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性命古训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从《左传》到《荀子》:作为人道的礼的展开王沁凌【摘要】“礼仪之分”是春秋时代的重要问题,将礼提升到与人类文明同存亡的崇高境地。
它将民与天地的联系以礼乐文化的复杂而有条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涵盖了人受生而有的欲望活动所引发的“六志”调和的要求。
这一思想线索显露于春秋之际,多见于《左传》所记载的言论,后为荀子所继承,并在荀子那里发展为对礼的起源和人性的探讨。
荀子认为,礼作为“人道之极”代表了社会文明对自然状态的改进成果,划定了人的现实欲求活动的调适满足的范畴;而圣人作为“道之极”不仅具体而微地代表了礼乐文明的意蕴与精神,其后天的思虑也限定了礼乐体系这一范畴在历史处境中的实现程度。
【关键词】礼;性;六志;人道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6-0127-09作者简介:王沁凌,宁夏银川人,哲学博士,(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南宋浙东事功之学与《春秋》学的关系”(17LZUJBWZY087)《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王国维在《释礼》中指出礼(礼)最初指“盛玉以奉神人之器”“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①这一观点与《说文解字》以“事神致福”释礼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早期社会的重大礼仪活动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其信仰、知识与物质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使人群团结为社会的“传统”。
②这种观点在中国学者对三代秦汉之礼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认可。
例如,邹昌林认为中国宗教的起源与礼的起源具有合一性,礼代表使人有别于动物的广义的文明因素。
③当代学者由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国早期历史的文明起源做考察,在结论上与儒家传统对“礼”的追溯及文字学考察颇有殊途同归之意。
④这说明中国的“礼”文化不仅具有族群特殊性方面的意义,而且包含了人类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因素。
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
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四步读书法阮元在人才培养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与他在书院内实行的一套完善的读书训练法密不可分。
阮元的读书训练是个完整的工程。
文献记载,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算是一个步骤,循此四步建下去,即可学有所成。
这四步是:句读要求学生分清书文的句读,即读通所读诗文。
所谓读通,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顺,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评校校是校雠、校正,即拿所读书文与其他版本进行对校,勘定正误。
评是评点、评说,即在校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评定其是非正误和优劣长短。
中国古代有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感受,以及对所读书文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文前文后或者天头地角。
阮元这里的评即有评点之意。
抄录阮元要求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书文的精要加以抄写,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著述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的迁移运用。
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读通、读懂、熟记所读书文,还要能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遗教后人,为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阮元的四步读书法,是中国古代创造的读书原则——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的发挥和运用。
它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纸,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
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合起来,从而与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
扬州阮元家训
扬州阮元家训是明代文学家阮元创作的一部家训手册,以教育家庭成员为目的,传授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该家训以写给儿子的信件形式呈现,共分为四十二则。
