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16-19世纪)的英国
- 格式:pdf
- 大小:143.30 KB
- 文档页数:1
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1、17——19世纪: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
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3、二战后: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二、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②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③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英国历史的演变英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和事件的演变。
从古代部落社会的形成,到罗马帝国的统治,再到中世纪的封建制度,英国历史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文化。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探讨英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英国(公元前55年-公元5世纪)古代英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年,当时罗马军队首次进入不列颠(Britannia)。
此后,罗马帝国统治了这片土地约四个世纪。
罗马的统治为英国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如浴场、罗马法和基督教。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不列颠陷入了混乱和持续的入侵。
各个日耳曼部落相继迁入,并形成了一系列小王国。
这个时期的英国被称为“安格鲁-撒克逊时代”,这些日耳曼部落在文化、社会制度和语言上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英国(公元5世纪-15世纪)中世纪英国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的时期。
威廉征服者于1066年成功征服不列颠,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诺曼征服后,法国文化开始渗透到英国社会。
英语与法语融合,继续演变为中古英语。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社会分为三个阶层:贵族、教士和农民。
封建制度严重压迫了农民,但也为农民提供了安全和稳定的生活条件。
14世纪的英国经历了黑死病的肆虐,这一事件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减少和社会动荡。
英国国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权力争夺,其中包括玫瑰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十年,最终亨利七世取得胜利,建立了都铎王朝。
三、近代英国(16世纪-20世纪)近代英国标志着英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亨利八世在16世纪颁布了英国国教法,将英国从罗马教廷脱离,建立了英国国教。
17世纪的英国经历了英国内战和清教徒共和国的时期,直到1660年恢复君主制度。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莎士比亚和牛顿。
18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面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19世纪的英国是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称为“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也称奥托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
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
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
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国别史一、英国:(一)思想近代化:时间:15、16世纪;代表: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密雷特》。
影响:推动了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召开议会,议会斗争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1、早期的殖民扩张:时间:16—19世纪,“三角贸易” :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方式:殖民掠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建立殖民地,抢劫当地财富(殖民头子克莱武抢劫孟加拉国库,印度成为英国最大殖民地。
)影响:①英国用抢来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②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代表及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带来极大便利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中期,英国宪章运动)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1、一战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第五章近代欧美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是近代欧洲学前教育设施的胚胎。
由此开创了近代贫民慈善学前教育的传统。
主要目的在于挽救贫民婴幼儿的生命,教育的成分微乎其微。
-—欧文创办了幼儿学校后来形成了一场运动。
产业革命的影响1840 福禄培尔创办了幼儿园,为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儿童接受社会学前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开始出现“双轨”倾向:一轨为中下层,一轨为中上层所设。
【总述】1835 法国率先开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制度的历史进程;40年代英国通过政府拨款形式,加强了政府对幼儿学校的控制;19世纪后半期,法美日等国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整个公立学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一、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期英国贫民政策中的幼儿保健和保育问题这种发端于英国的、作为贫民政策的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时近代欧洲幼儿教育设施的根源和胚胎。
二、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幼儿教育的开创和发展(一)背景:首先是幼儿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其次是初等教育的内容提早到幼儿阶段成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三是社会问题.(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运动是英国幼儿学校的著名领导人,于1920开办一所幼儿学校,堪与欧文(1816创办幼儿学校)并举,对19世纪欧美各国的幼儿学校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强调智育。
其教学方法是“开发教育方法":激发好奇心;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感觉教学;让孩子独立思考;把教育与娱乐结合起来。
为贯彻上述原则,设计了“阶梯教室"“教学柱”“教学架”“调换架"等教具.“发展课本"等教材—-把初等教育的内容下放到幼儿阶段——其幼儿学校的最高目标在德育方面—-对幼儿学校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英国政府的幼儿学校政策1840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为国库补助的对象.三、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英国,19世纪上半期主要是欧文的幼儿学校占主导地位,19世纪下半期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受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影响,19世纪50年代福禄培尔幼儿由德国的伦克夫妇和别劳夫人传入英国.(一)伦克夫妇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的贡献最早向英国引入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是伦克夫妇(二)伦敦福禄培尔协会的工作和幼儿教育的复活与发展1870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提倡的自由主义概念1876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我国是2007年实行)伦敦福禄培尔幼儿园协会普及福禄培尔教育方法,在英国,自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以后,幼儿教育的设施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奥柏林开办编织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历史的序幕.自1835年开始,法国政府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托儿所视为公共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近代殖民主义政策的阶段和特征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地区和国家进行了掠夺和征服,使之变成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伴随若资木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其殖民政策也随着其发展而改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分以下三个阶段:一、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时期(16世纪-19世纪前期)也称商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主要有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到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和法国取而代之成为主角。
此时期主要是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各国重在增强其原始资本的积累,此时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和l野蛮掠夺、贸易垄断及奴隶贸易来牟取暴利。
基本特点是:以暴力手段为基础,掠夺财富为日的。
