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_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2.02 KB
- 文档页数:8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世界历史068大英帝国的兴衰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不列颠群岛上,由大不列颠、爱尔兰东北部及周围55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24.4万平方公里。
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叶,英国对外侵略扩张成为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到1914年,其领地已达3350万平方公里,为英国本土的137倍,英国因此而号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英国庞大的殖民帝国土崩瓦解。
英国的兴盛英国是最早跨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国家之一,早在十四世纪,资本主义在英国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英国开始海外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洲新大陆,占领了大批的殖民地,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财富。
一批批冒险商人、水手从海外带回数不清的财富,不列颠人逐渐完成了坚实的原始积累。
十八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工业革命首先在不列颠发生了。
这个曾经是世界最蛮荒的岛屿之一的国度走到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随着纺纱机的转动,蒸汽机的轰鸣,英国的工业开始腾飞了。
(点击了解世界历史039 | 英国的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业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获得了领先的地位,小小的英伦三岛成为震撼全球的世界工厂。
成为世界工厂的英国,需要更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850年,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
在原料方面,英国严重依赖国外市场。
1845年至1849年,毛纺织业原料进口的比重高达43%。
在1844年至1846年的进口总额中,生活资料和原料所占比重高达95%。
正是因为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扩大了在海外的殖民扩张。
拥有强大的海军是英国在海外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的重要条件。
早在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英国就开始了海外探险扩张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宣布:大海和空气为人类共同享有,海洋不属于任何民族或个人。
1577年冬天,以贩卖奴隶起家的德雷克得到英国枢密院的默许,决心要打破西班牙对太平洋的独占,他航行到美洲后,继续西航,穿过麦哲伦海峡,并在没有设防的美洲西海岸夺取了大量金银,然后经太平洋、印度洋于1580年9月回到英国,完成了英国人的首次环球航行。
2017年国际政治考研真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福利国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英格兰独立公投国际秩序核供应集团简答简述全民公决制度及其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的宪制意义就国际层面整体而言,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冲突为何层出不穷简述摩根索帝国主义政策三种典型手段极其内容论述民族国家概念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解释力如何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分析近年来西方民族民粹主义缘何上升并举一列说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名词解释相互依存国际仲裁特别提款权超越遏制理论科索沃战争脱欧公投脱欧公投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简答简答2015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年难民危机对当前欧洲政治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种姓制度对印度当前民族社会结构的影响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你对亚洲安全观的理解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为何调整“倚美抗中”的对外战略论述论述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简述现今中国外交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背景与取得成果有人说中国近年来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也有人说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身份出现?你赞同哪种观点,论述原因。
外交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933年国际经济会议年国际经济会议1954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奥斯陆协定奥斯陆协定简答简答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演变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论述论述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经验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政治学综合政治学综合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国家元首国家元首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防御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国际安全国际安全现实建构主义现实建构主义简答简答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英国学派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看法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政治统治存在何种心理基础论述论述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现实,评析软制衡理论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结合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论述经济间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外交学外交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非战公约非战公约位次位次外交承认外交承认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最佳谈判协议替代方案论述论述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当代外交方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动因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制定内容外交史外交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间地带理论中间地带理论戈尔巴乔夫访华戈尔巴乔夫访华论述论述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演变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试论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创新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 