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天然砂、人工砂密度汇总
- 格式:xl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材料取样小常识第一部部分建筑材料一水泥1.检测项目:凝结时间、安定性、胶砂强度2.取样数量:12Kg3.代表数量:袋装200t 、散装500t 3d 28d4.主要品种:⑴硅酸盐水泥 P.I / P.II、⑵普通硅酸盐水泥P.O、⑶矿渣硅酸盐水泥P.S.A/P.S.B(4)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P(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P(6)复合硅酸盐水泥P.C5.检测依据:《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二砂石1.砂(天然砂、人工砂)1)检测项目:天然砂(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堆积密度)人工砂(筛分析、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压碎指标)2)取样数量:不少于22Kg3) 代表数量:400方或600t 4d2.卵石、碎石1)检测项目:筛分析、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值指标(C50以上) 2)取样数量:不少于40Kg3)代表数量:400方或600t 4d3.检测依据:《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建设用砂》GB/T14684-2011 《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人工砂应用技术规程》DBJ/T01-65-2002三轻集料、掺合料1.轻粗集料(粘土陶粒、页岩陶粒等)1)检测项目:筛分析、堆积密度、筒压强度、粒型系数、吸水率2)取样数量:最大粒径小于20mm时60L,最大粒径大于20mm时80L3)代表数量:200方2.轻细集料(陶砂等)1)检测项目:筛分析、堆积密度2)取样数量:最大粒径小于20mm时60L,最大粒径大于20mm时80L3)代表数量:200方检验依据:《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GB/T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2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GB/T17431.2-20103.粉煤灰1)检测项目: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2)取样数量:3Kg3)代表数量:200t检验依据:《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四外加剂(一)品种及检测项目1普通(高效)减水剂:PH值、密度(细度)、减水率5d2缓凝(高效缓凝)减水剂:PH值、密度(细度)、减水率、凝结时间差5d3早强减水剂:密度(细度)、减水率、抗压强度比30d4引气减水剂:PH值、密度(细度)、减水率、含气量5d5早强剂:抗压强度比、密度(细度) 30d6缓凝剂:PH值、密度(细度)、凝结时间差5d7引气剂:PH值、密度(细度)、含气量5d取样数量:不少于0.2t水泥所需的外加剂量。
砂质量证明文件汇总表砂质量证明文件汇总表在建筑行业,砂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用于混凝土、砂浆等混合料的制作。
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于砂的质量证明文件的汇总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砂质量证明文件的相关内容和撰写方法。
砂质量证明文件是用于证明砂材料质量的文件集合。
这些文件包括了砂的来源、质量检测报告、合格证明等方面的信息。
在建筑行业,砂质量证明文件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砂质量证明文件的意义在于确保砂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这些证明文件能够证明砂的来源正规、合法,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其次,通过检测报告和合格证明等文件,可以确认砂的质量是否符合工程要求,从而避免因砂质量不合格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
最后,砂质量证明文件还能够为工程验收、结算等提供有效的依据。
砂质量证明文件的种类繁多,根据砂的来源、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天然砂质量证明文件:天然砂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的砂,其质量证明文件包括采砂许可证、砂石来源证明、质量检测报告等。
2、人工砂质量证明文件:人工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制砂等工艺制成的砂,其质量证明文件包括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证书、质量检测报告等。
3、机制砂质量证明文件:机制砂是指通过特殊工艺制成的砂,如高性能机制砂等,其质量证明文件包括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证书、质量检测报告等。
在撰写砂质量证明文件汇总表时,需要准备以下相关材料和流程:1、收集砂材料的相关证明文件,如采砂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等。
2、对砂材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工程要求。
3、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砂材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包括颗粒级配、含泥量、强度等指标。
4、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完整的质量检测报告和合格证明。
5、将所有相关证明文件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砂质量证明文件汇总表。
在汇总砂质量证明文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所有证明文件齐全、准确,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级配砂石——砂子篇一、基础知识1、砂的分类(1)砂按产源分类:天然砂和人工砂①天然砂: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mm的岩石颗粒。
分为河砂、山砂、湖砂和淡化海砂。
