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课件pp讲义t中风历节病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6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1)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
这种病啊,他在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
总言而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
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
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
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
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
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
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
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
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样,咱们做一个参考。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
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
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
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是一段。
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
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
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
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
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
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
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
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
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
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
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
《金匮要略》卷五中风历节卷五中风历节概述 1.合篇意义①均属于广义风病范畴。
临床证候——风病的特点;致病因素——与风邪有关。
②病势发展转归上:向愈;致残,致死。
2.概念:中风,卒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历节,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身体羸瘦为特征的疾病。
中风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原文分析:中风——麻木为主证。
足曳不能步,手废不能握。
痹——疼痛为主。
手指掌握如常,举臂则痛楚不已。
脉微而数——微,正虚;数,邪盛。
中风的病机:经脉痹阻,瘀塞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
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原文分析: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感觉障碍);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运动障碍);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痰浊蒙蔽心窍,神失清灵(意识障碍);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吐涎。
心脾欲绝(病情危笃)。
历节病因病机及鉴别:(原文第四、五、六、七、九)内因: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外因:外感风寒湿,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
第四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
黄汗出,故曰历节。
分析:肝肾气血不足。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湿邪伤及血脉(心主血脉)。
黄汗出——与湿邪或湿热搏结有关。
第五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分析:趺阳脉候脾胃,胃有蕴热。
第六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抟,即疼痛如掣。
第七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九条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