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教案模板
- 格式:pdf
- 大小:340.15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的发展和较量,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东汉末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在这一时期扮演了什么角色?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血肉筑长城【教师寄语】万众一心,其力断金。
【教学目标】1.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及其意义。
中共七大的召开及意义。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中国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主力部队:平型关大捷、影响:、时间;血战台儿庄、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意义:、时间:2百团大战、地点:、领导人:、评价: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在(地点)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为争的胜利和实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局部反攻和大反攻。
:三、巩固练习1、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A、台儿庄战役B、松沪会战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2、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歼敌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 )A、林彪B、彭德怀C、李宗仁D、杨虎城3、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松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太原会战4、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A、朱德B、彭德怀C、刘伯承D、贺龙5、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C、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D、将日军赶出华北6、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7、小陈的家乡被日本统治50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怀抱,他的家乡是()A.南京 B.西藏 C.台湾 D.东北三省四、学习整理熟读记忆五、达标检测1、请你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梳理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井冈山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毛泽东活动的特点;2.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几个重要活动,如创建革命根据地、领导土地革命、斗争巩固革命阵地等;3.知道毛泽东和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敌人的围剿、生产建设和民生保障等问题;4.理解和掌握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和成就;5.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掌握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主要活动和成就;2.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认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前进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认识毛泽东革命思想和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2.理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1.授课法;2.小组讨论法;3.图表分析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教师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提问:1.毛泽东在哪些组织中担任过领导职务?2.毛泽东在哪些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步阅读教材(10分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邀请几个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可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表格或图表,直观地展示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四步图表分析(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井冈山地图,让学生找出井冈山地区的地理位置,并简单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2.通过表格或图表,分析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主要活动和成就,包括创建革命根据地、领导土地革命、斗争巩固革命阵地等。
第五步授课(20分钟)1.介绍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创新和成就,包括:①运用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中国共产党的良好组织体系;②采取军事斗争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发挥人民军队的政治战斗力,实现红军的战斗效能;③加强群众工作,特别是土地革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④倡导革命文化、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八年级上册第16课历史教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养,中学历史教案设计以现有的体会、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说明各种现象、问题或行动,以增长能力体会。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八年级上册第16课历史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上册第16课历史教案1鸦片战争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全、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知道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进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想初一学习情形,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判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浏览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浏览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浏览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首创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便宜原料而侵华,为掠夺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斗争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格禁烟)收到什么成效?(将缉获的230多万斤鸦片烧毁在虎门,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何?(由于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融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势,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就悍然发动入侵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学生浏览本目,摸索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发?(不是。
由于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邋遢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大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
学校姓名年级初二年级课题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课型探究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
2 、学习用绘画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寻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更多的长征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材。
重点通过故事和绘画来理解长征精神。
教具:录音机、历史挂图、实物投影仪、难点学生的作品如何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要突出故事重点,但不能随意杜撰。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活动准备1、教师将长征过程分为6个主题: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军民鱼水情;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2、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分为6个小组并推选组长,各组抽签确定图说的主题。
3、各组根据主题搜集资料。
4、各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故事大纲,根据故事大纲确定每一幅画面要展现的内容。
5编写故事、绘制图画的工作都完成后,各组推选一名普通话标准、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做解说员,在展示作品时讲述长征故事,并汇报本组成员在活动中对长征精神的体会,时间3-4分钟。
6、在全班推选一名同学担任作品展示课上的主持人,负责串词的编写和主持工作,教师对此进行把关。
7教师设计好评比标准,各组推选一名同学和教师组成评判团在展示课上进行评比。
提前让学生痛过历史教科书、语文教科书、相关的书籍、画册、影片等。
也可以提供一些书名、网址等。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寻找,为活动做积极的准备。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及绘画能力。
10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二活动过程1、主持人宣布“图说长征”活动开始。
2、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长征故事,汇报对长征精神的体会。
3、学生代表或教师对长征精神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内容标准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全面抗战爆发的标志是那一事件?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的概况。
【过渡】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中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次的顽强抵抗,上演了一出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场上的几次重大战役以及中共七大的召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学习新课【学生活动】根据教师出示的导读提纲,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P79-80,并在书上标注主要知识点。
(时间:3分钟)1、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它的时间、地点、中国作战部队是什么?2、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是哪一次战役?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中国作战部队是什么?概况如何?[板书]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平型关大捷【教师提问】抗战爆发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什么战役?它的时间、地点、中国作战部队是什么?【教师引导】课件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华北日军的进攻方向。
血肉筑长城【教师寄语】万众一心,其力断金。
【教学目标】1.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及其意义。