②人工砂: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mm的岩石颗粒。
包括机制砂和混合砂。
机制砂:指通过制砂机和其它附属设备加工而成的砂子,成品更加规则,可以根据不同工艺要求加工成不同规则和大小的砂子,更能满足日常需求。
混合砂: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类、II类、III类。
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II 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3)砂的粗细程度按细模数u f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
粗砂:uf=3.7——3.1中砂:uf=3.0——2.3细砂:uf=1.6——2.2特细砂:uf=1.5——0.72、影响砂子的质量因素:含泥量、泥块含量和石粉含量(1)含泥量:是指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um的颗粒含量,砂子的含泥量要小于5%(2)泥块含量:是指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um的颗粒含量,砂子的泥块含量要小于2%。
(3)石粉含量: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um的颗粒含量,人工砂中的石粉含量要小于7%。
3、人工砂与天然砂的区别人工洗砂的材质优良、稳定。
人工洗砂是人为选定的原料,材质均一、稳定,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与原料是一致的,没有天然砂那样复杂。
砂粒清洁,无泥质和其他有害杂质,性能稳定。
粒度级配良好。
一种人工洗砂,一个细度模数,只对应一个级配。
它的细度模数和单筛的筛余量成线性关系。
只要通过测定,建立线性关系式,测一个单筛的筛余量,便可准确、快速地求出细度模数。
而一般天然砂,一种细度模数,可以有多种级配。
细度模数可以人为的通过生产工艺来控制,按用户要求来组织生产,这是天然砂所不能做到的。
普通混凝土用砂试验规程一、依据标准: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二、检验项目:筛分析、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含泥量、泥块含量。
三、使用仪器:砂方孔筛、JP-A 型架盘天平、电热鼓风干燥烘箱、容量瓶、浅盘、铝制料勺、漏斗、直尺、秤、容量为1L 的筒、 四、取样:按同产地,同规格、同一进场时间,每400m 3或600t 为一验收批。
不足400m 3或600t 时亦为一验收批。
天然砂取22kg ,人工砂取52kg 。
五、方法与步骤:5.1、筛分析:5.1.1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10.0mm 。
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为10.0mm 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
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 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
冷却至室温用。
5.1.2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 (特细砂可称250g ),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公称直径为5.00mm 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10min ,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这样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子全部筛完为止。
注:1当试样含泥量超过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2无摇筛机时,可改用手筛。
5.1.3试样在各只筛子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按式4.1.3计算得出的剩留量,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的筛余量。
300dA m r式4.1.3 式中m r ― 某一筛上的剩留量(g ); d ―筛孔边长(mm ); A ―筛的面积(mm 2)。
5.1.4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到1g ),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
天然砂试验检测标准1.2.1技术指标包括:外观、筛分、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及人工砂的石粉含量等;必要时尚应对坚固性、有机质含量、有害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及碱活性等指标进行检验。
1.2.2技术要求:混凝土用天然砂各项指标应符合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混凝土用机制砂应符合《建筑用砂》(GB/T14684-2001)标准要求。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表3注:1、表中除1.75mm和0.63mm筛孔外,其余各筛孔的累计筛余允许超出分界线,但其超出量不得大于5%;2、I区砂宜提高砂率配低流动性混凝土;II区砂宜优先选用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III区砂宜适当降低砂率保证混凝土的强度;3、对高性能、高强度、泵送混凝土宜选用细度模数为2.9-2.6的中砂,2.36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不得大于15%,0.3mm 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宜在85%-92%范围内。
细集料技术指标表4注:1、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有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砌筑砂浆;2、砂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3、当对砂的坚固性有怀疑时,应做坚固性试验;4、当碱集料反应不符合表中要求时,应采取抑制碱集料反应的技术措施。
1.2.3取样规则和试验方法细集料宜按同产地、同规格、、连续进场数量不超过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小批量进场的宜不超过200m3或300t 为一验收批,当质量稳定且进料量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上、中、下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试样,组成一组样品。
