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相交线》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12
七年级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描绘两条相交线的示意图;- 能够辨认出两条线是否相交;- 能够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2. 难点:- 应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相交线的基本概念;- 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2.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演示;-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交线的概念:请同学们举例描述一下身边的相交线的例子。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用白板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通过示意图演示相交线的情况,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相交线的特点。
3. 分组探究(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找到至少三组相交线的示意图,并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相交线的相关定义和性质,并将结果报告给全班。
4. 深化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应用相交线的知识解答;- 学生单独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归纳总结相交线的相关知识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相交线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相交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
在小组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巩固了相交线的性质和相关定义。
在问题解答和归纳总结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并巩固对相交线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练习,用更多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交线的理解。
相交线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Z1和Z2有一条公共边0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Z1和Z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Z1 + Z2二180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的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Z1和Z3有一个公共顶点0,并且Z1的两边互为对顶角。
Z1=Z33、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叫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AB丄CD,垂足为0;记作:AB丄CD于点0。
人符号语言:因为AB丄CD,所以ZA0C=90°。
厂_______ 匚 ________ 门反Z,因为ZA00900 ,所以ABICD。
B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4、同位角:如图,像Z1和Z5,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5、内错角:如图,像Z3和Z5,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 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6、同旁内角:如图,像Z3和Z6,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一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五、练习1.已知:如图,AB1CD,垂足为0, EF为过点0的一条直线,则Z1与Z2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2.如图,CA丄BE于A, AD丄BF于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Q的余角只有ZBB・a的邻补角是ZDACC・ZACF是a的余角D・a与ZACF互补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上图,ZA的同位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1的内错角是___________ ,Z2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_____7.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0,过点0作射线0C, 0D,使0C丄0D,当ZA0C二30°时,ZB0D的度数是BDA.相等B.互余C.互补D.互为对顶角3. 如图,在AABC中, AC丄BC, CD丄AB,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条条条条2345••••B4.如图,属于内错角的是(A. Z1 和Z2B. Z2 和Z3 C・ Z1 和Z4 D. Z3 和Z45•下列图形中,线段PQ的长表示点P到直线MN的距离是(B D CF8•如图,CD丄AB,垂足为C, Zl=130°,则Z2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7^F D 9•如图,直线肋、〃相交于点0,创平分AE0C.(1)若ZF0070。
相交线知识点一相交线的有关概念1.相交线: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相对的,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2.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如下图,∠1和∠2互为邻补角。
3.对顶角:有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角互为对顶角。
如下图,∠1和∠3互为对顶角。
4.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5.垂线段:从直线l 外一点向直线l 作垂线,垂足记为O,则线段PO叫做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
6.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性质:(1)互为邻补角的两角和为180度;(2)同角的补角相等;(3)对顶角相等。
例1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分析】解决本题关键是搞清对顶角的概念【解答】解:根据对顶角的概念可知,有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答案为D。
例2下列图形中,∠1和∠2是邻补角的是()【分析】解决本题关键是搞清邻补角的概念。
【解答】解: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可知,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答案选D例3体育课上,老师测量跳远成绩的依据是()A.垂直的定义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垂线段最短 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分析】此题考查知识点垂线段最短,关键是掌握垂线段的性质【解答】由实际出发,老师测量跳远成绩的依据是垂线段最短,答案选C知识点二三线八角1、同位角:分别在一条直线l3(截线)的同侧,l1l2(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F”形状)2、内错角:分别在一条直线l3(截线)的两侧,l1l2(被截直线)的内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Z”形状)3、同旁内角:分别在一条直线l3(截线)的同侧,l1l2(被截直线)的内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初中数学什么是相交线
相交线是指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于一个点的情况。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相交线的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1. 相交线的定义:
相交线是指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于一个点的情况。
这个相交点是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是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2. 相交线的性质:
-两条相交线的交点是这两条直线上的点,也是这两条直线的公共点。
-相交线的交点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交点的四个象限。
-相交线的交点是两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即交点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
-相交线的交点是两条直线的角平分线,即交点将两条直线的夹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3. 相交线的应用:
相交线在几何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相交线可以用于解决直线的交点、角的平分等问题;在图形的构造中,相交线可以用于定位和布局。
此外,相交线的性质也可以用于证明几何定理和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相交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平面上相交于一个点的情况。
以上是有关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的介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你对相交线的了解。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相交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相交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
2.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相交线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
3.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如交通路口、交叉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的图形,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交线的图形,并观察和分析相交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一条直线上,有多少个点可以找到与之相交的线段?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知识点相交线是几何学基础概念之一,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应用。
在七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相交线的建模、探究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从基础理论到实际问题的求解,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相交线的相关知识点。
一、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通常指两条线在平面内交于一点的线段部分,该点称为交点,而被交的两条线则称为相交线。
相交线的交点可以位于两条线段的内部、外部或直线的延长线上,交点的位置对于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交线的分类和特征相交线根据其交点的位置,可以分为交于内点、交于外点和交于公共端点的三类。
不同位置的交点对于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加以区分和了解。
1.交于内点:两条相交线交于平面内部的一点。
其特征是两条相交线的交角是锐角,且在交点处构成四个互不相同的角。
这种相交线常见于几何定理和证明中。
2.交于外点:两条相交线交于平面外部的一点。
其特征是两条相交线的交角是钝角,且在交点处构成四个互不相同的角。
这种相交线常见于圆的定理和证明中。
3.交于公共端点:两条相交的线段或者两条平行线交于共同的一个端点。
其特征是两条相交线的交角为零,且共同端点是两条线段/直线的一个端点。
这种相交线常见于线段/直线的连续性问题和求解。
三、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相交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掌握这些性质和定理对于解决许多几何学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相邻角补角定理: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断后,所得到的内角互为补角,其和为180度。
这个定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求解平行线间的角度关系,是几何作图和分析中的基础。
2.反向角等量定理:同侧异角相加的和等于180度。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证明角的等量关系,也是许多几何证明的基础性质。
3.同位角等量定理:同位角等量,即两个同位角的度数相等。
同位角是指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断后,交叉的两对对应内角或对应外角,是平行线性质中的重要定理。
4.内角和定理:任何一个n边形,其内角和都是(n-2)×180度。
初中数学——(40)相交线
一、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相交(二)对顶角:有一个公共定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性质:对顶角相等,∠1=∠2
2、N条直线相交有N(N—1)对对顶角
(三)邻补角:有一个公共定点、有一条公共边
1、邻补角互补,即:∠1+∠2=180°
2、N条直线相交有2N(N—1)对邻补角
二、垂直
(一)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二)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其中一个角是90°时,就说明这两条直线垂直
(三)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四)直线外一点与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
(五)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三、练习题
(一)如图所示,AB,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AOD,∠AOC=120°,求∠BOD,∠AOE 的度数.
O E
D C
B
A
(二)如图所示,直线a,b,c 两两相交,∠1=2∠3,∠2=65°,求∠4的度数
c
b a 34
1
2。
初中数学相交线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 掌握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够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3.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 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2.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1.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2. 运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错的道路、相交的铁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相交线的概念。
让学生尝试画出相交线,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探究新知(1)介绍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通过展示图形,引导学生找出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验证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找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判断对顶角是否相等等。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引导学生明确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例如,画出给定角度的相交线,找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设计练习题和作业题时,要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要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