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都各有自己的天地。
在社会学中,孔德发现了秩序与进步,斯宾塞发现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韦伯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滕尼斯发现了公社与社会的区别,齐美尔发现了交往的形式,帕累托发现了“.剩余物”和“社会精英”。
那么,鼎鼎大名的迪尔凯姆呢?我以为,作为近代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迪尔凯姆一生著书颇丰.但使其名垂午史的杰出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里;在方法上,则蕴涵于《社会学方法论》中。
这三部书,构成了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大厦的主体,其他一系列著作,不过是他在三部书里主要观点兴犹未尽的进一步发挥。
从迪尔凯姆的思想发展进程看,《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
主要是讨论社会异化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进而企图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类型。
这是他的社会学思想形成期作品,许多社会学基本思想,以全新姿气出现。
但也由于是形成期的早期思想.一些重要观点表达得不够清晰.在解释上遇到不少困难。
他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以支撑其宏大的理论体系。
于是,飞895年《社会学方法论》问世了。
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性结构的社会学特有方法论.支撑迪尔凯姆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把它们联结成一个体系加以深入发挥,而且,借助这套独特的方法.他进行了社会学史上最早的有“社会学意义”的实证研究,’《自杀论》就是最杰出的一例。
如果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该书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病究方法。
所以,《社会学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在挤入科学之林之努力过程中最有贡献的作品之一。
全书由前言和七章组成。
从内容上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现象,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在观察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细节。
第二部分,论述了制定社会分类的准则,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都各有自己的天地。
在社会学中,孔德发现了秩序与进步,斯宾塞发现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韦伯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滕尼斯发现了公社与社会的区别,齐美尔发现了交往的形式,帕累托发现了“.剩余物”和“社会精英”。
那么,鼎鼎大名的迪尔凯姆呢?我以为,作为近代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迪尔凯姆一生著书颇丰.但使其名垂午史的杰出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里;在方法上,则蕴涵于《社会学方法论》中。
这三部书,构成了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大厦的主体,其他一系列著作,不过是他在三部书里主要观点兴犹未尽的进一步发挥。
从迪尔凯姆的思想发展进程看,《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
主要是讨论社会异化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进而企图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类型。
这是他的社会学思想形成期作品,许多社会学基本思想,以全新姿气出现。
但也由于是形成期的早期思想.一些重要观点表达得不够清晰.在解释上遇到不少困难。
他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以支撑其宏大的理论体系。
于是,飞895年《社会学方法论》问世了。
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性结构的社会学特有方法论.支撑迪尔凯姆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把它们联结成一个体系加以深入发挥,而且,借助这套独特的方法.他进行了社会学史上最早的有“社会学意义”的实证研究,’《自杀论》就是最杰出的一例。
如果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该书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病究方法。
所以,《社会学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在挤入科学之林之努力过程中最有贡献的作品之一。
全书由前言和七章组成。
从内容上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现象,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在观察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细节。
第二部分,论述了制定社会分类的准则,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著读后感在阅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后,我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E迪尔凯姆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实例,向我展示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这本书首先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生活中独立于个体意志之外的存在,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这一定义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对象和范围。
E迪尔凯姆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必须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
他提出了“集体表象”的概念,用以描述社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共识性的认知和观念。
通过对集体表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社会规律。
