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
- 格式:pptx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8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
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
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
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
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
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中国从清王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公历。
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政权,把中华民国变成地主、买办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工具,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1949年推翻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考点定位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政权性质。
2.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主题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1.建立过程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东北易帜背景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标志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2.国民党的训政(选必1,P15-16)(1)纲领文件:《训政纲领》,1928年。
(2)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②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③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3)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国民党宪政(1)时间:1948年。
(2)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3)评价: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最终崩溃。
4.公务员制度(选必1,P41)(1)确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②1929年,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4)评价①积极: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一、选择题1.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A.北平B.南京C.武汉D.台湾2.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局占据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翻天覆地慨而慷。
”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A.渡江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3.下列战役,与1949年1月和平解放北平直接相关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4.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使天津取得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6.王红同窗在作文《我的爷爷》中写到:“爷爷诞生于1915年,①五四运动暴发后他踊跃参加学生运动.②16岁参加了工农红军.③抗战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④解放战争后期,随人民解放据渡江作战,解放南京.”作文中关于“我的爷爷”经历的描述可能真实发生的是()A.①②④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刻前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渡江战役②南昌起义③平津战役④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④③①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④③①8.举世著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大体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份原因是由于愈来愈多的军队担任起守戍其占据地域的职责,实际作战军队便相应地减少了。
”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国统区人民开始厌倦战争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军队从此减少10.某同窗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作战时刻B.作战军队C.胜利因素D.战役结果二、判断题1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反扑的序幕.______ (判断对错)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著名的辽沈、淮海、渡江三大战役.______ (判断对错)三、材料解析题1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咱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建立。
【建立】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定都南京,否认武汉国民政府。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接印。
在成立大会上,发布了《国民政府宣言》,提出国民革命方略4条:①密切革命军与人民的配合。
②造成廉洁政府。
③提倡保护国内实业。
④保障农工团体利益并扶助其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由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12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吴稚晖为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政府下设秘书长、财政部、外交部、民政部、司法部、大学院等部门。
政府辖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广东、广西等。
【简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抛弃孙中山三大革命政策,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通缉共产党首要,继续“清党”,成为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正式与共产党决裂。
随后,汪精卫即表示愿意与南京国民政府“和平统一”,时值蒋介石宣布下野,终促成宁汉合流。
1928年2月3~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
规定国民政府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掌理全国政务,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选举,政府部门设有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农矿、工商等部以及军事委员会、最高法院、监察院、大学院等。
会议推举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国民革命军在白崇禧指挥下,占领平津,进抵滦河流域,东北军退至关外,北伐胜利。
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完成统一大业。
1928年9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由国民政府执行训政职责,并决定以五院制组成国民政府。
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设主席1人,委员10~12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15.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实行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15.2、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
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5.3、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照片)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抗日。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等到西安参加谈判。
经双方努力,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基本结束和的基本形成。
16.1、年7月7日,日军炮轰,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始。
16.2、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人。
163、年春,指挥中国军队同日军在台儿,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16.4、年秋,指挥八路总部发动“”,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7.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的时间地点:1945年4~6月在延安召开。
(2)主要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明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7.2、抗战胜利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国际:(1)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2)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军发起猛烈进攻。
国内:中国军队展开全面反攻。
17.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3)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提交了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4)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