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看新老降糖药的差异
- 格式:pptx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48
糖尿病用药指南一、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常见的有二甲双胍。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不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可能减轻体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但作用更快、更短,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常见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等不良反应。
6、 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 的活性,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水平,发挥降糖作用,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低血糖风险小,对体重影响中性。
7、 GLP-1 受体激动剂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 GLP-1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可有效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并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8、 SGLT-2 抑制剂SGLT-2 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
还有一定的减重和降压作用,对心血管也有益处。
二、药物的选择选择糖尿病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合并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1、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并发症,且体重超重或肥胖,首选二甲双胍。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正常量的胰岛素起不到正常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也就是体内对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产生了抗体,体内组织对于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
体内分泌的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我们吃进的食物经过消化分解变成葡萄糖,当血糖升高的肘候,胰腺就开始分泌胰岛素素进人血液,将血糖很快降低到正常范围。
对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来说,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同样的胰岛素却无法产生降血糖的效,因此就形成了高血糖、糖尿病。
对于这种患者,单纯地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有时效果不是很好。
胰岛素抵抗不但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之一,它还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有关,是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
严重的动脉硬化可以形成局部的狭窄,动脉血管壁上可以有脂质形成的斑块或钙化的斑块。
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如果斑块破裂,则可以急剧地堵塞血管,这就造威了心脑或下肢等血管的梗死。
血管梗死就是由于血管堵塞造成该血管供血的组织坏死。
这种事件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发生在脑组织就是脑梗死。
严重的要害部位的急性血管梗死可以致命或致残。
蓝精灵13:23:04胰岛素生理作用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调节糖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
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2021年国家血糖新标准公布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我国医师协会、我国抗癌协会等多家权威机构,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国家血糖新标准。
这一消息在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新标准的发布将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防控和治疗产生深远影响,对医疗行业和患者群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标准中,国家将血糖控制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三个方面。
相对于以往的标准,新标准明确了更严格的控制目标,旨在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亚健康人群的血糖管理也有了新的规定,更加注重了预防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新标准,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医学意义和社会影响。
我们可以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和现状入手,来探讨新标准的必要性。
作为糖尿病的核心管理内容,血糖控制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且很大一部分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针对这一现状,新标准的出台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医生和患者进行血糖管理,避免疾病不良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可以分析新标准对于临床实践和患者管理的影响。
新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这将对临床医生的诊疗决策和治疗方案产生直接影响。
医生需要更加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对自身的血糖管理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可能需要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案。
这将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我们不妨展望一下新标准对于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的长远影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而有效的血糖管理又是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防治措施。
新标准的出台,是否能够在未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总结回顾的部分,我们可以再次强调新标准的核心内容和意义,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
【疾病诊疗】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哪个更好?来看看4个方面的全面对比格列齐特缓释片和达格列净片都是常见的可以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药物,如果说这两个药物有何区别,那么可以说,这两个药物从药物分类,作用机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药物。
格列齐特VS达格列净——作用机理从药物的新老程度及药物分类上来说,格列齐特可以算是是一个老药,而达格列净则属于降糖药的新型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属于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而达格列净则属于SGLT-2抑制剂类药物,其对于血糖控制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
格列齐特之所以能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能够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也就是说,格列齐特应用的先决条件,是糖尿病人的胰岛细胞尚存在分泌功能,对于胰岛细胞仍有分泌功能,但胰岛素敏感性不够或胰岛细胞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格列齐特可以增加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作为长效制剂的格列齐特缓释片,对于空腹血糖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
达格列净则是全新机制的一类降糖药,这类药物通过调低肾脏排泄尿糖的“肾糖阈”,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当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避免高血糖带来的危害,肾脏会通过将多余的糖排泄进入尿液,通过形成尿糖的方式来加强血糖的控制,而达格列净这个药物,就是通过增加调低肾脏肾糖阈,增加尿糖,从而降低血糖的一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VS达格列净——靶向器官保护作用我们服用降糖药,不但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还应该考虑药物的靶向器官保护作用。
在磺脲类药物中,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以说是很好的药物,作用时间长,服用方便(每天1次或2次),对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在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还指出,格列齐特缓释片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大型糖尿病临床研究Advance研究发现,格列齐特缓释片具有减少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和肾脏风险的作用,但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的情况,就应该禁用该药物了。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较传统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突出的理念改变就是建议尽早预防治疗、主张应用标本兼治的药物,主张尽早联合用药、要求多重干预,积极全面的治疗。
