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调整训练》知识点提要
- 格式:docx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1.呼吸训练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
[1]2.呼吸训练分类2.1缩唇呼吸2.2腹式呼吸2.3部分呼吸法2.4呼吸训练器3.一般的原则3.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
(背景轻音乐为宜)3.2充分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
3.3指导患者穿着轻便的衣服,尽可能的保持全身放松的肢位。
3.3.1开始采取膝屈曲的仰卧位,使腹肌放松。
3.3.2适时选择坐位、立位等其他体位进行治疗。
3.4对患者的日常呼吸方式进行观察评定。
3.5对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主要是针对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放松。
3.5.1胸锁乳突肌3.5.2斜方肌上部纤维3.5.3肩胛提肌3.5.4斜角肌4.注意事项4.1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考虑辅助呼吸法和给予氧气吸人,维持呼吸的通畅。
4.2不要让患者努力地呼吸,呼气时必须有意识地放松,若努力呼气,易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增加气道阻塞,易诱发支气管痉挛。
4.3训练开始时,不要让患者长呼气,这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原因。
4.4吸气初期不要让呼吸辅助肌收缩。
4.5为了避免过度的换气,做3~4次深呼吸练习即可。
5.效果5.1增加每分通气量5.2减少呼吸次数5.3减少分钟换气量5.4增加呼吸功率5.5增加动脉血氧分压5.6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训练法6.1缩唇呼吸(push lip breathing)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法.此方法气道的内压高,能防止气道的陷闭,使每次通气量上升,呼吸频率、每分通气量降低,可调解呼吸频率。
6.1.1目的缩唇呼吸可协调各种呼吸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又由于通过缩唇形成2 ~ 5 cmH2O微弱阻力,使气道等压点向气道远端推移,从而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和狭窄,降低过快的呼吸频率,吸气与呼气时间被延长,在使患者的气量和肺泡换气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增加,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内气体交换,改善肺功能。
呼吸训练的内容和训练办法欧阳索引(2021.02.02)练习呼吸的办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恍如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收回“咝”声,力求平稳均匀耐久。
>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几多遍就数几多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
如:> 出东门,过年夜桥,年夜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看看这篇<<怎样喊嗓练声>>第一阶段:未曾作声先练气研究资料标明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16—19次,每次呼吸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至更长,并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必须掌握将气坚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一)“深吸慢呼气息控制延长练习”。
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抓紧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频频练习4—6次。
(二)“深吸慢呼数字练习”我们把第一步调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
我们推荐三种练法:A.数数练习:“吸提”同前。
在“推送”同时轻声快速地数数字“12345678910”,——口气频频数,数到这口气气尽为止,看你能频频数几多次。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慢性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时间久了患者逐渐习惯于胸式呼吸,但是胸式呼吸可造成呼吸效率低下,增加呼吸困难,进而引发恶性循环。
呼吸训练的目的是预防发生恶性循环发生,指导患者进行高效率的呼吸方法。
呼吸训练分为缩唇呼吸、腹式呼吸、部分呼吸法及强化呼吸肌的训练。
一、目的: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改善换气;改善肺部、胸部的弹性;维持和增大胸廓的活动度;强化有效的咳嗽;强化呼吸肌、改善呼吸的协调性;缓解胸部的紧张;增强患者的体质。
二、适应症:1)因胸部、腹部的疼痛所造成的呼吸障碍。
2)肺部胸部扩张受限。
3)胸部、腹部的术前、术后4)原发性、继发性肺部疾患。
5)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造成的呼吸肌肌力下降。
6)肺栓塞。
7)COPD。
8)换气障碍。
9)支气管痊孪。
10)呼吸障碍引起的代谢不全。
11)使用人工呼吸器的患者。
三、一般的原则:1)尽可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背景轻音乐为宜)。
2)充分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和合理性。
