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除确定适宜的施用量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氮肥数量及品种的合理分配

合理分配氮肥的数量,是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的地区土壤本身氮素储量丰富,氮肥施用量却相当高,以皮相反,一些低产地区却不能得到适量的氮肥供应。如果条件可能,应将更多的氮肥分配到低产、土壤贫瘠的地区,以提高氮肥总的增产效果。

合理使用氮肥品种也很重要。如果将态氮肥使入稻田,就会造成严重的反硝化损失,倘若将氯化铵施到忌氯作物上,则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假设把硫铵施入缺硫土壤上,将有利于改善土壤硫素水平和作物的硫素养分。

2. 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

作物需要的大量养分元素,除氮外还有磷和钾。此外,作物还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养分元素,硼、钼、锰、锌、铜等微量养分元素。缺乏任何一种养分元素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当极端缺乏某种养分元素时,作物的生长会

爱到严重障碍,乃至颗粒无收。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注意与土壤供应不足的其它养分,特别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以达到养分平衡协调。在高产和高量施氮肥的情况下,作物对其它养分的需求量增加,配合施用其它肥料更为重要。有机肥包括人畜粪尿、堆肥、秸秆等,含有多种养分元素,而且有机肥中的氮大多释放比较缓慢,肥效稳而长,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效果一般都很好。总之,创造协调的养分条件,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重要方面。另外,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水分状况,也有利于氮肥增产效果的发挥。

3. 氮肥施用时期

不同种类、品种的作物,对氮素的需求特点不同。例如,双季早稻在移载后三周之内有一个需氮高峰,而单季晚稻在分蘖盛期和穗分化期出现两个需氮高峰。

土壤供氮特性和作物需氮特点的不协调,可通过适宜的氮肥施用时期来调节。

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目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混施、深施和水分管理

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混施於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将氮肥作成几毫米或 1 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其效果更佳。水稻田间试验表明,粒肥深施达到与粉肥表施同样的产量水平,而氮肥用量却可减少约 1/3 。然而,在降雨量高、土壤质地轻、可能发生淋溶损失的地区,要慎重采用深施措施。混施和深施都有减少氨挥发和反硝化损失的作用。

适宜的水分管理,也能达到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目的。例如,稻田上施用基肥多采用有水层时混施,这种混施的效果很差,大部分氮素仍留在田面水中,混入土中的氮素只有一小部分。采用无水层时混施氮肥之后再灌水的办法,可将较多氮素混入土中,减少田面水中的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从而减少氮素损失。另外,将稻田落干,表施氮肥后继之灌水,让水把肥料带入土层中,这种以水带氮的方法也是一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

2. 缓效(长效)肥料

缓效肥料的制作是将粒状氮肥表面包裹一层薄膜,使其可溶性氮逐渐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这就有利于作物吸收,减少氮素损失和生物固定。

施用缓效肥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至少损失,但由於其价格昂贵,施用对象应主要是经济作物。

3. 施肥时期

根据作物需氮特点选定施肥时期,作物才能将其吸收的氮素较多地转移到经济产量上去。否则反百会使谷尖作物的秸秆含氮量高,空秕率高,谷实产量并不高。

对生长期较长的作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作物的需氮特点追施一至数次氮肥,以满足作物的需求而获得高产。

4. 脲酶抑制剂

使用脲酶抑制剂,是抑制脲酶对尿素的水解,从而使尿素能扩散移动到较深的土层中,从而减少旱地表层土壤中或稻田面水中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以减少

氨挥发损失。目前研究较多的脲酶抑制剂有 o —苯基磷酰二胺, n —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氢醌。

国际肥料中心( ifc )在东南亚和非洲南部等地区进行苯基磷二胺( ppd )的水稻大田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进行氢醌在小麦和牧草等作物试验,也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某些试验中,有不稳定的现象和不明显的增产效果。

5. 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硝化菌使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从而减少氮素的反硝化损失的硝酸盐的淋溶损失。 1975 年开始,美国环保局批准 cp 在玉米、小麦、高粱、棉花、水稻、马铃薯、番茄、甜菜等作物上使用。苏联、德国试验加 cmp 的硝铵,四周降低硝化率 14~16% 。英、意、法、荷、印、日等国试验双氰胺的硫铵,使小麦、燕麦增产 10% 以上,而且提高麦粒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国内试验 cp 、脒基硫胺等,效果还不稳定。

综上所述,科学地施用方法看来是目前提高氮肥增产效果,减少氮素损失,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增产效果。

