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壁横切口3种缝合方式效果比较观察_林春生
- 格式:pdf
- 大小:304.62 KB
- 文档页数:3
剖宫产横切口皮肤缝合方式效果比较李 富(玉州区妇幼保健院,广西玉林 537000)【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皮肤愈合以及产妇疼痛减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4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00例采用2/0薇乔线缝合皮下脂肪层后切口涂抹皮肤粘合剂缝合皮肤,对照组 200例采用常规丝线褥式缝合法缝合皮肤。
术后1个月内观察 2组切口愈合情况及产妇疼痛情况。
结果 试验组甲级愈合率为 100.0%,对照组为9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缝线反应发生率为 2.5%,低于对照组的 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皮肤对合情况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皮肤切口不用拆线,没有二次疼痛,对照组拆线时的疼痛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剖宫产改良后缝合方式皮肤得到良好的甲级愈合效果,缝线反应率低,缝合后皮肤瘢痕美观自然,且减少产妇拆线时的痛苦,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皮肤切口;缝合方式【中图分类号】R719.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19.92.02近几年,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广大孕产妇不只要求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对手术后疤痕的美观以及术后的疼痛减轻也有更高的要求。
2017年1~12月我院分别采用2/0薇乔线缝合皮下脂肪层后切口涂抹皮肤粘合剂缝合剖宫产皮肤横形切口20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住院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产妇400例,年龄在20 ~ 38岁。
按皮肤缝合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 200例和对照组200例。
2组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孕产次、高危因素、剖宫产手术指征、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抗生素的应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试验组:筋膜层用2/0薇乔线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层用2/0薇乔线间断缝合3-4针,对合皮肤后,切口涂抹皮肤粘合剂,术后3 ~ 4d出院。
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效果比较目的比较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效果。
方法将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腹部横切口的9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对照组采用丝线间断缝合。
结果观察组患者缝合时间为(8.48±2.21)min,V AS评分为(5.33±4.43)分,切口甲级愈合42例,切口乙级愈合3例。
对照组患者缝合时间为(16.37±3.39)min,V AS评分为(7.24±1.32)分,切口甲级愈合37例,乙级愈合6例,丙级愈合2例。
观察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以及切口愈合等级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部横切口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的效果明显优于丝线间断缝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腹部横切口;连续缝合;间断缝合腹部横切口是普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具有顺应腹部解剖特点、操作简单方便、切口张力较小、术后疼痛较轻、愈合快、术后美观等优点。
但是腹壁横切口的愈合不仅与患者的身体素质、手术创伤情况以及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还与缝合方式和技巧有很大关系。
保证腹部横切口愈合良好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腹部横切口常用的缝合方式包括分层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1-3]。
本文比较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分层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的90例腹部横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腹部横切口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5例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24.51~65.32岁,平均(45.36±4.56)岁,其中Ⅰ类切口27例,Ⅱ类切口18例,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
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3.79~64.73岁,平均(44.67±4.26)岁,其中,Ⅰ类切口26例,Ⅱ类切口19例,采用丝线间断缝合。
腹壁横切口与竖切口二次剖宫产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与竖切口二次剖宫产。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展开二次剖宫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腹壁竖切口实施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60例),与选择腹壁横切口进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手术情况。
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为(12.24±1.92)min、手术时间(45.89±3.52)min,平均通气时间(2.22±1.05)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胎儿娩出时间(8.17±3.86)min、手术时间(35.32±8.08)min,平均通气时间(1.02±0.98)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
产妇的盆腔粘连观察组发生33例,占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盆腔粘连发生率12例,占20%,差异显著(P<0.05)。