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述两德统一2+4会议会议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分析马克马洪线由来及其性质论述论述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分析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意义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年代的美苏关系论述1930-1940年美国孤立主义年美国孤立主义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简答简答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道威斯计划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论述论述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旧金山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专业综合专业综合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美国选举人团制度TPP 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朝鲜第五次核试验的动因及对东北亚的影响G20的组织形式及意义的组织形式及意义论述论述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分析西方国家为何存在反全球化现象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简答简答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美苏中英二战前对国际秩序的构想及反映的问题与启事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王阳明政治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论述论述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民粹主义的根源有哪些,全球一体化赋予了它哪些新的涵义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从政治学角度比较分析总统制与议会制的优劣,并分别说明其分别面临哪些困境欢迎补充欢迎补充南开大学南开大学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航海条列航海条列神圣同盟神圣同盟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论述论述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该如何构建20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演变及特点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渐进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社群主义社群主义总统共和制总统共和制治理治理全球化全球化概念辨析题概念辨析题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规范性政治概念和实证性政治概念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程序性正义与实证性正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和极权主义国家简答题简答题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有哪些主要概念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何为政治参与,其方式和途径是什么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比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论述题论述题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运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比较说明不同政治波流行的优势与特点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现代思想家围绕“平等”的争论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请结合具体问题予以说明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制度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集体安全集体安全暴力外交暴力外交主体间世界主体间世界简答题简答题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分析国际行为体进行合作与表现的收益 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差异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联合国维和行动三原则及其在实践上的特点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作用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理性行为体模式的基本假定和对外决策过程论述题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联系实际分析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问题、特点与未来展望从“杭州共识”看中国推动20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及深远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责任内阁制官僚自主性非正式制度结构功能主义 否决型政体审议民主简答题美国政党政治的现状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危机比较分析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新媒体环境对国家治理的政治影响论述题利用利益集团理论分析我国强力反腐的政治涵义。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日不落帝国”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强盛繁荣,生生不息的称号。
日不落指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其领土上,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
西班牙帝国衰弱后,第二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是大英帝国。
在19世纪这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候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
