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王铮简况王铮,1954年生,男,汉,云南陆良人,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王铮教授分别于1983、1987、1990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
1994年9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1996-1999),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主任(1999-200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9-2002)。
现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导师,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政策模拟中心主任。
同时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协会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
专业方向是区域科学与管理、政策模拟。
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环境管理和减灾管理等。
王铮现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
2003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做访问教授,2004年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做访问教授。
王铮领导着一个生机勃勃的主要由年轻人构成的政策模拟团队和学术网。
王铮教授200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院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学奖,1997年获教育部中青年优秀教材奖(排名第一),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
王铮教授在《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科研管理》、《地理学报》、《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国内外区域科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和经济地理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50多篇,著作11部。
乔德礼的“认真”之路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6年第4期本刊记者宋洁专家简介:乔德礼,研究员,博导,紫江青年学者。
2007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4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事下一代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2014年9月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事教师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信息论、无线通信及信号处理,特别是“时延限制下的无线通信”“大规模阵列天线的传输设计”和“绿色无线通信”。
共计发表I E E E期刊及会议论文30余篇,包括I E E E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篇)等。
从牛气冲天的大哥大,到能砸核桃的诺基亚,再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及方式。
自1989年我国第一部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投入商用以来, 25年间,我国的通信事业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现在正大踏步迈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而且即将迎来5G时代的到来,用户也越来越追求高速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国家基站已达到200万以上,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数据都直观地呈现着无线通信所承载的负荷和需要消耗的巨大能量。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绿色无线通信”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健康通讯生态体系便成了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而绿色无线通信背景下的基础通信,正是乔德礼一直关注和感兴趣的研究。
从“Q o S时延限制下的无线通信”到“大规模阵列天线的传输设计”,都离不开乔德礼的“绿色无线通信研究”。
通信事业的偶然选择与执着坚守谈起当年的专业选择,用乔德礼的话说,“出于偶然”。
乔德礼从小就喜欢数学,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也是冲着数学专业去的,而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录取,是他的第二志愿。
华东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我校采用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优秀本科应届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接攻博")、普通招考四种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采用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院系、专业、导师见专业目录:专业目录备注中标注有“招生方式为申请考核(或申请制)”的表明该院系、专业、导师以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通知(具体刊出时间见培养处相关通知)。
”我校部分专业按专业招生,不按导师招生,详见专业目录中的备注说明。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古籍研究所,现任所长顾宏义。
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
历任所长:徐震堮、李国钧、朱杰人、严佐之、陈大康。
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二个专业。
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曾承担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中《新唐书》、《新五代史》的整理工作。
1983年升格为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联系的重点研究所之一。
自成立以来,古籍研究所始终坚持严谨学风,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近三十年间,先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近四十项,获得各类课题经费约300余万元,古籍整理的成果及学术论文,如《朱子全书》、《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中华大典》等,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顾炎武全集》的出版,在业界及社会上也取得了重大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史文献研究,朱子学暨儒学文献研究,教育暨科技史文献研究,目录版本学。
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研究员:严佐之、顾宏义、刘成国(紫江青年学者);副研究员:李慧玲、丁红旗、任莉莉、丁小明;晨晖学者:张文、王耐刚。