结论:综合比较分析,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手术时间较长,且盆腔粘连发生率较高,二次剖宫产竖切口较横切口好,值得推广实践。
【关键词】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108-03剖宫产是面对自然分娩困难重要分娩方式,腹壁横切口和腹壁竖切口是剖宫产中常用的切口方式,二胎政策的放开增加了疤痕子宫再次手术的风险,所以对于首次剖宫产切口方式的选择要求更高,需要合理的对切口方式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为了分析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二次剖宫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腹壁竖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60例),与选择腹壁横切口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60例),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展开二次剖宫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腹壁竖切口实施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60例),与选择腹壁横切口实施剖宫产的产妇为观察组(60例)。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疗效对比目的:分析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的效果。
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8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原腹壁横切口,观察组为原腹壁纵切口,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结果:在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胎儿窒息率、切口愈合不良与术中粘连率,观察组均少于對照组,p <0.05。
结论:再次剖宫产采用腹壁纵切口可以有效缩减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升分娩安全与效果。
在我国剖宫产比例在25%至35%范围,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二次剖宫产的比例也随之提升,对于相关孕产妇,二次剖宫产切口方式对手术有着重要意义[1-3]。
二次剖宫产时,选择腹壁纵切口有利于再次手术操作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对二次剖宫产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8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年龄范围为24岁至41岁,平均年龄为(29.5±2.4)岁;孕周为37周至41周,平均时长为(39.5±0.8)周;本次剖宫产与上次剖宫产的间隔时间为2至10年,平均为(6.4±2.4)年。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期情况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原腹壁横切口,观察组为原腹壁纵切口。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顺沿原手术切口做12至13cm横切口,具体尺度以胎儿大小为标准,同时将原有的瘢痕去除,在正中区域做脂肪层切开,厚度在3cm范围,一直到前鞘层,将脂肪层做分离,其伤口足够开展手术的尺度为止,将筋膜层做3至5cm横向切开,将纵向线与腹直肌做暴露,将筋膜两侧切缘钳夹上提,双人将前鞘与肌腱膜的粘连部分做有效的钝性撕开,顺沿腹白线进行钝性纵行分离,将腹直肌前鞘做有效分离,将锥形肌与腹直肌做暴露,对腹直肌做均匀用力的牵拉,将横切口的腹膜做3cm提起,操作中有效的对膀胱、血管做避开,同时通过剪刀将腹膜切口做延长,一直到达胎先露的大小。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目的:比较不同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再次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腹壁切口选择的不同将产妇分为横切口组和纵切口组,每组143例,观察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纵切口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开腹时间以及胎儿娩出时间均少于横切口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纵切口组产妇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困难、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低于横切口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壁纵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横切口,在再次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腹壁纵切口。
标签:再次剖宫产;腹壁横切口;腹壁纵切口;临床疗效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有效手段,剖宫产率目前在我国有不正常上升趋势,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相应的上升[1]。
合理的剖宫产方能够大大降低高危产妇的风险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保证母婴安全,其中不同腹壁切口方式所造成的腹壁粘连及腹腔粘连对再次剖宫产术产妇的分娩具有一定的影响[2]。
为进一步比较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在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再次剖宫产术产妇,所有产妇均有再次剖宫产指征,排除妊娠合并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生殖系统肿瘤产妇。
根据腹壁切口选择的不同将产妇分为横切口组和纵切口组,每组143例,其中横切口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32.4±2.2)岁,孕周35~42周,平均(38.3±1.5)周。
纵切口组产妇年龄25~41岁,平均(32.8±2.4)岁,孕周35~41周,平均(37.8±1.8)周。
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二次手术临床分析杨晓红(贵州省凯里市州中院医院,贵州凯里556000)[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采取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二次手术的利弊。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二次剖宫产产妇148例,其中腹壁横切口70例,腹壁纵切口78例,对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从盆、腹腔粘连、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情况、手术出血量及术口愈合情况相比较,腹壁横切口盆腹腔粘连较腹壁纵切口明显严重,腹壁横切口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增高,腹壁横切口愈合较腹壁纵切口愈合好(特别对肥胖产妇)。