扬州阮元家训主要强调家庭成员应该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亲和友善、修身养性、勤奋努力等家庭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其中,阮元对于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他认为子女应该恭敬有加,不得口出恶言,不得有懈怠之心。
此外,他还重视孝敬长辈和亲属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兄弟姊妹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阮元还强调了自律自强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以正直、宽容和努力为核心价值观。
扬州阮元家训在明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在教育个人的品德修养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被广泛传播和流传,成为明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性命圭旨(性命说)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
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
性命原不可分。
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
性命实非有两。
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命。
此之谓也。
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以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
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
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
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
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
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
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谓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
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
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
盖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
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
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
故身心,精神之舍也。
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
命之造化,系乎身。
见解知识,出于心哉。
思虑念想,心役性也。
举动应酬,出于身哉。
语默视听,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
性受心役,则有去来。
有生死,不能至命也。
有去来,不能尽性也。
故盈天地间,皆是生气,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盖生之理,具于命也。
盈天地间,皆是灵觉,明光上下,照临日月。
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
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
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
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
性成命立,其中有神。
命蒂元气,性根元神。
潜神于心,聚气于身。
其中有道。
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
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
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
其中有理。
阮元的成就都有哪些这些成就分别在什么方面本文导读:徽派朴学阮元作为徽派朴学发展后期的重镇巨掣,其治学师承戴震,守以古训发明义理之旨。
乾隆五十一年(1786),阮元举乡试入都,时年二十三,得与邵晋涵、王念孙、任大椿相交(见《揅经室二集》卷七《南江始氏遗书.序》)。
其时戴氏亡故已十年,而王念孙、任大椿皆戴震之门人弟子,邵则为戴氏论学的“同志密友”,他们对于阮元的影响极大,阮元之训诂学,得之王念孙较多,从此奠定他为学的基础,终于成为徽派朴学极有潜力的后劲之旅,其后徽派朴学盛行江浙、名噪扬州、蜚声鲁豫、远播西南,得阮元之力尤多。
阮元论学之旨,虽以汉学的经史训诂为根底,但主张实事求是,“尤以发明大义为主”,“余之说经,推明古经,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
”(《揅经室集.自序》)。
一方面,以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探求经书义理、恢复经典原貌的做法即为“实”的方法。
另一方面,阮元的“实”又具有“实学”、“实行”、“实践”、“务实”等带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含义。
阮元将格物与实践统一起来,开始关注“家国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朴学后期发展方向的转变。