改善氮肥施用方法乍来是目前提高氮肥增产效果,减少氮素损失的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措施。与表施氮肥相比,混施有一定效果,而且已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深施比混施的效果更佳,应积极解决施肥工雎和在实践中推广。以水带氮,让灌溉水或降雨将表施的氮肥带入土层中,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又一措施。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摘要通过无氮、精确施氮和常规施肥做精确施氮试验,以确定氮肥的施用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与施氮量有显著关系,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绿度值呈增加趋势;茎蘖数、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到一定量时呈持续缓慢增加;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量后不增加反而下降;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粒重下降。据此可知,从无氮施肥到精确施氮是有增产空间的,但并非越多越好,只有做到氮肥用量适宜,才能减少浪费。 关键词氮肥;水稻;生长;影响 为了真正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净收益,必须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技术指导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降低污染系数,发展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水稻生产。为此,大丰市土肥站在白驹镇狮子口村茅林玉家的责任田里做了精确施氮试验。 1材料与方法 前茬作物为小麦,品种为9023,基肥施45%的枫叶牌氮磷钾比例为18-17-10的复合肥450kg/hm2,腊肥施46.3%尿素300kg/hm2,拔节孕穗肥施46.3%尿素150kg/hm2,生长中后期,喷施兴砍牌安利素750g/hm2,相隔6~7d喷1次,计2次。小麦实际产量为7 425kg/hm2。 本次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无氮对照(No),面积33.3m2,施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整个生育期不施氮肥;精确施氮(Nj),面积66.7m2,施纯氮84kg/hm2,五氧化二磷60kg/hm2,氧化钾90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氮66kg/hm2,穗肥施氮135kg/hm2,相当于尿素294 kg/hm2,分2次施,第1次在倒4叶施尿素144kg/hm2,第2次在倒2叶施尿素114kg/hm2;常规施肥(Nc),面积333.3 m2,施氮67.5kg/hm2,五氧化二磷67.5kg/hm2,氧化钾67.5 kg/hm2作基肥,分蘖肥施172.5kg/hm2,穗肥施氮69kg/hm2。 处理No、处理Nj、处理Nc使用同一水稻品种徐稻4号,按照统一密度和栽插方式,行距25cm,株距14cm,34.5万穴/hm2,小区筑埂分条,并用塑料薄膜包裹,沟系配套,不得漫灌,防止串水、渗肥、小区内肥力均匀,地势高低一致,防止病虫草害的管理措施一致,6月21日移栽,水稻移栽时秧龄6.1叶,成熟期为10月28日,观测项目包括株高、剑叶面积、茎蘖动态、叶色、地上部分

几种氮肥施用中注意的问题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则易随水淋失,在还原条件下还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脱氮。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以后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

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氮肥的合理分配应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的氮素营养特点和肥料本身的特性来进行。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进行肥料区划和分配的必要前提,也是确定氮肥品种及其施用技术的依据。首选必须将氮肥重点分配在中、低等肥力的地区,碱性土壤可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铵、氯化铵等;酸性土壤上应选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分配氯化铵,尿素适宜于一切土壤。铵态氮肥宜分配在水稻地区,并深施在还原层,硝态氮肥宜施在旱地上,不宜分配在雨量偏多的地区或水稻区。“早发田”要掌握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 氮肥的种类和性质 根据化合物形态分: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一、铵态氮肥: 含有铵根离子(NH4+)或氨(NH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碳酸氢铵(NH4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4OH)、液氨(NH3)等。 1.共同特点: (1)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 (2)NH4+被土壤胶体吸附形成交换性养分,移动性小,不易淋失。 (3)遇碱性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挥发损失。在使用时,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在储运时防止挥发(密封、开袋后使用);石灰性土壤深施覆土。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易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 (5)肥效比硝态氮肥慢但长,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 2.常用的铵态氮肥: (1)氯化铵:分子式NH4Cl,含N 24~25%。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状较好,吸湿性略大于硫酸铵,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适宜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用时忌氯作物不要施用,稻田可长期施用。 (2)硫酸铵:分子式(NH4)2SO4,一般称为标准氮肥。含N 20~21%。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质好(不吸湿、不结块),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单独施用会使土壤酸化。适宜作基肥、追肥和种肥,适宜各种作物,喜硫作物施用效果更好。施用时不宜长期单独施用,石灰性土壤或水田要深施,水田不宜长期施用。 (3)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O3,含氮17%左右。肥料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挥发损失氨,易发生潮解、结块,不残留任何副成分,被称为“气肥”。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肥时一不离土,二不离水。二、硝态氮肥: 含有硝酸根离子(NO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等。 1.共同特点: (1)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属速效性氮肥。

氮肥基础知识(一)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量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3),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 5%。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