(一)预防由“单一干预”向“多重管理”转变我国里程碑式研究——大庆研究,在研究结束后随访的20年期间,仍然可以看到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较低,甚至在心血管发病率、累计死亡率方面都有降低趋势。
美国一项研究应用二甲双胍干预组和强化生活方式组同安慰剂组比较,10年随访期间,两组血糖水平均较低,糖尿病发生风险保持较低水平。
这说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阶段性二甲双胍治疗可长期降低干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以及改善整体血糖水平变化。
因此,200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关于IFG(空腹血糖受损)和IGT(糖耐量损害)的共识中指出:对于IFG或IGT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体重降低或中等强度的运动,而对于糖尿病前期合并①<60岁;②体质指数(BMI)≥35千克/米2;③糖尿病家族史(一级亲属);④甘油三酯(TG)升高; ⑤高密度胆固醇( H D L ) 下降; ⑥高血压; ⑦糖化血红蛋白>6.0%,以上任何一项危险因素者可考虑生活方式与药物干预双管齐下。
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措施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降血糖,也是防止由糖尿病前期进展到糖尿病,更重要的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由此可见,我们医患努力的共同重点应是将防线前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前期!(二)由“阶梯式治疗”向“早期强化治疗”转变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模式即所谓的“阶梯治疗”是先从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加运动治疗)开始,然后采取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再联合用药,最后不得已才使用胰岛素。
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治疗模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尽快控制达标,患者长时间处于高糖状态,不利于延缓和阻止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降糖方案无力、胰岛素应用太迟,有可能错过修复胰岛功能的最佳时机,致使B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
糖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与方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与方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持续增加的趋势。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掌握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与方法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以及相关的血糖管理方法。
一、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是维持血糖水平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防止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
根据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和患者的特点,血糖控制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1.1 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使血糖尽量接近正常人的血糖水平。
通常情况下,预餐血糖水平应控制在4.4-7.2 mmol/L范围内,临睡前血糖水平应控制在6.1-7.8 mmol/L范围内。
1.2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一些。
对于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预餐血糖水平应在4.4-7.2 mmol/L之间,随机血糖水平应在6.1-10.0 mmol/L之间。
对于部分老年患者或多重疾病的患者,可以适当提高血糖控制目标。
二、血糖控制的关键方法2.1 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脂、高纤维和低糖的饮食原则,选择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
此外,合理控制膳食中的总热量,平衡三餐的糖负荷,也是血糖控制的关键。
2.2 运动治疗运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此外,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重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的体能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2.3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糖尿病患者来说,仅依靠饮食和运动往往无法满足血糖控制的要求,此时药物治疗就变得必要。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高血压、糖尿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大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它们危害极大,用药也是漫长的过程。
从药物的作用时间来考量,它们都有长效药和短效药之分,但两病的用药原则却大有不同——高血压、特别是血压波动的高血压,用药上应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以达到24小时内平稳降压的目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效降糖药虽然更方便服药,减少漏服等意外,但和短效降糖药相比,却未必是上佳的选择。
长效降糖药,指导专家: 无锡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许岚/徐湘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黄胜立整 理: 李宇杰糖尿病的两大病因,就是体内胰岛素(人体自身分泌,有降糖作用)产生不足或对胰岛素抵抗(即“不敏感”),降糖药大致就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以口服降糖药为例,磺脲类(如格列本脲)和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解决胰岛素不足问题;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格列酮(如罗格列酮)类主要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糖分吸收而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从作用时间上,则有长效、短效降糖药等之分,本文介绍的,便是这长效降糖药。
优势:安全有效、不易漏服糖尿病患者从确诊患病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和各类降糖药相伴。
糖尿病以2型居多,这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1型糖尿病患者常需要使用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患者,因其对口服降糖药敏感,服药后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所以常用口服降糖药。
不过,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发生忘服、漏服药物现象,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为避免这些意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也会考虑服用长效降糖药。
这里所说的“长效药”,包括两类不同的概念。
一为本身半衰期(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长、作用时间长的药物,每日1次给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等;二为将原来短效的药物,用特殊工艺制成为“长效”的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如原为短效的格列吡嗪(美吡达),每日应3次给药,制成控释制剂后,名为瑞易宁,每日给药1次即可。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老年人新血糖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长,血糖管理成为老年人健康关注的重点之一。
然而,现有的血糖标准往往是基于青壮年人群的,对老年人群体可能存在不足或过高的问题,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状态重新设定血糖标准。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老年人血糖特点以及提出新的老年人血糖标准,旨在为老年人糖尿病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介绍了文章中将要涉及的内容;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现有血糖标准、老年人血糖特点和新的老年人血糖标准三个小节,详细解释了老年人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和新的血糖标准对老年人血糖控制的意义;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老年人血糖管理的建议。
笔者将通过这一文章结构,全面深入地探讨老年人新血糖标准的重要性及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血糖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多。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血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理指标,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然而,现有的血糖标准大多是针对年轻人和成年人设定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老年人。
