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育思想探索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45
第42卷第1期2019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42,No.1Mar.2019收稿日期:2019-01-25作者简介:谭跃进(1958-),男,湖南长沙人。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工程管理研究。
钱学森系统工程创新教育思想的实践及启示———纪念钱学森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四十周年谭跃进,郭波(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摘要:本文结合钱学森创办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科专业的实践,对钱学森系统工程创新教育思想进行了案例研究,并探讨了它对当前大学“新时代、新管理”学科建设的启示和认识。
关键词:钱学森;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新管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74(2019)01-0013-04Practice of Qian Xuesen ’s Innovative Education Thoughts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ts Revelation :Commemoration of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Management Technology —Systems Engineering by Qian XuesenTAN Yue-jin ,GUO Bo(Colleg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innovative education thought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by Qian Xuesen ,who was the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how these thoughts may shed l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Qian Xueshen ;system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ew management science2018年9月27日是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1]署名文章40周年的纪念日。
钱学森教育案例:培养创新精神,成就未来科技。
一、钱学森的教育思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同时,他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认为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此外,他还注重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提倡多语言学习和国际交流。
二、以贡献导向的教学模式钱学森主张以贡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他认为学校应该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实际应用,真正地服务社会。
这一教学模式凸显了实用性和社会参与性,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钱学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采用了多种方法。
1.开展科研竞赛钱学森开展了许多的科研竞赛,鼓励学生参与。
这些科研竞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钱学森认为,科研竞赛能够让学生了解各种现代科技的应用,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素质水平。
2.激发学生的兴趣钱学森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他认为,科学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只有对科学充满热爱和热情,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技文化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秘。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钱学森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自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积极寻找学习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新探索。
因此,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自学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国际化教育钱学森主张国际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国际科技的前沿和发展方向。
他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科技都各具特色,学生应该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技术的交流和融合,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广泛和深刻。
因此,他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和研究合作,让学生了解国际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钱学森(1911年-2022年),中国著名航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和科学教育领域。
本文将对钱学森的精神思想进行汇报,包括他的人生态度、科学精神、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一、人生态度钱学森一辈子坚守着“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信念,他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
他在长期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勇于面对难点和挑战。
他曾经说过:“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这种事业是无穷尽的,我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事业的追求。
二、科学精神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他始终坚持科学精神,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勇于创新和探索。
他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无穷尽的追求,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对未知的一次突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三、教育理念钱学森向来致力于科学教育的推广和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材。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曾经说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实用的人材。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望。
四、对航天事业的贡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参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并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职务。
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精神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社会的影响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和科学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青年人,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材的经验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启示。
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作者:周哲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03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间是大国教育与人才之问,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思考“钱学森之问”,让我想到了一个企业家的故事:美国有一个厂长叫罗哥,面对日本人的竞争,他的企业状况每况愈下。
罗哥苦苦思索,究竟怎么做,才能提高竞争力。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哥碰到了物理学家钟纳,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他绞尽脑汁,用尽办法,甚至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机器人,但仍然没有让自己的企业起死回生。
没想到钟纳提了一个在他看来是违反常规的外行问题:“机器人真的提高了你们的生产力吗?”“当然,使用了机器人后,生产效率平均超过百分之九十,每个零件的平均成本也大幅下降。
”钟纳不以为然,又问:“说实话,你的存货直线上升,对不对?”这话问到了罗哥的痛处。
他知道:虽然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但仓库里积压的存货越来越多。
钟纳的话让罗哥思考:我到底在干什么?办工厂,显然不是为了把仓库填满。
那么是为了什么?——为了销售赚钱,赚钱才是目标。
假如公司不赚钱,那么工厂的各项工作都变得一文不值。
不能赚钱的行动就是没有生产力的行动。
有了这次彻悟之后,罗哥的企业终于起死回生了。
言归正传。
我在这里以这个案例来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
罗哥认识到:假如公司不赚钱,那么工厂的各项工作都变得一文不值。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社会接受,为国家做出贡献,那么,即使高考录取率再高,这又有什么意义?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变得一文不值。
这个说法可能许多人不能接受,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大到我们国家目前没有自己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小到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追求卓越1.1 勤奋学习:钱学森一生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2 自我要求严格: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卓越。
1.3 持之以恒:钱学森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坚持不懈,始终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执着。
二、创新精神2.1 不断探索:钱学森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勇于挑战科学难题。
2.2 敢于冒险:他敢于冒险尝试新的思路和方向,不畏失败,勇于创新。
2.3 开拓创新:钱学森提倡开放思维,鼓励团队成员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推动科技创新。
三、团队合作3.1 尊重他人:钱学森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倡导团队合作精神。
3.2 共同目标:他倡导团队成员共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激励团队成员团结合作。