[历史学家眼中的60年中国]之三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60年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我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今天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多少power,但总是有你做主的一块小小的地盘,能不能把你作主的地盘搞成一个特区,搞一个根据地解放之初,中国知识分子非常自觉地拥护新政权对很多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参加思想改造即使不是自愿的,也有自觉的成分。
他们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的新政权,也愿意了解马列主义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搞现代化,首先要靠知识分子邓小平知道,不能靠张铁生这种交白卷的“英雄”,还是要靠陈景润这些实实在在、有学问不过问政治的书呆子来和西方竞争现在知识分子待遇是好了,但是精神垮了,没有灵魂了这几年揭露了这么多抄袭案、腐败案,前两天中央音乐学院的老教授还晚节不保。
客观说,虽然这些案例在大学里是少数,但问题是,风气坏了知识分子代表社会普遍的正义和良知如果你是知识分子,那么你还有一个使命,就是代表人类所普遍公认的一些基本价值标准,有些是伦理价值标准,有些是政治价值标准儒家的道德理想,晚清开始就慢慢破灭了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实在看不下去了,自杀了。
他说,他不是殉清,是殉文化。
中国文化亡了,活着也没有意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正在两极分化一极是学院知识分子,统称为专家——知识太多、公共太少,不再关心社会公共问题;另一极就是媒体知识分子,大部分是知道分子——公共太多、知识太少出品:李玉霄监制:赵国臣制片:郭法德统筹:vingie 本期编导:金波郑晓艳魏青科本期后期:吴林涛本期摄影:张贺庆陈培(腾讯新闻荣誉出品版权所有)【简介】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201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
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
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培养特色
历史学系在学生培养方面秉承“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注重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包括导师制、“四段式”训练(读书笔记、学术综述、小论文、考察报告)、史学田野考察、学术论坛、“卓越教师计划”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走国际化办学道路,有多名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导师团队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近60人。
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5%以上,其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有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紫江学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
有多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负责人。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网。
院校推介政治学系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目前设有2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公共关系学;1个本科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政治学理论、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
政治学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占教师总数的20%,副高级职称26人,占教师总数的57.8%,获得海外博士学位者8人,占教师总数的17.8%。
在这支教学科研队伍中,担任全国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的有16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上海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人、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4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1人、紫江特聘教授1人、学校紫江青年人才计划2人。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科学研究始终站在服从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在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形成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建系以来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5项,出版各类著作、译著近30部,教材10多部,提交研究报告近30篇,发表CSSCI论文400多篇,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等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不仅注重从国内学术高度出发进行科研,同时也不断在国际(境外)交流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更新科研成果。
2013年4月与挪威卑尔根大学比较政治学系签署了合作协议,2014年3月与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2015年12月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政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2017年2月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加强彼此间的学术合作,推动各自所在大学机构间以及校际的合作。
数学系 数学系⽬前拥有数学⼀级学科博⼠点、硕⼠学位授予权和博⼠后流动站,设有2个本科专业,是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研究、教学和师范教育的基地。
数学研究实⼒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有⼀定的影响。
1996年数学系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才培养基地”,2001年以来基础数学与数学教育学科⼀直是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基础数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外事局、教育部“⾼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称“111”计划)两个项⽬的资助。
全系共有教师80名,其中教授32名(其中欧亚科学院院⼠1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名、紫江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获得者2名,博⼠⽣导师30⼈),副教授24⼈;有2⼈先后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委员。
另外,还有长江特聘讲座教授1名,紫江特聘讲座教授5名。
数学系以其雄厚的师资⼒量,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五年共承担了“973”项⽬7项,国家⾃然科学基⾦项⽬53项(包括重点项⽬6项),省市部委级项⽬多项。
本系获得过陈省⾝数学奖2项,国家⾃然科学⼆等奖1项,国家⾃然科学三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等奖3项,求是科技基⾦会杰出青年学者奖3项,其他省(市)部委奖20多项。
2001年和2005年两次获教学成果⼆等奖,以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多项。