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 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为: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二、三种形态的氮肥(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硝态氮。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在植物体内转化成铵态氮再加以利用。硝态氮移动性强,施入土壤后一部分随水淋失,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 合理施用氮肥的基本要求,除确定适宜的施用量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氮肥数量及品种的合理分配 合理分配氮肥的数量,是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有的地区土壤本身氮素储量丰富,氮肥施用量却相当高,以皮相反,一些低产地区却不能得到适量的氮肥供应。如果条件可能,应将更多的氮肥分配到低产、土壤贫瘠的地区,以提高氮肥总的增产效果。 合理使用氮肥品种也很重要。如果将态氮肥使入稻田,就会造成严重的反硝化损失,倘若将氯化铵施到忌氯作物上,则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假设把硫铵施入缺硫土壤上,将有利于改善土壤硫素水平和作物的硫素养分。 2. 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 作物需要的大量养分元素,除氮外还有磷和钾。此外,作物还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养分元素,硼、钼、锰、锌、铜等微量养分元素。缺乏任何一种养分元素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和产量。当极端缺乏某种养分元素时,作物的生长会

爱到严重障碍,乃至颗粒无收。因此,在施用氮肥时要注意与土壤供应不足的其它养分,特别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以达到养分平衡协调。在高产和高量施氮肥的情况下,作物对其它养分的需求量增加,配合施用其它肥料更为重要。有机肥包括人畜粪尿、堆肥、秸秆等,含有多种养分元素,而且有机肥中的氮大多释放比较缓慢,肥效稳而长,与化学氮肥配合施用,效果一般都很好。总之,创造协调的养分条件,是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重要方面。另外,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水分状况,也有利于氮肥增产效果的发挥。 3. 氮肥施用时期 不同种类、品种的作物,对氮素的需求特点不同。例如,双季早稻在移载后三周之内有一个需氮高峰,而单季晚稻在分蘖盛期和穗分化期出现两个需氮高峰。 土壤供氮特性和作物需氮特点的不协调,可通过适宜的氮肥施用时期来调节。 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目前,减少氮素损失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磷肥施用量与氮磷比例问题

中国磷肥施用量与氮磷比例问题 林葆李家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国国产磷肥以低浓度的单一磷肥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为主,近年来高浓度磷肥和磷复肥发展很快,磷肥的自给率已达70%左右。加上每年进口大量氮磷两元复合肥(磷酸铵)和三元复混肥,磷肥用量又有增加,氮磷比例逐渐趋于合理。从全国各地土壤磷素的测定看,有积累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逐年提高。但是,磷肥的施用量和氮磷比例不确切,这是须要搞清的问题。同时,随着氮、钾肥用量的增加,磷肥的需求量和适宜的氮磷比例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以中国1980年~1999年的化肥生产、进口和施用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中国磷肥的用量和氮磷比例问题进行分析。 (图:林葆) 一、中国磷肥生产、进口和施用量以及氮磷比例 1.磷肥的生产量和氮磷比例 中国磷肥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为250万吨~300万吨,到90年代后期增长到600万吨左右,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氮磷比例也由100:20~25上升到100:25~30。但是,磷肥数量依然不足,磷肥的比例偏低。 (表:表1 中国化肥生产量(万吨) )

注释:引自《中国化肥手册》及《中国化工年鉴》 2.磷肥的进口量和氮磷比例 在1980年代以进口氮肥为主,数量超过了磷、钾肥之和。从1991年开始,进口磷、钾肥的比例明显增加。从1997年起,中国成为以进口磷、钾肥为主,氮肥主要是复合肥中的氮和少量尿素(表2)。这对增加中国磷、钾化肥用量,调整氮磷钾比例起到了重要作用。 3.化肥的施用量 由于化肥生产量和进口量的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增长很快,由1980年的1269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4125万吨,19年增加了2855万吨,增长了2.3倍,平均年增加150万吨(表3)。从不同肥料的增长率看,钾肥增加了近11倍,复混肥增加了32倍,远远超过了氮肥和磷肥,说明了目前化肥施用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化肥施用量的统计资料中,对日益增长的复混肥中到底有多少氮、磷、钾,没有加以区分。因此,从这一统计资料中,不能直接了解中国氮、磷、钾化肥的施用量。 (表:表2 中国化肥进口量(万吨) ) 注释:引自《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及《中国化工年鉴》 (表:表3 中国化肥施用量(万吨) )

