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格式:ppt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35
法制史: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一、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问题是一种众说纷纭的问题。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吸取中国本土资源,依据《尚书》等古籍的记载,认为中国法律产生于黄帝和舜时代;一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将法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考察。
还有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学的立场,对中国法律的起源进行解释。
分别考察,盖有五种。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1、法源于天说。
最早见于《尚书》。
《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意思是,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类罪人。
《大禹谟》:“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2、刑起于兵说。
《史记。
律书》:“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考证》谓语本《吕氏春秋·荡兵》篇。
按兵与刑乃一事之内外异用,其为暴力则同。
故《商君书·修权》篇曰:“刑者武也”,又《画策》篇日:“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荀子·正论》篇以“武王伐有商诛纣”为“刑罚”之例。
“刑罚”之施于天下者,即“诛伐”也;“诛伐”之施于家、国者,即“刑罚”也。
《国语·鲁语》臧文仲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
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晋语》六范文子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
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
”《尉缭子·天官》篇曰;“刑以伐之。
”兵之与刑,二而一也,杜佑《通典》以兵制附刑后,盖本此意。
杜牧《樊川文集》卷—○《孙子注序》亦云:“兵者,刑也。
刑者,政事也。
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
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途,曰:文、武。
”(《管锥编》(一)第285页)概括言之,兵与刑的联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兵”是“刑”的手段。
用甲兵、斧铖对敌对部族大行杀伐,这是最大的刑罚;用刀锯、钻凿截人肢体、毁人器官,这是中等的刑罚,此主要针对所辖部属;鞭打是最轻的刑罚,主要施于内部集团成员。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在汉代,中国由上古时期至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宪法制度,
以内政法则为基础。
内政法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众权利等领域,其内
容主要体现在《后汉书》《汉书》等古籍中,是古代中国法律的重要载体。
汉朝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中国古法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出现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施政方面的法律,如
《律历志》、《律令》、《政出》、《户部章程》、《文献》等,这些法
律正式定义了汉朝法律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并由宫廷对其进行
审核和执行。
此外,汉朝还将法律的职能向社会各阶层扩展,在社会各种争议中发
挥作用。
比如《裁判文书》记载,汉代以来,开始建立司法实体,通过实
施司法程序,来审理各类纠纷,对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保障。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左传》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中国法律的根本思想。
传统的中
国法律是以礼义为基础,以尊卑礼仪为框架,以礼仪、律法为手段,以安
定民众为目的,以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
2、法律具有稳定性。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2.刑始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立法指导思想:夏商:天命观与天罚观西周:(1)以德配天,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明德,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
慎罚,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
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3)礼治思想(“出礼入刑”原则;“亲亲”、“尊尊”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2.立法活动:(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
(2)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是商朝法律的统称。
两次规模较大的刑法制定和整理活动,一次在商灭夏后,一次在商朝中后期,后一直沿用至商朝灭亡。
(3)吕刑: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将赎刑作为核心内容。
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
(4)九刑:一种解释是指周朝的刑书,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另一种解释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3.部门法制:(1)宗法制: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宗法制不仅确立了各级贵族之间的地位,而且把宗法结构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2)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在脸上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剕刑:又称刖刑,砍去腿脚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淫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中国的法制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经过四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发展,以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资料充实著称于世。
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
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
中国法律起源于传说时代,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二:一是自黄帝时便日益频繁的部落战争,导致了“刑”的出现,即古人所言“刑出于兵”。
这种以军事首长权威为后盾的“法”是后世刑律之源。
二是部落时期的庄严的祭礼导致了“礼”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即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家族的规约、民间的习俗,也包括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法的精神与核心之所在。
中国法律在形成时,特色已然形成。
源于战争的刑,格外重视法的威慑力,手段也极为残酷;源于祭祀的礼,则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手段也较为温和,融残忍与温情为一体也正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
一、夏代法制法律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有国家就要有法律。
伴随着夏王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奴隶制法律也就应运而生了。
夏朝法律制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军事活动有关,与刑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有“刑起于兵”和“兵刑同制”之说。
“刑起于兵”的“刑”是指法律,是说法律的起源与战争有关。
“习惯法为主要法律形式,出现了制定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1、法律制度“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基本内容如下:墨、劓、膑、宫、大辟五刑2、刑事法律规范夏刑三千条,因史料缺乏,已难考证,只从片断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以下罪名:(1)、“昏、墨、贼”。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云:昏、墨、贼,杀。
”昏是“恶而掠美”,墨是“贪以败官”,贼是“杀人不忌”。
即抢劫罪、贪污罪、故意杀人罪,昏、墨、赋三罪,都依法当杀。
(2)、不孝罪。
《学经·五刑章》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一、,起源特点中国法律起源促成了中华法系的伦理精神,给中国古代刑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关于中国法的起源,通说认为“法起源于礼”。
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
夏王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
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此后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即以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为基本模式,历史统治者均以家长或父母自居而视民众为不懂事的幼儿,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了。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当做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
法律与道德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二者互为表里。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为了维护专制王权以氏族奴隶制的严酷统治,镇压被奴役部族和平民、奴隶的激烈反抗,夏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利用刑法手段来稳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这使得刑事法在形成初期的夏朝法律中居于首要地位二、法律起源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影响1、礼法融合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
道德律和制订法的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礼与法关系的真实写照。
《晋书·刑法志》称“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这种制度最能体现中国封建刑法的伦理化特色,对后世封建刑法影响极大。
礼与法进一步融合,儒家经典进一步法律化, 《唐律疏议》所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刑法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2、刑始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的起源主要就是通过“刑始于兵”与“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立法指导思想:夏商:天命观与天罚观西周:(1)以德配天,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明德,就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