3)指导患者穿着轻便的衣服,尽可能的保持全身放松的肢位:开始采取膝屈曲的仰卧位,使腹肌放松。
适时选择坐位、立位等其他肢位进行治疗。
4)对患者的日常呼吸方式进行观察评定。
5)对患者进行放松技术的指导,主要是针对胸廓上部、肩胛带肌的放松。
四:注意事项:1)对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首先考虑辅助呼吸法和氧气吸入,维持呼吸通畅。
2)不要让患者努力地呼吸,呼气时必须有意识地放松,若努力呼气,易引起气管内的气流紊乱,增加气道阻塞,易诱发支气管痊孪。
3)训练开始时不要让患者长呼气,这是导致呼吸急促的原因。
4)吸气初期不要让呼吸辅助肌收缩。
5)为了避免过度的换气,做3~4次深呼吸练习即可。
五:效果:1)增加每分通气量。
2)减少呼吸次数。
3)减少分钟换气量。
4)增加呼吸功率。
5)增加动脉血氧分压。
6)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六、训练法(一)缩唇呼吸:1、定义:缩唇呼吸指的是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嘴呈缩唇状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气的方法。
呼吸训练动作要点呼吸分三种分别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一)提高和控制正常呼吸的训练身体呼吸分为3部分:下、中、上。
呼吸训练根据其影响的部位分为4组。
1. 下腹部呼吸可以提高膈肌、腹肌和盆底肌肉的协调。
2. 下胸部呼吸可以增加胸廓下部的扩展并提高肋间肌、膈肌和脊固有肌的协调。
3. 上胸部呼吸可以增加上部胸廓的扩展并提高肋间肌和脊固有机的协调。
4. 整体的呼吸运动可以将各呼吸功能进行整合并提高以上3部分的协调运动。
如上所述,正常呼吸情况下,上述3部分在协调状态下进行最佳活动。
一个完整的呼吸训练应包括上肢3部分:下中上3部分在前、侧、后方向的活动。
训练开始之前,评估呼吸模式很重要。
方法是连续按压下腹部,先按压脐下,接着按压一侧,最后在该水平腰部进行按压。
可以在中上胸部进行同样手法操作。
需要评估9个区域。
最后通过在呼吸情况下施加手法将3部分进行比较进而整合。
开始左手放在胸中部,右手放在腹部。
完全吸气时,右手从胸部移到上胸部。
呼气和吸气时双手均进行活动,评估活动范围。
运动受限、不对称或缺失的区域要进行手法促通训练。
本项训练最好的体位是膝位,臀部坐于足跟。
这种体位下脊柱是挺直,胸部和腹部可以自由活动,呼吸效果最佳。
若不能采取此姿势也可以考虑其他姿势如坐在椅边。
姿势选择依个人舒适情况而定。
只要能保持脊柱姿势不变即可。
(二)促进呼吸控制的训练下腹部促进呼吸控制的训练训练A 促进膈肌第一阶段的运动,其中胸骨部膈肌活动最大。
若训练方法正确,脊椎深部固有肌、膈肌、腹横肌和肋间肌会共同激活。
基本体位蹲坐于足跟,脊柱伸直,双臂垂于身体两侧。
运动方法吸气1. 腹部鼓起时,轻微屈曲髋部,保持脊柱伸直状态。
2. 从T12/L1(而不是腰骶段)开始伸展脊柱,继续吸气。
此种伸直可以使中央腱下移。
3. 保持上臂和胸骨放松并睁眼。
4. 注意避免颈枕过伸。
呼气1. 将脐部贴近脊柱来开始呼气。
2. 将颈部和整体脊柱回归中立位。
呼吸一、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
二、呼吸过程:1、外呼吸:⑴肺通气⑵肺换气2、气体在血液对运输3、内呼吸:组织气体交换。
三、生理意义:使机体及时从外界摄取氧气,同时把CO2排出体外,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呼吸过程任何一环发生障碍,均可导致缺O2和CO2堆积,以致影响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严重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所以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生理活动之一。
第一节肺通气一、呼吸道的功能特点1.功能①通气作用②加温和湿润作用③防御作用2.呼吸道口径的调节①迷走神经②交感神经③炎症化学物质二、肺泡(一)肺泡和呼吸膜1.肺泡的结构I型细胞(又称扁平上皮细胞)Ⅱ型细胞(又称分泌上皮细胞)2.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组织结构,由六层组成:①单分子表面活性物质层②液体分子层③肺泡上皮层④间质层⑤毛细血管基膜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呼吸膜厚度0.2~0.6um有昝于气体交换。
(二)肺泡表面张力:呼吸膜液体分子层的液体表面有趋于缩小至最小面积的力。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来源:Ⅱ型细胞分泌2.性质: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3.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吸气时肺泡过度扩大,呼气时肺泡过度缩小,维持肺泡容积相对恒定。
4.意义:①有利于肺泡的扩张②有利于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③减少肺间质中组织液的生成三、肺通气动力(一)呼吸运动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动力1.平静吸气①吸气(主动)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胸腔扩大(三)用力吸气:在平静吸气基础上,其它呼吸骨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胸小肌等也参加收缩使胸腔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吸入气量。
②呼气(被动)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胸腔缩小2.用力呼气吸气、呼气均为主动①吸气时,还有吸气辅助肌参与②呼气时,肋间内肌,腹肌参与(二)肺内压的变化:1.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大,肺内压暂时下降(<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2.呼气时,胸腔缩小,肺缩小,肺内压暂时升高(>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第十二章呼吸训练技术第一节基本知识一、概述呼吸训练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手术后患者尽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复期肺功能,缩短康复时间。