之后,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取得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英国的简介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
论近代早期英国海上强国地位的形成
吴昊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15世纪到17世纪,英国逐渐由一个远离大陆的岛屿发展成为实力雄厚
的世界贸易中心。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其在国家发展方向上出现了根本性变革,与此同时,与西班牙、荷兰的海上斗争也进一步强化了英国的海权意识和帝国意识。
掌控海权是近代早期英国人的决胜之道,同时也是英国得以最终称雄世界的根本原因。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吴昊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近代早期英国契约工制度的形成及其性质 [J], 梁茂信
2.城市与近代早期英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J], 李群
3.近代早期英国贵族妇女的地位探析 [J], 郭佳丽
4.近代早期英国贫困问题研究动态综述——兼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与连续性》 [J], 郝颖
5.论近代早期英国农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兼评保罗·贝罗奇的农业革命
先行论 [J], 滕海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丫VIEW17世纪纪初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调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杜平【摘要】由于岛国的地理特点,英国从事海上贸易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海上商船保护问题亦可追溯至诺曼征服之前。
19世纪初以前,英国海上商船的保护政策主要经历了“结伴航行一商船自愿基础上护航一强制性护航”的调整历程,英国亦采取了一些其他辅助性保护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不断扩张和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海上贸易的畅通对英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使得英国商船在海上航行时可能遭遇更多危险,除了成为海盗船等进行财富掠夺的目标外,其在局势紧张抑或战时也易成为故对国家实施贸易攻击战的打击对象,这令英国国家力量对该问题的介入越来越多。
【关键间I英国海上贸易海上商船保护政策【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i只码】A【DOI】10.16619/ki.rm ltxsqy.2021.01.014由于岛国的地理特点,英国从事海上贸易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海上商船的保护问题亦可追溯至诺曼征服(N onm n Conquest)之前。
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述如下:17世纪中期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商船主要依靠结伴航行保护途中安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护航成为英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保护政策;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开展、蒸汽动力在船舰上的使用,种种新情况出现,使英国传统护航政策的有效性饱受质疑,英国开始探讨在蒸汽时代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海上商船的安全,逐步放弃了护航政策m,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以“争夺制海权”为先决、以“沿战时航线驻扎舰队”为特点的保护政策121 ;20世纪以后,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重拾护航政策。
针对英国海上商船保护问题,国内学界对19世纪风帆时代迈入蒸汽时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关注较多,如探讨“二战”期间盟国商业护航问题的《护航大海战》131《二战大西洋破交/护航作战经典系列》141等论著,笔者的文章《从护航到封锁攻击:19世纪后期英国海上商船保护政策再探讨》151和《20世纪初英国对战时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探讨》161等。
第9卷第4期2006年7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9No.4Jul.2006□历史研究 海权、霸权与英帝国(1688~1815)王银星(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关键词:英帝国;海权;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中图分类号:K5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4-0101-05 一 逐鹿海洋、控制海权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发展的中心开始了北移。
从欧洲通往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西欧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西方海洋强国利用庞大的海军舰队,环球远航,进行海外贸易,加紧殖民掠夺。
随着欧洲几个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也随之加剧。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为争夺世界海洋霸权,英法荷等欧洲国家爆发了一系列大海战,海洋成为世界列强的逐鹿战场。
西班牙是西欧最早的殖民国家,它利用从美洲攫取的巨额财富和尼德兰等领地的发达的造船业,扩充官僚队伍,建立欧洲首屈一指的庞大舰队,总计船舰130艘,总吨位57868吨,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0人。
船上共可载陆军约19000人,加上其他工作人员总计6万多。
西班牙人骄傲地称这支庞大的舰队为“无敌舰队”[1]158,成为欧洲一个军事巨人。
法国近代海军初建摘要:17世纪初,处于上升期的法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在重商主义以及海外殖民的刺激下,法国开始建立海军。
经过黎赛留、柯尔培尔的努力,法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并在其海外拓殖以及维护法国大国地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国;近代海军;黎赛留;柯尔培尔1.法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三面环海,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
法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都拥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
法国一直重视其在北非的殖民,同时一直致力于维护其在北非殖民地的利益以及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伴随海上实力的大增,英国迅速扩展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英国日益强大。
百年战争后,英国退出欧洲大陆,但是英法之间的宿怨并没有消除,英法仍旧视对手为自己在欧洲最大的敌人。
法国拥有建立近代海军的所有条件:君主专制国家;重商主义;良好的基础工业;优越的自然港口。
黎赛留在他的著作《政治遗嘱》中指出:根据法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法国有可能获得海权。