结论:从二次剖宫产手术结果来看,腹壁纵切口优于腹壁横切口,在剖宫产选择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其远期影响效果。
[关键词]腹壁切口;二次剖宫产;粘连随着近代产科的发展及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剖宫产不断上升,二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一直以来剖宫产沿用腹部纵形切口术式,术后易留疤痕,外表不美观,易发生切口疝。
对我院148例二次剖宫产手术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 2011年我院收治入院需二次剖宫产患者148例,其中腹壁横切口剖宫产二次手术者70例,腹壁纵切口剖宫产二次手术78例,年龄24 42岁,平均33岁。
孕周37 42周,平均39周,再次剖宫产间隔上次手术时间210年,平均6年。
1.2手术方法1.2.1腹壁切口:两组麻醉方式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腹壁横切口的手术方法:沿原手术瘢痕做横切口长约12 13cm (视胎儿大小),剔除原瘢痕组织,正中切开脂肪层约3cm至前鞘层,撕拉分离脂肪层至伤口够大为止,横行切开筋膜约3 5cm,暴露纵向白线及少许双侧腹直肌,钳夹提起筋膜上下切缘,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中指两侧钝性撕开前鞘及外斜肌健膜粘连部分6 7cm,沿腹白线纵行钝性分离,使前鞘与腹直肌完全分开,暴露左右腹直肌及锥形肌,均匀牵拉腹直肌,提起腹膜横形切开腹膜约3cm,避开血管、膀胱并用剪刀将腹膜的切口向两侧延长致胎先露的大小。
剖宫产腹部纵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临床分析何菊【摘要】目的:评价剖腹产腹部纵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剖宫产手术的产妇210例,随机选取120例进行改良式缝合法作为观察组,对照组90例,采取传统缝合法进行缝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115(95.8%)例,乙级愈合5(4.2%)例,对照组甲级愈合80(83.3%)例,乙级愈合10(16.7%)例,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式缝合法用于剖宫产腹部纵切口的临床效果好,能减少对于产妇切口的异物刺激,提高了腹部切口的甲级俞合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sutures for abdominal longitudinal incision in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210 parturient women who underwent Cesarean Sec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anuary 2013 and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120, by modified suture) and control group (n=90,by traditional suture). The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gradeA healing incision was achieved in 115 (95.8%) cases, gradeB healing in B5 (4.2%) cases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0(83.3%)and10(16.7%), respectively;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suture method for bdominal longitudinal incision in cesarean section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 which can reduce the foreign body's stimulation to incision andimprove the rate of grade A healing incision.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5(000)020【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剖宫产;改良式缝合法;腹部切口【作者】何菊【作者单位】贵州省独山县人民医院,贵州黔南 55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9.8剖宫产手术中,切口缝合是手术完成所必须的步骤,传统缝合方式是将手术切口结构进行逐层缝合,其缝合效果较好,但在切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切口液化、裂开等不良情况,影响产妇术后恢复,改良式缝合法是将传统缝合方式简化,即皮下组织不缝合,仅对皮肤进行内缝合,该方法能显著减少患者切口并发症的产生,但对于改良式缝合法的缝合效果研究较少,具体疗效并不确切[1]。
初次不同剖宫产手术方式对术后腹腔、腹壁粘连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初次不同剖宫产手术对术后腹腔、腹壁粘连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再次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分析。
其中初次剖宫产孕妇采用新式剖宫产作为观察组;初次剖宫产是以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腹壁,腹腔粘连程度,初次子宫瘢痕情况以及再次剖宫产手术情况。
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腹腔和腹壁粘连情况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孕妇,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观察组患者的瘢痕要明显无对照组孕妇明显,瘢痕不突出,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观察组孕妇的再次剖宫产手术情况也比对照组孕妇情况好,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结论:新式剖宫产对于产妇产后腹壁,腹腔粘连情况,子宫瘢痕情况恢复较好,粘连较少,瘢痕较细。
【关键词】腹腔粘连初次剖宫产新式剖宫产【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04-02初次剖宫产是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再次妊娠或是腹部手术的影响较大,笔者通过对探讨两种术式对再次剖宫产以及孕妇腹腔和腹壁粘连情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01间143例再次剖宫产病例,其中初次剖宫产孕妇采用新式剖宫产有75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初次剖宫产是以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共有68例孕妇,为对照组。