3.3 分工合作:钱学森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实现团队合作的最大效益。
四、勇于担当4.1 敢于负责:钱学森在工作中敢于担当责任,勇于承担风险和挑战。
4.2 勇于创新:他勇于创新,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4.3 坚持原则:钱学森坚持原则,不为外部压力所动摇,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和坚定。
五、永不止步5.1 持续学习:钱学森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5.2 不断创新: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于现状。
5.3 传承精神: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不断前行,永不止步。
总结来说,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包括追求卓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勇于担当和永不止步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学习钱学森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盛懿汪长明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第10期[摘要]从历史演进逻辑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
理论维度上,开创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将系统工程由工程系统工程拓展为社会系统工程,并纳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实践维度上,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钱学森社会系统工程思想时代价值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价值[中图分类号] N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10-0043-03钱学森是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
钱学森不但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也为推广和宣传系统工程、创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提升系统工程理论成果社会化服务功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脱胎于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与理论总结,并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指向,为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思想助力,与党中央治国理政强调系统思维、统筹规划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度契合。
一、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诞生錢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开创与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联。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萌芽于他旅美期间参与火箭导弹研制,形成于他回国后对系统工程尤其是航天系统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熟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继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科学的春天”来临,1978年9月27日,退出国防科研领导岗位不久的钱学森和他的学术同仁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广阔的战略视野,结合自身长期从事航天科研一线工作的经历及中国航天的成功实践,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1]一文,以期解决组织管理效率不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家建设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等制约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钱学森教学反思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包括他在教学方法和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围绕钱学森的教学反思展开讨论,以期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和启示。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钱学森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钱学森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钱学森认为,团队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钱学森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二、教学方法与实践钱学森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问题导向教学:钱学森提倡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他常常给学生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教学:钱学森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实验,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钱学森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他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交流,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他常常组织小组讨论、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钱学森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钱学森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引言概述: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钱学森的精神思想,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他的思想精神。
一、追求卓越1.1 钱学森一生追求卓越,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1.2 他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3 他倡导学习和创新,鼓励年轻科技人员勇攀科学高峰。
二、坚持不懈2.1 钱学森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2.2 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从不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2.3 他的坚持不懈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创新精神3.1 钱学森倡导创新精神,提倡科学家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3.2 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3.3 他的创新精神影响了无数科技工作者,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四、勇于担当4.1 钱学森是一位勇于担当的科学家,他在国家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4.2 他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4.3 他的勇于担当精神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让他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地投身科学事业。
五、服务国家5.1 钱学森始终将服务国家和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5.2 他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3 他的为国家服务的精神感染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让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事业。
结语:钱学森的精神思想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精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钱学森的精神思想,让他的光辉事迹永远闪耀在中国科技史上。
浅论钱学森的道德实践与德育思想2009年10月31日,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不幸逝世。
钱老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老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科学界的缺憾。
斯人已逝,其芳仍存。
钱老不仅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思想。
关于钱老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有集大成之作。
作者不揣鄙陋,以井底之见,对钱老的道德实践与德育观念做粗浅探讨,意在发掘钱老优秀思想遗产,勉励今人;亦以此小文对钱老聊表悼念。
一、服务国民的目标观钱学森曾说过:“我自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
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以身作则,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实现着自己的目标。
他的这种目标观,在教育思想和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
钱学森曾就读办学思想十分先进的北师大附中。
他后来确认1/ 9了北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他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1947年,钱学森回国完婚后重新回到美国学习工作,但其在美国的老师冯·卡门以及其他同事很快发现,钱学森夫妇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注意攒钱,看来没有长期居住的打算。
金钱、地位、声誉并不能打动钱学森回国报效的心。
1950年,现为西北交通大学教授的罗时钧当时正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由钱学森指导做博士论文。
罗时钧每周都要去钱学森的办公室答疑。
答疑中,钱学森和他谈起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得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在钱学森的影响和引导下,罗时钧的学业还没结束,就提前回国了。
许多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中国人,那时候尽管对新中国了解甚少,但当他们得知在美国有优厚待遇和一定地位的钱学森已经决定回国时,也纷纷表示准备抛弃在这里的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服务。
