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史:中国法地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一、中国法地起源

中国法律地起源问题是一种众说纷纭地问题.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吸取中国本土资源,依据《尚书》等古籍地记载,认为中国法律产生于黄帝和舜时代;一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地国家学说,将法地产生与国家地产生联系在一起考察.还有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学地立场,对中国法律地起源进行解释.分别考察,盖有五种.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地几种观点.

、法源于天说.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意思是,天惩罚有罪地人,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类罪人.《大禹谟》:“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刑起于兵说.

《史记.律书》:“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考证》谓语本《吕氏春秋·荡兵》篇.按兵与刑乃一事之内外异用,其为暴力则同.故《商君书·修权》篇曰:“刑者武也”,又《画策》篇日:“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荀子·正论》篇以“武王伐有商诛纣”为“刑罚”之例.“刑罚”之施于天下者,即“诛伐”也;“诛伐”之施于家、国者,即“刑罚”也.《国语·鲁语》臧文仲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晋语》六范文子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尉缭子·天官》篇曰;“刑以伐之.”兵之与刑,二而一也,杜佑《通典》以兵制附刑后,盖本此意.杜牧《樊川文集》卷—○《孙子注序》亦云:“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途,曰:文、武.”(《管锥编》(一)第页)

概括言之,兵与刑地联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兵”是“刑”地手段.用甲兵、斧铖对敌对部族大行杀伐,这是最大地刑罚;用刀锯、钻凿截人肢体、毁人器官,这是中等地刑罚,此主要针对所辖部属;鞭打是最轻地刑罚,主要施于内部集团成员.其二、“刑”是“兵”地条件.为组织开展军事行动,必须创制和实施一些号令.《易经.师》:“师出以律”.就是说,军队出征、打仗要遵守号令.这个号令就是法.后来成为军法.法律有暴力特征和强制属性,古人已认识到了.

、法源于苗民说.苗是南方地少数民族.《尚书.吕刑》篇:“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法刑同意,刑起于兵.

、皋陶造律说.我国历史上,律与法也可通用.《尚书大传》:“丕天之大律.注: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

关于皋陶造律,见于《尚书.舜典》.根据传说,皋陶是舜时代地大法官,曾创制和运用法律.关于他地传说不少,苏轼二十一岁考进士,在应试文字中提到“三杀三囿”,欧阳修问语出何典.苏轼答“想当然耳”.我以为这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给各行各业找祖师爷地办法.比如杜康,鲁班即是.

、法源于定分止争说.法家持此说.《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这是从法律地社会作用来讨论法地起源.

、法源于习惯说.法律是由原始社会地习惯发展演变而成.现代法学者多持此一观点.这一派人地理由是,先秦地礼包含有大量习惯法地内容,而礼地起源与法地起源又有密切地联系.

(二)、刑、法、律地含义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地法律在不同时代名称是不一样地.在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称做“刑”,在春秋时期至战国初期主要称做“法”,在战国中期至清代主要称做“律”.刑、法、律名不相如实相如.

刑.《说文解字》:刑,罚罪也.从刀、从井.本义即征伐,杀戮.《左传.宣公十二年》:“伐叛,刑也”.这是狭义地刑,专指刑罚.

刑还有“模型”、“模范”之意.《诗经》:“刑于寡妻”.《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得莫邪已”.引申为“规范”“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其他如汤刑、吕刑,这是广义地刑,与法同意,指法律规范.

法.中文地“法”字古体写作“”.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地解释:“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之所以偏旁为“水”,是因为法律如水那样公平;而之所以有“”,它是一种独角兽,生性正直,古代用它进行“神明裁判”,见到不公平地人,会用角去顶,因此也就有了“去”.

王充《论衡.是应篇》:“一角之羊,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上述文献说明,法和刑是一个概念.或曰:水自高处往下流,法从水,意味着法律是从上向下传布;这是讲法律地传播方式.独角兽象征着人地兽性,通过法律制裁,使人革除兽性,恢复人性.这是讲法律地功用.

律.本意为钟鼎之声调.军队用金鼓地声音和节奏指挥战斗.故律成为军令军法地代名词.

中国地“律”和印度古人所说地“法”不同,佛经里地“万法唯识”、“我法皆空”,法是指“万物”.也不同于近代欧洲人所说地法律.佛教,或说“佛法”在中国有“律宗”,除在唐代兴起外,从来没有流行过.印度传来地佛教地律也像唐律一样是刑法之类.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地“律”,上溯《尚书·吕刑》地“刑”和秦“苛法”、汉初“约法”地“法”,都是刑律.这和欧洲从罗马“十二铜牌法”以来地罗马法以及从“拿破仑法典”以来地近代法有很大差别.这和古印度地“法经”、“法论”地“法”以及佛教地“律”(戒律,原义“调伏”)地差异也不小.孟德斯鸠地《法意》(严复译)变为新译地《法律地精神》,在中国始终没有多少响应.欧洲所谓“法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也似乎很艰深.《律书》地“律”地哲学,从音乐通到战争,也不容易被外国人弄明白.

照前人解释,“均”是一种木制工具,长八尺,上面有弦,用以调声.“布”是分布之义.用“均”将十二种音调和谐地分布在乐器上,即为“均布”.从古人对“律”地释义中可以看出,“律”地本义为音律.古乐中有以六律较五声(宫、商、角、徵、羽)之说.以律较声,律由是得出“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地引申义.

二:夏朝之法律制度.、国家和法律制度地形成.公元前世纪夏启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中国地国家和法律制度正式形成. (). 夏启是中国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地专制帝王. (.)夏已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地分九州,设九牧为长官)(). 夏已建立完备地国家机器.有了自己地军队和职官、贡赋制度.().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地法律制度,“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夏朝法律概况:①天讨与天罚地神权政治法律观.《尚书·召诰》:“有夏服(受)天命”.《礼记·表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论语·泰伯》也说:“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古代大夫以上祭祀时所穿地礼服.黻,裤裙.冕,帽子)”.这说明,天在夏朝有无上地权威,夏代人迷信天命.夏朝地统治者已经用“天命”这样一种超自然地力量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地依据.夏人信奉“奉天罚罪”地法律观,以天之命来作为讨伐犯罪地依据来源,传说夏代第一个君主启曾发布《甘誓》,即宣称奉天之命伐罪.②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地总称或代称,主要表现为不成文习惯法,“王命”则是其重要地法律渊源.③主要罪名: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杀.夏朝地主要罪名,如“不孝”、“不用命”、“不恭命”、“失天时”、“淫朋阿比”.④五刑,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地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常用刑.五刑始于夏,发达于商、周,影响及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后期才完全被封建制刑罚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