两组均无其他开腹手术史。
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
对照组孕妇在原瘢痕处切开瘢痕组织,子宫切口则在瘢痕上约1cm处,在子宫下段横切口将胎儿取出。
对照组孕妇在在耻骨联合上约5cm处作横切口,并以撕拉式方法进入腹腔。
并用可吸收手术线将膀胱和子宫的折腹膜和腹膜缝合。
在开腹前观察孕妇的瘢痕组织情况,并且在两组孕妇开腹后注意患者的腹腔粘连情况以及记录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情况。
新式剖宫产腹壁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比较彭青湘;廖庆辉;李粤娜【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腹壁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
方法以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行新式剖宫产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缝合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
A组患者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B组患者则行常规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A组(29.5±3.4)min vs B组(39.3±4.6)min]、切口缝合时间[A组(4.4±1.4)min vs B组(6.8±1.6)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术后皮下硬结发生率为5.7%,与对照组的4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发热、切口愈合不良、切口皮肤红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行皮内连续缝合具有手术时间短、皮下硬结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suturing method of abdominal wall in new cesarean.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new cesarea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turing method,and there were 35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group A was directly given intra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having no suturing subcuta-neous fat layer,the group B was given conventional intracutaneous continuoussuture,the operation time,incision suture time,incision healing time and complications and so 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operation time [(29.5±3.4) min in the groupA vs (39.3±4.6) min in the group B],incision suture time [(4.4±1.4)min inthe group A vs (6.8±1.6)min in the group B] i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subcutaneous induration in the group A (5.7%)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48.6%)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of postoperative fever,poor healing of incision,skin irritation of inci-sion i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ntra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intra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having no suturing subcutaneous fat lay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er operation time,low-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subcutaneous induration,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总页数】3页(P103-104,107)【作者】彭青湘;廖庆辉;李粤娜【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523380;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 523380;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广东东莞 5233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9.8【相关文献】1.新式剖宫产腹壁切口3种缝合方式效果比较 [J], 陈丹亮;缪缙;李瑞满;陈新2.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缝合方法的效果比较分析 [J], 佟卫兵3.剖宫产术腹壁横切口4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效果比较 [J], 江延姣;叶慧君;宋震坤;祝秀芝4.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比较 [J], 秦朝霞;丁英;庄爱文;王香桂5.两种缝合方法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丁宜林;赵强;赵肖;胡德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式剖宫产术中腹部横切口皮肤自然对合临床观察行剖宫产术均属年龄女性,大多数产妇非常关注剖宫产术腹壁切口位置及愈合情况。
我院自2005年1月起开展新式剖宫产术。
新式剖宫产术是经以色列医生M·Stark改进的子宫下段剖宫产。
腹壁采用Joel-cohen切口,即位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cm,切口呈直线,长约15cm左右。
