物、逃离掠食者、展示斗争力和进行交配。
动物根据其生态需求和生活环境,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形成了其独特的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展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呼吸器官的发展成为支持动物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被红细胞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最后被输送到每个身体细胞中,产生能量和消除废物,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随着呼吸器官的发展,血液循环系统也得到了完善,才能满足活动时组织和器官对氧气和养分的需要。
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被分为两个循环系统: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将氧气从肺部运到心脏,然后被泵送到体循环中。
体循环尤其是最末端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身体组织中,维持身体对外界的适应和响应。
骨骼肌肉的特化和协同动物身体内部还有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类型,即骨骼肌。
骨骼肌细胞被称为肌纤维,在身体内部通过肌肉组织、肌腱和骨骼相互协作,实现身体运动的功能。
肌肉和骨骼的配合可以分为四个运动步骤:收缩、挤压、移动和放松。
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神经冲动触发的,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依赖能量供应,并产生热量和废物,所以需要强大的循环系统来支持。
协同是指不同肌肉之间的配合工作,可以将动物的运动协调一致地实现。
我们以猫为例,猫行走时,会先将前腿前移,后腿后移,然后换一只腿继续运动,这种步态被称为“蹦跑”。
人的行走步态则是“交替步行”,两只腿交替使用,使身体维持平衡。
协同的好坏程度和动物的熟练程度有关,是动物运动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命体征和行为控制生命体征指生物体内部的各种指标,例如心跳、呼吸、体温、血氧等等。
身体状态的变化可以通过生命体征反映出来,有利于动物实现运动和适应环境。
例如,斑马在存在掠食者的情况下,身体会变得更加敏感和紧张,会加速心跳和呼吸频率,以便逃脱掠食者的追击。
行为控制是指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身体运动的过程。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教案: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和进化过程;2.掌握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动物运动的形成;2.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3.动物运动的进化过程。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1.观察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思考动物是如何运动的。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些动物可以在陆地上行走,而另一些动物则在水中游动?Step 2:讲述动物运动的形成1.介绍动物运动的形成,包括进化和适应性。
2.解释进化是指在生物种群中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变化。
3.讲解适应性是指动物生理和行为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Step 3:动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分为四类:行走动物、游泳动物、飞行动物和爬行动物。
2.特点:a.行走动物:四肢支撑身体,通过重复地移动来前进。
如人类、大象、狗等。
b.游泳动物:有特殊的身体形态和肌肉控制,能在水中灵活前进。
如鱼、鲸、海豚等。
c.飞行动物:可以在空中滑翔或飞行,有适应性的翅膀和羽毛。
如鸟类、昆虫等。
d.爬行动物:通过爬行的方式前进,身体接触地面或其他支撑物。
如蛇、蜥蜴、螃蟹等。
Step 4:讲述动物运动的进化过程1.进化过程:动物运动的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
2.以脊椎动物为例,从鱼类逐渐进化为两肢动物,再进化为四肢动物,最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行走、游泳、飞行和爬行动物。
Step 5:运动方式的适应性1.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产物。
2.行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游泳动物适应水中环境,飞行动物适应空中环境,爬行动物适应各种环境。
3.运动方式的适应性使动物能够更好地获取食物、避免危险和繁殖后代。
Step 6:巩固知识点1.分组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动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2.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分享。
Step 7:课堂小结1.总结动物运动的形成和分类。
运动是怎么形成的原理运动是人体通过肌肉的协调运动来实现身体的各种目标的过程。
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等等。
运动的形成原理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等方面。
首先,运动的形成与生理因素有关。
人类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是运动的基础。
骨骼系统通过关节的联结和运动,支撑身体并提供运动的基础结构。
肌肉系统通过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产生力量来推动骨骼的运动。
这种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其次,运动的形成与心理因素有关。
动机是人们进行运动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人们通过运动来追求健康、塑造身材、获得成就感等目标,这些目标给予人们积极的心理激励,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运动。
心理健康也是运动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对于缓解焦虑、减少压力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另外,运动的形成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于运动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体育运动在学校、社区和国家级的体育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此外,运动设施和资源的可及性也对运动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人们周围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器材和相关资源,那么他们就很难进行运动。
因此,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对于促进运动的形成至关重要。
总体来说,运动的形成是由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人体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提供了运动的基础结构,而动机和心理健康则是个体主动参与运动的重要因素。
此外,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运动资源的可及性也对运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运动才能真正形成并发挥其积极的效应。
为了提高运动的形成效果,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和身体状况,因此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其次,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频率。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运动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2. 了解不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相应运动方式;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动物运动的类型;2. 动物运动的形成原因;3. 部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运动方式。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视频资源: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3.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殊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幻灯片,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2. 引导学生观察,并问学生是否发现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所不同;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探究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动物运动的类型和形成原因:a. 动物的体型和形态;b. 动物的环境和生存需求;c. 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能力;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观点。
展示与总结(15分钟):1. 邀请各小组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和总结,向学生展示关于动物运动的类型和形成原因的知识点;3. 教师通过图片或模型,展示部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殊运动方式,并解释其原理和重要性。
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异同之处;2. 鼓励学生以身边的动物为例,讨论它们的运动方式与适应环境的关系;3. 鼓励学生设计一个科学实验,验证动物运动方式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概括与评价(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重点和要点;2.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提出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教学辅助措施:1. 在引入部分使用多媒体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供直观的观察材料;2. 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介绍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3. 图片或模型的展示,提供直观的示例供学生观察和思考。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运动的形成一、人体的运动系统课型新课
学习
目标
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重点
难点
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骨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
知识
链接
学法
指导
自学合作互助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复习提纲:师友间相互检查。
鱼、蛇、猎豹、青蛙、蝗虫、鸟各动物的运动方式。
导学提纲:自主看书62页,不明白的画下来。
1、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
2、骨的形态:、、、。
3、人体有_____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骨的结构?
4、完成下表:长骨的结构
结构位置及特点功能
骨膜覆盖在长骨的表面,内有
神经、血管、_________
与骨的营养供应、长粗
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质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致密坚硬
抗压、承重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呈____状
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质内_______ 具有造血功能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和骨的长长有关。
二、探究释疑
师友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老师的提醒:
长骨的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骨密质位于
骨干外周部,组织致密;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呈蜂窝状。
三、巩固理解
师友巩固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长骨的结构。
四、互助提高
1、下图是长骨结构,请写出1------7的结构名称。
2、关于长骨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有助于骨折后的修复
B、骨松质位于骨的骺端,呈蜂窝状,内有骨髓
C、骨密质位于长骨的骨干外周部分,致密而坚硬,抗压力强
D、骨骺端软骨层细胞与骨的长粗有关
【突破要点】
骨是一个器官,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修复有关。
3、下列有关骨的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功能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A、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
B、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
C、骨干中空——容纳骨髓
D、黄骨髓——造血功能
4、对人体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红骨髓
B、骨膜
C、骨松质
D、骨密质
五、梳理总结
1、学友向师傅谈本节课的收获,师傅补充,两人共同做笔记。
2、教师或学生梳理总结知识体系,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调,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