《清儒学案.仪征学案》评价阮元:“推阐古圣贤训世之意,务在切于日用,使人人可以身体力行。
”阮元研究范围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尤其提倡以勘明大意为理念。
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讲求“因古训以求义理”,认为:“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
”(《揅经室一集》卷二《论语一贯说》)或言:“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
”(《揅经室续集》卷一《冯柳东三家证异文疏证.序》)并有鉴于宋、明理学家们争论“仁”字的含义,运用归纳的方法,把孔子、孟子所有论述“仁”字的文句集中起来,加以排比,写成《论语论仁论》及《孟子论仁论》,用孔孟论述“仁”字的原意去纠正后世对“仁”字的曲解,从而避免了离开实事而空谈心性的误区。
同时这体现了所谓的“以古训明义理”。
在文字训诂方面,阮元遵循高邮王氏之法,大都由声音贯通文字,从而总结出它的通例。
扬州阮元家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扬州阮元家训简介
2.家训的内容
3.家训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扬州阮元家训简介】
扬州阮元家训是我国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著的一部家训,旨在教导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做事、治学。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
他的家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线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家训的内容】
扬州阮元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身:强调个人修养,要求子孙后代做到诚实守信、勤奋好学、洁身自好。
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2.齐家:讲述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
同时,教育子孙要勤俭持家,珍惜家族财产。
3.治国:倡导忠诚、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子孙为国家繁荣富强尽自己的责任。
强调君子应当心怀天下,关注民生,为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而努力。
4.平天下:提倡传播文化、教育民众,认为只有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才能实现世界和平。
同时,强调个人要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家训的意义和影响】
扬州阮元家训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它总结了阮元一生的政治经验和道德修养,对于后人具有很高的启示作用。
其次,家训传达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责任,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阮氏子孙遵循家训,成为社会精英,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阮氏家训、祖训》《阮氏家训、祖训》陕西省白河县《阮氏家训》阮氏一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阮国”,后因战乱、瘟疫等原因被周所灭,于是,国民相约以“阮”为姓,为纪念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国之家园。
阮姓自古注重家风教育。
始祖皋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主张法与家教相辅。
“五教”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意在教育人们懂得并恪守最基本的几种关系,使人们彼此亲睦,互相谦让。
倡“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从多角度倡导做人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实现一个没有犯罪行为的和谐社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阮籍一家,崇尚伦理孝道,推崇礼乐,阮籍的父亲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其著名诗句“禀纯洁之明节,复申礼以自防。
重行义以轻身,志高尚乎贞姜。
”体现了他重人格品行思想。
阮籍“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要性。
阮籍以“竹林绪德”为家训,倡“五德”,一德读书传家;二德寿世枕;三德食疗秘笈;四德益智巧环;五德饮食养生方。
并提出泽被大众才能造化大德。
结合“灵、静、空”三法,即“读书使人头脑灵动,远离名利心能定静;饮食法天则地方能运化通空”,注重读书、养生、益智。
其“五德”、“三法”使子孙安其居,甘其食,乐其俗,享天命,受益无穷。
良好的家风成就了阮籍家族的兴旺,阮籍的族父阮武,也是阮籍的族兄,是位学问渊博,通达之士,是阮籍的知己兼老师。
阮籍还有一个哥哥叫阮熙,做过武都太守,他的儿子就是与阮籍同入竹林的阮咸。
这时期诞生了历史上以“阮氏七君子”为代表的“阮氏文化”,为后来阮氏家风产生深远影响。
说道阮氏家训文化,清代“九省疆吏、三朝元老、一代名儒”阮元一家最为典型。
阮元一生勤勉,廉洁自律,有较高的威望和成就,成为官场的表率。
这与阮元父亲阮承信对其良好的家教有很大关系。
扬州阮元家训阮元(779年-817年),字放翁,唐代文学家,扬州人。