⽬前,数学系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教学名师1⼈,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
本系教授专家参与制订的全国“普通⾼中数学课程标准”已在全国新⼀轮课程改⾰中开始实验,编写的上海市⾼中数学实验教材及全国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已经分别在上海和全国各省市使⽤。
数学系拥有⼀⽀以中青年为主体、创新意识浓、攻坚能⼒强、⽼中青相结合的实⼒雄厚的师资队伍,⼀批中青年数学家已形成在国内有很⼤优势的博⼠群体,分别获得过国家杰出⼈才基⾦、国家⾃然科学基⾦委优秀中青年⼈才基⾦、教育部跨世纪⼈才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持计划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奖励。
陈嘉映,1952年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文化大革命中到内蒙古插队。
1977年恢复高考后,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德语。
1978年5月考入外哲所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随熊伟先生读海德格尔哲学。
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3年11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
1993年5月回国,翌年重返北京大学执教。
2002年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紫江学者。
2008年1月转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任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
被认为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工作自2002年起承担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的“语言哲学”,全校本科生公选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哲学系研究生“心智哲学”、“欧洲大陆哲学”、“英美分析哲学”等基础性和研究性课程。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
主持项目有:∙“科学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分合”,教育部人文科学社会研究“十五”规划,2004年-2007年,独立承担∙“在价值与事实之间:社会、政治理论的一般结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2007年,负责人著作∙《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思远道》(再版为《从感觉开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泠风集》,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哲学科学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出版译著∙《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海德格尔,三联书店1987出版,1997年修订版,1995年国家教委学术成就二等奖∙《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维特根斯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出版∙《濒临失衡的地球》(合译),戈尔,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出版∙《哲学中的语言学》,万德勒(Zeno Vendler),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西方大观念》(合译)([1])(Syntopicon),华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编著∙《“存在与时间”读本》,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维特根斯坦读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01月出版,ISBN 9787510407123作品1994年∙“文化特殊论”解,载东方,1994第一期∙说淡,东方∙海德格尔论物,载《现象学与海德格》,181-194,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10 (ISBN 9573224275) 1995年∙海德格论艺术,载《透视》,26-49,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5∙海德格论诗,载《西藏文学》,1995第二期,122-127,1995,31996年∙海德格与维特根斯坦,载《语言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3∙海德格论语言,载《语言与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31997年∙从海德格哲学谈译名的一致,载台湾《哲学杂志》第21期(1997,8)∙游记,《西藏旅游》连载2001年∙自然理解vs充分分析,载于陈波编《分析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122002年∙无法还原的象,载于许江主编,《人文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专名问题,载于赵汀阳主编的《论证》第二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索绪尔的几组主要概念,载于《杭州师范学报》,2002第二期∙说隐喻,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六期(2002-11)2003年∙作品、文本、学术、思想,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创刊号∙“维特根斯坦,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载于《游戏规则》作为前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载于赵汀阳主编,《论证》,第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札记,载于《视觉的思想》,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2004年∙何为理论,载于《年度学术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日常语言与哲学,载于《文汇报》,2月1日∙经验科学?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施指与符号,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沪申画廊落成感言,载于《读书》2004年第7期资料∙讲座视频:真理掌握我们,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访谈视频:哲学的终结与开端,和讯网∙陈嘉映谈存在与时间外部链接∙陈嘉映哲学思想论坛(陈嘉映先生授权)∙未来最好不要由我们决定∙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及其转变∙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语言哲学》教程导论∙日常语言学派∙无法还原的象∙此在素描∙烦、操心、关切∙常识与科学∙漫谈近代科学的兴起∙请留陈嘉映,朱青生∙北大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利益与理性之争∙我所见证的北大外哲所,周枫∙现代学科体制下的哲学家、哲学问题。
素质教育与课外阅读作者:黄晓燕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1期陈思和,广东番禺人。
1954年生于上海。
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紫江学者、兼职教授。
同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外文学比较和当代文学批评。
黄晓燕(以下简称“黄”):陈老师,您好!今天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委托来对您作一次访谈。