E迪尔凯姆强调了比较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如公平比较、同类比较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统计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
E迪尔凯姆认为,统计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为社会规律的发现提供有力支持。
他提倡研究者应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社会结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E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严谨态度。
他提倡研究者应具备批判精神,不断质疑和检验现有的理论,以推动社会学的发展。
这一观点使我深受启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和求证。
第二篇范文:《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著读后感——社会学的探索与启示在阅读《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书后,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作者E迪尔凯姆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实例,向我展示了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我重新审视了社会学的探索与启示。
这本书首先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生活中独立于个体意志之外的存在,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这一定义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明确的对象和范围,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实质。
读书笔记——读《自杀论》这个暑假按着老师的要求选择一本社会学读物《自杀论》读了一番,当然不能说我是有多么的了解它了,但是对于自杀我却有了更多的,更科学的认识了。
《自杀论》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1897年发表的重要社会学著作。
本书主要是作者通过对自杀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而写出的。
本书分为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以及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这三部分。
我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有两个原因,首先我的专业属于社会学的相关专业,要了解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就得去看相关书籍,《自杀论》就是我们学习西方社会学必须得看的一本书。
而且在目前所学习过的专业课程中,不止一位老师提到过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所以我就更有一读的兴趣和必要性。
其次,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中听到自杀事件的发生,自杀现象越演越烈。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去找出这个问题根源并遏制它,《自杀论》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自杀因素的总体理论。
自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汇,但一般认为自杀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完全取决于个人因素,因而指数与心理学的范畴,因而有关研究自杀类的社会书籍并不多,本书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话题来进行研究呢?作者在序中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之所以选择自杀作为这本书的研究课题,是因为比自杀更容易确定的课题不多,我们觉的自杀是一个特别适当的列子;尽管要明确的划定这个课题的范围还要做一番准备工作。
但是只要集中力量,我们便可以找到名副其实的规律,这些规律比任何辩证的论据更能证明社会学是切实可行的。
”证明社会学固然是一点重要的原因,但是我想由此研究可以切实的帮助企图自杀者们放弃自杀的念头,帮助其他社会成员发现并及时制止企图自杀者,我想这也是作者研究并著书的原因吧。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自杀的理解比较浅显,我认为自杀就只是自杀者在受到巨大的打击或是由于其他原因放弃自己的生命,就像是我平常在新闻上时常看到的某人因为生意失败,感情失败等原因选择结果自己的生命。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生平诸多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部书中迪尔凯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该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区分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划分社会类型等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这些内容使社会学从对象、方法和基础概念同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限,从而使社会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全文共有六章,加上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引言及结论。
第一章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事实,第二章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第三章论述了区分社会事实是正常现象还是病态现象的准则,第四章论述了划分社会类型的准,第五章论述了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第五章探讨了社会学的求证方法。
第一版序言,涂尔干主要澄清了他把社会事实作为物的方法及对自己的评价,并且表明了他的主要目的。
涂尔干并不承认把他看作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唯一接受“理性主义者”的称号,并指出,他的主要目的在于把科学的理性主义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即让人们看到,把人们过去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这种因果关系成为未来行为的准则。
他说人们所说的他的实证主义,不外是理性主义的一个结果。
【P3—4】第二版序言,他指出,他想借再版的机会,对他已做过的全部说明作一些补充,对某些批评做出回答,并对某些问题加以新的明确的阐述。