他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家,被誉为"唐代骚客第一"。
阮元的家训是他对后世子孙的教诲和期望,它不仅体现了阮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家训的第一条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告诫后人,要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来判断和行动,不要因为事情的大小而改变自己的原则。
无论是面对小事还是大事,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坏事,同时也要积极行善。
家训的第二条是“凡事畏其难者,何以成其易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家训的第三条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这句话表达了阮元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它告诫我们要有勇气和担当,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不畏强权,不怕压力。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社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正直和勇敢,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家训的第四条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句话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真诚的友谊,追求物质的利益和表面的虚荣。
阮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知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真诚的友谊,与朋友共同分享喜怒哀乐,互相扶持,相互帮助。
家训的第五条是“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和条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欲望。
只有心态满足,才能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
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家训的第六条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句话鼓励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要轻易放弃。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和努力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扬州阮元家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适用性,一直影响着后世。
扬州阮元家训
摘要:
1.扬州阮元家训简介
2.阮元家训的内容及特点
3.阮元家训的价值观及教育意义
4.阮元家训的现实意义
正文:
1.扬州阮元家训简介
扬州阮元家训是一部清代的家训,作者是阮元,他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这部家训是他写给自己家族子弟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2.阮元家训的内容及特点
阮元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邻里、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等。
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道理深入浅出,实践性强,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3.阮元家训的价值观及教育意义
阮元家训传递了尊重、友爱、勤奋、向上的价值观,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阮元家训的现实意义
阮元家训虽然写于清代,但是它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仍然适用于现代社
会。
恭兢和兢衷業哉業天一命日有二德日五萬服幾五章哉天天叙討有有典罪勑五我刑五五典用五政哉事天懋秩哉有懋禮哉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彊懷而之義彰臯厥陶有曰吉行哉有九日德宣三寬德夙而栗夜柔浚而明立有愿家而日恭嚴祇亂而敬敬六擾亮毅采直有而邦溫無簡敎而逸亷欲剛有而邦塞氏不尙可書不臯辨陶也謨臯。
陶曰愼身修思永惇敘九族禹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黎民漢也以天前道性卽命吉之凶說厯未年嘗也少今晦以詩此曰二古經訓之是說式建威首儀而力以此諸之經謂再也隨唐諸李經習古之訓復比性而之說說之雜可於以二見中無之虚情障欲若縱與惟誥其相仁並義而禮說知之聖則爲更命明所顯以惟命其必味須色敬聲德臭德安卽佚仁爲義性知以聖性也必且須知節與不聖節卽則哲性子已不不謂復命治也性按以孟君子子此之章道性則與修相行互義而修爲禮文學性知命庶之幾訓聖最人爲亹明亹顯不趙倦氏不注但亦坐甚而質聽實命宻曰豪君祿君遭臣遇好乃禮得者居得而以行禮之敬不施遇於者賔不主得知施者行得然以亦明才智有賢之達故善可聖用人也得凡以人天則道歸王之於命天祿下任此天皆而命制者不有以命性祿欲人而不苟能求皆之如也其故願君也子凡不人謂則之任性情也從仁欲者而得求以可恩樂愛君施子於之父道子則義以者仁得義以爲理先義禮施節於爲音也聲聖鼻人之之喜於芬天香道四也體命謂也之有四性肢