前不久看到由您主编的一本《人文知识读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感觉很有新意。
我们就从这本书说起吧。
请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主编了这本素质教育的读本呢?陈思和(以下简称“陈”):这本书原是新世界出版社筹划的,编写的目的是为青少年解决一些问题,由王光东、严峰组织人写的,大家主要想谈谈“素质教育”。
而我写了其中的第三章“如何做人”。
其他的章节有“如何读书”、“如何审美”等等,你可以看到这本书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让中学生了解一些人文知识,这从它的目录可以看出。
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编写体例,目的就在于让中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读完这本书,从而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这本书里谈到了您对中学教育的看法,其中主要是谈论中学素质教育的,那么我很想进一步听听您如何看待中学的素质教育?陈: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不是说人的知识不够就是素质不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人格教育,是从“如何做人”这一角度展开的。
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做一个好人,一个高素质的人。
但这并不完全是归于中学教育的范畴,大家一说起来认为这就是中学教育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素质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是由整个社会环境来共同完成的。
中学提出“素质教育”,其实只是社会教育中的一个初步类型的教育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理论物理专业简介概况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培养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分理论、数值计算、以及理论与数值模拟结合三个不同的培养模式。
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掌握熟练的数值模拟技术,站在学科发展前沿,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技术研发与管理等高层次、全面发展型专业人才。
独特的培养模式(博士生):1.宽口径培养: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联合培养;2.国际联合培养: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国外、国内双学位),自由联合培养(1-2年国外研究机会,国内拿学位)。
学科基础与研究环境:本学科依托于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所。
团队承担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及多项国家教委与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新世纪人才计划、曙光计划、浦江计划)等。
本学科导师团队成员均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与背景,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与我们有长期合作的国外科研机构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意大利、日本、巴西等十多个国家的很多研究机构。
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这些国外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短期访问,讲学。
这些专家不仅给研究生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在报告后耐心的与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同时也为研究生打开国际视野,提供国外学习与研究的机会奠定基础。
本学科专业有较为宽阔的就业机会。
我们毕业的博士生有成为高等院校教师、中科院研究所科研人员,技术公司研发工程师等,也有学生出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
硕士毕业后多数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部分有从事教师、公司技术人员等。
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
值得一提是2016年毕业生张希昀同学与2017年毕业的毕宏杰同学均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的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论文。
到目前为止,所有已毕业的十多位博士生同学全部有出国留学经历。
顾长贵同学已获上海市东方学者,唐明同学已获华东师大紫江青年学者。
E ational Observation教育观察/教科研前沿15◎高德胜【摘要】借助文字,人建构出独有的符号与意义世界。
以印刷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学校教育正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文字世界的主导性力量。
图像是比文字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因其自身的局限,作用无法与文字相比。
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图像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
图像作用于人是直接接入式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图像的繁盛,给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教育所处的世界变了,教育的主体变了,影响人的方式也变了"面对图像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只能主动调整自身来迎接挑战"【关键词】图像时代印刷文字电子图像教育挑战育!尤其是正规学校教育是有主导媒介的。
现代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印刷文字为主导媒介。
学生上学所使用的教材,虽然也有插图,但插图与印刷文字相比!基本上是附属性、补充性、装饰性的!不具有主导地位。
而且!随着年级递升!图片也越来越少!到了高中、大学!基本上就变成了纯印刷文字形式。
印刷文字既保留了文字符号本身的特点!又借助印刷术获得了新的优势。
文字作为符号!与所描述的事物既有对应关系,又有一定的距离"对应关系使文字符号“有所指而一定的距离又使文字产生了巨大的模糊与想象空间。
正是文字所具有的模糊与想象性!使得文字可以相对脱离实体世界而单独去建构文字世界!形成一个符号化的意义世界。
也就是说!在文字符号的帮助下!人在物理与实体世界之外!又拥有了一个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
这个意义世界对人类来说无比重要!人类的精神生活、丰富情感、科技创新、文化密码更多的是“贮存”在文字世界里!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标志。
只有人才有这个独有的世界!动物只有物理、实体世界!没有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入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其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就是有巨大缺憾的。
而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领年轻—代进入由文字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世界!一方面在这个世界里继承前人所“贮存”的人类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创建出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O在现代印刷术广泛使用以前!文字主要靠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