(1)筛分试验①用9.5mm标准筛对样品进行过筛,筛除其中超粒径的材料。
然后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充分拌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在1050C±50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砂的常规检测依据GB/T14684-20011、砂的分类:人工砂、天然砂2、砂的细度:粗:3.7-3.1 中3.0-2.3 细2.2-1.6※:除了含水率的试验,其他所有砂的试验,都是烘干之后的。
一、细度模数①试验方法:取样方法,在堆料场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皮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②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接料器皮带运输机的机尾出料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③试样方法与处理a.分料器法: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取样接料斗的其中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直到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b.人工四分法:将所有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线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c.取试样500g,先用大于9.5mm的筛,筛除大于9.5mm的颗粒,精确到1g;再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
Mx=(A2+A3+A4+A5+A6)-5A1100-A1A1、A2、A3、A4、A5、A6——分别为4.75mm、2.36mm、1.18mm、600μm、300μm、150μm,筛的累积筛余百分率。
累积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直1%;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
※筛余量分计的算法:分计=筛余量精确到0.15※筛余量累积的算法:累积=A1筛余量+A2筛余量精确到15(A2~A6以此类推)※Mx=(A2的累积+A3的累积+A4的累积+A5的累积+A6的累积)-5×A1的累计100-A1的累计例:①称砂500g,精确至1g;②检查套筛,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组合;③开启震击式标准振筛机,5min左右。
砂的主要成分基本信息砂【sand】指的是岩石风化后经雨水冲刷或由岩石轧制而成的粒径为0.074~2mm 的粒料。
砂,有很多种类,有河砂,海砂,金属砂,天然砂岩粉化后的砂等等。
说偏离一点,还有砂布。
普通河砂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SiO₂)。
砂中一般含有少量泥土,泥土含量由建筑物等级高低而限定。
建筑用砂的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³,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³;。
砂是组成混凝土和砂浆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是土木工程的大宗材料。
砂一般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
由自然条件作用(主要是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称为天然砂。
人工砂是由岩石轧碎而成,由于成本高、片状及粉状物多,一般不用。
按其产源不同,天然砂可分为河砂,海砂和山砂。
山砂表面粗糙,颗粒多棱角,含沙量较高,有机杂质含量也较多,质量较差。
海砂和河砂表面圆滑,但海砂含盐量较高,对混凝土和砂浆有一定影响,河砂较为洁净,应用较广。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的平均粗细程度。
通常有粗砂、中砂、细砂之分。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子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空隙最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空隙有所减小,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更小。
由此可见,砂子的空隙率取决于砂料各级粒径的搭配程度。
级配好的砂子,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还提高了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及强度。
砂的粗细用细度模数Mx表示。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
根据细度模数大小范围,把砂划分为粗砂、中砂、细砂、特细砂。
配置混凝土时,应优先选用中砂。
当采用粗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当采用细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
砌筑砂浆用砂应符合混凝土用砂的技术性质要求。
由于砂浆层较薄,对砂子最大粒径应有所限制。
对于毛石砌体所用的砂,最大粒径应小于砂浆层厚度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对于砖砌体以使用中砂为宜,粒径不得大于2.5mm。
对于光滑的抹面及勾缝的砂浆则应采用细砂。