1624年黎赛留就任法兰西王国首相,黎赛留上任伊始,就着手筹建法国海军,法国近代海军正式建立。
同时他积极支持殖民拓殖,如塞内加尔,加勒比海、圭亚那和马达加斯加。
1625年法国成立海军部,黎赛留亲任海军大臣,主管一切海上事务。
可以说黎赛留奠定了法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鉴于法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法国力图谋求地中海地区霸权,黎赛留在法国海军建立之初就把法国海军一分为二:大西洋舰队、地中海舰队。
大西洋舰队驻守法国大西洋沿岸的布雷斯特,地中海舰队则驻守地中海沿岸的土伦。
在风帆时代时代,海军的战斗力依靠舰只数量、火力、以及标准的战列线战术。
而法国海军在初建之时就暴露出其不足之处:海军力量一分为二,严重影响其海军的总体战力。
法国舰队想要联合起来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法国地中海舰队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才能与大西洋舰队回合。
1704年英国攻占并控制住直布罗陀这一战略要地后,法国海军舰队的联合更为困难。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The Rise and Fall of Sea Power当亨利·史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部长时,他以一句著名的俏皮话概括马汉“海权论”在本国海军中的流行程度:“海军部有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似乎经常脱离逻辑王国,退回到朦胧的宗教世界里。
在那个世界,海神犹如上帝,马汉扮演先知,美国海军则是唯一的正统教会。
”这样的揶揄可以说犹嫌不足,因为建立供奉海神教会的绝不止美国海军一家。
曾几何时,德皇威廉二世亲口承认他正在“狼吞虎咽地啃着马汉上校的书……(德国)海军的每艘舰艇上都有这么一本书”;日本海军大佐肝付兼行则宣称,“马鸿(即马汉)氏之海权论,大得吾人之心”,认定它揭示了海洋国家“益国威于世界”的机理。
当马汉在1893-94年指挥“芝加哥”号巡洋舰访问英国时,从维多利亚女王到罗特希尔德男爵在内的名流都设宴款待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同一个星期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这位不久前还默默无闻的海军上校在美国国内也成了追捧的对象: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视马汉为值得信赖的顾问,美国历史学会选举他为主席,纽波特市考斯特岛上由他参与创建的海军战争学院每天都在讲解厚达2000多页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列著作,状如基督徒诵读福音书。
然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及其学说的命运也像他的中年成名那样富于戏剧性: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书系声名鹊起的第一天起,职业历史学家就谴责它们搬弄史迹,“将复杂化为简单,将多样性化为单一性”;和平主义者和大海军反对者批评马汉是新帝国主义者,他写作的“主要冲动仅仅在于为扩充海军提出论据”。
由于在建造单一口径主炮战列舰的问题上与海军高层对立,马汉在“一战”前夕已很难对美国海军的发展施加影响。
在据说是忠实依据马汉学说建立的德国“公海舰队”于1919年折戟沉沙之后,出版仅四年的《马汉论海战》被“请”出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官校的教科书名单;“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书系虽然仍旧具有重要性,但绝不比朱利安·科贝特、拉乌尔·卡斯特等20世纪思想家的地位更显赫。
英法两国的海上争霸(1688-1815)中文摘要历史进入16世纪,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强国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道路。
为了控制海上贸易和争夺新的殖民地,这些欧洲强国竞相发展海军以争夺海上霸权。
他们认识到:争夺海权、控制海权进而控制海上贸易,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在以后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为争夺海上霸权,西英法荷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海战。
最终,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国相继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并于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彻底击败西班牙和法国的联合舰队,确立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此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自“诺曼底征服”以来,战争一直是英法关系的主线,而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两个民族之间的领土与主权的争夺。
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一系列的世袭领地,这严重阻碍了法国的政治统一,为正在形成中的法兰西民族所不能容忍,英国人则反对法国插足苏格兰—英格兰的关系和力图保住英王在欧洲大陆的领地。
1337年10月,灾难深重、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虽然英国在战争的开始占尽优势,但随着法兰西民族意识的增长,一种决心把英国人赶出大陆的民众心理在法国悄然兴起。
1450年,英国人被赶出了诺曼底,1453年,英国军队撤出加斯科尼。
至此,英王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地,百年战争至此结束。
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战争的结果使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百年战争让英国重新退回到不列颠岛。
从此,英国开始有意识的推行海军优势政策。
亨利七世上台之初即开始着手建设海军,并在普利茅斯和格林尼治设立了皇家船坞,用于建造当时最好的军舰。
亨利八世也十分重视海军建设,在他统治期间,英国海军获得长足的发展。
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英国已经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风帆战舰和“远距离作战”战术。
可以说在近代海军发展过程中,英国走在所有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前面。
英国在重视海军发展的同时,在欧洲大陆实行“均势外交”政策,通过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相互制约平衡,避免使欧洲陷于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
英国帝国主义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分析英国帝国主义是指英国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这种霸权主义体现在英国对其他国家的殖民化、侵略、敲诈等行为上。
它是英国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文化现象。
1. 帝国主义历史的演变英国帝国主义在19世纪初期得到了迅速的扩张与壮大,其领土主要包括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这种扩张主要体现在英国海外领土的殖民化和商业利益的争夺上。
在19世纪30年代末期,英国利用在印度的军事基地,向中东、中国和半岛地区发起攻击。
其有目的地通过侵略、敲诈外国国家来获取更多资源和利益。
20世纪初,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英国帝国主义逐渐退缩。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国力虚弱,在欧洲和世界政治舞台上逐渐失去了先前的地位和影响力。
