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诗词赏析分类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10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考点分析]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二、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卷1.XXX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XXX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
该诗亦如此。
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订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厚实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襟怀胸怀。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怀。
[赏析]:(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XXX涌起(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XXX涌起(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必背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中考古诗词赏析考题分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①清新秀逸俊美清秀清幽淡远高雅委婉含蓄而有韵味雄放壮阔慷慨悲壮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晓畅朴实无华通俗传神生动活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亲切感人情景交融言简意赅细致入微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想象大胆神奇叙事生动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解题思路与技巧]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1、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唐诗宋词里有人生旅途的羁苦,有怀乡思亲的愁绪,有志存高远的信念,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有满腔热忱的爱国之心,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风骨。
初三语文作业——课外古诗赏析一、考点梳理: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句(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词)××句(上阙/下阙)都运用了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赏词、炼字(……字用的好/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6、赏句(例: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首联的作用;请赏析……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手法简要赏析。
)二、常见古诗词分类: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饮酒》)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4、边塞诗: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军旅生活的艰苦;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5、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例:《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7、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卜算子·咏梅》《石灰吟》《赠从弟》)8、咏史怀古诗: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如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王朝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引发对时局的感慨或自己身世的共鸣等。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幽州台歌》)借用典故、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借古讽今“商女……”等手法。
《古诗词欣赏》专项复习
古诗词欣赏专项复
导言
本文档旨在为您提供关于古诗词欣赏的专项复的指导。
在此复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古诗词形式和鉴赏
技巧。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艺术品质。
2. 古诗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分别以五个字和七个字为
一句。
3. 古诗词的写作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要求,包括平仄押韵等。
常见的古诗词形式
1. 古诗:以五言或七言为句韵,包含若干个句子构成的篇章。
2. 古词:一种以乐府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短诗,通常有四句
或八句。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1. 注重把握古诗词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意境
和内涵。
2. 注意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等,以
更深入地体味其含义。
3. 着重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体验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共鸣。
总结
通过本文档的复,您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见的古诗词形式,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从而提升对古诗
词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您在古诗词欣赏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一、复习提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
因此,古诗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
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
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专题专项复习1. 古诗词的背景和特点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由很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创作而成。
古诗词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句子构成,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和象征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2. 古诗词解读的方法和步骤古诗词的解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2.1 理解古诗词的背景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解读诗词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把握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2.2 分析古诗词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古诗词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是解读的关键。
分析诗词的韵律、字句的布局、修辞手法和意象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2.3 推测古诗词的主旨和情感表达通过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分析其结构特点,可以推测诗词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诗词常常以微妙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品味和推测,把握诗词的内在含义。
2.4 深入解读古诗词的意象和隐喻古诗词常常使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深入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和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
3. 古诗词解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在解读古诗词时,需要注意以下重点和注意事项:3.1 留意古诗词的背景和历史人文知识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历史人文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诗词。
对于一些特定的古诗词,熟悉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是必要的。
3.2 关注古诗词的意象和隐喻古诗词中的意象和隐喻常常是诗词美的重要体现,读者要注意关注意象和隐喻所传达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对诗词的整体理解中。
3.3 多角度思考和解读古诗词的意义常常是多维的,读者要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以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不拘泥于表面的意思,而是从多个方面去探寻诗词的内在含义。
4. 总结古诗词解读是一项有趣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语言特点,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主旨,深入解读诗词的意象和隐喻,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总结.doc主备人陈利上课人时间星期第周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技巧讲解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彖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彖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列清单)2、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技巧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屮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形容词。
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五、语言(炼字)类考题答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结合诗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六、答题思路1、答法:研究题干仃)方向:思想、气氛、形彖、结构、手法、(2)层级:填空(用词)、简答(问什么,答什么)、简述(温习议论文,观点+材料)2、性质判断:规范、半开放、开放。
观点,符合社会价值观,符合逻辑。
问到人或物特征,用形容词。
注重意译的重要。
古诗的表现手法与文学作品的表现乎法高度重叠。
3、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就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卒章显志、借物抒情、课堂训练一、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情感1、望岳(杜甫)本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2、春望(杜甫)感时伤别,忧国忧民,思乡念亲的情感。
3、石壕吏(杜甫)本诗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趁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含蓄批判和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4、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这首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5、使至塞上(王维)这是一首纪行诗。
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6、渡荆门送别(李白)此诗写诗人出蜀至荆门所见两岸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7、游山西村(陆游)本诗描绘了一幅和平、富饶的农村风俗画卷,表现了诗人热爱家乡、留恋农村生活的情趣。
