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 格式:ppt
- 大小:1000.50 KB
- 文档页数:17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懂得生活中不但要接受道德约束,更要学法、守法,自觉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义务。
这不但仅是良好个人素养的表现,也是法律的要求。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公共秩序包括那些秩序;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提升自己的观察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明辨是非水平重、难点: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教学过程:游戏“比一比”导入:请两位同学分别徒手和使用作图工具来完成画圆与画矩形的任务。
通过比照,学生从中悟出“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的道理,自然导入课题。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否则将混乱不堪。
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
突然一声沉闷的响声,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
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压倒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二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①材料中,本来没有发生严重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不幸?②材料中,人们怎么做就能够避免或减轻这种悲剧的发生?第一环节:畅所欲言让同学注意观察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秩序混乱,分析造成混乱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学生的回答涉及很多公共场所,如学校、公园、公交车等地方。
这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就能够理解“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秩序”,在不同的场所应该分别遵守哪些秩序,例如:在公交车上按顺序上下车,主动买票、给老人让座等等;同时还能够简单分析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环节:现场调查在众多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当中,违反交通秩序的行为是最常见行为也是威胁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是儿童意外致死的重要原因。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刘登明2011-6-6说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权力与义务关系的理解。
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2、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
【教学重难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说教法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一个问题“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展开,所以主要采用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这一问题,并且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发现的乐趣。
在此模式之下,采用了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讲授法等等。
说学法课前阅读预习法,课堂朗读法,观摩法,练习法等。
说教学程序问题发现课前请同学们浏览课本第八十到八十四页,并以社会公共秩序为主题,提出自己不懂或者不相信课本说法的问题,以“问题条”的形式上交。
【导入】首先,我们做一个比一比的小游戏,请两组(每组两位)同学分别徒手或使用作图工具来完成画圆与画矩形的任务。
比较两者谁画得好。
结论:当我们随心所欲地画的时候,往往不能画出完美的图形,而在一定框架的束缚下却能更好地去画出完美的图形,这说明了什么?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我们古人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前车覆,后车戒。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段新闻。
(播放《胶济铁路事故》/programs/view/_8Tu75Lgn1M/)在这段新闻当中指出该路段限速为每小时八十公里,而T195次列车实际每小时达到一百三十一公里。
结论:由于某些人没有遵守交通秩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问题展示老师已经给大家整理了一下,现在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给大家。
请每个问题下面署名的第一个同学相继读一下自己的问题。
《23.1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复习巩固】——我来回答1.青少年面对非法侵害我们的合法权益时,应该怎么办?A.B.C.D.3.公民应该怎样行使权利?A.B.【目标诠释】——我来认识识记社会公共秩序的内容,懂得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
树立主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培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正确态度。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1、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维持,而这一准则需要法律确定和和人们的自觉维护。
2、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方面的秩序?3、处理违反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律有哪些?处罚机关是什么?常见的处罚有几种?4、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A.B.C.【困惑扫描】——我来质疑(把你的困惑或疑惑记录下来,课上一起与老师同学交流)。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活动一:唇枪舌战(辩一辩)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问题二: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活动二:知识窗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属于社会公共生活。
2.这些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吗?请举例说明。
3.如果没有共同准则,社会公共生活将会是怎样的?4.结合书本P82,识图辨义:在公共场所,交通道口等地方的警示图标各代表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活动三: 案例分析材料一:“一米线”的作用。
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建立网络】——我来归纳【过关窗口】——我来练习1.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尤其要靠()A.道德来确认和维护B.法律来确认和维护C.纪律来确认和维护 D.规章制度来确认和维护2.同步导学内容。
【学习反思】——我来反思。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的情感。
2、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3、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社会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公共秩序的实践。
教具准备课件、素材。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案例探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板影:画圆,画矩形①一生带尺、圆规。
②一生用手画(不用工具)。
2、比较后,让学生谈谈感受。
3、最后明确: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尤为重要。
二、学习新课1、生活在线(1)学生介绍“口香糖”事件(2)思考:该事件留给我们思考是什么?(3)师生交流明确。
2、红绿灯变奏曲。
(1)指导学生比较P81的两幅图。
(2)思考:①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②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还是大事,为什么?(3)师生讨论明确:这种行为既关系到自身安全,也关系到城市文明形象。
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共交通秩序。
(4)继续讨论P82:在没有往来汽车时,并能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为什么?(5)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冒”吗?为什么?①从众心理也应以坚决遵守规范,纪律为前提。
②社会风气要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行动改善。
3、识图辨义(1)学生指认图标是什么?(2)设立这些图标有何意义?(3)了解骑车十不要P834、“一米线”的作用(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的镜头。
(2)讨论:这位女士的行为恰当吗?为什么?(3)了解“一米线”相关信息。
(4)明确“一米线”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社会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秩序等。