钱学森书信的教育思想研究钱学森,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科学巨匠,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留下的书信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书信中,他多次强调,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指出,教育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钱老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他深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
在他的书信中,多次提到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科交叉,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钱学森还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书信中,他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
他主张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钱学森提倡启发式教育。
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认为这样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巧妙的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钱学森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在他的书信中得以体现。
他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钱学森教学反思钱学森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
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钱学森先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分析。
首先,钱学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干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上,他时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钱学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他认为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他的教学中,他时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匡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钱学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他的教学中,他鼓励学生思量、探索和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他时常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钱学森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和学习知识。
在他的教学中,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觅答案,并鼓励他们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
他时常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量能力的人材。
综上所述,钱学森先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钱学森先生的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发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张瑜:钱学森先生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瑜在纪念我们敬爱的系主任和恩师,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我想主要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为线索,探讨如何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问题,并以此缅怀和纪念钱学森先生。
一、引言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教育家。
钱学森先生是发起和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以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为主任委员的、科大建校筹备委员会的十位委员之一。
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全科学院办校,研究所与系结合)办校方针的形成中,在担任近代力学系(原名力学和力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并确定近代力学系办学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亲自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研制小火箭等开创性的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对全国教育界都很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课”[1],“近代力学的内容和任务”[2]等指导性文章。
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指导下,在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严济慈等著名科学家的鼎力运筹下,一所以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填补我国科技空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主要目标,实行理工结合的新型大学,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组建成功了。
这堪称世界科学史与教育史中的一个奇迹。
五十余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多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例:在中国科大五万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涌现了五十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
这种千人出一院士的比例在我国高校中列名第一,且遥遥领先。
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自2011年9月22日我应邀在中国科大作第一场报告以来,近三年来我已在全国作了201场报告。
题目是:《身为科学家的教育家钱学森》《百人一院士,千人九将军》《钱学森先生引领的成才之路》《钱学森先生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等。
我已经年过七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事情要从3年前说起。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的母校中国科大为此举办了一系列报告会。
我作为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又是当年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从事小火箭研制活动的积极分子,是应邀返校讲座的几位报告人之一。
当时我的讲演稿仅仅为在中国科大作这个场报告而准备的,前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
没有想到,更没有计划过会作第二场或多场报告。
后来有这么多高校和单位约我演讲,是我始料不及的。
这说明钱学森先生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他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几乎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位有突出建树的出色教育家,他的思想、实践、付出和成果并不被很多人所知晓。
人们怀着敬意和求知的热情希望了解和学习他这方面的精神与事迹,以获得启迪。
因为讲稿的最后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着重介绍了钱老的高贵品德与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相关感人事迹,这个报告也被很多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列入约请计划。
所以,邀我讲座的高校远不但是航空航天方面的院校、理工科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还包括师范、农林、医科、民族、财经政法、外语以至艺术类院校等。
它还被很多省(市)如山东、山西、湖北、广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共青团委的学校部列为落实团中央发起的“与信仰对话”活动的内容而加以组织。
绝大部分人都是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钱学森先生的,而我从教育家的角度向大家介绍钱学森先生,这是因为钱学森先生不但是创办中国科大的主要成员,还亲自担任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实际主持近代力学系的工作8年(1958~1965)以上。
在他主持近代力学系工作期间入学的学生有8届,共一千人。
钱学森教育教案: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钱学森教育教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物品,它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导师钱学森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出来的教育教案。
在这份教案中,钱学森将其对于教学的心得和理解,以及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考,全面地呈现出来。
教案准确地指出了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的方向,更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份教案。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钱学森的教学法十分独特,他的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他创新了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计,强调贴近实践、强化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所长,避免了教育的浪费。
此外,钱学森还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媒体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他强调需要加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观的引领钱学森在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的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心中,让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他强调教育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出发,鼓励学生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自尊和他人尊重,强调创新和协作的意识。
同时,钱学森也鼓励学生要勇于拥抱变化,积极面对挑战,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这正是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科技创新的引领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是无可置疑的。
在教育教案中,他不仅强调了科技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更表达出了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