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22
马克思实践美学马克思实践美学是由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思想构成的美学原理。
其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思想体系,独具特色,呈现出自然、简约、科学、理性的特质。
下面就“马克思实践美学”创作做出分点分析。
一、实践与美学的关系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实践是美学的根本。
读者要注意认识到,实践可以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和确立艺术价值的基础。
在“实践与美学”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试图解决好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界定和应当关注哪些问题的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对美学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对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出了数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较为完整的新美学方案。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与“美学”两方面之间的关联剖析,读者可以理解这种美学理念与西方美学的区别妙处。
三、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和内容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的共同作用是实现审美的目的,通过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来阐明马克思实践美学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剖析。
写者需要重点关注艺术创造和美学创造中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审美效果的影响。
四、社会的角色马克思实践美学强调社会的角色对于艺术的发展和推进。
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等都对于艺术的表现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起动作用。
因此,写者需要在此过程中,重点描述艺术在马克思认为的社会作用方面扮演的角色。
五、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土经济迅速发展,如何利用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成为了当下的现实问题。
在这个环节里面,写者可以运用案例等方式介绍如何将马克思实践美学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总结:马克思实践美学体现的是一种新实践美学理念,将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进行深度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美学思维。
在实践美学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世美学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术思想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涉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他独特的科学和文化理论。
因此,他的美学思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主要讨论马克思美学规律的相关内容。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美学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人类自身的推动,从而创造新的美感。
”这是一个由因果关系构成的规律,即:“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是决定美学发展的基础,但也是美学活动的活力来源。
”因此,马克思美的规律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类美学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它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二是它是美学发展的动力。
第一个层面是社会环境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
也就是说,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对人类美学活动是有限制作用的。
比如,古代社会中有许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有些艺术形式是不允许创作的,有些艺术创作是受制约的。
古代社会的美学创作受到许多限制,这也是马克思美学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环境也是美学发展的动力来源。
人类社会不断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它也会影响人们的美学活动。
古代社会也存在一些有利于美学发展的因素。
比如,古代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传统,艺术家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创作出各种美学作品,进而影响社会美学氛围。
因此,马克思美学规律认为,社会环境不仅是人类美学活动的限制,也是美学发展的推动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美学规律表明,社会环境对人类美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既可以限制人类美学活动,也可以激发人类美学活动。
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来支撑,它才能发挥其作用。
只有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美学规律,才能在创作中体现出其深远的影响。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探析摘要延安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苏俄美学这两个途径吸收而来。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纷纷通过翻译和简绍的方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审美活动的现实根源、审美活动的主客统一、审美活动的功利目的以及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等基本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著作《新艺术论》、《新美学》为代表的基本理论成果。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延安时期,即20世纪三、四十代的延安革命时期,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依托苏俄美学的载体进入中国,并和着延安政治革命和学术革新的节拍传播开来。
一大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人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随着美学语境的转移,在现代主义美学的波涛汹涌甚至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惊涛骇浪中,延安时期美学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为,只有理清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语境,客观审度延安时期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才能够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内涵,进而才能公允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传入的两条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传入中国,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中国学人漂洋过海,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文艺观念,并将其在中国土地上传播开来。
还有一条途径是:经过苏俄美学解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文艺观念,借助十月革命后的国际政治趋势运入我国。
延安时期,这种传播的根本动力在于,力求按照已经成型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立竿见影实地建立苏俄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但是,由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坚持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属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美学;也因其未能够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属人性和历史性等复杂特性,只是把审美反映视为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模拟,而被逐步修正。
马克思美学马克思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深刻思考了人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反映人类生产、交往与思考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
可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现象,而美学则是研究艺术本质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美学的核心思想是“割裂”,即艺术作品应该保持超越现实的独立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密切关联。
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社会生产模式与人类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具有自身独立的内在美感,而且艺术美感是普遍的共同特征,而不是分裂的主观产物。
因此,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同时又与社会生产的方式、目的和规律紧密联系。
马克思美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阶级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意识形态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因此,艺术作品不单是一种普遍的美感体验,还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它们反映并塑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阶级属性。
此外,马克思美学也关注艺术的创造过程。
马克思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因此,艺术家必须具备与生产过程相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才能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限制,在自由创作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艺术的自由与社会的批判应当相得益彰。
总之,马克思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既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又拥有独立的内在美感。
同时,艺术作品也是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美学的思想为我们理解艺术、创造艺术并评价艺术提供了指导意义。
谈谈你对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在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基础上,对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揭示的。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三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客观性。
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和感受的产物,而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受和评价。