8、长歌行(《乐府诗集》)本诗以恰当的比喻说明时间的珍贵,勉励青年人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9、野望(王绩)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10、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这是一首思乡怀归的抒情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本诗描写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12、黄鹤楼(崔颢)本诗借楼吊古,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13、送友人(李白)这首诗通过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4、秋词(刘禹锡)表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5、鲁山山行(梅尧臣)对大自然的迷恋和热爱之情。
16、浣溪沙(苏轼)这首词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快心情,下片进而由寺前西流溪水,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
全词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1.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一)样题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题至第11题。
(8分)折杨柳①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0.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E )(4分)A.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经常用来借表离别伤感之情,例如本文就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B.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表达的也是离别之伤感。
C. “春风”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表欢快的场景,所以,本诗中也有欢快愉悦的情感存在。
D. 在古代,“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E.“惟有春风最相惜”中的“惜”是“哀伤”的意思,与“落叶而惜秋”中的“惜”意境一致。
11.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现了春风对杨柳的依依不舍。
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诗人与送行者惜别的情谊。
A.考评内容理解——概括诗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赏析——初步欣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古诗词速读技巧①看标题,抓题眼。
——题目一般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钱塘湖春行》、《送灵澈上人》、《使至塞上》、《天净沙·秋思》等)②看作者,知人论世。
——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诗歌主旨的表达与诗人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杜甫:忧国忧民;辛弃疾:壮志难酬)③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为阅读提供暗示。
一般有如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内容或情感基调);②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寓意);③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时代背景);④解释生僻字词(降低阅读难度)。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④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词。
——即诗歌中的情感词,如喜、愁、恨、孤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⑤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义,寄托特定情感。
(“柳”表离愁别绪、思亲怀人;“月”表思亲怀远;“蓬草”表身世飘零)⑥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即诗歌中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或引用的古代故事,使诗歌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含蓄,言简义丰。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二人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死去的好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C.考点解读①理解意境(选择)题型: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意象即诗中的主要景物,意境常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画面的描绘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加入自己的联想,语言要有诗意;情感的表述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只答“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②分析形象题型: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特点?塑造这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答:找出并描摹诗歌的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诗人的情感。
③赏析表现手法(问答)题型:诗歌的某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什么效果?解答:准确指明用了何种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修辞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使用此手法的原因;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④赏析字词题型:品味诗歌中字词的妙处。
解答:角度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将字放回原句还原情景;说明该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角度二——指明该字用到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说明该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⑤传统文化(选择)F.课本中的典故烂柯人——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
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遣冯唐——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
经冯唐代为其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
射天狼——天狼星,《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牛名。
境的辽国与西夏。
八百里——指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的卢——良马名。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一、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8分)湖①口送友人李频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E )(4分)A. 诗的首联写诗人“湖口”所见,暮霭茫茫笼罩着空阔的江心,芦苇无穷与田野相接,营造了空旷广袤的意境。
B. 颔联中的“去雁”与《商山早行》中“凫雁”都寄寓了诗人的伤别之情。
C. 颈联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流露出诗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
D. 诗中的“腊”是指农历的十二月,它是由古人祭祀百神的“腊日”演变而来的。
E. 尾联描写腊月末凋零的梅花,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4分)“独”字既写出了友人独自乘船远去的情景,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伤。
二、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8分)送沈子福归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①。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gǔ)师荡桨向临圻(qí):“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临圻”,在今山东省峰县。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 )(4分)A.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开篇的杨柳既是现成之景,又包含不忍离别之情。
B. “行客稀”写渡头的冷清,营造了送别时凄清的情境。
C. 第二句写客船已发,诗人伫立目送,远眺孤舟,情思悠远。
D. 望着大江两岸芳草萋萋,春色漫漫,诗人内心送别的怅惘与哀伤也随之消散。
E. 这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明快,风格清丽。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4分)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三、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8分)秋浦①途中(唐)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注释】①秋浦:县名,今安徽省贵池县。
②蒲:香蒲,蒲草。
③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牡牧的家乡樊川在杜陵境内。
【写作背景】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受人排挤,由礼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
两年后,又移任池州刺史,赴任时正是凉秋九月,诗人途经秋浦县,写成此诗。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4分)A. “穷秋”是“初秋”的意思,与下文的“寒沙”相照应,点明了写诗的时令。
B. 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生动地勾勒出风雨凄迷的行旅图。
C. “雁”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借“雁”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D. 诗人问及禽鸟,寄情归雁,展现出旅程的孤寂,更衬托出有家不得归的流离之苦。
E. 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直接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
2.本诗中“萧萧”“淅淅”两个词用得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4分)“萧萧”“淅淅”两个象声叠音词,摹写了秋雨、溪风的声音,渲染了凄冷之感;既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沧桑、悲凉。
四、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②,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释】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去长沙:汉代贾谊因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③古曲有《梅花落》。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E )(4分)A. “迁客”指被贬谪的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也是指被贬。
B. 李白用贾谊的不幸暗指自身的遭遇,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
C. 诗中的“望”字,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中的“望”字情感一致。
D. 诗的第二句表现了诗人想念家人,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E. 在古诗中“笛”是常见的意象,“谁家玉笛暗飞声”的“玉笛”表达了征人思归之情。
2.诗歌的三、四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想象(虚实相生),听到玉笛吹奏《梅花落》,想象五月的江城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辜受害、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四)专题训练——山水田园五、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8分)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雨断桥②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D )(4分)A. 由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游湖是在暮春时节。
B. 全诗抓住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等意象,描绘出描春日的湖光美景。
C. 古诗词中“燕子”意蕴非常丰富,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借“燕子”,表达出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