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新文化运动》学案 (冀教版八年级上) (19)
- 格式:doc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八年级历史《xx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目标:(1)了解xx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xx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2)掌握xx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xx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目标:(1)通过对xx文化运动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联系具体内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关于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历史xx事物的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开拓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觉得xx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她的两面旗帜是“民主”和“科学”,xx时代的青年必须强化民主和科学的意义。
教学xxxx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教学困难为什么xx文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儒学的斗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去南京参加科举考试。
在考场上,有一个考生全神贯注于他的八股文。
每次他都很满意,他大喊:“我会在这门学科上取得成功!”年轻人迷迷糊糊的看着它,心想这样迂腐的人如果在考试中占了上风,不知道xx会是什么样子。
从此,他痛恨封建制度,走上了求真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投身辛亥革命的野心家在上海创办了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xx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拉开了启蒙思想的序幕。
这个启蒙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xx文化运动。
给我看看题目。
展示教学目标、xx和难点。
为什么叫xx文化运动?xx文化与旧文化相比,是对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为什么20世纪初中国会有这样的xx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看xx文化运动的背景。
1.xx文化运动的背景同学们,辛亥革命第十次代表大会有哪些成果?(让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受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冀人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日期:年9 月16日主备人:李武鹏学科组长签字:课型:新课课标内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动的旗帜、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人物、性质、旗帜、前后期的内容、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法:联系讲解法、讲述法、举例分析法、整合教材、切入评价法。
学法:1.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
2.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48 -50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目标导航(一)创设情境上课开始,同学们高呼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我们可以提问:这种相互的问候体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平等、彼此的尊重。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时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通过师生问候发生的变化从而导出新文化运动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目标导航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问导读、自学检测(一)、阅读56页5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的局面之中。
2.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的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口号:和。
4.代表及成就:、、、。
①.鲁迅:鲁迅的《》,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②.胡适: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语言。
③.陈独秀: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5.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阅读57页58页完成下面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抨击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为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三、合作交流、展示点拨(一)、合作交流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封面)
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
案分析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学
习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积极思考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一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同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2了解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3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从插图和课文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探讨白话文的兴起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动民众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
学习难点。
八年级上册第9 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本课课件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新文化运动盛行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标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 1)经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剖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详细内容,剖析其作用与影响,进而提升其剖析问题的能力。
( 2)经过指导学生阅念书中相关白话文的资料,培育学生关于历史新事物的鉴识和理解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英勇精神和前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旌旗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一定加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课要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的锋芒瞄准孔教?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导入:____年,一个 18 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喜悦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假如此等迂腐之人考取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此后以后,他对封建制度痛心疾首,踏上了追求真谛、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xx 年9 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立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更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发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发运动就是──我们今日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课目的、要点、难点。
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堆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评。
那么为何会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第一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们回想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看法人心所向)师: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同等、仁爱等思想看法,遇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课题新文化运动主备人刘欣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目标分解 1.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以及概况2. 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宣传的过程3. 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以及局限性学案演示备注一、《新青年》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反动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辛亥革命使的思想深入人心;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2)代表: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使北大逐渐成为新文化。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德先生与赛先生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批判重点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德先生即,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体制等;赛先生即,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1)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2)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
四、整体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背景: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②辛亥革命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卖国复辟;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④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潮流。
---------------------------------------------------------------最新资料推荐------------------------------------------------------冀教版八上备课素材(教案+课件+测试):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1 /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内容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
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要点:新文化运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
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
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课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封建复古思潮泛滥。
(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__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传统文化过于贬低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既要肯定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作用,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树立科学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精神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
5.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背景:巴黎和会失败、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文化束缚过程:、科学、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影响:冲击传统文化、促进思想发展、提高科学精神、影响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新文化运动的学案八年级历史教案学习目标: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人物、性质、旗帜、前后期的内容、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3、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40---41页,说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标志、人物、旗帜、阵地。
2)阅读41-42页,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并记住前后期的内容,列举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3、阅读42页,说说你对新文化运动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什么叫新文化运动?(2)谈谈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化探索、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
(3)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4)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三)拓展延伸: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四)系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旧思潮的冲突)→过程(前期、后期) 评价(积极、消极)(五)巩固训练:1、填空:新文化运动开始于--------年,领导人-----、-------、---------、---------,性质是-------------,两面大旗--------、---------,前后期的任务分别是-------、-------,前期的内容有----、------,-----、-------,-----、-------,------、--------。
2、阅读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先生才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
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3.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4.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5.诗人徐志摩(
1896
—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上。
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③“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图片:
图1 魏源图2 康有为图3 陈独秀
请回答:
(1)图片中的三人分别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的三次变化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
(20分)
(2)图2与图3相比,两者在对待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各有什么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特点的根源是什么?(20分)
答案与解析
1.D 本题易错选A项或B项,错选原因在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不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把握不准确。
既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说明二者在任务上是一致的,即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在当时这两大任务主要体现为反封建。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残余思想依旧束缚着人们,而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就是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2.A 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据上述知识判断答案应为A项。
B、C两项为辛亥革命前后发生的重大变化。
D项为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B 李大钊论述的是孔子与宪法的关系,核心观点是反对将儒家思想入于宪法,直指尊孔复古的逆流。
B项符合题意。
4.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守旧者公然反对变法、革命和民主,由此排除A、B、C三项。
也可用直选法,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学堂讲授自然科学,到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可知D项符合题意。
5.B 按照徐志摩生卒年来判断其24岁以前是指1920年以前,由此判断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材料表述的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徐志摩更加推崇“相对论或民约论”,这与当时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关,故B项符合题意。
6.B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①②③皆符合题意。
7.(1)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反对儒家封建传统道德。
(2)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陈独秀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但同时又存在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不同。
解析:本题通过图片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问的解题关键是通过识图判断其派别,再概括出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
解答(2)问的关键是掌握康有为、陈独秀的主张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