因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健康状况及代谢能力与年轻人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在血糖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特殊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制定适合老年人的新的血糖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为调整现有血糖标准,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老年人血糖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以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正文2.1 现有血糖标准目前,血糖标准通常是根据一般成人的血糖水平制定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正常血糖水平应在空腹时低于6.1mmol/L,餐后2小时应低于7.8mmol/L。
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250013)主任王建华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等。
1、磺脲类的优缺点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
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
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2、格列奈类的优缺点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诺和龙、唐力,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3、二甲双胍的优缺点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
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
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长期应用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4、α-糖苷酶抑制剂的优缺点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非常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患者,可与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老年糖尿病人:为何慎用长效降糖药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在患病后,病人需要做好接受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而且,有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接受终身治疗。
目前,在糖尿病病人的群体中,老年阶段的病人占绝大多数。
当下,长效降糖药具有降糖快速、持久等优势,受老年糖尿病人的青睐。
但是,据临床研究发现,虽然一些长效降糖药在短期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是因为其药物自身作用较强,部分血糖原本不太高的老年病人在用药后可能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不利于病人的血糖控制。
因此,临床建议老年病人应谨慎使用降糖药。
但是,仍有些老年人不了解为何要慎用长效降糖药物,所以导致因长效降糖药使用不当而造成糖尿病人不适等问题的发生,威胁老年糖尿病人的生命安全。
那么,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老年糖尿病人的用药原则是什么?老年糖尿病人不宜使用的降糖药物有哪些?为什么老年糖尿病人需要慎用长效降糖药物?老年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危害?一、老年糖尿病人用药原则糖尿病是全身慢性进行性代谢障碍疾病的一种,且多发于老年群体。
虽然引起此类病症的因素不明,但是多数人认为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国外又将其称之为现代生活方式病。
当下,在病理学不断研究中发现,对于老年糖尿病人而言,为了避免降糖药物过量而引起低血糖、老年痴呆症等问题的发生,需要谨慎使用或不使用长效降糖药物。
对于长效降糖药物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具体如下:(1)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的药物:通常情况下,病人只需每日使用1次这种降糖药物,例如:格列本脲等。
(2)使用特殊工艺将短效药物制作成长效降糖药物,例如:格列吡嗪被制成瑞易宁等。
所以,老年糖尿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降糖药物,并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切勿在用药初期就应用常规剂量用药,避免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危及其生命安全。
二、老年糖尿病人不宜使用的降糖药物1.降糖灵降糖灵是口服降糖药物的一种。
在临床大量研究中发现,糖尿病人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多种问题,例如:吸收不良、维生素B12缺乏等,甚至还会出现缺乏叶酸等问题。
各类降糖药之优缺点比较全网发布:2014-09-26 17:23 发表者:王建华5158人已访问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250013)主任王建华评价一种降糖药物的优劣,需要全面衡量,不能光看降糖效果,还要看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价格因素以及是否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等等。
1、磺脲类的优缺点磺脲类降糖药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
临床常用的有糖适平、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亚莫利等。
优点:疗效突出、价格便宜,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没有癌症风险。
缺点:容易发生低血糖及体重增加,个别病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等。
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继发性失效。
对老年人和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短效、经胆道排泄的磺脲类药物,糖适平更适合。
2、格列奈类的优缺点属于新一代促胰岛素分泌剂,代表药物有诺和龙、唐力,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及基础胰岛素联合使用。
优点: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缺点:价格较高,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糖。
3、二甲双胍的优缺点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输出来降低血糖。
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首选降糖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如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的基础用药。
优点:二甲双胍除了能有效降糖以外,还可降低体重、血压及血脂,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改善长期预后,是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
安全性好,单独应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与降糖灵相比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
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缺点:胃肠道反应多见,长期应用可能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心衰缺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忌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2022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血糖控制篇2022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上,公布了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在新版指南中,将以往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进行了调整(表1)。
可以看出,新版指南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较宽。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均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分析发现,血糖控制(以HbA1c表示)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呈对数性关系,该相关性延伸到正常HbA1c水平(<6%),没有下限,即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HbA1c控制得越低越好。
DCCT后续9年随访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接受强化控制血糖的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相关终点的发生风险降低42%(P=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的发病风险降低57%(P=0.02)。
而UKPDS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HbA1c每降低1%,CVD发生率降低18%。
基于这两个大型的循证医学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稍小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少制定了HbA1c控制目标,如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糖尿病成人的HbA1c控制目标为<7%;而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控制目标为<6.5%。