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力量。
2. 帝国主义的特点英国帝国主义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首先,英国在制度和文化上建立了彻底的霸权主义。
它通过殖民地的统治和推广英国文化来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
其次,英国帝国主义对于自由的标准存在双重的标准。
在英国自由主义的框架内,笃信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但在对它殖民地的统治上却采取了统治和剥削等不自由的方式。
再次,英国的帝国主义主张“白人优越论”和“殖民国家必须服从佬国”的观念。
英国在殖民地掠夺各种资源的同时,还向殖民地灌输了种族主义和文化优越主义。
最后,英国帝国主义是独一无二的。
它通过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致力于长期获得收益并掌控世界贸易与信息流。
它通过海军霸权、政治干涉,成为世界最强劲的殖民国,并持续实施着欧洲殖民主义的衰落和后殖民主义的怒潮。
3. 帝国主义的影响英国帝国主义对于英国本身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英国的帝国主义采取了殖民化和掠夺的方式来获取财富和资源。
这使得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并在19世纪中叶成为了工业化的中心国家。
近代英国崛起到衰落的标志性事件(⽆限接近完全版)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
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克伦威尔时期本应被视为英国崛起的开端,这不仅在于英吉利共和国实际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克伦威尔触摸到了⼀个更深远更持久的国家强盛概念的奥秘,即⼀个建⽴在贸易和殖民地、法律和宽容、节俭和创业之基础上的帝国,它将打开通往海洋并最终环绕全球的通道”。
然⽽,由于此后30年⾥的事态发展,英吉利共和国的强⼤最多只能被看做英国崛起为⼤国的序幕⽽⾮其正式的开端(来⾃南京⼤学历史系教授计秋枫)1688年,光荣⾰命,当时以丹⽐伯爵为⾸的托利党、辉格党等七位权贵(包含威廉·卡⽂迪许在内,后来被称为“不朽的七⼈”),秘密邀请威廉夫妇成为英王。
于是威廉三世【1688年时,威廉为了避免英法未来再度联兵攻荷,果断地发动光荣⾰命、当上英王,反⽽促成1710年代荷兰的海上霸权最终转移给英国的结果。
】看准时机,亲率2.1万⼤军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
虽然詹姆⼠任命亲信约翰·丘吉尔率领三万英军,在陆上迎击威廉;但英国⼈纷纷倒⼽(包括主帅约翰·丘吉尔),使威廉轻⽽易举地攻下了伦敦,将岳⽗詹姆斯⼆世赶到了法国。
与其妻玛丽⼆世并称为英王后,其对英国内部进⾏了⼀番改⾰,使英国实⼒开始有⼤幅提升。
巨⼤的讽刺现象是,当初英国因为嫉妒荷兰的富裕⽽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结果战场上虽然多次输给荷兰,最后反⽽是因为受荷兰⼈统治(威廉三世)和资助(荷兰贷款),变成超越荷兰的商贸强权兼海上霸主。
⽽光荣⾰命亦视为英国崛起的标志;1688-1692年,⼤同盟战争【1692年,拉和岬海战,成为⼤西洋上最强的海上势⼒,英国成为世界第⼀的海上霸权(由荷兰⼈资助),让她在以后的两百多年中,能够保持对欧陆强权的优势(参见马汉与其海权论)。
】战后英国由⼆流上升为准⼀流;1701-1714年,西班⽛王位继承战争,【⾸先,1702年10⽉23⽇,维哥湾海战,⼏乎全⾯法国在⼤西洋的海上⼒量,近乎垄断了⼤西洋海域;其次,1704年8⽉13⽇,布伦汉姆战役更是整场西班⽛王位继承战争的转折点,奥格斯同盟透过这场决定性的胜利,确保了维也纳的安全,成功防⽌联盟出现崩溃。
英国殖民帝国的发展和特点分析英国是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之一,其殖民地曾遍及全球各地,包括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等地区。
英国殖民帝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荣光和阴影的历史,这一时期的许多事件和现象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试图从多个方面对英国殖民帝国的发展和特点进行分析。
一、英国殖民帝国的起源与发展英国殖民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英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一个重要海上贸易国家,其航海家们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积极探索新的贸易路线和殖民地。
最早的英国殖民地之一是北美洲的弗吉尼亚,这里最初成为了英国贩卖烟草和其他商品的主要出口地,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农业区。
在17世纪,英国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和管理,并开始大规模挖掘殖民地的资源,特别是农产品、木材和矿产等。
这一时期的英国殖民帝国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加勒比海区域和印度洋地区,遍及整个美洲大陆、加勒比海、印度、马来半岛和非洲各地区。
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和政治中心,这一时期也是英国殖民帝国发展的全盛时期。
英国扩大了对印度、非洲南部地区和澳洲等地区的控制范围,并开始将中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区纳入殖民地体系。
英国在这一时期不断巩固其殖民地地位,并致力于消灭其他国家在殖民地中的竞争。
二、英国殖民帝国的经济特点英国殖民帝国的经济基础是贸易和资源开发,尤其是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采。
英国殖民地的大量农产品和原材料,包括棉花、咖啡、茶叶、香料、热带水果等,不仅可以满足英国国内市场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同时,殖民地的矿产资源,如铁、铜、银、金等,也能够为英国提供巨大的经济利益。
英国利用殖民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方法是强制采购和剥削殖民地。
英国把殖民地看作自己财富的来源和世界工厂,对殖民地进行了长期的掠夺和利用。
英国通过强制推销自己的商品和限制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实现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和剥削。
此外,英国还利用农场主和商人的地位,让他们通过榨取佣金和对原材料的控制,垄断殖民地的经济利益。
近代国际法产生标准
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标准包括:
1.《威斯特法兰条约》(1648年):该条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了新的欧洲政治秩序。
该条约规定了主权原则,即每个国家在其领土内享有最高法律权威。
2.《英国海权宣言》(1635年):该宣言在国际航海领域树立了一些标准,包括要求船只必须注册、装备、提供证明和遵守指定规则和法律。
3.《西伯利亚条约》(1686年):这项法律标准规定了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边界。
4.《巴黎条约》(1783年):结束了美国独立战争,规定了美国的边界和英国在美国的财产赔偿。
5.《维也纳会议协定》(1815年):该协定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包括主权原则、国家独立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和平解决的原则。
以上是一些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准,它们都为建立现代国际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