氮肥的正确施用及对不同作物合理平衡施肥

氮肥的正确施用及对不同作物合理平衡施肥化肥利用率低是全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一般的施肥方法条件下氮肥的利用率为35%-40%,磷肥的利用率更低,一般为10%-25%。今年来化肥生产量在不断增长,化肥施用 水平不断提高,但粮食产量并没有像20世纪50-60年代那样随之大幅度增加。进入20世纪末,一些地区施用肥大增,造成减产现象,使肥效下降。分析原因施肥方法不当和不讲究施 肥技术是导致肥效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经济合理的施肥,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小的 肥料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今后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氮肥在作物生产过程上由于对作物产量的调控能力最强,因此施用量也最大,使用次数也最频繁,氮肥施到土壤后的转化比较复杂,涉及到化学、生物化学等许多过程。不同形态氮素的相互转化造成了肥料氮在土壤中较轻易发生挥发、逸散、流失,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可能污染大气和水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土壤条件:土壤的酸碱性是选用氮肥的重要条件。碱性土壤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及中性肥料。碱性土壤选择酸性肥料或生理碱性肥或中性肥料。这样有利于通过施肥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利于土壤中多种营养元素的对作物的有效性吸收。低洼,淹水等易出现强还原性的土壤上,不应施用硫酸铵等含硫肥料,以防止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在水田中也不宜施硝态氮,以防止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 土壤氮素养分供应水平及其他养分供应水平也是施用氮肥的重要依据。对氮素供应量大而作物而作物生长前期供应速率较小的土壤,应将肥料投入适度提早,以免作物生长不足和后期贪青晚熟引起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养分释放速率较大,而供应量较小的土壤,应将肥料投入适度推迟,防止作物生长后期脱力早衰造成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氮肥品种较多,氮肥中氨极易挥发,因此为提高利用率对于氮肥基施一般要强调深施。 据测定同样数量的氮素化肥,深施利用率多40%–60%以上,表面撒施利用率一般只有20% -30%。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深施并结合耕翻覆土,增加土壤对养分的吸附固持,能明显减少氨挥发和地表径流,为充分发挥深施的作用,应注意控制每次施肥的数量和施入的深度。当然在一些降雨量大、降水量集中或灌溉量大的、土壤砂性严重等有可能发生淋溶损失的条件下,则不应强调深施。在这中情况下,肥料深施不仅费工,不利于作物早发,而且可能加剧氮素淋溶损失。 氮肥配施是合理施用氮肥另一个重要方面。 氮肥与有机肥配合,及氮肥与磷肥配合是当前我国主要的氮肥配施途径。氮肥与有机肥

主要氮肥品种使用技术、施肥量确定方法、施肥效益评价

A (规范性附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氮肥施肥量的确定方法 1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根据土壤地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在不同地力等级区域内经过对比试验后,确定每个地力接近相同区域的氮肥在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施肥量的施肥方法。 2 目标产量配方法 根据种植区域内的耕作条件和产量最高限度,一般在某种作物近3年的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再根据作物吸收氮素规律和土壤养分供应量所确定的氮肥施用量和其他肥料配施的施肥方法。 3 养分平衡法 根据无肥区作物带走的养分量和土壤养分测定值计算出土壤供氮量、作物需要吸收的氮肥总量,再确定所需增加氮素养分的施肥方法。作物需要吸收的养分减去土壤可提供的养分就是应增施的氮肥养分量。氮肥施用量(a),用千克/公顷(kg/hm2)表示,按式(1)计算:a=(a1×a2-a3×2.25×a4)÷a5×a6 (1) 式中: a—氮肥施用量,kg/hm2; a1—作物单位产量的氮素养分吸收量; a2—作物目标产量,kg/hm2; a3—土壤供氮养分测定值(mg/kg); a4—校正系数(各地试验确定); a5—该种氮肥的氮素养分含量; a6—当地氮肥的当季利用率(百分数); 2.25—土壤耕层养分测定值折算成1hm2土壤养分含量系数。 4 地力差减法 根据目标产量和无肥区带走的氮素养分量确定所需施用氮素肥料的方法。氮肥施用量(b),用千克/公顷(kg/hm2)表示,按式(2)计算: b=b1×(b2-b3)÷(b4×b5) (1) 式中: b—氮肥施用量,kg/hm2; b1—作物单位产量的氮素养分吸收量; b2—作物目标产量,kg/hm2; b3—无肥区作物产量,kg/hm2; b4—该种氮肥的氮素养分含量; b5—当地氮肥的当季利用率(百分数)。 5 肥料效应函数法 不同产量与相应的施肥量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相关肥料适宜施肥量的施肥方法。 6 养分丰缺指标法 在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田间试验,得出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丰缺、最高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出养分的丰缺指标及其对应的作物产量,从而确定氮肥施用量的方法。 7 有机氮和无机氮施用量的计算方法 7.1 同效当量法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发布稿)

65.080 B13 DB51 氮肥合理施用准则 Rules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617—2007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氮肥类型 (2) 5 施用原理 (2) 6 施用依据 (2) 7 施用技术 (3) 8 效益评价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和计算方法 (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施肥的效益评价 (6) I

DB51/T617—2007 II 前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琦、孙锡发、曹旭辑、曹均成、熊俊秋。

