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在汉代,中国由上古时期至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宪法制度,
以内政法则为基础。
内政法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众权利等领域,其内
容主要体现在《后汉书》《汉书》等古籍中,是古代中国法律的重要载体。
汉朝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中国古法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出现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施政方面的法律,如
《律历志》、《律令》、《政出》、《户部章程》、《文献》等,这些法
律正式定义了汉朝法律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并由宫廷对其进行
审核和执行。
此外,汉朝还将法律的职能向社会各阶层扩展,在社会各种争议中发
挥作用。
比如《裁判文书》记载,汉代以来,开始建立司法实体,通过实
施司法程序,来审理各类纠纷,对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保障。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左传》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中国法律的根本思想。
传统的中
国法律是以礼义为基础,以尊卑礼仪为框架,以礼仪、律法为手段,以安
定民众为目的,以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
2、法律具有稳定性。
中国法制史论文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系别:人文社会科学系班级:1132法律事务姓名:***学号:************摘要:第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刑起于兵(二)法源于礼第二:中国法律的特点1.引礼入法,法礼结合2.家庭本文,伦理法制3.法为治世之具,缘法断罪4.无讼是求,调处息争5.法典体例上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与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不分”。
关键词:定罪量刑、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典体例【正文】: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刑起于兵(二)法源于礼(一)刑起于兵: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
另一方面,“兵狱同制”。
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黄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型用刀锯,其次用钻,薄刑用鞭折”(《国语·鲁语》)苗民“五刑”:蚩尤时代,“苗民弗用灵,惟作无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
《尚书·吕刑》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尚书·吕刑》)皋陶象刑:所谓象刑,一种观点认为;象是象征之义,象刑是让人穿着不同色质的衣巾服饰,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示耻辱与惩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象是画像之义,象刑就是绘制受刑人身着不同衣巾服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
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
(二)法源于礼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确是等级的标志。
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关于起源的几种观点:A 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B “刑起于兵”C “刑起于苗民”D 源于司法审判特点:A 较多的由国家来行使裁判权,基本不采用自力救济的方式(如决斗)B 借助鬼神来树立法的权威夏法律形式:1习惯法(主要)2制定法(禹刑——夏的刑书|法律体系的总称)3誓(君主在战争期间发布的紧急军事命令|神圣坚定,不可撤回或更改)中央最高司法官——大理司法 地方司法官——士基层——蒙士 审判原则:与其杀无辜,宁失不轻,刑故无小,罪疑惟轻 夏代设置了监狱法律内容:1《甘誓》2皋陶之刑:昏、墨、贼、杀(“贪以败官”为墨,“墨” 是贪得无厌, 败坏官纪;“杀人不忌为贼”,“贼” 是 肆无忌惮的杀人)3 《禹刑》4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商法律形式:1不公开的刑书(汤刑|商代奴隶法制泛称)2誓(同夏)(《汤誓》)3 训法律:1《汤刑》商代成文刑书(狭义)2《官刑》商代惩治国家官吏犯罪、违纪与失职行为的专门法律法律内容:《汤誓》:军事法规《官刑》:三风十愆刑罚形式:1肉刑——墨(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剕/膑、宫、大辟(死刑) 2流刑——与后世不同,多为驱逐出境3赎刑——罚财产代替原有刑罚4徒刑——做苦隶最高——司寇司法 低一级审判官——正、史地主与基层审判官——士、蒙士定罪特点:天罚、神判作为权威的基础。
西周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天命天罚(夏)→明德慎罚 礼刑结合礼与刑:礼:周礼 刑:九刑九篇刑书九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用鞭子打)、扑(板子打) 吕刑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三赦之法”:——幼弱、老耄、蠢愚“罪不加刑”:1对老幼特别照顾 2只是不加肉刑2罪疑从轻、罪疑从赦赦:减刑 刑→罚/罚金→免役区分故意(非眚)与过失(眚) 惯犯(惟终)与偶犯(非终)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 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严与轻重 “刑新国, 用轻典;刑平国, 用中典;刑乱国, 用重典”刑名与罪名《周礼》——墨、劓、宫、刖、杀《吕刑》——墨、劓、剕、宫、大辟刑名 《九刑》——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用鞭子打)、扑(板子打) 贱役——为官府做苦隶刑人——受过肉刑的人有些社会职业不能从事,只能去为官府做事,不如奴隶 犯王命——最严重的犯罪行为罪名 杀越人于货——抢掠财物、劫杀人命放弑其君 ——尊尊民事规范西周对民事关系的调整, 大都归之于礼, 民事法规极不发达.一 所有权土地与臣民均归周王所有 公田和私田客观存在西周后期出现比较激烈的土地私有化二 债和契约债:因契约而产生的债(主要) 因侵权和损害赔偿产生的债契约:“质剂” 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1、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法结合。
2、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3、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4、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的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5、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族通知的显著特点。
嘉石之制就是讲那些轻微犯罪人,束缚其手脚,坐于“嘉石”一定时日,使其思过、悔改,然后交给司空,在司空的监督下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役,期满后释放。
“七出”是指妻子有下列情况之一:不顺姑舅(公婆),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丈夫有权休妻。
“三不去”是指妻子虽然有“七出”之条,但是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丈夫不得休妻。
“五听”制度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秦代主要的法律形式:律令式法律答问程、课、廷行事秦朝定罪量刑原则: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2、确认主观意识形态,区分故意与过失3、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4、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5、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6、实行连坐7、诬告反坐。
秦律告诉的限制:1、秦律首先是限制子告父母以及奴隶告主人。
2、秦律还禁止诬告和轻罪重告,在通常情况下,也不受理对已死亡被告的控告。
“女徒顾山”女徒顾山,亦称“顾山”,汉代专为女犯设立的赎刑,女犯定罪判决后可以释放回家,但每月必须出钱三百由官府雇人到山上砍伐木材,以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
“重罪十条”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留养制度:亦称“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犯人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刑起于兵,法源于礼”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
另一方面,“兵狱同制”。
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
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
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
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颇具伦理人情意味。
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作为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课件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法律源远流长。
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简单,但同样存在着需要法律规范的社会关系。
在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之后,法律也开始付诸实施。
到清朝时期,开展修法的活动更加频繁,此时的中国法律逐渐成熟,并形成了法律的基本框架。
中国法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划分并不清晰,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密切结合。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很多规范都是基于道德准则。
例如,传统的中国家庭法注重家族和家庭的道德价值,而不是个人权利。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公正、宽容、仁慈、节制”的价值观得到了法律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二、对人的关注中国法律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和平与和谐,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法律中,很多规则都是基于人的关系而来。
例如,婚姻和家庭的法律规则,崇尚的是人之间互相关注和互相照顾。
三、特色鲜明的组织结构中国法律的组织结构有其特有的特点。
在普遍意义上,中国法律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决定、命令、规范性文件、自治条例、地方性法律等构成。
其中,《宪法》被视为法律的最高级别。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还有众多颁布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指导性意见等文件体系。
无论是中国法律的起源,还是中国法律的特点,都展示了古老而光彩照人的中国法律文化。
学习中国法律,不光要了解其发展历史,也要了解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法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