美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只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认识和表达美。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客观本质,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是历史性。
美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美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
美的历史性要求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美,不能把美与社会割裂开来。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历史性,强调了美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性。
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马克思美学认为,美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由于人类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美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不断创新和丰富美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美的规律揭示了美的发展性,强调了美的不断前进和创新。
总结起来,马克思美的规律是关于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系列理论。
马克思美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美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美,推动美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美学观的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作品。
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同时,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形象、典型、情感等手段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美学观还强调了艺术的阶级性。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往往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而被统治阶级则往往被剥夺了创造自己文化艺术的机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人民性,主张把艺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此外,马克思美学还强调了艺术的实践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纯粹的精神产物,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形态。
同时,艺术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艺术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总之,马克思美学观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审美观念。
它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美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这一章,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情况。
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应当深刻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美学学科的性质。
2.美学研究的对象。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及课堂讨论为辅。
四、教学时间:4学时五、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登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美学复习笔记一、判断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着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罗丹的思想者.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非现实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现实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三、简答题: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着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四、论述题: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实例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等。
然而,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
尽管如此,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与社会和历史相关联的。
在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了艺术和文学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艺术和文学是一种表达社会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方式。
通过艺术和文学,人们可以反映和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因此,美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与社会变革和社会解放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关于美学的观点强调了审美的社会性。
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提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其物质属性决定的。
同样地,美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审美价值是一种社会上的共同认同和共同理解。
美的评判标准是由社会共同建构的,而不是个人主观的感受。
马克思也提到了美学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通过艺术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艺术家和创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美学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创造的方式,通过美学,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追求自由和完美。
马克思还关注了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在他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中,他提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统治阶级创造和控制的,并且用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美学也可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
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审美价值观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对美学观点的批判和反思。
虽然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但通过对他的一些论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马克思美学观点的内容。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一、填空10X1=10分二、名词解释 4个X5分=20分三、简要论述 3个X8=24分四、论述1个X20分=20分五、分析题1个X26分=26分第一讲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1、“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
马克思认为自然之所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是因为在实践把它人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物质改造或创造;二是人在精神上将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心灵化。
〔必考〕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需要、人的理想、人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总和。
3、两种尺度: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种的尺度: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比较单一的生存本领和需要,如青蛙能跳跃,可以泛指客观对象的规律。
内在尺度: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
4、美的规律: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的愿望。
〔人的两种尺度的结合形成美的规律,即在实践中既符合美的需要,又符合人的内在需要。
〕5、审美需要〔不用背〕: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二、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考〕①马克思实践的美学观点,回避了历史上主观论和客观论毫无意义的争辩,他批判继承了历史上关系论的各种学说。
②马克思的实践美学观点,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美学的合理的内涵和观点,把美学研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③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逐渐从动物界别离出来,同时也因为实践使人始终与自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人由于实践把自然人化了,使自然成为能够被人欣赏的对象,人类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成为欣赏美的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著作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是他们美学思想的运用。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在蒙昧时期的低级阶段,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
它们是劳动的前提。
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
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不能把人对自然的改造简单地理解为对个别自然形态的改变,而应理解为对整个自然的支配和占有。
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多方面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后,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而进入人的意识。
刻在美洲印第安人酋长墓表上的日历、四季日至点的石柱,证明在野蛮时期的人们已经把部分自然界纳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人类审美意识、美与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P.拉法格、F.梅林、г.В.普列汉诺夫、列宁、Α.В.卢那察尔斯基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充实和发展。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第四:艺术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等作了论述。
[编辑本段]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批判地吸取改造了美学史上、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成果,并对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有重大理论意义的科学阐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