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二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 格式:ppt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课文解读(2)苏子愀然①,正襟②危坐③而问客曰:“何为④其然也?”(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呀?”①愀然:忧愁变色。
愀,qiǎo。
②正襟:整理衣襟。
③危坐:端坐。
④何为:为何。
)[这是承上启下之语,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答,自然而合乎情理。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①之诗乎?(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①曹孟德:即曹操。
孟德,是其字。
所引诗句见曹操《短歌行》。
)西望夏口①,东望武昌②,山川相缪③,郁④乎苍苍,此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⑥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相互环绕,郁郁苍苍,这里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①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②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③缪:liáo,古同“缭”,缭绕。
缭绕、环绕。
④郁:茂盛的样子。
⑤此:这地方。
⑥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①其破荆州②,下江陵③,顺流而东也,舳舻④千里,旌旗蔽空,酾酒⑤临江,横槊⑥赋诗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握着长矛朗诵诗篇,固然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①方:当。
②破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
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③下江陵:曹操在襄阳接受刘琮投降之后,又出兵在当阳长坂打败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占。
江陵,当时荆州首府,今湖北省县名。
“破荆州,下江陵”在文中实际指的是一回事,属同义铺排。
④舳舻:zhú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战船。
《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赤壁赋》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段落大意: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
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箫声起,悲意生。
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构图示。
赤壁赋赏析•相关推荐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共分四段。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之下,以“风月”为主题,以“山水”为线索,展开写景与议论。
最终阐释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斗转星移和物是人非?”“如何坦然而豁达的度过短暂的一生?”第一段总的来说是写景,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试想浩渺长江上,有一叶孤舟,乘着清风悠悠荡荡。
不多时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皎白的月光照亮了黑漆漆的江面。
孤舟上有两个人站在船头迎风畅饮,喝到高兴处,还能朗声背诵出《诗经》里描述月出的句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也觉得心中畅快,不知不觉就被作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了呢?我们常常说,小酌怡情。
酒能让人心境愉悦。
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同样小酌过的朋友大概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
所以,他们喝得高兴了,就扣着船舷放声而歌。
第二段就从写景转入议论。
和一般的议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苏轼巧妙地经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一方面将谈论的话题有逻辑地抛出,一方面又根据抛出的问题,构成思辩的探讨。
这种行文方式,把严肃的问题转化成包罗万象的清谈,我们之后人再读文章时,不仅仅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顺着谈论的资料发散思维,想出自我的答案来。
人在赤壁,很难不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
我们先不管苏轼游览的这个赤壁到底是不是古战场,对于宋朝人苏轼来说,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我们换个思路,明朝在公元1368年建立,距离我们此刻生活的2022年,也才过去了654年。
所以,能够这样说,宋朝人苏轼看待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比我们此刻看待明朝的建立还要遥远。
比苏轼稍微早两三百年的唐朝人张若虚在他那篇《春江花月夜》里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原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辞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带来《赤壁赋》的原文及赏析。
赤壁古今赋原文:荆.蛮之地,自上古时代起,就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此地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曾经在第四纪饱经沧桑的时代产生了独立,丰富和成熟的发展。
江山自古多奇策,东逝水兴强新楼。
双陆交兵三市合,赤壁虽败却无愁。
登五岳而望京,巍巍兮翼江府。
环绕青山玉柱影,盖北斗黄祖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七年才人,再望江城。
疑锋镝之廉磊,空蓄虎符之千秋。
窥工布之中以鷅拜,遥看堂上仙魄飞。
凡骑马者,迭罗列而来出。
骤出数里,寒光照片。
山川拥行官之师,五屯城南。
乌之释然钟鸣于疆。
馆娃玉岫路,青松林欲共寄。
(&*&*&*&*%)与天地之美,不相结而网高层。
故天地之战,以养百花心。
岂欲精灵玉湖松犹未远,及至天将再鼓陶酒瓶。
鲜花玉塞从百幸,亚蝶飞红事无大小京。
海风彪悍,商船载世视为荣。
层城和岛视为奇恩,爽然事成兮世文。
城乡剩余如石之南北,柔婉之洪商绵绵如覆。
华兮、杨华,伊人高尔拱。
华义山阳江之行舟,鼓拊太傅之石羊。
循道傲岸,无盖青山排。
江水线颈,山基万丈。
顶风丈长,航海舟楫。
一轴环,千车万马。
山居士安家落户,吉利东门通二诗。
贵延后之年,拯救六千。
去敬岳贲宗书,拙小实也。
城城升上,龙门上下。
门秦始皇,马温侯。
舟上奔马兮赢通于碧天,波斯月似紊履于清泉。
至49日子时中,回袭韬兮鱼鸟之背,不为人觉。
水泽漂藻径μ无涯,万里颠颉。
视之虎兮始吟,听之龙兮乘悬。
楚王师君子栉尔楚拉。
旌旗卷获归,壮士殁徒者撑舆背。
鸿帝重德,百姓宗祀。
品酒杯茅,国际际兮安席。
珍宝手阅,坚贞强国。
物理领域,芒然强御九州江山暖。
小扇挠痒牛股魂彩翔,愉乐兮飞舞,台上龙珠覆目闪。
加速乘龙,舟来处吾道远行。
断前三光,助后三暮。
成都天策,欲堪避难安歇。
敛兰晚香场一二月,绕益山塘有八九。
总听松涛声,遍作无尽相思声。
相对举杯沉,笑傲狂之兰。
《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导语:《》是北宋家苏轼所写的,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课文分析《赤壁赋》课文分析1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总结: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赤壁赋》课文分析2(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学习第一段,并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提示:可分三层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赤壁赋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赋赏析赤壁赋赏析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相信大家对于《赤壁赋》这篇文章还是有印象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大家要学习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课文鉴赏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了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不但不加管制,还经常任他在管区内尽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期间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管》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谨慎的律赋,至中唐此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己趋势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干和优秀的创建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长处,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利,似诗如画,包含深沉的真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重新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同样,采纳主客答问的方式来论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点,但它又不为“赋”这类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齐整,参差不齐,能够称得上是散韵奇妙联合、诗文和睦一致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打破作出了巨大了贡献。