砂石试验检测细则3.1筛分试验3.1.1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天然砂、人工砂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3.1.2仪具与材料标准筛天平:称量1000g,感量不大于1g摇筛机烘箱:能控温在105℃±5℃其它:浅盘和硬、软毛刷等3.1.3试验准备样品中最大粒径的大小,选用适宜的标准筛,通常为9.5mm 筛(水泥混凝土用天然砂)或4.75mm 筛(天然砂、石屑、机制砂等)筛除其中的超粒样品,在潮湿状态下充分拌匀,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缩分至每份不少于550 g 的试样两份,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注:恒重系指试样在烘干3 h 以上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3.1.4试验步骤1、试验步骤1.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 g ,精确至1 g ,置于套筛的最上面一只,即4.75mm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约10 min ,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顺序,从最大的筛号开始,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的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以此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1.2、称量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 g ,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量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差超过1%时应重新试验。
3.1.5计算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总量与筛号在分计筛余百分率为各号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m 1)的百分率,精确至0.1%.对沥青路面细骨料而言,0.15mm 筛下部分即为0.075mm 的分计筛余,由4.2.7测得的m 1和m 2之差即为小于0.075mm 筛底部分.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的累计筛余百分率为该号筛及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0.1%.3、计算质量通过百分率各号的质量通过百分率等于100减去该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4、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或通过百分率,绘制级配曲线.5、天然砂的模数按式(T0327-1)计算, 精确至0.01. 75.475.436.218.16.03.015.0X 1005)(A A A A A A A M --++++= 式中:M X-----砂的细度模数A 0.15、A 0.3.....、A 4.75--分别为0.15、0.3....4.75mm 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6、直进行两次平等试验,以试验结果的自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应重新进行试验.3.2含泥量的检测3.2.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仅用于测定天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含量.3.2.2仪具与材料天平:称量1kg,感量不大于1g.烘箱:能控温在105℃±5℃.标准筛:孔径0.075mm及1.18mm的方孔筛.其它:筒、浅盘等.3.2.3试验准备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约500 g(m0)的试样两分备用.3.2.4试验步骤1、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筒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和均匀后,浸泡2 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体倒入1.18mm至0.075mm套筛上,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砂粒丢失.2、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筒内砂样洗出的水清澈为止.3、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的颗粒;然后将两筛上筛余的颗粒和筒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称取试样的质量.3.2.5计算砂的含泥量计算,精确至0. 1%.G0 - G1Q a= ×100G0式中:Q a-----砂的含泥量(%)G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G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自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3.3泥块含量的检测3.3.1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混凝土用砂中颗粒大于1.18mm的泥块的含量.3.3.2仪具与材料天平:称量1kg,感量不大于0.1g.烘箱:能控温在105℃±5℃.标准筛:孔径0.6mm及1.18mm的方孔筛.其它:洗砂用的筒及烘干用的浅盘等.3.3.3试验准备将来样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约5000 g,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18mm筛筛分,取筛上的砂大致相等两份备用.3.2.4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200 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洁净的水,使水面至少走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和均匀后,浸泡24 h,然后用手在水中捻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0.6mm筛上,用水淘洗至水清澈为止.2、筛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并在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手称量(m2).3.3.5计算砂中泥块含量计算,精确至0. 1%.G1 - G2Q b= ×100G1式中:Q b ------砂中大于1.18mm的泥块含量(%)G1---试验前存留于1.18mm筛上的烘干试样质量(g)G2---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取两次平等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3.4砂堆集密度及空隙率试验3.4.1目的与适用范围测砂自然状态下的堆积密度、空隙率.3.4.2仪器与材料台秤:称量10kg,感量1g.