焉四君肢子懈不倦謂則命思也安趙佚岐不注勞曰苦口此之皆甘人美性味之目所之欲好也美得色居耳此之樂樂佚德也卽性性也之有所命以焉節君也子孟不子謂曰性口也之仁於之味於父也子目也之義於之色於也君耳臣之也於禮聲之也於鼻賔之主於也臭知也之四於肢賢之者於安性天中爲有命味受色於聲人臭爲安性佚君之子欲祈是命以而必節當性節盡之性古而人知但命言故節孟性子不盡言心復亦性謂也口王目敬耳作鼻所四不肢可爲不性敬也召若誥生所子謂罔命不卽在天厥命初也生若自子貽初哲生命卽今祿天命其福命極哲也命哲吉與凶愚命吉厯與年凶又厯曰年王長其短德皆之命用也祈哲天愚永授命於按誥性孟命子之盡訓心起二於說後以世建者首且可勿以說明之其先餘說矣其召古誥者曰古節性性命惟之日訓其雖邁多王而敬大作指所相不同可試不先敬舉德尙又書曰召揅經室一集卷十性命古訓阮元詩按大福雅極文皆王通無天念下爾臣祖民聿言修之厥天德下永人言之命極自皆求由多君福身殷所之致未皆喪天師性克天配命上也帝宜鍳于殷凶短折尙曰洪疾範三箕曰子憂曰四九曰五貧福五一曰曰惡壽六二曰曰弱富三曰康寕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諉永之不命永而皆不命可於祈天豈然周敬公德縢身皆可作祈僞永哉命不率典者自棄其命孟子所謂命也有焉是也若二氏而按近尙忘書聖之經虞何性也節樂性記毛曰詩好之惡彌無性節言王性曰所節當民首性舉皆而式尊尙式書之節蓋性最之古古之訓訓也也哲學愚者吉遠凶涉哲命今尙其召命誥哲周命公吉曰凶節命性厯惟年日其王邁其王德敬之作用所祈不天可永不命敬德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爲周言以性前始聖於賢湯之誥言此皆由質不實知無衷妙恒之性旨乃性古之文一尙字書始也見於此次見於召誥詩卷阿宋應麟以詩如書李各習經之古復訓性尊之而說列(之自比昌而黎讀習之之畧言加性按道語者便幾可欲共自見成擬一於子諸接經跡之孔義孟疏此已則爲太僭過矣故)元又但按舉天五以典永也命紂改自爲恃不有永天不命能逸向欲天不責修命身此敬祈德命以之祈反永也命性所命以二祖字伊相言關惟始王見自於絕此天質命實也明蓋顯罪曷多嘗者也康度成性注與曰節王性逆同亂意陰言陽節不度度之天也性迪傲率狠典明卽德中不庸修所敎說法率鄭性氏之以謂度道訓修虞道以之修謂敎敎法典訓卽迪虞率書典之是括於命按字以之虞內夏也商此周篇四性代字次上之加性以字天始字見明於是此性周受易於卦天辭孟爻子辭所但謂有有命性字焉無君性子字不明謂是命性也字鄭包呼我生尙不書有西命伯在戡天黎祖祖伊伊反曰曰天嗚旣呼訖乃我罪殷多命參故在天上棄乃我能不責有命康于食天不虞天性不迪率典王曰嗚其敬間作九所德不凡可十不八敬字德古之訓訓多所矣由本來無堯靜舜寂禹覺臯照陶等文字武雜周於召其孔間孟未嘗少有歧異虚高之說出於賢子者不聖謂人安於佚天爲道性之所訓由所來由五來典天卽命孟有子德卽仁命義哲禮命智吉之凶訓命所厯由年來之能訓官所人由能來安日民嚴卽敬孟德子卽知王之於永者卽按祈尙天書永此命篇之爲訓禹所臯由之來訓知最人古則凡哲商者周卽經今義天皆其從命此哲出之愼訓修所身由者來卽無節敎性逸之欲訓有所邦由卽來孟思駿命不易德非五性典也五有禮心七知情無十血義氣故非人也作血禮氣樂心以知節皆之天修所道命以人敎所之受因也其人動旣作有以血禮氣義心爲知儀性威卽儀有所九與戎按祀此有中執乃膰陰戎陽有剛受柔脤之神中之卽大性節也也卽今所成命惰也弃性其字命从矣心其卽不血反氣乎心知也有血氣無心知是律故志君五勤志禮漢小劉人熊盡碑力皆勤作禮養莫以如之致福敬顏盡氏力漢莫書如注敦云篤之敬往在也神就篤福在也守)業不國能之者大敗事以在取祀禍命也是春以秋有成動公作十禮三義年威左之成則子以受定命也能于者社養不以敬之劉福子(曰各吾本聞皆之誤民作受餋天之地福中惟以漢生書所謂按詩此周卽頌敬昊天天命有之成義命寬二安后非受秘之宻成也王不敢夙夜基命宥宻毛傳云宥寬宻安也如在此于尙内書言禹行曰亦愼卽在威位儀安之汝内止行卽止淑之愼不爾愆止在在於止不於僭至不善賊之而止可以爲法古人說修身之道輯直柔則其外顏有則廉愆隅于訏威謨儀定矣命不卽淑春愼秋其左止傳卽以愆定于命威也儀之矣定是命以所威以儀當如敬宫愼室威之儀隅也包出於話外有德玷命不見其槪古德人在但内說而威威儀儀而在威外儀故乃鄭爲氏性箋命云所賢关者乃道包行言心行平在可内外言占行而卽知德内之如所宮以室修之也制於内此有詩繩可之則詩愼大爾雅出抑話抑敬威爾儀威維儀德無之不隅柔人嘉亦有淑言愼靡爾哲止不不愚愆于訏儀謨不定僭命不遠賊猷鮮辰不吿爲敬則愼威儀維民以之三五百福篇反及之今卽文是尙六書極皆此絕周無時其人說所也說之性非李習之所復之性如果李習之所說者爲是何雖亦言不性必而定有於命多在說内性故字鄭此箋詩兼俾性爾命云言云之之且文但法言與無天困保病定之爾憂之卽俾是爾考單終厚福何命福蓋不彌除性等如句洪相範同爾性按純詩嘏三爾百常篇矣惟毛此傳詩云三彌見終性也字與鄭命箋字云相終連女爲之文性且命周無易困卦病爻之全憂無性字可見周初古人亦之孔天之詩命厚大矣雅也豈卷弟阿君泮子奐俾爾爾游彌矣爾優性游百爾神休爾矣主豈矣弟爾君受子命俾長爾矣彌茀爾祿性爾似康先矣公豈酋弟矣君爾子土俾宇爾昄彌章而修德按可此求所故謂召命誥皆曰孟王子其聖德人之之用於祈天天道永也命之蓋天文命王修之德詩卽與召召誥誥不句可句不相敬同德皆之反德覆命於雖殷自周天最之重說之以竊寂别明撰通威照儀復說性以也明威之儀.者人之體貌後人所藐視爲在外最粗淺之事然此二字古人禮以樂定威命儀定以如取詩弃天命保之定禍爾亂亦是孔以之周固以之前定聖能經者古勤訓於皆禮言樂勤威威儀儀以以就保彌定性性之命福未祿聞不如能李者習惰之於。
第3章性命篇下属性:药物火候。
大小周天。
根据法炼。
九转成仙。
东亭曰。
炼到玄窍充溢。
炉内自有药物发生。
则谓之真一之气。
又为先天真铅。
张三丰云。
只在家中取。
何劳向外寻。
悟真篇云。
此般至宝家家有。
自是愚人识不全。
陆子野云。
家家有个家家有。
几个能知几个还。
白玉蟾云。
原来家里有真金。
修真诗云。
随时药料家中取。
又云。
认取家园真种子。
好收海底白莲花。
以上所云家中家。
家家里。
家园即自家之谓。
切勿听伪师之谬解也。
夫药物欲生。
俄顷痒生毫窍。
肢体如绵。
心觉恍惚。
壶中药气外驰。
玉茎挺硬。
丹经所谓药产之子时也。
华阳祖云。
此乃药产之法象。
不可惊怪。
一起惊疑之念。
则神驰气散矣。
务须思虑顿息。
以虚待之。
不可妄起刻漏之武火。
亦不可迷失真候。
静听气之动旺。
冲虚子云。
觉而不觉。
复觉真元。
觉而不觉者阳气未旺。
不宜急进武火。
复觉真元者。
阳气已旺。
斯时速当下手采取矣。
采取药物。
怎知不老不嫩耶。
即张三丰云。
月之圆存乎口诀。
时之子妙在心传。
白玉蟾云。
月圆口诀明明语时子心传果不讹。
是也。
而药物采入炉。
乃一候武火封固停息。
乃一候文火。
达摩祖云。
候采牟尼者。
即此也。
张三丰云。
只于二候金丹就。
亦即此也。
又云。
尚余四候有神功乃小周天。
