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110.04 KB
- 文档页数:6
第6课北宋的政治1.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
与此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大泽乡起义D.淝水之战2.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A.唐朝B.后梁C.后周D.北汉3.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的是(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削弱相权5.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股之臣。
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B.废除丞相C.扩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D.把宰相一分为三6.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960年,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洛阳为都城。
错误: ;改正:。
(2)宋太宗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错误: ;改正: 。
(3)北宋在地方设节度使,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错误: ;改正: 。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刘邦B.李渊C.赵匡胤D.杨坚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制其钱谷,收其精兵”★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④北宋设立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选练习基础篇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太祖为了将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A.藩镇B.节度使C.转运使D.通判2.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减少数量B.分化事权C.限制自由D.使用亲信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是在()A.玄武门B.陈桥驿C.兴庆府D.澶州城知识点二重文轻武的政策4.宋太宗赵炅即位后, 科举人士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 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贯彻。
宋朝以文治国之策()A.促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B.促进了世俗文化的传播C.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D.增强了宋代的国防力量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这些都体现了宋朝()A.重文轻武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等级森严6.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提升篇1. 著名学者王立群曾经这样描述一位历史人物:“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削兵权。
”这位人物是()A.刘邦B.李世民C.朱温D.赵匡胤2.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下列体现北宋在政治上“夺其权”措施的有()①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②分解相权③设通判监督知州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唐朝末年,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辽B.北宋C.南宋D.金4. 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过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4)都城:开封。
2.统一南北(1)条件: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2)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认识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相关链接“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妙招巧记可编写顺口溜,来记忆赵匡胤建立北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960年,陈桥驿馆前,一场闹剧演,眨眼变皇颜。
主角赵匡胤,部下拥夺权。
回京建北宋,五代政权完。
4.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经济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6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2022春·河北承德·七年级统考期末)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他评价的是()A.隋文帝杨坚B.唐玄宗李隆基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2.(2022春·河北石家庄·七年级统考期末)史学界对宋朝的某项政策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这项政策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第二种观点,这项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项政策应该是()A.重农抑商B.重文轻武C.和亲会盟D.闭关锁国3.(2022春·河北唐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州县长官也由文臣担任。
据此可知宋朝政治的特点A.文官政治B.君主专制C.分化事权D.中央集权4.(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A.实现地方自治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官员贪腐D.促进社会和谐5.(2022春·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局面,反映()A.君权对相权的制约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宰相职权范围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6.(2022春·河北邯郸·七年级统考期末)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到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科举考试C.皇亲国戚D.地方推荐7.(2022春·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6北宋的政治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清初诗人查慎行曾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发动陈桥兵变的是A.杨坚B.李世民C.赵匡胤D.赵构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
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A.纸上谈兵B.草木皆兵C.黄袍加身D.破釜沉舟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局面的原因是A.重文轻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C.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罢兵议和D.推行王安石变法4.(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刺史制度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5.(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
这一“政治设计”是A.分封诸侯B.设置刺史C.重文轻武D.八股取士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有一位同学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社稷D.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一、选择题1.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A.907年B.950年C.960年D.966年【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陈桥驿兵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2017·苏州工业园期中)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 )A.赵匡胤B.忽必烈C.安禄山D.李世民【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赵匡胤,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
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3.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A.后梁B.后周C.南宋D.北宋【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灭掉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
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开学前在家自学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A.石守信B.赵光义C.赵普D.赵匡胤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3.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A.重农抑商B.闭关锁国C.和亲会盟D.重文轻武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5.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6.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
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武轻文政策C.重文轻武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7.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8.下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高宗9.宋初用“分化事权”方法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人教部编版第六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A. 赵匡胤和铁木真B. 赵匡胤和忽必烈C. 赵构和铁木真D. 赵构和忽必烈2.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3.“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A. B. C. D.5.“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讲的是后周大将赵匡胤的故事。
“黄袍加身”建立的朝代是()A. 唐朝B. 北宋C. 隋朝D. 元朝6.下列不属于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是()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7.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8.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陈桥兵变B. 五代的频繁更替C. 唐未农民起义D.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9.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A. 设置通判B. 设置转运使C.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10.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A. 宋朝重武轻文B. 宋朝重文轻武C. 从军死伤几率大D. 从军收入低1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太祖”是指()A. 李世民B. 赵匡胤C. 赵构D. 朱元璋12.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
”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
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7.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
这说明北宋()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8.湖州安定书院是传授湖学的重要场所,是为纪念胡瑗(安定先生)而建。
它的创立主要与当时朝廷推行的崇文抑武策略有关。
据此推断,湖州安定书院最有可能出现于()
A.西汉B.唐朝C.北宋D.清朝
9.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而设置分权的官员是()
A.宰相B.通判C.转运使D.枢密使
10.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二、判断题
11.宋太宗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
12.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深知拥有兵权的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三、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
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
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
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
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端,首先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其次,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第三,他还经常推行“更戍法”,使禁军将领经常调动,不得久任。
……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既是为了使士兵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卷》材料二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摘编自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派遣怎样的官员来“分治大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所体现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实行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人物图像。
材料二:当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材料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谚语(1)材料一图片的人物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一代君主。
请说出他的姓名以及建立的朝代名称?
(2)此君主针对材料二的“夺其权”、“收其精兵”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的“做人莫做军”是由当时政府的哪一政策的实施导致的?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适应这一政策,政府在发展文教事业方面是如何做的?
答案
1.D 2.A 3.D 4.C 5.D 6.A 7.D 8.C 9.B 10.D 11.错误12.正确
13.(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大意相同即可)
(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
(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
(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
14.(1)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推行“更戍法”等
作用:既是为了使士兵知艰难、识战斗,更重要的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形成牢固的渊源关系,避免骄兵悍将犯上作乱。
(2)官员:文官或儒臣。
特点:重文轻武
(3)影响: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5.(1)赵匡胤;北宋。
(2)“夺其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宰相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收其精兵”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其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重文轻武政策;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贡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