随着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对欧洲而言,掠夺来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同时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有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对世界而言,新航路地开辟扩大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工业资本主义殖民时期(19世纪前期-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进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大为增强,工业资产阶级上台后,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要求扩大市场,以促进商品倾销,原有破坏性的掠夺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当地人力资源来生产原料和消费商品。
此时期以最早完成T业革命的英国为代表,其殖民政策主要是:利用船坚炮利打开落后国家大门,通过开辟上外市场,剥夺被殖民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实行低关税和倾销廉价商品,以改造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结构,进而使其变为经济附庸。
此时的基本政策是:以炮舰开路,以不平等贸易为于段,拼接科技和大机器生产的优势,变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为白己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使之以经济附庸的形式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
第六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这个时期又出现公学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派控制了教育。
后期,国教又分出清教派,清教与国教一起来控制教育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第二,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三,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近代英国的学前教育实践1. 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新兰纳克幼儿学校2 1816年,新兰纳克幼儿学校——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由欧文创办。
3. 提出了“开发教育方法”的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是维尔德斯平4.世界上最早推广福禄倍尔幼儿园的国家是英国_。
5.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之一,是幼儿园开始减少读、写、算训练的时间,而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
名词解释1:欧文幼儿学校1,1816年,欧文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2,幼儿学校招收1-6岁工人子女。
3,重视幼儿智育、德育。
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开放的教学形式。
养成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
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孩子,反对责骂惩罚儿童。
4,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界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发展开了先河。
名词解释2:“开发教育方法”(提示: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教学方法) 1,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维尔德斯平所提出的新教学方法。
2,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获得独立知识的能力。
3,方法包括:激发好奇心,通过感觉教学、从已知到未知,让孩子独立思考、教学和娱乐结合等4. 设计“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等系列教具,编写教材“发展课本”。
名词解释3:“免费幼儿园”1,诞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标志着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英国的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
2,免费幼儿园由私人出资所创办,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 3~6 岁幼儿。
3,幼儿园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品、衣服以及洗澡、休息、游戏的场所,按福禄倍尔幼儿园教育方针进行初步教学,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
4,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
简答1,欧文幼儿学校产生的原因及意义、内容和方法1,产生原因:1)工人阶级居住条件恶劣,狭小空间、简陋家庭设备,不利于孩子成长。
16世纪至20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进行的侵略扩张。
英国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
英国的殖民扩张对世界近代历史和地理政治的演变均有极大影响。
原始积累时期的殖民扩张英国在这一时期的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迄于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商业资本起了主要作用,商业资本家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推动者。
殖民掠夺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进行。
当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称霸海上时,人迹罕见的北美东岸成为英国最早的殖民活动地区。
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东岸共建立13个殖民地。
17世纪20~30年代,英国相继占领了西印度群岛的圣基茨等地,把这些岛屿变成种植园、贩奴基地和海盗出没之所。
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消灭及荷兰3次对英商业战争均遭败北后,海外扩张的优势已为英国取代。
18世纪,英国开始同法国争夺殖民霸权,1689~1763年间,两国有过4次战争,每次都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英国的殖民地大为增加。
1713年,法属新斯科舍半岛、纽芬兰和哈得孙河沿岸,西属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均转归英国。
特别是由于七年战争的胜利,英国不仅夺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领土,还夺得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内加尔。
西班牙的佛罗里达也给了英国。
1783年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给英国以沉重打击。
此后,英国殖民的重点遂转向东方,特别是印度。
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在东方的殖民机构,1612年,该公司击败在印度的葡萄牙人,从印度莫卧儿王朝获得贸易特权。
1757年普拉西一役,奠定了英国在印度斯坦的统治地位。
1767~1799年4次进攻并最后占领迈索尔土邦。
1803~1804年打败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恒河与朱木拿河(现称亚穆纳河)之间的大片沃土。
英国还从荷兰手中夺得苏门答腊(1784)和马六甲。
从吉打苏丹手中割走槟榔屿(1786)。
1668~1711 年英人J.库克考察了澳大利亚东岸和新西兰,英国随即向该地移民。
英国大事年表一、近代前的英国9世纪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13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这就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4世纪议会演变为上院(贵族、教会代表)、下院(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议会有赞成和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异端”学说,此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有力挑战,反映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16世纪初,都铎王朝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英国资本主义已经有所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16世纪初枢密院正式成立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英国出现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
三、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1529年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
宗教改革开始。
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加大宗教改革。
16世纪中叶,天主教在英国一度短暂复辟。
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恢复英国国教(安立甘教、英国圣公会)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舰队,成为海上强国16世纪末,英国出现反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清教(英国的加尔文教)17世纪初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推行封建专制统治。
17世纪20年代查理一世继承王位,国王与议会关系、国王与法律孰重孰轻的问题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
1624年英国疲拖入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战争经费问题显现。
1628年为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1629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1638年为抗议查理一世宗教迫害,苏格兰人民起义,迫使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被关闭的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