DB51/T617—2007 氮肥合理施肥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氮肥类型、施用原理、施用依据、施用技术、效益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400 尿素 GB 2945 硝酸铵 GB 3559 农业用碳酸氢铵 GB 535 硫酸铵 GB/T 2946 氯化铵 GB/T 6278 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 NY/T 496 肥料合理施用准则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肥料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为主要功效的物料。 3.2 大量元素macronutrient 对氮、磷、钾元素的通称。 3.3 氮肥nitrogen fertilizer 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所需氮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4 磷肥phosphate fertilizer 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5 钾肥potassium fertilizer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大量元素肥料。 3.6 有机肥料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 3.7 植物养分plant 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3.8 肥料养分nutrient from fertilizer 肥料中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3.9 施肥量fertilizer rate, fertilizer dose 施于单位面积耕(林)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养分(包括土壤调理剂)的质量或体积。 3.10 植物的土壤氯容量chloride capacity of soil and plant 作物耐氯临界值减去土壤含氯量的差值。 1

玉米适宜氮肥施用量研究实施方案

玉米适宜氮肥施用量研究实施方案 一、目的 通过试验,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找出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二、试验设计与实施技术 1、供试材料 玉米品种:黔兴201;氮肥:尿素(毕化)。 2、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亩施纯氮0、15、30、45、60kg,施用比例为种肥:拔节肥:穗肥:粒肥=2:2:4:2,三次重复,小区面积30平方米左右。玉米采用育苗移栽。磷肥施用过磷酸钙,施用量为每亩50公斤,钾肥施用硫酸钾,施用量为每亩30公斤,磷、钾肥均作种肥一次性施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 三、观察记载和分析测定项目 (1)试验地田间档案:海拔高度、前作、耕作、整地及从播种到收获栽培管理措施。(2)播种前取样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 (3)生育期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展四叶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和收获期。 (4)田间生育动态调查:在田间定点定株(每小区5株左右),分别于展四叶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5)各处理于苗期定10株生长一致有代表性的植株标记叶龄进程;移栽后调查还苗期的长短。 (6)干物重测定:分别于展四叶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

和完熟期取样(每小区2-3株)测定地上部各部位干物重(分三个部位:①叶片;②茎、叶鞘、苞叶;③生殖器官)。干样留存最后测定含氮量。 (7)产量性状调查: ①收获前调查实有株数、双穗率、空秆率、有效穗数;②收获前每小区取样10株测鲜生物产量,风干后再计算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③经济性状考查:收获时每小区取样10穗测定穗长、穗粗、秃顶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

氮肥的种类和性质知识

氮肥的种类和性质知识 根据化合物形态分: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一)铵态氮肥: 含有铵根离子(NH4+)或氨(NH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碳酸氢铵(NH4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4OH)、液氨(NH3)等。 1.共同特点: (1)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 (2)NH4+被土壤胶体吸附形成交换性养分,移动性小,不易淋失。 (3)遇碱性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挥发损失。在使用时,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在储运时防止挥发(密封、开袋后使用);石灰性土壤深施覆土。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易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 (5)肥效比硝态氮肥慢但长,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 2.常用的铵态氮肥: (1)液氨:液态氨气,成分是NH3,含N 82.3%,常温常压下气态,故储存在耐压容器中。化学碱性,具有强烈的腐蚀、刺激性,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做基肥,深施,不宜作追肥和种肥。防挥发。

(2)氨水:分子式NH3〃H2O,含氮12-17%,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氨臭,化学碱性(PH大于10)。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稀释后深施并覆土,加入吸附性物质可防挥发。 (3)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O3,含氮17%左右。肥料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挥发损失氨,易发生潮解、结块,不残留任何副成分,被称为“气肥”。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肥时一不离土,二不离水。 (4)硫酸铵:分子式NH4SO4,一般称为标准氮肥。含N 20~21%。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质好(不吸湿、不结块),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单独施用会使土壤酸化。适宜作基肥、追肥和种肥,适宜各种作物,喜硫作物施用效果更好。施用时不宜长期单独施用,石灰性土壤或水田要深施,水田不宜长期施用。 (5)氯化铵:分子式NH4Cl,含N 24~25%。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状较好,吸湿性略大于硫酸铵,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适宜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施用时忌氯作物不要施用,稻田可长期施用。 (二)硝态氮肥: 含有硝酸根离子(NO3-)的含氮化合物。包括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等。 1.共同特点: (1)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属速效性氮肥。 (2)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淋失。

