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24
《运动生理学》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教学要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按形成过程的生理学变化特点可分为:泛化阶段 分化阶段 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条件反射的泛化: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外,与该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分化:机体只对条件刺激产生反应,对近似刺激不产生反应。
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教学要求
生理特征动作表现教学要点
泛化阶段分化抑制尚未建立
动作僵硬、不协调;
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多;
动作不连贯、节奏紊乱;
动作易受干扰;
难以用语言描述动作和在口令下
完成动作。
强化直观教学的方法;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抓住技术动作的主要环节。
分化阶段分化抑制建立;
运动动力定型初步形成,
但不够稳定和精细
多余动作逐渐消除;
错误动作得到纠正;
能够顺利连贯地完成动作;
新异刺激和较强刺激时,错误动
作易出现
建立完整动作的概念;
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
加大动作完成的难度。
巩固与自动化阶段分化抑制更加精细;
运动动力定型更加稳定
动作完成更加精确、协调和优美
和连贯;
动作完成出现自动化
促进自动化形成;
防止动作变形;
坚持练习巩固。
运动技能的名词解释生理学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运动场景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并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技巧和协调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动作表演,还需要依赖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运动学原理。
因此,了解运动技能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对于提高运动表现和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力量:力量是指肌肉或肌肉群能够产生的最大力量。
力量是运动技能的基础,可以通过重训和爆发性训练来提高。
在运动技能中,力量的发挥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爆发力,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二、耐力:耐力是指持续或重复进行运动的能力。
通过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系统的耐力,可以提高运动技能的表现。
耐力的训练可以包括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法等。
三、灵敏度:灵敏度是指运动员快速反应和调整身体姿势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通过专门的灵敏度训练,运动员可以在赛事中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动作反应,提高运动技能的发挥。
四、协调性:协调性是指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可以使运动员的动作更加流畅和精准。
协调性的训练包括平衡、节奏感和空间感等,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技巧和特殊训练来提高。
五、柔韧性:柔韧性是指关节和肌肉群的可伸展程度。
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增加运动技能的广度和深度,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柔韧性的训练可以通过拉伸、瑜伽等方式进行。
六、速度:速度是指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快慢程度。
速度的提高需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和肌肉纤维的收缩能力。
通过爆发性和间歇性训练,可以提高速度表现。
七、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运动员在特定场景下实现目标的精确程度。
准确性的提高需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精准调控和肌肉系统的精确协调。
通过专项技巧训练和重复练习,可以提高准确性。
八、节奏感:节奏感是指运动员能够按照特定的节奏和速度完成动作的能力。
良好的节奏感可以提高动作的流畅性和美感。
通过音乐和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节奏感。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的名词解释生理学涵盖了力量、耐力、灵敏度、协调性、柔韧性、速度、准确性和节奏感等多个方面。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注:第一部分:小题(名词解释、判断等)第二部分:大题(简答论述)适用于考人教版的考生运动性免疫抑制:指在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反射性地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深吸气,肺内压骤减,此时被挤压的静脉内压力也下降,但回心血还来不及马上使心脏充盈,因此收缩压运动后即刻下降。
运动效果: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和良好的反应。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达到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负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部分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第一章骨骼肌机能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三联管结构:每个横小官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全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所处静息电位时,内外膜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分布的电位变化。
运动生理学复习提纲绪论(非重点)名词解释:兴奋与兴奋性、反应与适应人体三种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自身第一章(重点)名词解释:基础代谢、能量节省化人体运动中的能量来源。
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
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第二章(重点)名词解释: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步骤。
解释肌丝滑行理论。
三种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拉长、等长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是什么关系?分析生理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在运动中的应用。
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是什么关系?分析生理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在运动中的应用。
比较快、慢肌纤维在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上的差异。
第三章(次重点)名词解释: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本体感觉、牵张反射、状态反射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举例说明牵张反射、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