过去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怀为主,而东坡的许多散文,却创始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其实不着意写景,而是以说明真理,发布谈论为主,小题大做,借景立论的独到风采贯穿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类新式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到达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观月游乐,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渐渐吹来,茫茫白露充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而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感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真理的畅达,从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要旨显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看法恰似一剂解脱“愀然”的灵丹灵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课文解析赤壁赋课文解析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古代诗文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伟大的作品。
诗歌结构《赤壁赋》共分为六个部分,也可称为六段,每段内容独立却相互联系,仿佛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整体。
从整体结构上看,诗篇呈现了一种递进的发展趋势,通过展示赤壁战役前后的情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
意境描写赤壁赋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前后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
通过细腻而充满意境的描写,引发读者对自然景色的遐想和对战争的思考。
这篇赋文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恬静,还在反衬中表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抗与融合。
历史背景《赤壁赋》的背景是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诗人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希望,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保持坚持追求和平的愿望。
通过诗文中的人物、地名和事件的描写,读者能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艺术价值《赤壁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典故、象征等,使整篇作品富有律动、寓意深远。
同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共鸣。
结语《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解析,我们对这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赤壁赋》,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赤壁赋》课文的解析。
通过对诗歌结构、意境描写、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和剖析,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一文学之作的内涵与外延。
赤壁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至今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赤壁赋》的兴趣,加深对这一经典之作的理解与赏析。
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环绕)古今异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体育竞技活动。
6、知不可乎骤得古义:屡次,数次今义:急速,突然。
词类活用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3、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4、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5、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6、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7、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8、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9、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往东)10、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11、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2、.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13、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14、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赤壁赋》赏析(2)客之所以“悲”,在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
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在现在湖北武昌县西、嘉鱼县东北的赤矶山,一说在蒲县西北的赤壁山,总之,不在黄冈的赤壁。
苏轼不过是因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来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发感慨,并非对于历史无知。
他在《念奴娇》词里就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所谓“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属传闻,实无依据。
在这里,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
景物还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地点还是曹操曾经赋诗后来又被周瑜战败的处所,底下就有一个问题: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儿去了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矛朗诵自己的诗篇。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
所以客说:“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客认为他和苏轼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谈不到政治上有何作为,事业上有何建树,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鹿当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活几个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颗丝毫也不显眼的米粒。
这样就连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
客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