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贤教育思想之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62.00 KB
- 文档页数:15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姓名:***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07级学号:**********“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我们就不能不研究讨论希腊先哲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至今仍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其哲学思想,而以他们教育思想为主题的专著尚不多见,且研究成果零散而不集中。
因此本文将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出发,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系统内分析他们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一位开先河的人物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
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们的是宇宙的本源,揣测大千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等等,直到苏格拉底才把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例如伦理,政治,使哲学走向实践。
这一划时代的转折为希腊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苏格拉底,才会有柏拉图根据他的对话编写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是建立在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性继承之上。
(一)教育目标的明确性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培养更多懂得如何统治城帮、实现国家正义和城帮强盛的治国人才。
苏格拉底作为热爱雅典城帮的公民,作为奴隶主阶级中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敏锐地透察到了雅典存在的深刻危机,在他看来要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由此才能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甚至全希腊的宏图。
(二)教育方法的独特性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产,她自己并不生产;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须经过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这种独特的教育法就是问答法,又称为启发式教育法。
古希腊三圣和教育思想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涉及某些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考生在这方面的备考常常是零碎不成系统,或者是对其理论只知皮毛没有深入理解。
今天介绍的是古希腊三圣,其中苏格拉底是与孔子有着同样地位的学者。
其教育思想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希望今天的讲解有助于您对其有更清晰而深入的认识,帮您准确拿分。
一、人物介绍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
他与东方圣贤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一样,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亚里斯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17岁到雅典,进入帕拉图学园。
他聪慧勤奋,博览群书,被称为学园之灵,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二、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理想是:教育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在教学的方法上,他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他自己称之为“产婆术”):教育要为人的思想接生,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这种启迪智慧,激发潜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仍产生着积极影响。
柏拉图对教育的贡献是非凡的,他创办了学校,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并首次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引进课程,还在苏格拉底提问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沉思,反思法,对于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手的实践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文明的发展柏拉图功不可没。
古希腊三贤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他们三人被世界公认为古希腊三贤,前者为后者的老师。
一、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他的老婆是一个有名的悍妇。
朱光潜在《论英雄》中说:“哲学的英雄是苏格拉底和孔子。
”二、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
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三、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
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
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
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
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三贤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Socrat 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 tle),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论语》及《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对话》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
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
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
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苏格拉底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
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公元前399年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还以“从容赴死”的形式,证明自己的无辜和理性精神必胜,证明“他们却因为邪恶和道德败坏而被真理宣判死刑”,从而给走向极端的“雅典民主”宣布了不可磨灭的罪行。
他拒绝了友人帮他逃走的建议,从容赴死,也为公民作出了恭行正义,服从法庭的榜样。
最后,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以预言家的口气对陪审团说:“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导学:在全面学习古代希腊三大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柏拉图关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要论述;亚里土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等。
概述: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三哲”中的第一位,至今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仍具有很高的地位。
他非常重视道德哲学,认为美德的本质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使人学会清晰地、无偏见地思维,所以他在教学上采用所谓“知识助产术”。
这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包括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和修正错误、归纳概念两个步骤。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论,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但从教学理论来看,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成为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于公元前387年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把“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扩大了教学内容。
他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在这本书和其它著作中,柏拉图把教育和社会、国家的问题联系起来,把培养执政者(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卫国者,再其次是劳动者。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个从学前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完整的学校制度,但这个制度打上了明显的等级烙印。
诚然,其中不乏值得研究的思想,如学前教育的思想。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认为人的教育应从幼年抓起,要求优生优育,国家应施行公共学前教育,3岁前为育儿所,3至6岁则设置公共游戏场,以游戏为主,唱歌、讲故事,要充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他所讲的道德难免带上他那个时代和阶级的色彩。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其特具独创性而成为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他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吕克昂学园,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