升降沐浴之四候也。
寂无禅师谓采取。
从督脉上升泥丸。
烹炼。
从任脉降下丹田。
为一周天。
许旌阳谓干用九。
积得阳爻。
二百十六。
乃抽铅度数。
坤用六积得阴爻。
一百四十四乃添汞限规。
为一周天。
柳华阳谓十二规。
为一周天。
伍冲虚谓子进阳火三十六。
歇火于卯谓之沐浴。
午退阴符二十四。
停符于酉谓之沐浴。
为一周天。
陈泥丸谓天上十二辰。
行至卯位则刑杀。
运至酉地则德生。
为一周天。
参同契谓十二个月。
逢春分而榆叶落。
遇秋分而麦芽生。
为一周天。
其小周天。
功法甚多。
姑不具论。
有行几十周天。
而满足。
有行百余周天而满足。
甚有行数百周天。
而满足者亦有之。
总之凡一动即一炼。
炼而复炼。
周而复周。
又云。
积之不过百日。
则精不漏而返气矣。
张三丰云。
照此进功。
筑基可翘。
足而至。
扬州阮元家训摘要:一、家训背景1.阮元家庭背景2.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家训内容1.孝道至上2.尊重师长3.兄弟和睦4.谨言慎行5.勤奋学习6.节俭持家7.助人为乐三、家训影响1.对阮元家族的塑造2.对后世扬州阮氏家族的影响3.对社会风气的启示正文:扬州阮元家训,是清朝时期扬州阮元家族制定的家规家训。
阮元家族在清朝时期为官宦世家,家训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扬州阮元家训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庭伦理、为人处世、学习、生活等方面,对阮元家族的塑造以及对后世扬州阮氏家族的影响深远。
首先,孝道至上。
阮元家训强调孝道为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家族成员尊敬、孝敬父母,以孝道为先。
其次,尊重师长。
家训要求家族成员对待师长要恭恭敬敬,虚心向他们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再次,兄弟和睦。
阮元家训强调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谦让,团结一心,共同维护家族的和谐。
此外,谨言慎行。
家训要求家族成员言行举止要有分寸,不说损害他人利益的话,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
勤奋学习也是阮元家训的重要内容。
家训要求家族成员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以期成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节俭持家是扬州阮元家训的一个特点。
家训要求家族成员生活节俭,不奢侈浪费,以保持家族的长久繁荣。
最后,助人为乐。
阮元家训强调家族成员要关爱他人,助人为乐,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扬州阮元家训对阮元家族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家族成员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家训对后世扬州阮氏家族的影响深远,成为他们为人处世、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行为准则。
关于阮元的个人简介阮元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阮元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
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生平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
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
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
母亲林氏也出身于仕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
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
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
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
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
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
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
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
阮元: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在杭州市“吴山清风廉政文化教育专线”教育点——阮公祠内悬挂有一副楹联:“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 此楹联由清代名臣阮元书写,本为“日图自振”,如今观之,亦可谓以传家风。
在讲述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书写人——阮元。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曾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
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任浙江学政、巡抚期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颇有政绩。
清光绪初,浙人感其德,为立祠山上。
该祠现存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由重阳庵改建而成,位于杭州吴山瑞石山顶,占地320平方米。
