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教案主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适用对象:初中化学第一册学生
课时安排:1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掌握计算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物质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1.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物质的量和物质体积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问答的形式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物质的量和物质体积的计算方法和相关公式;
2.通过实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示范演示(10分钟)
1.现场演示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四、训练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答案,发现和纠正错误。
五、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应用化学方程式计算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一些基础的计算问题。
通过实例演示和训练练习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化学方程
式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1篇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局部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理解解决化学反应中定量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步骤。
(2)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变化中简单的定量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在生产生活和对化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探究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是科学地利用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3)通过规范计算格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化学反应中简单的定量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建立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方法:①树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理念,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②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
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
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归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有很大帮助。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五、教学过程:注意事项:。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吴海清审核人:郑景强班级姓名学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S-32 K-39 Ca-40 Cu-64Cl-35.5 Fe-56 Zn-65【探究目标】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纯净物)的计算。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知识回顾】通电1.在反应电解水:2H2O 2H2↑+O2↑中:(1)反应物是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__,反应条件是________;(2)反应中H2O、H2、O2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_;(3)每________份质量的H2O完全电解,生成_______份质量的H2和________份质量的O2【新课学习】【知识点】一、已知纯净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例1、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质量的多少?解题步骤书写格式(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标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求出未知数的值:;(6)、简明地写出答案:;【注意事项】:⑴.设未知量时可以直接设,也可以间接设。
⑵.写出方程式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
⑶.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⑷.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一般保留一位小数。
例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
如果要制得5.6t 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解题步骤书写格式(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标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比例式求解:;(5)、求出未知数的值:;(6)、简明地写出答案:;【堂上训练】1、电解18kg 的水能生产多少千克的氢气?同时产生多少千克氧气?【知识点】二、已知纯净物的质量,求气体的体积。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掌握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要求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书写格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究整洁美、规范美。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化学反应知识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等。
[教学过程]
(见相应的第五节第一课时ppt文件)
[巩固练习]
1.56g铁与16g硫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后把固体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标态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A)22.4L (B)11.2L (C)33.6L (D)44.8L
2.用稀硫酸溶解FeS和Fe(OH)3的混合物56.6g,可得到3.2g硫,原混合物中FeS的质量可能是:①8.8g、②21.4g、③35.2g、④47.8g这四个答案中的()。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②
3.在100mL12mol/L浓盐酸中加入足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氯气量是(不考虑氯气在反应液中的溶解损失)()。
(A)0.6mol (B)在0.3mol和0.6mol之间
(C)0.3mol (D)小于0.3mol
4.某碳酸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 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g 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的判断是()。
(A)肯定没有硝酸钾(B)肯定有硝酸钾,可能还有碳酸钠
(C)肯定没有硝酸钡,可能有硝酸钾(D)肯定没有碳酸钠和硝酸钡
5.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 2 mol.L-1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H2,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A)二价金属,二元酸(B)二价金属,三元酸
(C)三价金属,二元酸(D)一价金属,一元酸
6.向盐A2B溶液中加入盐CD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为了研究这一化学反应,将两种盐分别配成0.1mol/L的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化学式中A、B、C、D表示原子或原子团,式量:A为23;B为96;C为137;D为35.5):
7.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B,反应方程式A+B→A B。
甲、乙、丙三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各人所用A、B的质量各不相同,但总量相等,都是9.00g。
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8.现有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两等份,第一份混合物放入密闭容器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第二份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
两种情况下得到同样的气体,但气体体积不同。
前者产生气体的体积为aL,后者产生的气体体积为bL(气体体积都是在通常状况下测得,该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L mol-1)。
(1)第一份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残留物是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
(2)每份样品中Na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B,3D,4B,5C。
6.(1)化学方程式为:A2B+ CD2=2AD+CB 。
(2)根据题中所给的各原子或原子团的式量可得出,60mL0.1 L mol-1的 A2B 溶液跟60mL0.1 L mol-1的CD2溶液反应可生成AD0.702g、CB1.398g。
所以沉淀物质只可能是CB才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3)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第3组实验中AB2过量、CD2不足,可根据CD2物质求得沉淀质量为0.932g。
第7组实验中,是CD2过量,应根据A2B的物质的量来计算,求出沉淀质量是1.398g。
7.(1)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2:1:3。
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1:5:6或2:1:3。
所以参加该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2:1:3。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比值。
剩余A时:a =7.52g,b =1.48g。
剩余B 时:a =2.96g, b =6.04g。
8.(1)碳酸钠 mol(2) mol;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