容量筒:金属制,圆筒形,内径108mm,净高109 mm,筒壁厚2 mm ,筒底厚5mm,容积约为1L.标准漏斗烘箱:能控温在105℃±5℃.其它:小勺、直尺、浅盘等3.3.3试验准备1、试样准备:用浅盘装来样约3L ,在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分备用.注: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2、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以温度为20℃±5℃的洁净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期紧贴水面,玻璃板与水面之间不得有空隙.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量,用式(T0331-1)计算筒的容积V .V =M 1-M 2 (T0331-1)式中:V ------容量筒的容积(ml)M 1---容量筒和玻璃板总质量(g)M 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质量(g)3.4.4试验步骤1、堆积密度:将试样装入漏斗中,打开底部的活动门,将砂流入容量筒中,也可 直接用小勺向容量筒中装试样,但漏斗出料口哎呀料勺距容量筒筒口均应为50 mm 左右,试样装满并走出容量筒筒口后,用直尽交物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柑反方向刮平,称取质量M 1.2、紧装密度:取试样1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旋转方向垂直).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走出容量筒筒口,多面手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 23.4.5砂的空隙率按式(T0331-4) 计算, 精确至0. 1%.1、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分别按式(T0331-2)和式 (T0331-3) 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VM M 01-=ρVM M 02-=ρ 式中: ρ------砂的堆积密度(g/cm 3)ρ------砂的紧装密度(g/cm 3)M 0---容量筒的质量(g)M 1---容量筒和堆积砂的总质量(g)M 2---容量筒和紧装砂的总质量(g)V---容量筒的容积(ml)2、砂的空隙率按式(T0331-4) 计算, 精确至0. 1%. n=(1-aρρ)%100⨯ 式中: n ------砂的空隙率(%)ρ------砂的堆积或紧装密度(g/cm 3)ρa ---砂的表面密度(g/cm 3)3.5细骨料的密度及吸水率1、 3.5.1目的与适用范围 用坍落筒法测定细骨料(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在23℃时对水的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饱和面干相对密度).2、 用坍落筒法测定细骨料(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时的吸水率.3、 用坍落筒法测定细骨料(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的毛体积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饱和面干相对密度).4、 本方法用于小于2.36mm 的细骨料.当含有大于2.36mm 的成分时,如0-4.75mm石屑,宜采用2.36mm 的标准筛进行筛分,其中大于2.36mm 的部分采用T0308”粗骨料密度与吸水率测定方法”测定,小于2.36mm 的部分用本方法测定.3.5.2仪具与材料台秤:称量1kg ,感量不大于0.1g.饱和面干试模:上口径40mm ±3 mm ,下口径90mm ±3 mm ,高75mm ±3 mm的坍落筒捣棒:金属棒,直径25mm ±3 mm,质量340 g ± 15g 烧杯:500 ml容量瓶500 ml烘箱:能控温在105℃±5℃洁净水,温度为23℃±1.7℃其它:干燥器、吹风机(手提式)、浅盘、铝制料勺、玻璃棒、温度计等3.5.3试验准备1、将来样用2.36mm 标准筛过筛,除去大于2.36mm 的部分.在潮湿状态下用分料器法或除去大于2.36mm 的部分,在潮湿状态下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缩分细骨料 至每份约1000 g,拌匀后分成两份,分别装入浅盘或其它合适的容器中.2、注入洁净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0mm 左右(测量水温并控制在23℃±1.7℃),用玻璃棒连续搅拌5min,以排除气泡,静置24h.3、细心地倒去试样上部的水,但不得将细粉部分倒走,并用吸管吸去余水.4、交关盘斌,用手提吹风机缓缓吹入暖风,并不断翻拌试样,使骨料 两面的水在各部位蒸发,达到伏诛 饱和面干状态.注意吹风过程中不得使细粉损失.5、然后将试样松散地一次装入饱和面干试模中,用捣棒轻捣25次, 捣棒端面距试样表面距离不超过10mm,使之自由萍,捣完后刮平模口,如留有空隙亦不必再装满.6、从垂直方向徐徐提起试模,如试样保留锥形没有坍落,帽说明骨料中尚含有表面水,应继续按上述方法用暖风干燥、试验,直至试模提起怕试样开始出现坍落为止.如试模提起后试样坍落过多,则说明试样已干燥过分,此时应将试样均匀洒水约 5 ml,经充分拌匀,并静置于加盖容器中30min 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至达到饱和面干状态为止.判断饱和面干状态的标准,对天然砂,宜以”在试样中心部分上部成为2/3左圆锥体,即大致坍塌1/32、细骨料的表观密度ρa 、表干密度ρs 及毛体积密度ρb 按式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ρa=( ɣa -a T )* ρρs=( ɣs -a T )* ρρb=( ɣb -a T )* ρ式中:ρa ------骨料的表观密度(g/cm 3)ρs ------骨料的表干密度(g/cm 3)ρb ------骨料的毛体积密度(g/cm 3) ρ------水在4℃时的密度(g/cm 3)a T ------试验时水温对水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按附录B 表B-1取用3、细骨料的吸水率按式计算, 精确至0. 1%.ω=100303⨯-m m m 式中:ω ------骨料的饱和面干吸水率(%)m 3------饱和面干试样质量(g)m 0------烘干试样质量(g)4、如在特殊需要,需以饱和面干状态的试样为基准求取细骨骨料 的吸水率时,细骨料的饱和面干吸水率按式计算, 精确至0. 1%,但需在报告中注明.