如何正确的施用氮肥

如何正确的施用氮肥 大量元素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叶绿素的组成部分,对作物植株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叶菜类全生育期需求最多。氮肥是指只具有氮(N)标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常见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铵、尿毒等等。据调查目前农民习惯用氮肥的方式(以尿素为例)多半是在地表撒施后浇水或随水冲施,农民常常认为这样的施用方式有利于作物快速吸收养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其实不然,这样的施肥方式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剩余60%-70%的氮素均以挥发、淋湿等形式被浪费,常年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不但没能满足作物需氮高峰期对氮素的需求,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施肥成本。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反馈,在施用氮肥时配合金宝贝微生物菌肥,可大大提高氮肥利用率,而且肥料释放时间长。凭借实践经验,在这里简单给种植户介绍一下常见氮肥的种类及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式,仅供种植户参考。 一、常见氮肥种类。根据氮肥中氮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类: 1、铵态氮。比如氨水、硫铵、碳酸氢铵(气肥)、氯化铵等。这类氮肥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起效快,易挥发,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产生毒害,易与土壤中镁钙离子发生拮抗作用。碳酸氢铵含氮量在,很不稳定,易分解挥发,肥效期短,一般10-15天左右,深埋使用。氯化铵稳定性稍好,不宜对忌氯作物施用,比如白菜、烟草等,硫酸铵稳定性较好,不宜在稻田施用。 2、硝态氮。如硝酸铵、硝酸钾等。这类氮肥易溶于水,易被作物主动吸收,易促进钙镁钾的吸收,易流失,含氮量较低。 3、酰胺态氮。如尿素。酰胺态氮主要通过脲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铵态氮被作物吸收。含氮量较高,46%。因为要经过转化才被作物吸收,一般转化期根据温度不同需要2-10天,所以起效稍慢,没有铵态氮和硝态氮起效快,但是相对来说肥效较长,正确施用可达30-40天左右。

氮肥项目初步方案

氮肥项目初步方案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说明— 该氮肥项目计划总投资5768.6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112.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1.29%;流动资金1655.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8.71%。 达产年营业收入126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9897.30万元,税金及附加105.08万元,利润总额2726.70万元,利税总额3207.88万元,税后净利润2045.0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62.8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27%,投资利税率55.61%,投资回报率35.45%,全部投资回收期4.32年,提供就业职位190个。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

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背景 氮肥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各种设施用地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达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undefined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14987.49平方米(折合约22.47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3.28%,建筑容积率1.30,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7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83.03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14987.49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0982.83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19483.7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12883.40 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1510.27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66台(套),设备购置费1367.10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543524.88千瓦时,折合66.80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5217.07立方米,折合0.45吨标准煤。 3、“氮肥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543524.88千瓦时,年总用 水量5217.07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67.25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27.47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2.52%,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xx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符合xx临港经济技术开 发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 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 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5768.6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112.68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71.29%;流动资金1655.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8.71%。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氮肥施用的正确方法 (1)深施覆土。 开沟、挖穴,施入土下,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浮面撒施不仅损失大.且会在环境中因氮气积聚造成农作物肥害。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促进土壤养分利用。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一般耕深度保持在20~25cm。其中砂土地宜浅,淤土地宜深;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cm。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cm以下。 (2)看天气情况施肥。 尿素施入土壤经过氨化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加快。因此,气温高时宜施用尿素,温度低时宜施用氨水和碳铵.叶面喷氮肥,其肥效的高低与肥液在叶面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若在光照充足、温度高时喷施,则水分蒸发快,氮元素很难进入叶子细胞:如喷后即降雨,会使氮肥淋失.这样都会失去叶面喷肥的作用.所以最适宜的时间是阴天无雨或下午4时以后喷施。 (3)做好以水调肥。 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水有不同要求。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高浇水质量。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一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定浇水时间。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 (4)配合有机肥施用。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_问题和对策_栗铁申