维持正常呼吸和胸廓、呼吸肌、肺组织、气道、呼吸中枢与神经传导系统有密切旳关系。
任何一种环节浮现异常都可以导致通气或换气旳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新陈代谢旳正常进行,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一)解剖与生理学方面旳根据维持肺通气量旳肌群不是直接作用于肺和支气管,而是通过变化胸腔容积,使胸腔内压产生相应旳变化,从而引起肺泡旳扩张和回缩,驱动气体出入。
这些肌群重要为膈肌、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
1.膈肌(1)解剖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呈向上旳穹隆状,封闭胸廓下口,构成胸腔旳底部及腹腔旳顶部。
(2)神经支配C3~C5神经纤维构成旳膈神经。
(3)作用膈肌收缩时,膈顶下移,同步肋骨向外、向上移动,从而增长胸腔旳容量。
(4)活动度正常活动度约为1.5cm;深呼吸时可达7~8cm,甚至10cm。
2.肋间肌(1)解剖位置肋骨之间,由肋间内、外两层肌纤维构成。
(2)神经支配T1~T11神经纤维。
(3)作用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前端拾起,使胸廓向上、向外扩展,胸腔旳前后径扩大;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腔缩小。
(4)肋间肌在安静呼吸时不起重要作用,只有在深呼吸时才起作用。
3.辅助呼吸肌(1)构成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胸大肌等。
(2)作用可抬高和固定胸廓于最大前后径位置,并能提高膈肌旳呼吸功能。
(3)在安静状态下,辅助呼吸肌不收缩,只有当呼吸困难时,才开始收缩,以便在原有呼吸肌收缩旳基本上进一步强化呼吸效应。
4.腹肌(1)构成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
(2)神经支配T7~L1神经纤维。
(3)作用收缩时压迫腹腔,把胸廓向下拉。
(4)肌电图眼镜表白,无论是正常人或患者,在安静呼吸时或在轻度用力呼吸时,腹肌均不活动。
只在深度呼吸时,腹肌才增添辅助呼吸作用。
呼吸在一定限度上可受意识支配,因此可以进行积极训练。
《呼吸调整训练》知识点提要
一、有控制的胸腹式联合呼吸
人的本能式呼吸要么是胸式呼吸,也叫浅呼吸,要么是腹式呼吸,也就是单纯横膈式呼吸,要么是胸腹式呼吸即深呼吸。
有控制的胸腹式呼吸方式是口语交际中较为理想的呼吸方式,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这种呼吸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吸气量大。
吸气时,两肋展开,横膈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因而进气快,部位深,气量大。
便于控制。
呼气时,吸气肌肉群仍要工作,用两肋展开和小腹内收“拉住”呼出的气流,有控制地将气流均匀、平稳地呼出。
这是有控制的胸腹腔联合呼吸方式训练的关键。
调解自如。
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因情因景、因实际需要自如地调节用气,使快慢、长短、松紧、上提、下松等多种气息状态,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运动,从而引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形式,以达到理想的口语艺术表达效果。
二、有控制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获得方法
1.调整身心状态。
在进行有控制的胸腹式呼吸训练的同时,调整好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在心理状态方面,一个人内心状态如果是积极的、振奋的,神经传导就快,口语表达也就顺畅。
反之,一个人内心状态如果是消极的、应付的,神经传导就迟钝,口语表达也就呆滞。
因此,无论在用气发声的整个训练过程中,还是在各种口语交际中,都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身体状态方面,在口语表达过程中或用气发声时,全身肌肉应相对放松,呼吸器官要舒展自如。
具体作法是:头正、肩松、腰直、脚平。
2.吸气训练
练习吸气时,要注意学习深吸气的方法,做到气沉丹田,蓄气量大。
具体训练方法:
闻花香。
在意念上,面前放置一盆香花,双脚自然站立或采用坐姿(不要坐满,最好只坐椅子的1/2)胸部自然挺起,两肩不能耸起,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将气吸到肺底,要吸得深入、自然、柔和,感觉两肋渐开,气吸进肺底,腰带周围涨满;控制一两秒钟,再用嘴缓缓呼出气流。
抬重物。
意念上准备抬起一件重物,先要深吸一口气,然后憋足一股劲。
这时,腹部所产生的感觉同时有控制的胸腹联合的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似。
半打呵欠。
不张大嘴地打哈欠,软腭向上抬起,槽牙打开。
3.呼气训练
通过训练,让呼吸稳劲自如、富于变化,也就是学会有控制地均匀平稳地呼气。
具体训练方法:
吹空瓶练习。
模仿撮起双唇吹响空瓶,气息要均匀而缓慢地流出,呼气时间逐渐延长,达到25-30秒为较好。
体会两肋逐渐收缩,腰带周围渐松,直到一口气呼完。
练习中注意要快吸慢呼。
数数练习。
一口气从1数到30,顿挫用力,声音要规整、圆润,不感到挤压、力竭,数数练习的目的是锻炼控制气流呼出的能力,切记数数当中偷偷吸气。
贯口练习。
借用相声艺术中“贯口”的方式,选择较长的地名、人名或菜名等进行快速朗读,要求合理呼吸,朗读时不结巴、不卡壳,达到发音清晰,快而不乱的效果除上述一些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喊人名练习、朗读短诗、朗读长句和绕口令等方式进行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