ω1=100303⨯-m m m 式中:ω1 ------骨料的饱和面干吸水率(%)m 3------饱和面干试样质量(g)m 0------烘干试样质量(g)3.5.6精度与允许差1、毛体积密度及饱和面干密度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大于0.01 g/cm 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2、吸水率以两次平等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大于0.02 g/cm 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3.6细骨料的含水率检测3.6.1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细骨料的含水率3.6.2仪具与材料烘箱:能控温在105℃±5℃天平:称量2kg ,感量不大于2g.其它:浅盘等3.6.3试验步骤同来样中取各约500 g 的代表性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m 1)的干燥容器中称量,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 2),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入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量(m 3).3.6.4计算按式计算细骨料的含水率, 精确至0. 1%.ω=1001312⨯--m m m m 式中:ω------骨料的含水率(%) M 1------容器质量(g)M 2------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M 3------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ρ------水在4℃时的密度(g/cm 3)3.9.5报告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4.1筛分检测4.1.1目的与适用范围1、测定粗骨料(碎石、砾石)的颗粒组成对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可采用筛法筛分.2、本方法也适用于同时含有粗骨料、细骨料、矿粉的骨料混合料筛分试验有,如未筛碎石、级配碎石、天然砂砾、级配砂砾材料.4.1.2仪具与材料试验筛:根据需要选用规定的标准筛摇筛机天平或台称:感量不大于试样质量的0.1%其它:盘子、铲子、毛刷等4.1.3试验准备按规定将来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缩分至要求的试样所需量,风干后备用.根据需要可按要求的骨料最大粒径的筛孔尺寸过筛,除去超粒径部分颗粒后,再进行筛分.4.1.4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干燥骨料试样的总质量(m0),准确至0.001.2、用搪瓷盘作筛分容器,按筛孔大小排列顺序逐个将骨料过筛.人工筛分时,需使骨料在筛面上同时有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不停顿的运动,使小于筛孔的骨料通过筛孔,直至1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小于筛上残余量的0.1%为止;当采用摇筛机筛分时,应在摇筛机筛分后再逐个由人工补筛.将筛出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应确认1 min内通过筛孔的质量确实小于筛上残余量的0.1%.注:由于0.075mm筛干筛几乎不能占在粗骨料表面的小于0.075mm部分的石粉筛过去,而且对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而言, 0.075mm通过率的意义不大,所以也可以不筛,且把通过0.15mm筛眄部分全部作为0.075mm的分计筛余,将粗骨料的0.075mm通过率假设为0.3、如果某个筛上的骨料过多,影响筛分作作业时,可以分两次筛分,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19mm时,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轻轻拨动颗粒,但不得逐颗筛过筛孔.4、称取每个筛上的筛余量,准确至总质量的0.1%.各筛分计筛余量及筛底存量的总和与筛分关的干燥总质量m0相比,相差不得超过m0的0.5%.4.2粗骨料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试验4.2.1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碎石或砾石中小于0.075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总含量及4.75mm以上泥块颗粒含量.4.2.2仪器与材料台称: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烘箱:能控温在105℃±5℃标准筛:测泥含量时用孔径为 1.18mm、0.075mm的方孔筛各一只:测泥块含量时,则用2.36mm 及4.75 mm的方孔筛各1只.容器:容积约10L的桶或搪瓷盘.浅盘、毛刷等.4.2.3试验准备按T0301方法取样,将来样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表.T9310-1所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防止所含粘土块被压碎), 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4.2.4试验步骤1、含泥量试验步骤1.1、称取试样一份(m0)装入容器内,加水,浸泡24 h,用手在水中淘洗颗粒(或用毛刷洗刷),使尘屑、粘土与较粗颗粒分开,并使之悬浮于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18mm 及0.075mm的套筛上,滤去小于0.075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大于0.075mm的颗粒丢失.1.2、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1.3、用水冲洗余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75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于筛内颗粒)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75mm 的颗粒.而后将两只筛上余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卷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试样的质量(m 1).2、泥块含量试验步骤2.1、取试样1份.2.2、用4.75mm 筛将试样过筛,称出展筛去4.75mm 以下颗粒后的试样质量(m 2)2.3、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 24 h 后将水放掉,用手捻压泥块,然后将试样放在2.36mm 筛上用水冲洗,直至洗出兵水清澈为止.2.4、小心地取出2.36mm 筛上试样, 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试样的质量(m 3).4.2.5计算1、碎石或砾石的含泥量按式计算, 精确至0. 