针对他的方法刚问世时所遭到的误解和抵制,他主要做了以下事情:①针对有人说他的观点是实在论和本体论,阐述了自己关于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意识,无论是个人意识还是社会的意识,都绝非实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现象的或多或少系统化了总体,他认为他的社会学并未排除精神因素,并对那些把并非他的观点,而以那些观点“符合他的原理”为由,而归到他身上的行为表示了自己的担忧;【P5】②阐述了他关于方法的立场,他说:“说到方法,我们所能做到的,永远只能是暂时的,因为方法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进”;【P6】③对关于他的观点引发的最大的两个争论的回应:a.关于他的方法论基础—把社会事实视为物这个命题,针对反对者的误解,他首先对物作了界定,他指出,凡是智力不能自然理解的一切认识对象,凡是不能以简单的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一个确切概念的东西,凡是精神只有在摆脱自我,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步由最表面的、最容易看到的标志转向不易感知的、最深层的标志条件下才能最终理解的东西,都是物。
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法国学者埃米尔•迪尔凯姆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指出了它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4,1950)和《自杀论》(1897,1950)中,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主要应关注于他所谓的“社会事实”。
这些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
例如,法律也可以说仅仅是一些词句,但是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法律是可以感知的、是真实的。
迪尔凯姆相信,社会事实应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他坚持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
这样,根据他的观点,如果要理解社会法律的含义及其发展,就必须考察社会的宗教。
如果要理解社会组织,就必须考察诸如政府、经济组织这些作为社会组织构成部分的机构。
与孔德、斯宾塞相同,迪尔凯姆将社会视为它自己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他的核心兴趣之一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
由于对前工业社会的传统价值和社会结构之崩溃深感沮丧,迪尔凯姆便寻找社会团结的源泉。
最终,他相信社会是因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而联为一体的。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团结的思想常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激进社会学家的批评,他们则对于社会中的冲突之源泉更感兴趣。
迪尔凯姆对于宗教促进社会团结之能力的分析,阐述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5)一书中,这本书也被视为社会学对于宗教分析的重要贡献。
在相似的分类框架中,埃米尔•迪尔凯姆(1893)区分了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和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社会。
以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为基础的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整合是因为社会成员们扮演着非常相似的经济角色,从而共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
以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为基础的社会的整合来自于社会中的成员承担着非常专业化的经济角色,从而相互高度依赖。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著作。
1897年在巴黎出版。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
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两个词汇够有吸引力了———博士+自杀。
近年来,硕士、博士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居、酗酒,这都已经不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了,因为还有更多新闻冲击来源于各大高校接二连三的博士研究生自杀事件。
似乎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常常处在无人能解其中原委的混乱状态中。
按照涂尔干(另译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的判断,价值观一旦发生混乱,就会引发自我定位的偏差....2006-05-21 | 6个人觉得此评论好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愿自找麻烦去关心自己的健康,并由于疏忽而使健康受到损害。
然而,这些不同的行动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自杀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都是类似的精神状态引起的,因为它们都导致生命的危险,而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危险,但这种危险的前景并没有阻止他采取这种行动;唯一的区别是死的可能性比较小。
因为人们常说,由于熬夜而弄得筋疲力尽的学者是在自杀,这不是毫无道理的。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萌芽状态的自杀,而且,尽管把它们和完全的、成熟的自杀混为一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但也不应该看不到它们与后者之间的同源关系。
因为,一旦人们意识到自杀一方面与表现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表现冒失和单纯粗心大意的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可以被看成一种特有的标志。
自杀率甚至和每个民族气质中最深沉的气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致不同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排列顺序在非常不同的时期也几乎完全不变。
(偏执狂是这样一种病人,除了在某一点上,他的意识完全是健全的;他只不过表现出一种显然是局部性的缺陷。
在这些所谓的偏执狂者身上,总是有一种作为这种疾病基础的整个精神生活的一般状态,构成这种状态的是过度的兴奋或者极端的抑郁,或者全面的反常,尤其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缺乏平衡和协调。
病人进行思考,但是他的思想不连贯而且出现空白;他的行为并不荒唐,但没有顺序。
忧郁性自杀与极度抑郁和过分忧伤的综合状态有关,这种状态使病人不再正确地评价周围的人和是与他的关系。
****强迫性自杀不是任何实际的或想象的动机引起的,而只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死的念头引起的,这种念头毫无明显理由地完全控制了病人的思想。
..在整个抗拒过程中,他感到忧伤、压抑、心中有一种与日俱增的焦虑感。