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通面宽20米,进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
2007年阮公祠重修。
今重修后的阮公祠,长长的石阶直达门前,颇具气势。
整个建筑由两侧厢房、大殿及跨院偏殿组成。
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造,坐西朝东,敞亮通透。
大殿布置成中堂形式,中立巨幅阮元线刻像,前置几案等。
两侧壁间以四幅仿古绢画描写阮元在浙杭的主要事迹。
并悬有阮元书法作品。
另以展柜的形式,陈列阮元的年谱、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版本的阮元的主要著作。
整个大殿给人以清静、高雅、简洁的印象。
“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正是悬挂在阮公祠中。
该楹联撰写于“辛巳春”,即道光元年(1821年)。
整副楹联核心为上下联首两字:一曰“学”;二曰“心”。
学“学”字可以分为两点——求学、治学。
学习的重要性,学问的分量之重,在古在今,可以说世人皆知。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
《南北书派论》《南北书派论》 - 文章背景《南北书派论》中国书法史上,清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由于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清代中、后期书坛渐成碑学兴盛、帖学衰微的格局,从而影响到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书法观念和创作。
在这个转折时期,清代学者阮元以其显赫的政治和学术地位,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南北书派论》 - 文章内容书法元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
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
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而蔡邕、韦诞、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
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
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
今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变而得之。
窃谓隶字至汉末,如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物”、“亢”、“之”、“也”等字,全启真书门径。
《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
旧称王导初师钟、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
晋、宋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反不见贵,齐、梁以后始为大行。
梁亡之后,秘阁二王之书初入北朝,颜之推始得而秘之。
揅經室一集卷十
性命古訓
阮元
性命之訓起於後世者且勿說之先說其古者古性命之訓雖多而大指相同試先舉尙書召
誥孟子盡心二說以建首可以明其餘矣召誥曰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又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厯年又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按召誥所謂命卽天命也若子初生卽祿命福極也哲與愚吉與凶厯年長短皆命也哲愚授於天爲命受於人爲性君子祈命而節性盡性而知命故孟子盡心亦謂口目耳鼻四肢爲性也性中有味色聲臭安佚之欲是以必當節之古人但言節性不言復性也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卽性之所以節也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賔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趙岐注曰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樂音聲鼻之喜芬香四體謂之四肢四肢懈倦則思安佚不勞苦此皆人性之所欲也得居此樂者有命祿人不能皆如其願也凡人則任情從欲而求可樂君子之道則以仁義爲先禮節爲制不以性欲而苟求之也故君子不謂之性也仁者得以恩愛施於父子義者得以理義施於君臣好禮者得以禮敬施於賔主知者得以明智知賢達善聖人得以天道王於天下此皆命祿遭遇乃得居而行之不遇者不得施行然亦才性有之故可用也凡人則歸之命祿任天而已不復治性以君子之道則修仁行義修禮學知庶幾聖人亹亹不倦不但坐而聽命故曰君子不謂命也按孟子此章性與命相互而爲文性命之訓最爲明顯趙氏注亦甚質實周宻豪無虚障若與召誥相並而說之則更明顯惟其味色聲臭安佚爲性所以性必須節不節則性中之情欲縱矣惟其仁義禮知聖爲命所以命必須敬德德卽仁義禮知聖也且知與聖卽哲也天道卽吉凶厯年也今以此二經之說建首而次以諸經再隨諸經古訓比而說之可以見漢以前性命之說未嘗少晦詩曰古訓是式威儀是力此之謂也唐李習之復性之說雜於二氏不可不辨也。
尙書臯陶謨臯陶曰愼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
禹曰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
懷之 臯陶曰亦行有九德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亷剛而塞
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祇敬六德亮采有邦無敎逸欲有邦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
