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题: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练习)节次: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
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1)节次: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三课时)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准确地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准确地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方格纸、直尺、三角板等。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方格图,图上有几个物体。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能用数对表示这些物体的位置吗?”2. 探索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格图,发现每个物体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如(3,4)、(5,2)等。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对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字表示物体所在的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物体所在的行。
(4)教师出示一张新的方格图,让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图中的物体位置。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方格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图中的物体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检查。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5. 布置作业(1)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家中客厅的物品位置,并与家长分享。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对与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索新知”环节,因为这一部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核心概念的关键步骤。
课时2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目标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学阐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针对某一具体的经济情境,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______________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2.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从“有没有”转向“__________”,就是能够很好满足________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3.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______,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1.新发展格局的内容:加快构建以______________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1)坚持____________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________________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现代化________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想一想:为什么要发展实体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________,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________、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__________、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简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量、剪、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发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量、剪、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通过量、剪、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准备】三角形若干、量角器、表格、纸笔、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大小之争:大大与小小在争论什么?讨论:谁的面积更大?谁的周长更长?他们争论的是:谁的内角和更大。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谁的内角和更大?1.量、算。
(1)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先量、再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活动。
(3)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4)得出初步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左右。
2.验证。
(1)师生交流:下一步怎么办?(2)学生讨论:用其它办法进行验证。
(3)方法一:折一折。
(4)方法二:撕一撕,再拼一拼。
(5)师生对两种方法的情况进行交流。
(6)得到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小结。
为什么两次活动得到的结论有差异?误差!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想一想,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2.剪一剪、填一填。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垃圾分类我调查——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是广州市小学三年级上册劳动教材主题活动《垃圾分类我调查》的第三课时,是一节关于分类垃圾桶的设计与制作课。
垃圾分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都行动起来,在小区里、家里、学校里放置了分类垃圾桶,同学们对它们充满了好奇。
为了保护环境,为了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孩子们想到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呼吁大家一起变废为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的主题活动源自于生活,切合了同学们的研究需求。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二年级已经学习过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了垃圾分类的标志,并懂得垃圾分类的方法,能合理进行垃圾分类。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如纸盒、金属罐、废旧包装等,尝试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废旧材料,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认知性目标: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按需求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参与性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养成钻研问题、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的意愿。
(三)体验性目标:通过亲身经历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的过程,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技能性目标:明确设计目标,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的方法。
(五)创造性目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
第三课:拖把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裁剪等技艺继续运用到制作拖把上。
通过了解传统拖把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制作拖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艰辛,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养成变废为宝、勤俭节约、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拖把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掌握制作拖把的劳动技能。
2.在劳动中培养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习惯。
3.进一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主动在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
三、教学重点了解传统拖把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掌握制作拖把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勤俭节约、参与家庭劳动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教师用具:课件、剪刀、旧T恤、木棍、棉线、小奖品。
学生用具:剪刀、旧T恤、木棍、棉线。
六、教学过程第三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挂袋来收纳,你们真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孩子。
这节课,我们继续变废为宝,今天要做什么呢?答案藏在这个谜语中。
2.出示谜面:倒着披头散发,立着地上乱爬,有事水里洗澡,无事墙上悬挂。
(打一生活用品:拖把)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拖把源于抹布,擦洗地面最早是抹布,人们发现弯着腰抹地太累了,便在抹布上安装了一个长柄,还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拖把。
所以,拖把又称墩地抹布,是一种擦洗地面的长柄工具。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拖把。
3.你家的拖把是什么样的?你经常帮父母做家务吗?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看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拖把吧。
4.同学们,传统的拖把由一束布条捆扎在一根木杆上制成,制作简单,今天我们就利用旧T恤来制作拖把,将旧物最大化地利用,节约环保,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巧手小达人吧。
设计意图:联系上节课内容,通过猜谜语引入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中的看到的拖把和自己劳动体验,认识各种不同的拖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三课时)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二、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位置的认识,然后引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学习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展示座位图,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 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师指导并强调数对的顺序。
- 学生举例说明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练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出示平面图,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图中的物体位置。
- 学生互相检查,讨论并纠正错误。
- 教师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注意事项。
3. 实践活动(1)游戏:找位置-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张平面图,图上有数对表示的位置。
- 教师说出一个数对,学生迅速找到对应的位置,并用手指出来。
- 比赛哪个小组找得最快最准。
(2)设计自己的教室座位图-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教室座位图。
- 要求用数对表示每个座位的位置,并标明行列。
-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4. 总结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 布置作业:用数对表示家里的物品位置,并解释给家长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3课时酯油脂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1.知道酯的结构和性质,会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
2.熟知油脂的结构和重要性质,能区分酯与脂、油脂与矿物油。
3.认识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油脂⎩⎪⎨⎪⎧类别: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分类:油和脂肪性质:水解(皂化)反应或氢化[知识梳理]一、酯1.概念及结构特点酸()与醇(R′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2.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有香味,比水轻,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1)按表中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芳香气味很浓芳香气味较淡芳香气味消失实验结论中性条件下乙酸酸性条件下乙碱性条件下乙酸乙酯几乎不水解酸乙酯部分水解乙酯完全水解(2)写出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CH 3COOCH 2CH 3+H 2OCH 3COOH +CH 3CH 2OH②CH 3COOCH 2CH 3+NaOH ――→△CH 3COONa +CH 3CH 2OH 【自主思考】1.丁酸与乙酸乙酯是否为同分异构体? 提示 是。
2.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与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有何不同?为何不同?提示 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
酯水解生成酸和醇,是可逆反应,碱能与生成的酸发生中和反应,减小了酸的浓度,使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促进了酯的水解,可使水解趋于完全。
二、油脂 1.概念: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油脂分为油和脂肪两类。
(1)油:常温下呈液体 ,如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
(2)脂肪:常温下呈固态,如牛油、羊油等动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