第四章(次重点)名词解释:激素简述激素的生理作用。
比较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的异同。
促进能量合成的主要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睾酮、促进能量分解的主要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第五章(次重点)名词解释:内环境、运动性贫血运动对血浆和红细胞有什么影响?Hb的几个诊断标准:贫血、运动员理想Hb值、亚理想Hb值第六章(次重点)名词解释: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液比值呼吸的三个环节。
简述憋气的利与弊。
为什么浅而快的呼吸方式效果不如深而慢的呼吸方式?第七章(重点)名词解释:肌肉泵、体位性低血压、重力性休克心肌的生理特性。
影响心输出量的生理因素有哪些?血压的正常值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心血管系统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心血管系统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第八章(非重点)简述“J”形曲线模式。
简述“开窗户期”理论。
第九章(非重点)名词解释:运动后蛋白尿人体调节酸碱平衡最重要的缓冲对是?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第十章(重点)名词解释: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RM。
第九章必背题目1.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答: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生理特点如下:(1)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有它最敏感的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可将其所接受的各种形成的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故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感受器不仅将外界刺激能量转变成电位变化,同时将刺激的环境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排列组合之中。
把这一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称此现象为适应。
感受器不同而适应的速度也不同。
2.简述视觉感受器的特点。
答:①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凹边缘,对光的敏感度高(接受弱光刺激),形成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
视杆细胞及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视杆系统。
②视锥细胞: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处,对光的敏感性较差(接受强光刺激),形成明视觉和色觉,并对被视物体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视锥细胞及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视锥系统。
3.试述位觉产生机理。
答:前庭器官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前、外侧、后)构成,感受细胞都是毛细胞,适宜刺激是机械力作用。
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加减速度运动)时会引起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感受旋转正负加速度的为三个半规管,每个半规管均有膨大端为壶腹,壶腹壁上有壶腹嵴,壶腹嵴含有感受性毛细胞。
毛细胞顶部纤毛埋植终帽中。
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正负加速度。
旋转加速度改变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帽与毛细胞发生移行,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动感觉。
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有囊斑,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班。
囊斑中有感受性毛细胞,其纤毛插人耳石膜内,耳石膜表面附着的许多小碳酸钙结晶称为耳石。
1.运动技能第九章运动技能的形成【主要掌握内容】运动技能、动作⾃动化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过程中的⽣理特点动机对形成运动技能的影响?如何利⽤感觉间相互关系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第⼀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理本质⼀、运动基本的基本概念运动技能是指⼈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
这种能⼒包括⼤脑⽪质主导下的不同肌⾁间的协调性。
换⾔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脑精确⽀配肌⾁收缩的能⼒。
这需要⽤精确的⼒量和速度依⼀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有赖于⼈们对⼈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觉运⽤。
⼆、运动机能的分类美国学者将运动技能划分为闭式技能和开式技能两类。
闭式技能特点是,①完成闭式技能动作时,基本上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改变⾃⼰的动作。
②闭式技能动作⼏乎是千篇⼀律的重复动作。
③完成闭式技能动作时,反馈信息只要来⾃本体感受器。
开式技能特点,①完成开式技能动作时,往往随外界环境的改变⽽改变⾃⼰的动作。
②开式技能动作是多种多样的。
③完成开式技能动作时,由多种分析器参与⼯作,并综合总的反馈信息。
其中往往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
多数单⼈项⽬属于闭式技能如⽥径、游泳、⾃⾏车等项⽬,对抗性项⽬属于开式技能如球类、击剑、摔跤等项⽬,⼀般来说开式技能⽐闭式技能的动作复杂。
三、运动机能的⽣理本质(⼀)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与运动技能1、⼈随意运动的反射本质谢切诺夫曾提出“⼀切随意运动,严格地讲,都是反射。
脑的活动的⼀切外部表现,确实都归结为肌⾁运动。
”其⽣理机理被认为是:⼈的随意运动是从感觉开始,以⼼理活动为中继,以肌⾁的效应活动⽽告终的⼀种反射。
以后巴普洛夫在《所谓随意运动的⽣理机制》⼀⽂中,从理论上阐明∶随意运动的⽣理机理是暂时性神经联系。
他⽤狗建⽴⾷物-运动条件反射证明,⼤脑⽪层动觉细胞可与⽪质所有其他中枢建⽴暂时性神经联系,包括内、外刺激引起⽪质细胞兴奋的代表区在内。
随意运动的⽣理机理是以⼤脑⽪质活动为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形成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描述:
1. 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者意识到某项技能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可能会通过观看其他人的示范或听取教练的指导来学习基本的技术要领和规则。
2. 认知阶段:运动者开始通过自我观察和分析来改善技能。
他们努力理解技能的关键概念和执行细节,并试图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的运动场景中。
在这个阶段,运动者经常会出现错误和挫折,但这也是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机会。
3. 自动化阶段:在经过反复的练习和经验积累后,运动者的技能逐渐变得自然而然。
他们能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复杂的动作,并在比赛或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的技术能力。
在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常见的规律:
1. 个体差异:不同的运动者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