我国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规就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规则,也是人们同违反公共秩序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社会生活已经比较熟悉,感性知识较为丰富,教师只要启发引导适当,双边活动很容易展开。
重点难点1、社会公共生活与每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在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中,人们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学生理解建立有序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性,这成为本课的重点内容。
2、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看,他们对社会生活感到熟悉,但对“秩序”两字较为陌生,尤其是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更不易理解,因此,“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这个问题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导入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画出一个正方形和圆形,一位同学徒手画,另一位可以借助三角尺和圆规,哪两位同学自告奋勇来画。
生上台画师:同学们,哪位同学画的图形更为标准呢?答案不言而喻,借助于直尺和圆规作出来的图形更为的准确。
那这个作图活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生:做事情要讲究规则,要有秩序。
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维护一定的秩序。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社会生活需要……【学习】食堂门口惹风波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小真。
小真和大雄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喜欢踢足球的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小真是班级的纪律委员,大雄是老师同学眼中的“捣蛋鬼”,周五来临了,小真却遇到了很多烦恼……小真遇到了哪些烦恼呢?请看镜头一,食堂门口惹风波。
有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下故事的背景。
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知识与水平: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增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教学方法】情景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游戏“比一比”:请两位同学分别徒手和使用圆规、三角板来完成画圆和画矩形的任务。
观察比较两位同学所画图形,哪一个好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23.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二、讲授新课权威发布: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
每天,至少有19名15岁以下的中国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死亡,77人受伤。
冰冷数字后,一朵朵生命之花凋落,你有什么感受? 什么原因使得如此年轻的生命过早地夭折?(一)中国交通面面观1、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交通景象”,出示材料材料一:中国真有交通法规吗?材料二:在中国坐公交车犹如一场恶梦。
过渡: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争抢位置,抢上抢下,闯红灯……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小事吗?2、“唇枪舌战辩一辩”(讨论书P81-82三个问题)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问题二: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能够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3、激情感悟: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
初步掌握以下知识: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法律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
识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这是学习法律常识应强调培养的能力。
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其中包括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法既约束人的行为,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它是护民治国的法宝。
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
[教学难点]使学生分清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教学过程]一、游戏“比一比”导入1、请两位同学分别徒手和使用作图工具来完成画圆与画矩形的任务。
通过对比,学生从中悟出“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的道理,自然导入课题。
2、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否则将混乱不堪。
3、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
突然一声沉闷的响声,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 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
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压倒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二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①材料中,本来没有发生严重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不幸?②材料中,人们怎么做就可以避免或减轻这种悲剧的发生?4、小结:只有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才能确保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4、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公哦能秩序的例子吗?这些现象提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就是:5、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程导航第1课时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公共生活没有秩序的危害2、懂得公共生活秩序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二、【课堂预习】1、课堂上如果没有秩序会怎么样?2、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的约束会有怎样的后果?3、春节前上万人要买票回家,如果大家都不排队买票会怎么样?4、维护公共秩序有什么重要性?5、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三个方面?6、违反公共秩序,构成违法但情节轻微应受什么法律制裁?7、违反公共秩序后果严重构成犯罪应受什么法律制裁?三、【开始新课】(一)知识结构梳理1、社会公共生活缺乏秩序的后果2、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3、公共秩序的种类4、维护公共秩序的法律保障(二)课堂检测【判断题】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
()2、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持,离开一定的规则秩序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3、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4、公共场所有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在社区没有。
()【选择题】5、为了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人们要自觉遵守。
()①社会生活秩序②公共场所秩序③交通秩序④学校场所秩序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在汽车站,火车站我们经常可见“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提醒语。
每个旅客都应自觉遵守这些规定,因为()A、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习惯和信念B、社会秩序限制人们的自由C、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D、我国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非选择题】7、去年一位市民因酒后驾车夺去了两名无辜学生的生命,如果他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提示:从公共秩序的危害,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四、【课后拓展训练】在我们一些同学身上,还存在哪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请指出来这些行为的危害,告诉他们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意义,帮助他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