下腹部横切口即符合新式剖宫产的要求,又满足了行剖宫产术的年青女性爱美之心。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剖宫产术的产妇400例,开始采用皮肤自然对合的方法,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剖宫产术的产妇400例。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孕产次、切口长度、皮下脂肪的厚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取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cm,切口呈直线,切口长约15cm左右。
该手术开腹时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方式,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减少了出血,减少了因结扎血管而造成的组织缺血。
关腹时观察组缝合皮下组织时以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缝合时应分别在切口两侧真皮下进出缝针,打结时应将两端缝线沿切口同一方向牵拉,如此可使皮肤切缘更易接近对合,留线宜短,皮下组织缝合后消毒皮肤,将皮肤对合好,线头完全埋于皮下,用4把AlliS钳钳夹5分钟,予无菌敷贴覆盖切口,术后24小时切口换药。
术后3天,体温正常,停用抗生素。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关腹,皮肤及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3针,术后第7天拆线出院。
统计学方法:均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自然对合组:患者无切口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无需拆线且能达到良好的美容效果,术后第3天停用抗生素,术后第5天出院,术后诉腹部切口疼痛者2例,应用止痛剂止痛,术后平均19±3小时下床活动。
对照组患者也有满意的切口愈合率,但患者术后第7天拆线后方能出院,住院时间长,且术后诉切口疼痛需应用止痛剂的患者达12例,明显高于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亦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腹壁两种缝合方式对比分析【关键词】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腹壁;缝合方式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以其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损伤小、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且瘢痕小,深受广大产科工作者和孕产妇的喜爱。
切口缝线异物反应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将腹壁丝线3针间断褥式缝合和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作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共实施剖宫产200例,年龄20~35岁,平均26岁,孕周37~42周,平均40周,初产妇189例,经产妇11例,均无下腹部手术史,局部皮肤无瘢痕。
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采用皮肤、皮下组织全层丝线3针间断褥式缝合,对照组100例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
1.2 方法均采用新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开腹、手术方式相同,关腹时均用7-0丝线连续缝合腹膜,华利康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筋膜,盐水冲洗切口,乙醇消毒切口周围皮肤。
观察组:以大号三角针7-0丝线皮肤、皮下组织全层间断褥式缝合,中间1针缝合在皮肤腹中线上、左、右各1针,共3针。
自切口下缘下方2.5 cm处进针,达腹直肌前鞘前方的皮下脂肪基底部,然后平行于前鞘向切口下缘走行,自切口下缘的皮下脂肪基底部出针,再自切口缘皮下脂肪相应部位进针,逐渐至切口上缘2 cm返回,于皮下平行走行,至切口上缘真皮内穿出,再自切口下缘相应部位进针,斜向皮下脂肪层后再向上穿出皮肤,出针处距针处1 cm。
3针缝合完后,先拉紧中间1针缝线打结,再拉紧两侧缝线打结,用8~10把Alis钳钳夹皮缘加压1~2 min(不能钳夹过紧,仅扣上第1格)。
对照组:1-0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华利康可吸收缝合线皮内连续缝合。
两组术后均使用一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 d更换敷料,观察组术后5 d拆线,对照组不拆线。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效果比较重点探寻发表时间:2019-03-14T11:46:37.94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作者:唐美丽[导读] 重点探寻剖宫产术腹壁不同种类切口(横切口和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效果产生的影响。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412000【摘要】目的:重点探寻剖宫产术腹壁不同种类切口(横切口和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术效果产生的影响。
方法:2018年(1~6)月间我院共收取97例产妇均在我院实施二次剖宫产术分娩,对照组产妇(48例)二次剖宫产术腹壁采用横切口,而观察组产妇(49例)二次剖宫产术腹壁采用纵切口,重点探寻以上两组产妇对二次剖宫产术效果产生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产妇在胎儿娩出用时、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观察组胎儿窒息情况和术后盆腔粘连亦优于对照组。
结论:对二次剖宫产产妇实施腹壁纵切口,不仅能缩短手术用时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对减少产妇痛苦和提升术后效果的意义重大,故临床上值得借鉴。
【关键词】首次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纵切口;二次剖宫产术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众多妇女选择二次生育,是二次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瘢痕子宫再次选择受孕,会面临以下风险如:子宫破裂、胎盘粘连以及胎盘前置等。
剖宫产术的运用可以解除以上风险,对保障围生儿健康、孕产妇的生命意义重大。
临床上为了降低二次剖宫产发生的危险,多数主治医生在二次剖宫产术中会对原腹壁切口位置再做一个切口[1]。
相关文献中指出[2],不同腹壁切口的选择会对二次剖宫产的效果产生影响,为此笔者将其影响做重点探寻,主要宗旨是为临床工作中提供丰富的经验,以供参考,相关材料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产妇(48例)二次剖宫产术腹壁采用横切口。
年龄:25岁~40岁之间,平均(28.0±4.1)岁;孕周:36~40周之间,平均(38.2±1.3)周;孕次:1~3次,平均(2.1±0.2)次;距离首次剖宫产术时间:3~6年,平均(4.4±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