这是由个体的遗传、生理和心理因素所决定的。
2. 练习的重要性:反复的练习对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运动者才能熟练掌握技能,并将其变得自动化。
3. 反馈的意义:及时和正确的反馈对于技能形成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反馈可以来自教练、队友、自我观察或技术仪器。
它帮
助运动者纠正错误、改进技术并提高表现水平。
4. 环境的影响:运动者所处的环境也对技能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训练设施、合适的教练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可以为运动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
总之,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通过练习、反馈和适宜的环境来促进。
了解这些形成规律可以帮助运动者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绪论1.简述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2.简述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具备的条件。
3.简述人体机能的调节。
4.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5.举例说明反馈控制对人体机能的调节。
第一章肌肉收缩1.简述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2.对不同性质的训练,肌纤维会产生“专门性”适应,这些适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过程,(或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过程。
)4.简述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理论。
5.肌肉收缩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
6.简述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原理。
第二章血液1.简述运动性贫血的产生原因。
2.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3.简述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三章循环1.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2.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是怎样的?3.增加心室的前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4.增加心室的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5.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6.简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
7.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影响静脉回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何谓微循环?它有哪几条通路?10.简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11.心脏受什么神经支配?有何生理作用?12.血管受什么神经支配?这些神经对血管有何作用?13.简述安静时动脉血压测定的方法。
14.简述一次运动循环系统的机能变化及调节机制。
15.简述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呼吸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它有何生理意义?3.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4.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5.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6.运动中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简述CO28.运动时改善呼吸方法的原则有哪些?9.需氧量和摄氧量在运动强度的确定中有何意义?第五章消化和吸收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何谓胃肠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为何(请各举一例)。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讲义(应用篇)(本文档一共91页,只要您好好复习,就一定能考过,望君抓住机会,好好利用此文档)运动生理学应用篇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1.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皮质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2.运动技能的分类:分为闭式运动及开式运动两类。
闭式运动的特点: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周期性重复;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属闭式运动。
开式运动的特点: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为非周期性;反馈信息来自多种感受器,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球类、击剑、摔交等对抗性项目属开式运动。
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
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
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前一个动作即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
本体感受性: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动力定型越巩固,动作完成越轻松自如;动力定型越建立得多,改建越容易皮质的灵活性越高。
即基本技术掌握越多,越熟练,新的运动技能掌握越快,越自如。
大脑皮质机能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动力定型可以代替旧的动力定型。
4.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形成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体内和体外体内信息:大脑皮质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中枢的联合区形成一般解释区,由此转移信号到运动中枢。
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运动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感知运动环境来实现的。
婴儿会观察成人的运动,并尝试模仿。
他们还会从运动环境中获取信息,以改进自己的运动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会得到建立和发展。
在中级阶段,个体运动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正式的训练和练习。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帮助运动员掌握更复杂的运动技能和更高的协调能力。
在这个阶段,运动员需要反复练习和反思自己的表现,以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
在高级阶段,运动员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技能,并且能够在比赛中展现出高水平的表现。
在这个阶段,运动员需要不断地精炼和完善自己的技能,以保持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的练习、反思和精炼,以最终达到高水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