近年来,一系列有关强化降糖治疗是否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结果先后出炉,其中最著名的是ADVANCE、VADT以及ACCORD3项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3项研究均未显示出强化降糖治疗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效果,尤其是ACCORD研究更由于强化降糖组心血管事件增加而提前终止。
回顾这三大研究,ACCORD研究和VADT研究均将强化降糖组的HbA1c目标值定于<6.0%,ADVANCE研究定于<6.5%。
进一步分析发现,ACCORD研究中,强化降糖组血糖下降过快(4个月内HbA1c下降1.4%),更多使用胰岛素及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使部分患者体重增加明显以及更多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是导致其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与瑞格列奈治疗的效果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水平。
目前,口服药物是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是常用的口服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种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效果,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
1. 格列齐特缓释片的治疗效果格列齐特缓释片属于二甲双胍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葡萄糖生成和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临床研究表明,格列齐特缓释片可以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减少体重增加,并且对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格列齐特缓释片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血管功能,从而减少心血管风险。
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通常不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服药物。
瑞格列奈还可以减少肝脏糖异生,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胰岛素表观抵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临床应用中,瑞格列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具有很好的降糖效果。
3. 两种药物的优缺点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格列齐特缓释片和瑞格列奈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格列齐特缓释片作用于肝脏,通过抑制糖异生和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具有降低心血管风险和减轻体重的优点,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和消化道不适的副作用。
瑞格列奈作用于肌肉细胞,通过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和对体重的减轻,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和水肿的副作用。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适当的口服降糖药物。
格列齐特缓释片适用于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风险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适合于长期控制血糖和改善心血管风险的患者。
瑞格列奈适用于较重症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或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用,适合于需要强效降糖和保护心血管的患者。
新型DPP-4抑制剂降糖药欧唐宁®(利格列汀)中国上市引领“全面考量综合治理”糖尿病治疗新理念11月14日将迎来第23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但是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9240万人,这一数字是2002年的三倍1而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高达15.5%2。
中国的糖尿病防治未来极其堪忧。
就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现状而言,糖尿病患者如何在正确的治疗理念指导下选用正确的药物已经上升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层面的重要议题,备受瞩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介绍,糖尿病已经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最新的理念不再以降糖为单一目标,而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血管风险、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这六个面组成一个“魔方”,时刻困扰着糖尿病患者,而“全面考量综合治理”的糖尿病治疗新理念,有助于解开这个“魔方”,并且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指南的推荐。
随着新型DPP-4抑制剂欧唐宁®(利格列汀)在中国的上市,将使这一科学治疗理念也将被更多的中国专家和患者所接受,有利于应对中国严峻的糖尿病防治挑战。
一体六面,面面俱到《柳叶刀》杂志曾刊文指出,人类可以打赢降血糖的战役,却可能输掉征服糖尿病的战争。
翁建平教授讲述:“攻克糖尿病就像是解开一个魔方,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血糖降低这一个层面,应考虑到低血糖风险、心血管风险、体重控制、肝肾安全问题、及经济成本其它五个层面。
”血糖控制目标应该个体化,对不同患者应设立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都将对患者有益,并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
12010-11-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mtdx/mxfcrxjbxx/201011/t20101109_39244.htm 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doi/full/10.1056/NEJMoa0908292#t=article翁建平教授指出,对于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合并高血脂或高血糖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取差异化的治疗方案,仅仅以单一的降低血糖为目标的是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的。
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及方法血糖是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指标,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血糖不仅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还可能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所以,控制血糖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控制血糖的重要性1.预防及管理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最终引发2型糖尿病。
而通过合理调节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和定期监测血糖,可以有效预防并控制2型糖尿病。
2.降低心脑血管风险: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动脉硬化、微循环障碍和斑块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3.保护神经系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大脑、眼睛、肾脏、胃肠道等器官功能异常。
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末梢神经病变和感觉丧失。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减少神经系统的损害。
4.降低癌症风险:一些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期高血糖与某些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因此,控制血糖不仅对于预防慢性代谢类疾病有益,还对预防部分恶性肿瘤具有积极意义。
二、控制血糖的方法1.合理饮食结构:选择低GI(升高指数)食物,例如粗粮、豆类、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有助于缓慢提高血糖水平。
避免高GI食物,如蛋糕、白面包和糖果等,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保持适度饮食量和定时定量进食也是保持血糖稳定的关键。
2.适量运动:运动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手段。
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入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合理选择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并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锻炼。
3.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的血糖变化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通过家庭用血糖仪或者到医院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目前的血糖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调节措施。
4.药物治疗:对于已经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与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常规药物治疗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