致富窗·专家视点 栏目编辑:刘小波E -mail :nmkjpx@https://www.doczj.com/doc/26617921.html, 23 山东省政府近日出台意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规定农民工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对经鉴定合格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转下页) 氮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作物施肥三要素之首。氮肥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投入品之一,为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化肥引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化肥施用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消费第一大国,其中氮肥占化肥消费比重的60%左右,每年氮肥用量占全世界氮肥用量的35%以上。据中国氮肥网资料,2009年氮肥产量为 3807万吨(折纯,下同),出口氮肥约229万吨,进口氮肥约29万吨,年表 观消费量约3600万吨。而目前合成氨产能已达到5900多万吨,尿素产能超过3000万吨。同时2009-2012年新建或拟建的合成氨产能580多万吨,尿素400多万吨,我国氮肥产能出现过剩。在氮肥施用上,据农户调查资料,氮肥消费以水稻、小麦、玉米、蔬菜和果树为主,占全国氮肥用量的70%以上,其他用于油料、棉花 以及林业和渔业等。全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平均氮肥投入量 180~200公斤/公顷,约有1/3的农户 用量超过250公斤/公顷,特别是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于此同时,西北部分地区却存在氮肥用量不足的现象。 在不合理施肥现象中,氮肥过量施用的问题最为突出,其原因为: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耕地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单产要不断提高,养分供应必须增加;另一方面开垦了大量存在障碍因素的边缘土地,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也很严重,新垦、新造农田肥力低下,不得不依靠肥料的高投入来支撑土地的高产出。 二是我国耕地培肥不够,肥力偏低。由于复种指数高,长期连年耕作,土壤理化性状不良,保水保肥能力不足。而我国豆科作物、绿肥种植面积 小,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耕地缺乏足够的培肥,肥力偏低,形成了靠多施肥弥补的依赖性。 三是我国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长期缺乏科学施肥指导,“大水大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施肥不平衡,偏施氮肥、施肥方式不合理、施肥时期不科学等现象普遍,转变农民的施肥观念和用肥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四是肥料产品结构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施肥为导向的肥料生产经营格局,市场上的肥料产品结构不适应科学施肥的要求。如尿素比重过大,高浓度磷复肥发展过快,产能出现过剩,复混肥产品养分配比与作物需求不匹配等,严重制约着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这些情况表明,过量施肥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观念、制度和肥料产业定位等问题。在这些复杂的背景下,要全面提高肥料 我 国氮 肥施用现状、问题和对策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栗铁申 特约专稿

氮素及氮肥

氮素及氮肥—企业培训教材 中海化学科技部沈兵 1.1 植物和土壤中的氮素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首要元素。而我国的土壤普遍缺氮,氮肥的用量远远超过磷肥和钾肥。在氮、磷、钾中氮肥肥效一直居于首位。 空气中氮气占五分之四,是取之不尽的氮源。可惜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必须通过工业或生物的途径,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氮的化合物,才能被植物利用。前者主要是生产合成氨,后者主要是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 氮占植物体干重的0.3%-5%,平均含量约为1.5%,是除C、H、O外含量最高的营养元素。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蛋白质中含氮16%-18%,核酸中含氮15%-16%。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基础物质,没有氮就不能形成蛋白质,植物就不能维持生命。氮素是一切生物体不可缺少的,故有生命元素之称。核酸及其与蛋白质结合的核蛋白,在植物生活和遗传变异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②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称光合作用。缺少氮素会影响有机物的合成。③是植物体内许多酶的组成元素。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转化的催化剂,控制着各种代谢过程。此外,氮还是一些维生素和生物碱的组分。 氮素不足或过量容易从作物长相上看出来。氮素不足时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叶色浅绿甚至发黄,植株常出现早衰,禾谷类作物穗小,籽粒不饱满。氮素在植物体内可再度利用,缺氮时老叶中的蛋白质分解,氮素可供幼叶利用。因此,植株下部叶片先黄化,逐步向上部扩展,可作为判别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之一。氮素过量时作物叶片肥大,颜色深绿,柔软多汁,茎秆细弱,贪青晚熟,易倒伏。棉田因叶片相互遮荫,通风透光差,蕾铃脱落严重。瓜果则糖分下降,不耐贮藏。马铃薯、甘薯则地上部旺长,结薯小而少。因此,必须合理施用氮肥。 除豆科作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外,绝大多数作物所需要的氮素来自土壤。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可分为有机态和无机态两大类。在耕层土壤中有机态氮占90%以上。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氮素含量也高。有机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腐殖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施入的有机肥料中。有机态氮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态氮才对作物有效。按分解的难易有机态氮可分为易溶于水、分解快的氨

氮肥种类

氮肥种类

一、氮肥与磷肥的种类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 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 熏眼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 反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 全部分解。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 损失率分别为9%、48%、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 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在贮存和施用 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适合于各类土 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普通尿素 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 进行了防吸湿处理。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 温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尿素属中性肥料, 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泌 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其水解过程为: (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 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 影响。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温1

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二)磷肥种类: 1、过磷酸钙。主要成分分子式为Ca(H2PO4)2·H2O,含有 效磷(P2O5)14-20%。产品色泽与磷矿原料有关,一般为灰 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次要成分是无水硫酸钙,约占总量的5 0%,含有3-5%的游离酸及次生的磷酸铁、铝等化合物,是 一种酸性肥料,有一定的吸湿结块性。贮存过程中,有磷的 退化作用,一般不宜存放超过一年半。过磷酸钙适于各种土 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用。 2、重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是用磷酸分解磷矿石而制成,是含 磷最高的磷肥。主要成分和普通过磷酸钙一样,含有效磷(P 2O5)42-50%,含有4-8%的游离酸,不含或很少含石膏。 由于其含磷是过磷酸钙的约三倍,故有重过磷酸钙或三料过 磷酸钙之称。重过磷酸钙的性质比过磷酸钙稳定,易溶于水。 3、钙镁磷肥。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Ca3(PO4)2,含 磷P2O5)14-20%,同时还含有氧化钙(约40%),氧化硅(约 20%)以及氧化镁等,属于枸溶性磷肥。产品外观为灰白、灰 绿、灰黑色粉末。呈微碱性,不吸湿结块,无腐蚀性。 钙镁磷肥适合于各种作物,但用于喜钙的豆科作物及喜硅的禾谷类作物效果更好;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效果好于石灰性

