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22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要懂得生活中不但要接受道德约束,更要学法、守法,自觉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义务。
这不但仅是良好个人素养的表现,也是法律的要求。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公共秩序包括那些秩序;理解维护公共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提升自己的观察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明辨是非水平重、难点: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教学过程:游戏“比一比”导入:请两位同学分别徒手和使用作图工具来完成画圆与画矩形的任务。
通过比照,学生从中悟出“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的道理,自然导入课题。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否则将混乱不堪。
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
突然一声沉闷的响声,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
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压倒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二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①材料中,本来没有发生严重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不幸?②材料中,人们怎么做就能够避免或减轻这种悲剧的发生?第一环节:畅所欲言让同学注意观察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秩序混乱,分析造成混乱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学生的回答涉及很多公共场所,如学校、公园、公交车等地方。
这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就能够理解“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秩序”,在不同的场所应该分别遵守哪些秩序,例如:在公交车上按顺序上下车,主动买票、给老人让座等等;同时还能够简单分析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环节:现场调查在众多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当中,违反交通秩序的行为是最常见行为也是威胁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是儿童意外致死的重要原因。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刘登明2011-6-6说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权力与义务关系的理解。
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2、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
【教学重难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说教法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一个问题“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展开,所以主要采用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这一问题,并且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发现的乐趣。
在此模式之下,采用了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讲授法等等。
说学法课前阅读预习法,课堂朗读法,观摩法,练习法等。
说教学程序问题发现课前请同学们浏览课本第八十到八十四页,并以社会公共秩序为主题,提出自己不懂或者不相信课本说法的问题,以“问题条”的形式上交。
【导入】首先,我们做一个比一比的小游戏,请两组(每组两位)同学分别徒手或使用作图工具来完成画圆与画矩形的任务。
比较两者谁画得好。
结论:当我们随心所欲地画的时候,往往不能画出完美的图形,而在一定框架的束缚下却能更好地去画出完美的图形,这说明了什么?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我们古人还有一句名言,叫做前车覆,后车戒。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段新闻。
(播放《胶济铁路事故》/programs/view/_8Tu75Lgn1M/)在这段新闻当中指出该路段限速为每小时八十公里,而T195次列车实际每小时达到一百三十一公里。
结论:由于某些人没有遵守交通秩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问题展示老师已经给大家整理了一下,现在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给大家。
请每个问题下面署名的第一个同学相继读一下自己的问题。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1一、为进一步深化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切实增强广大居民文明行为意识,引领崇尚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特向广大居民发出倡议如下:一、讲究文明礼貌。
尊重他人,讲究礼节;衣着整洁,举止文雅;文明和气,不讲脏话。
二、遵守公共秩序。
搭乘公交车自觉排队,先上后下;办事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不酗酒闹事,不噪音扰民;不携带宠物进入公共场所;不在公共场所(禁烟区)吸烟。
三、爱护公共设施。
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攀折树木,不违法张贴小广告,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大小便。
四、遵守交通规则。
机动车司机礼让行人,不闯红灯,不乱鸣笛,不违章停车;开车时系好安全带、不接打手机,按规定使用灯光,不向车外抛撒物品,杜绝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行为。
非机动车驾驶人不走机动车道,不横穿马路,不乱停乱放。
行人横穿马路时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翻越道路隔离护栏。
五、遵守经营秩序。
商品摆放有序,卫生整洁,设施齐全,不乱倒垃圾(泔水);杜绝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缺斤短两行为;不无证经营、店外经营、占道经营。
居民朋友们,为让我们的共同家园更加美丽、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为建设文明永年贡献我们的力量。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2当我们飞越天空,华夏无数的荒山,几多浊流尽现我们眼前,令人忧心如焚。
长江的百年水患更敲响了中华家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警钟。
唐朝森林覆盖率尚为86%,而现在平均覆盖率仅13.9%。
这个数据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没有绿木,我们的空气怎会滋润及清新?没有绿木,我们的水源怎会甘洌及不枯竭?没有绿木,我们怎能感受的到鸟语花香?你看学校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河边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浑浊的水使小河宛如一条黑色的带子,闻一闻,小河的臭气冲上了天,路过的人捂住鼻子,加快脚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地去破坏绿化,比比皆是。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主要特点?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公共生活需要有公共秩序是因为在公共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生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之于社会,如规矩之方圆。
任何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都需要有公共秩序,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需要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从外部上来讲:首先要有良好的制度,作为公民的行为规范,让人民有规可循然后就是要加强监督,对违反秩序的人,加以惩罚,对行为良好的人,要奖励所谓监督,就是选出有领导才能的人,对人们进行监督,同时,人们对领导者也有监督的权利,从内部来讲,就是公民自身的,内在,自发的,做得很好:这要提高人们个人素质,你问到如何提高,我认为,主要是靠教育特别是针对小公民的教育,从小对孩子们灌输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社会秩序的改善,将会大有帮助也会在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改善秩序,是一个长期的,任何人都不能懈怠的工作,要有耐性,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联系自身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伟人他是人,理解这点很重要。
在这点的基础上让我来谈谈从伟人的成长道路上看自我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我们不能用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思想模式去思考问题,对待问题。
我们要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乐观的解决问题。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适当的抛弃义务教育带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我们要从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自身的各方面要素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与技巧。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有系统的一些了解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好!现在让我来具体分析下我的看法!先看看伟人的定义吧。
伟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和旁人的协助完成常人所不能做的事;不过前提是这些事不是一件或几件,而是足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或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一些公共生活秩序,学会遵守公共秩序。
2.能力目标: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公共意识,培养秩序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难点:树立公共意识,培养秩序观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小视频:《交通事故》提问:通过视频,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观看视频,积极发表看法,能发现视频中行为的错误。
2出示案例,找一位学生朗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学生思考:这个人被撞死这件事可不可以避免?他为什么会被撞死呢?他被撞死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从身边小事和事例入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知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二)比一比通过展示第一组人群混乱和有秩序的图片,提问:从这两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更喜欢生活在哪一种环境中?再展示第二组交通混乱图片和交通有序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秩序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从情感上认知到更喜欢生活在有序的生活中。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总结出: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学生齐读,通过朗读再次明确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师:为了构建更加有序的公共生活,让我们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吧!展示课本图片:当我们过马路时: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分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想到的最多,讨论的最积极。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人记录,一人代表发言,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生们列举的秩序单,归纳出其共同点:遵守公共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假设公共生活没有秩序会怎么样?课件展示三个例子,通过事例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总结: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将会引发混乱、无序、障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引出: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XXX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XXX《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设置了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构建有序的公共生活,既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
第二部分"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构建有序的生活不仅需要公民个人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群策群力,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治的保障。
本课教材通过是现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良好的有序的公共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对展现人们的文明惯,影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国家的文明进程有何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因此在教学时也要遵循"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怨么样"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经验。
对于公共秩序这一概念他们并不陌生,但是受行为惯和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还不够健全,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