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按尙書此篇爲禹臯之訓最古凡商周經義皆從此出愼修身者卽節性之訓所由來思
永者卽祈天永命之訓所由來知人則哲者卽今天其命哲之訓所由來無敎逸欲有邦卽孟
子不謂安佚爲性所由來五典卽孟子仁義禮智之訓所由來能官人能安民卽孟子知之於賢者聖人於天道之訓所由來天命有德卽命哲命吉凶命厯年之訓所由來日嚴敬德卽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之訓所由來堯舜禹臯陶文武周召孔孟未嘗少有歧異虚高之說出於其間九德凡十八字古訓多矣本無靜寂覺照等字雜於其間
尙書西伯戡黎祖伊曰天旣訖我殷命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王曰嗚
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
按以虞夏商周四代次之性字始見於此周易卦辭爻辭但有命字無性字明是性字包
括於命字之內也此篇性字上加以天字明是性受於天孟子所謂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鄭
康成注曰王逆亂陰陽不度天性傲狠明德不修敎法鄭氏以度訓虞以修敎法訓迪率典是也度性與節性同意言節度之也迪率典卽中庸所說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典卽虞書之五典也紂自恃有天命逸欲不修身敬德以祈永命所以祖伊言惟王自絕天命也蓋罪多者天以永命改爲不永不能向天責命此祈命之反也性命二字相關始見於此質實明顯曷嘗如李習之復性之說(自昌黎習之言性道者幾欲自成一子接跡孔孟此則太過故元但舉詩書各經古訓尊而列之比而讀之畧加按語便可共見擬於諸經之義疏已爲僭矣)又按周以前聖賢之言皆質實無高妙之旨性之一字始見於此次見於召誥詩卷阿宋王應麟以爲言性始於湯誥此由不知降衷恒性乃古文尙書也
尙書召誥周公曰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
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厯年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按尙書之虞性節性毛詩之彌性言性者所當首舉而尊式之蓋最古之訓也學者遠涉
二氏而近忘聖經何也樂記曰好惡無節王制曰節民性皆式尙書節性之古訓也哲愚吉凶
永不永皆命於天然敬德修身可祈永命不率典者自棄其命孟子所謂命也有性焉是也若諉之命而不可祈豈周公金縢皆作僞哉
尙書洪範箕子曰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寕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
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按福極皆通天下臣民言之天下人之福極皆由君身所致皆天性天命也
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鍳于殷
駿命不易
按此所謂命皆孟子聖人之於天道也之天命修德卽召誥不可不敬德之德命雖自天
而修德可求故召誥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蓋文王之詩與召誥句句相同皆反覆於殷周
之天命也
詩大雅卷阿泮奐爾游矣優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矣爾土宇昄章
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
爾性純嘏爾常矣毛傳云彌終也鄭箋云終女之性命無困病之憂
按詩三百篇惟此詩三見性字與命字相連爲文且周易卦爻全無性字可見周初古人
亦不必定於多說性字此詩俾爾云云之文法與天保定爾之俾爾單厚何福不除等句相同
雖言性而有命在内故鄭箋兼性命言之且但言無困病之憂卽是考終福命蓋彌性如洪範之五福反之卽是六極此周時人所說之性非李習之所復之性如果李習之所說者爲是何以三百篇及今文尙書皆絕無其說也
詩大雅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訏謨定命遠猷辰吿敬愼威儀維民
之則 愼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淑愼爾止不愆于儀不僭不賊鮮不爲則
古人但說威儀而威儀乃爲性命所关乃包言行在内言行卽德之所以修也於此詩可
見其槪德在内而威儀在外故鄭氏箋云賢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宮室之制内有繩
直則外有廉隅訏謨定命卽春秋左氏傳以定命也之定命所以當敬愼威儀也出話有玷不輯柔其顏則愆于威儀矣不淑愼其行止卽愆于威儀矣是以威儀如宫室之隅包於外德命在于内言行亦卽在威儀之内行止之不愆在於不僭不賊而可以爲法也古人說修身之道如此尙書禹曰愼乃在位安汝止卽淑愼爾止在止於至善之止
詩周頌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宻毛傳云宥寬宻安也
按此卽敬天命之義寬安非秘宻也
春秋成公十三年左傳成子受
于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
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各本皆誤作餋之以福惟漢書
律志五行志漢劉熊碑皆作養以之福顏氏漢書注云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按此中乃陰陽剛柔之中卽性也卽所謂命也性字从心卽血氣心知也有血氣無心知
非性也有心知無血氣非性也血氣心知皆天所命人所受也人旣有血氣心知之性卽有九
德五典五禮七情十義故聖人作禮樂以節之修道以敎之因其動作以禮義爲威儀威儀所
以定命定如詩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之定能者勤於禮樂威儀以就彌性之福祿不能者惰於
禮樂威儀以取弃命之禍亂是以周以前聖經古訓皆言勤威儀以保定性命未聞如李習之之說以寂明通照復性也威儀者人之體貌後人所藐視爲在外最粗淺之事然此二字古人最重之竊别撰威儀說以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