1%.Q n =100010⨯-m m m 式中: Q n--------碎石或砾石的含泥量(%)M 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M 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以两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差值超过0.02 %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对沥青路面用骨料 ,此含泥量记为小于0.075mm 颗粒含量.2、振实密度按堆积密度试验步骤,将装满试样的容量筒放在振动台上,振动3 min,或者将试样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mm 的圆钢筋,将筒按住,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旋转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毕后,加料填到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陷部分的容积大致相等,称取容量筒与试样的总质量(m 2)3、捣实密度根据混合料的类型和公称最大粒径,确定起骨架作用的关键性筛孔,将混合料中此筛孔以上颗粒筛出,作为试样卷入符合要求规格,的容器中达1/3的高度,由边至中用捣棒均匀捣实25次.再向容器中装入1/3高度的试样,用捣棒均匀地捣实25次.捣实尝试约至下层的表面.然后重复上一步骤,加最后一层, 捣实25次,使骨料与容器口齐平.用合适的骨料填充表而把大空隙.用直尺大体刮平,目测估计表面凸起部分与凹陷部分的容积大致相等,称取容量筒与试样的总质量(m 2)4、容量筒容积的标定用水装满容量筒,测量水温,擦干筒外壁的水分,称取容量筒与水的总质量(M w ),并按水的密度对容量筒的容积作校正.4.5.5计算1、容量筒的容积按式计算V=1001⨯-ρτm Mw式中: V-------容量筒的容积(L)M 1--------容量筒的质量 (kg)M w --------容量筒与水的总质量 (kg)ρτ------- 试验温度τ时的水的密度(g/cm 3)M 3-----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2、堆积密度(包括自然堆积状态、振实状态、捣实状态下的堆积密度)按式计算至小数点后2位.Ρ=10012⨯-vm m 式中: Ρ-------与各种状态相对应的堆积密度(t/m 3)M 1--------容量筒的质量 (kg)M 2 --------容量筒与试样的总质量 (kg)V-------容量筒的容积(L)3、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振实状态下的空隙率按下式计算。
砖,砂,石砂砂,也作沙,在施工中称为细集料,按直径不同分为:粗沙、中沙和细沙,通过细度模数Mf定:粗沙Mf=3.7—3.1,中沙Mf=3.0—2.3,细沙Mf=2.2-1.6.建筑用砂的表观密度大于2500kg/m³,松散堆积密度大于1350kg/m³砂是组成混凝土和砂浆的主要组成材料之一,是土木工程的大宗材料。
砂一般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
由自然条件作用(主要是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称为天然砂。
人工砂是由岩石轧碎而成,由于成本高、片状及粉状物多,一般不用。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的平均粗细程度。
通常有粗砂、中砂、细砂之分。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子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空隙最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空隙有所减小,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更小。
由此可见,砂子的空隙率取决于砂料各级粒径的搭配程度。
级配好的砂子,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还提高了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及强度。
砂的粗细用细度模数Mx表示。
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
根据细度模数大小范围,把砂划分为粗砂、中砂、细砂、特细砂。
骨料颗粒级配示意(a)单一颗粒(b)两种粒径(c)多种粒径砂在自然状态下往往含有一定的水分,其含水状态有四种。
1.完全干燥状态在105℃±5℃下烘干,达恒重时的状态。
2. 风干状态也叫气干状态,指砂子含水率和周围湿度达动态平衡时的状态。
3. 饱和面干状态颗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吸水达饱和时的状态。
4. 完成湿润状态颗粒内部吸水饱和且表面附有吸附水的状态。
显然,砂的含水状态直接影响混凝土或砂浆拌合用水及砂的用量。
砖砖英文名称:brick 。
定义:以黏土、页岩以及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建筑砌块。
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砖头,粉煤灰砖等),俗称砖头。
粘土砖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
铸造砂密度
铸造砂的密度因其成分和用途而异。
以下是不同类型铸造砂的密度范围:
硅砂铸造砂。
其密度范围通常在1.6到2.65克/立方厘米之间,细孔度和石英含量越高,密度越高。
石英砂铸造砂。
其密度范围通常在2.55到2.65克/立方厘米之间,由于其纯度较高,具有相对稳定的密度。
滑石粉铸造砂。
其密度范围通常在0.9到1.2克/立方厘米之间,通常用于需要轻质芯的铸造过程中。
沸石铸造砂。
其密度范围通常在2.0到2.4克/立方厘米之间。
珍珠岩流动砂。
其密度一般在0.91到1.16克/立方厘米之间。
珍珠岩砂芯型砂。
其密度一般在1.5到1.6克/立方厘米之间。
干铁砂。
其密度一般在1.8到2.5克/立方厘米之间。
湿铁砂。
其密度一般在2.0到2.5克/立方厘米之间。
常石英砂。
其密度一般在2.65到2.75克/立方厘米之间。
澳石英砂。
其密度一般在2.65到2.75克/立方厘米之间。
陶瓷砂。
其密度一般在2.9到3.0克/立方厘米之间。
铸造树脂砂。
其密度通常在1.4到1.8吨/立方米之间。
此外,铸造用砂的密度通常在1.5到2.2克/立方厘米之间。
实际密度是指砂子在真空条件下,单位体积内的质量,通常以g/cm³或kg/m³为单位。
实际密度的值越大,表明砂子的密实程度越高,铸件的质量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