因此,人们有时把这种自杀称之为焦虑性自杀。
动性或不由自主的自杀不是由一种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折磨着精神的念头,而只是由逐步控制意志的固定不变的念头引起的,它是一种突然的、一时无法抗拒的冲动的结果。
..人们问他这种行为的动机,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只是不由自主地顺从了某种驱动他的力量。
一般人决不会自杀,只有自杀的人才表现出某些反常状态,人们也没有权利认为精神错乱是自杀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服从某种崇高的感情而投身于某种危险之中,使自己遭到不可避免的死亡,为了法律、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为了拯救祖国而自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就不是自杀。
”布尔丹不仅把宗教信仰或政治信仰所引起的自杀除外,而且甚至把崇高的爱情所引起的自杀除外。
在严格意义上的精神错乱和完全的智力平衡之间,有着一系列的中间状态:这就是人们通常统称为神经衰弱的各种反常状态。
神经衰弱可以导致自杀,因为患神经衰弱的人从气质上来说好象命中注定是要受痛苦的。
这种痛苦通常是神经系统受到过分强烈的震动所引起的;过分强烈的神经波往往是使人痛苦的。
痛苦是从神经波超过最大强度时开始的,但这种最大强度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神经病患者来说,任何印象都是苦恼的原因,任何活动都是疲劳的原因;他的神经好象暴露在体外,轻轻一碰就会受伤;生理功能的完成通常是最静悄悄的,但是对他来说却总是最难以忍受的感觉的来源。
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引起无限的愉快。
他不如别人却是实在的;因为各种日常的印象和日常生活的条件一再引起的感觉始终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
因此,生活对他来说很可能不那么惬意。
当他能够摆脱这种生活,为自己创造一个外界的喧闹声只能隐约地传到他耳朵里的特殊环境时,他也许能够活下去而不感到过分痛苦,因为我们看到他有时躲避这个使他感到痛苦的世界,去寻找孤独。
但是,如果他不得不投身到混乱的人群中,如果他不能细心地保护他病态的敏感不受外界的冲击,那么他很可能感到痛苦多于愉快。
因此,这种机体对自杀的念头来说是一块有利的土壤。
自杀和精神错乱一样,城市里比农村多。
自杀的社会原因和城市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所有的统计资料都证实,在精神病院里,住院病人中女性略多于男性。
患神经衰弱的女性任何时候都多于男性。
有神经衰弱的人几乎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如果他过分参与活跃的生活的话;但是他也不是不可能退出这种生活,去过一种比较沉思的生活。
不过,如果利害冲突和感情冲突对于一个如此脆弱的肌体来说过分激烈的话,他倒能够充分领略比较安静地思考的乐趣。
……正因为他不服从传统,不受习惯的约束,所以他是新鲜事物的丰富源泉。
在一个古老和迷失方向的民族中,很容易产生对生活的厌倦和习惯性的忧郁,以及这种情况所引起的有害后果;相反,在一个年轻的社会里,优先得到发展的是火热的理想主义、普遍的改变信仰和积极的献身精神。
事实上,在法国和俄国作家的身上都有一种神经系统的病态脆弱,精神上和道德上缺少某种平衡。
俄国的文学过分理想主义,它那由于强烈地同情人类的苦难而产生的伤感情调是一种有益的忧伤,既唤起信念,又激起行动,而我们的文学则自诩只表达绝望的感情,反映一种令人不安的消沉状态。
酗酒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变态。
酒的消费量和自杀的倾向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是如此。
自杀的感染力很强。
这种感染性在那些比较容易受各种一般性暗示、尤其是自杀念头影响的人身上特别起作用。
强迫观念难以抗拒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一旦引起自杀念头的东西消失,自杀就停止了。
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有规律地增高。
物质环境能够使某些个人天生具有的一般的和完全潜在的自杀倾向变成行动。
自杀达到最大限度不是在冬季,也不是在秋季,而是在那个美好的季节,在那个季节里,大自然最明媚,气候最温和。
人们宁愿在生活最安逸的时候弃世而去。
没有哪一个国家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季节中占首位的几乎到处都是夏季。
气温对自杀的倾向有着直接的影响;热量通过对脑功能的机械作用导致人去自杀。
…..夏季有过剩的活动力和生命力需要消耗,而且几乎只能以暴力行为的形式来消耗。
自杀就是这些形式之一,杀人是另一种形式,因此自杀和杀人罪在这个季节里就多了起来。
自杀往往是极端抑郁的结果。
大部分自杀都发生在白天。
我们看到,有两个时间自杀最多,即事务最繁忙的上午和下午。
这也是社会生活中最沸腾的时候。
集体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后果必然在这时显示出来,而且既然自杀是这些后果之一,所以自杀的人数就增加了。
《自杀论》孤独的思考:思考是与行动截然相反,并且互相矛盾的。
“与社会融为一体就不能思考,因为思考是完全个人的、利己主义的东西。
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脱离客观世界,回到主观世界时才能思考,要思考就必须停止和社会混在一起,以便能从外部观察社会,自我反省就更需要如此。
”《第二编第六章·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运动和行动,不管我们如何把思考的意义无限扩大,但是思考的价值都必须在和行动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够得以体现。
脱离了社会和人群的思考更是处于一种随时都要被推翻的永远变化状态或者以自我意志为衡量标准的一成不变只中。
这种思考最终促成了人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一切外在的力量,对所有的行动都不感兴趣。
难怪说耽于思考的人都很懒。
而对于思考的沉迷,脱离了外在的一切影响和牵系,就没有人能够对这种极端利己主义进行阻止。
死亡就是这种绝对思考的最终归宿。
作家的自杀率在人群中一直居高不下,可能就在于这个道理吧。
利己主义:这种以极端自私为根源的病症,最大的发作征兆就是空虚,他的眼里没有人,也没有神。
按照涂尔干的理论,社会其实就是所有人的神,虽然这也是一种主观的看法,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社会是不能脱离的。
否则,不但人的思考毫无价值,而且生命也豪无价值。
这种对于完全四我的思考的沉迷,不应该完全是从利己主义产生出出来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的厌倦是他们走向了自己的心灵深处,而避免与人群搀杂在一起,那么这种厌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在《自杀论》这本书里应该有所提示,这种提示不是明显的,它以一种思维方式来存在。
涂尔干认为不是由于灾难的加深让人民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而是由于人类自身对于灾难的承受能力的降低,导致了高自杀率的产生。
在前面的观点中,借鉴他的这种看法,并不社会对于个人的压迫加剧,而是个人对于社会的承受能力减弱,而导致的完全返照回自己的内心。
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