中共七大的召开及意义。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中国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主力部队:平型关大捷、影响:、时间;血战台儿庄、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意义:、时间:2百团大战、地点:、领导人:、评价: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在(地点)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的领导下,打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
为争的胜利和实现准备了条件。
、中国的局部反攻和大反攻。
:三、巩固练习1、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A、台儿庄战役B、松沪会战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2、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歼敌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 )A、林彪B、彭德怀C、李宗仁D、杨虎城3、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松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太原会战4、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A、朱德B、彭德怀C、刘伯承D、贺龙5、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 )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C、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D、将日军赶出华北6、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7、小陈的家乡被日本统治50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怀抱,他的家乡是()A.南京 B.西藏 C.台湾 D.东北三省四、学习整理熟读记忆五、达标检测1、请你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以便梳理知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分组导学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板书设计第十六课血肉筑长城第一乐章《怒吼吧,黄河》1、平型关大捷2、台儿庄战役3、百团大战第二乐章历史道路的抉择──中共七大1945.4 某某第三乐章胜利之歌1、局部反攻2、美苏参战3、抗战胜利:1945.8.15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4、历史意义: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导入新课《国歌》音乐播放音乐,学生气唱国歌。
问:你知道“血肉长城”指的是什么吗?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齐唱国歌回答问题激发兴趣2’落实课标理解课标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投放课标内容阅读课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解读课标同步探究过程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展示交流作出评价6’第一乐章怒吼吧黄河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2、台儿庄战役1、投放《平型关大捷》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经过及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井冈山道路,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同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6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开创井冈山道路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毛泽东决策上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井冈山道路三个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意义,认识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背景。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如何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以及井冈山道路的特点和意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以及这一过程的艰辛和曲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决策上井冈山的过程,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认识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毛泽东决策上井冈山的过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的艰辛和曲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井冈山斗争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4.图片资料: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照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井冈山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井冈山风光,激发学生对井冈山斗争的兴趣。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教材通过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毛泽东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井冈山道路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井冈山道路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掌握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重要事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认同感,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内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的精神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斗争的氛围。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收集与井冈山道路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井冈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井冈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吗?”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本课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井冈山的斗争、红军长征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国革命斗争的理解和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井冈山的斗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和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史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呈现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过程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具体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教学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2、复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南昌起义和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知道井冈山道路的内容和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3,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难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师:中国共产党哪年成立?(生答)出示:各时期中共党员人数统计数据,1921年7月57人1922年6月195人 (1927)年4月6万人1927年底1万人1928年6月4万人1934年30万人......特别突出1927年4月到1927年底发生的变化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教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迫害共产党,面对这种状况,中国革命的路在何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二)合作探究:出示:教学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2.复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南昌起义和中共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知道井冈山道路的内容和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3,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今天的学习我们分为三个篇章,(出示三个篇章),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第一篇。
第一篇:路在何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自主学习】问题: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进行了哪些探索?2.同桌之间交流这几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历史要素)提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那几次探索?下面请与你身边的最亲密的革命战友,也就是你的同桌交流这几个事件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讨论毛泽东为什么进军井冈山,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等环节,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理由。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神州大地风雨腥,南昌起义破长空。
恩来贺龙举红旗,陈毅朱德来转移。
湘赣边来了毛泽东,秋收时节起义兴。
中国革命何处去?开辟农村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
后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
朱德、陈毅率领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1.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难点: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
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
我想,通过学习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南昌起义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江西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结果——占领南昌城,撤出南下广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
2.教师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人的封锁。
朱德、陈毅等率军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3.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949年,中央确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目标导学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1.教师提问:中共中央在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什么著名论断? 学生回答: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9月。
地点——湘赣边界。
领导人——毛泽东。
旗帜——“工农革命军。
”结果——起义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