慎罚,就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
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3)礼治思想(“出礼入刑”原则;“亲亲”、“尊尊”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2、立法活动:(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就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
(2)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就是商朝法律的统称。
两次规模较大的刑法制定与整理活动,一次在商灭夏后,一次在商朝中后期,后一直沿用至商朝灭亡。
(3)吕刑:主要内容就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将赎刑作为核心内容。
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
(4)九刑:一种解释就是指周朝的刑书,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另一种解释就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3、部门法制:(1)宗法制:就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宗法制不仅确立了各级贵族之间的地位,而且把宗法结构与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2)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在脸上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剕刑:又称刖刑,砍去腿脚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淫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总称,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直至 20 世纪初清朝灭亡。
其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法律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习惯法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律、令、格、式等形式出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唐律疏议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律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明律、清律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中华法系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方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法律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的起源、历史变革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中国法律的发展。
一、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法制度。
在中国古代,法律规则大多源自于礼制,通过一系列细致繁琐的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种以礼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
二、历史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法律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统一的法律典籍——《秦律》。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随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个朝代的法律典籍,如唐代的《唐律疏议》、宋代的《大宋律例》等。
这些法典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下,法律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法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革需求。
三、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法律制度迎来了重大调整和改革。
毛泽东等先进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先后出台制定了《刑法》、《民法通则》、《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框架。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制定和签署,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与交流。
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中国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中。
例如,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在环境保护、刑事司法等领域加强了立法和执法力度。
四、未来发展趋势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挑战,中国法律的未来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如何应对创新科技带来的法律问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人才培养,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中国法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中国法律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本质。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中国法律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礼制和律令。
这些律令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商贸、婚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法律开始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1. 以德治国:中国法律注重道德教化和国家治理。
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法治理念的核心,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道德准则的体现。
中国法律强调个体的行为应符合道德伦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为法律应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
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法律的风格和特点。
3. 社会和谐为导向:中国法律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历史上,法律被视为调节社会纷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工具。
中国法律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社会和谐,注重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1. 古代法律体系:夏商周时期的律令是中国法律的雏形,这些律令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崛起,为中国法律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法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严厉而高效的法律制度。
汉代时期,法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台了《汉律》等法典,为后世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唐宋时期的法学繁荣:唐宋时期,法学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法学家和法律思想。
法律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近代以后,中国法律开始受到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法律改革不断推进。
中华法制简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对中华法制简史的一些简要介绍:
1.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法律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由贵族集团掌握,一般人民没有权力参与制定法律。
礼法、律法和经济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律令》和《律历》等法律法规,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开始形成。
随后的汉朝又制定了《刑法》和《官制》等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也包括了兵制、兵法、兵器制造、工商税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地方实际情况的考虑。
总的来说,中华法制简史是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周时期。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背景的结合体,这导致了中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
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根源。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其核心观念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概念渗透在中国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成为一种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法律成文也对中国法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礼记》和《周礼》等古代经典记录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如官员任命和礼仪等。
此外,秦朝的法律典籍《秦律》将法律规定集中在一部法典中,为以后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之一是在制定法律时注重对社会和人民的保护。
中国传统法律强调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古代的法律注重刑法的预防惩罚功能,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补救措施,以解决纠纷和追求公平。
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特点是情节和人情因素在法律适用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另一个中国法律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法律必须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需求。
中国法律为宗教习俗、民族风俗、地方传统和行业特点留有一定的空间。
例如,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有许多家族和血缘关系,这在法律中得到了保护和尊重。
中国法律的发展也受到中国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法律被党的意识形态所塑造和影响。
法律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法律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不断得到强调和加强。
近年来,中国法律也经历了许多和发展。
中国法律逐渐接轨国际法律体系,与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互动和合作。
中国法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背景的反映。
中国法律注重保护社会和人民的权益,充分考虑社会、民族、地域和行业的多样性,同时也受到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