【农业】全面认识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

全面认识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 影响氮肥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氮肥利用率一般具有利用率低和变幅大的特点。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5%。 肥料利用率是一个变数,受许多因素制约:土壤Ph值、诸如土壤肥力水平、作物种类和品种、灌溉条件、肥料品种、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等对肥料

利用率的影响很大。所以说肥料利用率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反应。 当前氮肥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据统计,几种主要氮肥品种的氮素利用率是:碳酸氢铵 25%?30%,尿素30%?35%,硫酸铵 35%?40%。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5%。氮肥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1) 养分损失。大量事实表明,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铵态氮肥的氨挥发,也包括尿素转化后氨的挥发;硝态氮肥和尿素的直接淋失,以及水田中反硝化作用所引起的气态氮损失。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就应设法防止这方面的损失。施肥方法不当是养分损失的主要原因。

(2) 施肥量过大。最突出的是氮肥施用量过大。氮肥利用率的定义是作物吸收来自肥料的氮量占施入肥料的氮量的百分数,由此可见,加大了氮肥的投入,必然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因为,虽然作物的吸氮量会随施肥量提高而有所增加,但作物的吸氮量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和施肥量同步增加。其结果是,超过正常需氮量越多,氮肥利用率就越低。(3) 养分配比不当。由于偏施氮肥,使得施肥养分比例不平衡,也会影响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因而氮肥利用率不高。这一点往往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应当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可能的。关键在于施肥数量化和方法科学化。 提高氮肥利用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氮肥利用率是可以适度提高的。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大白菜氮肥用量分析

大白菜氮肥用量分析 摘要:大白菜是三都县蔬菜产业中的主要种植品种,种植模式逐步由“菜-稻”向“菜-稻-菜”或“菜-菜-菜”等 两菜或纯菜3熟制、多熟制模式发展,大大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关键词:大白菜;氮肥;用量分析 氮素是蔬菜生长过程中用量最多的元素,特别是叶菜类蔬菜,在白菜生产过程中,科学地控制氮肥施用量,注重磷、钾和微肥配合施用,会使白菜优质高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大白菜品种为甜脆绿。 肥料:有机肥为乡农有机肥,N-P2O5-K2O=7-6-6;复合 肥为N-P2O5-K2O=8-8-9 和N-P2O5-K2O=15-15-15两个产品,46%尿素、12%过磷酸钙、50%硫酸钾。 2 试验地点 三合镇猴场村李旺海的责任田。田块位于东经107°50′56.4″,北纬25°59′21.0″,海拔426m;土壤测试值为:有机质43.2g/kg、碱解氮283mg/kg、有效磷13.3mg/kg、速效钾122mg/kg,pH值5.6。

3 试验设计 3.1 基础施肥试验 基础施肥试验取“2+X”中的“2”为试验处理数:(1)常规施肥区:有机肥50kg/亩、尿素25kg/亩、三元复混肥(8:8:9)50kg/亩(N-P2O5-K2O=15.5-4-4.5)。施肥时期:有机肥和复混肥作基肥,尿素作追肥。8片真叶时开始进入莲座期,追施8kg/亩尿素,结球期追施尿素12kg/亩。(2)优化施肥区:肥料种类和数量为乡农有机肥100kg/亩、三元复合肥(15:15:15)30kg/亩、尿素20kg/亩、硫酸钾10kg (N-P2O5-K2O=13.7-4.5-9.5)。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基肥施用,尿素和硫酸钾作追肥施用。基础施肥设大区处理2个,面积46.44m2。 3.2 小区施肥试验 为了不断优化蔬菜氮肥适宜用量,氮肥总量控制试验设4个处理2次重复共8个小区:(1)无氮区;(2)优化施氮量;(3)70%的优化施氮量;(4)130%的优化施氮量。各处理详见表1。 从表2看到,无氮处理产量低,优化施肥产量最高,产量从高至低依次是优化施肥>处理3>常规施肥>处理2>处理4>处理1,说明亩优化施肥和处理3的配方有利于大白菜产量提高,12kg/亩的施氮量是白菜有效临界值。 从表2看到,常规处理和氮肥调控处理的白菜产量差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